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气防火与防爆

电气防火与防爆

来源:叨叨游戏网


电气防火与防爆

教学重点:

1.理解危险物质和危险场所的特点及分类

2.掌握引发电气火灾的因素

3.熟练掌握电气防火防爆的措施

4.熟练掌握电气火灾的灭火原理及扑救方法

5.熟练使用灭火器材

教学的难点:

电气火灾的灭火原理、扑救方法及灭火器材的熟练使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电化教学。

第一节 电气火灾和爆炸的原因

一、电气设备或线路过热

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时产生热量是正常的。因为电流通过导体,由于电阻存在而发热;导磁材料由于磁滞和涡流作用通过变化的磁场时发热;绝缘材料由于泄漏电流增加也可能导致温度升高。这些发热在正确设计、正确施工、正常运行时,其温度是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不会产生危害。但设备过热就要酿成事故。过热原因有以下种情况:

1.短路

相间短路、对地短路、匝短路等,都会造成电流成几倍或几十倍增加,电气设备和线路急剧发热。

2.过载

由于设计不合理或使用不合理,造成热量长时间积累而电气设备或线路温度升高。

3.接触不良

导线连接不好、铜铝金属的电解作用、活动触头压力不够、接线螺丝松动、导电接合面锈蚀等都造成接触电阻增加,接触部分过热,温度很快升高。

4.铁芯发热

铁芯截面不够,硅钢片绝缘破坏,长时间过电压使磁滞和涡流损耗增加,没有按正确的NB%值使用,铁芯热量积累而温度升高。

5.散热不良

电机电器在工作时都考虑了一定的空气对流,以达到散热目的,如电机的风扇、电器的散热孔、晶体管的散热片,一旦这些作用被破坏,则容易造成温升过高。

二、电火花和电弧

电火花是击穿放电现象,而大量的电火花汇集形成电弧。电火花和电弧都产生很高的温度,在易燃易爆场所它是一个极大的祸根。

第二节 危险物质与危险场所

一、危险物质

爆炸性物质、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自燃物质、遇水燃烧物质、易燃固体、氧化剂等都属于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物质。本节所说的危险物质是指在大气条件下,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气体、蒸气、薄雾、粉尘或纤维。所谓爆炸性混合物,是指一经点燃,即在充有混合物的范围内能极为迅速地传播燃烧的混合物。这类爆炸危险物质分三类:1类指矿井甲烷;D类指爆炸性气体、蒸气、薄雾;Ill类指爆炸性粉尘、纤维。

(一)危险物质的性能参数

(二)危险物质分组和分级

二、危险场所

不同危险环境应当选用不同类型的防爆电气设备,并采用不同的防爆措施。因此,首先必须正确划分所在环境危险区域的大小和级别。

(一)气体、蒸气爆炸危险环境

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将此类危险环境分0区、l区和2区。危险区域的大小受通风条件、释放源特征和危险物品性能参数的影响。

(l)0区(0级危险区域)指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或短时间频繁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区域。除有危险物质的封闭空间(如密闭容器内部空间、固定顶液体贮罐内部空间等)以外,很少存在0区。

(2)1区(且级危险区域)指正常运行时预计周期性出现或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区域。

(3)2区(2级危险区域)指正常运行时不出现,即使出现也只是短时间偶然出现爆炸性气体、蒸气或薄雾的区域。

(二)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环境

根据爆炸性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将此类危险环境分10区和11区。

(1)10区(10级危险区域)指正常运行时连续或长时间或短时间频繁出现爆炸性粉尘、纤维的区域。

(2)11区(11 级危险区域)指正常运行时不出现,仅在不正常运行时短时间偶然出现爆炸性粉尘、纤维的区域。

(三)火灾危险环境

火灾危险环境分 21区、22区和23区,与旧标准 H-1级、H-2级和H-3级火灾危险场所一一对应,分别为有可燃液体、有可燃粉体或纤维和有可燃固体存在的火灾危险环境。

第三节 电气防火防爆措施

一、电气线路的安全要求

在 Q—1级和 G—l级场所内所有电气线路要用铜芯导线,在有爆炸危险又有剧烈震动的地方要采用铜芯软导线。其截面Q一1级和 G—1级不小2.5mm2;Q—2级应不小于1.5mm2。

Q—3级以下的可以采用铝芯导线,但其截面:动力线不小于4mm2,照明线不小于2.5 mm2。铝线的连接要采用压接、熔接和钎焊,以保证其可靠性。铜铝连接要用铜铝过渡接头。

使用绝缘导线或电缆的额定电压不得低于电网额定电压,最低不得低于 500 V。

二、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一)防爆型电气设备按其结构不同分为七种类型

(1)隔爆型(d):具有隔爆外壳的电气设备。

(2)增安型(e):这类设备在正常运行时,不会产生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并在结构上采取措施,提高安全程度,以避在正常和规定过载条件下出

现点燃现象。

(3)本安型(i):本质安全型设备,在正常运行或标准试验条件下,所产生的火花或热效应均不能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电气设备。

(4)正压型(p):是具有保护外壳,且壳内有保护气体,其压力保持高周围爆炸性混合物的压力,以避免外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进壳体内部的电气设备。

(5)充油型(o)是指将全部或部分带电部件浸在油内,使之不能点燃油面之上或外壳周围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电气设备。

(6)充砂型(q):是指外壳内充填细颗粒材料,以便在规定使甲条件下,外壳内产生的电弧、火焰传播到壳壁及颗粒材料表面的召度,均不能将周围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爆的电气设备。

(7)无火花型(a):是指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产生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也不会将周围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爆,并且一般不会发有引爆故障的电气设备。

另外还可以有特殊型电气设备,如浇封型、气密型、呼吸型等。

(二)防爆电气设备的选用

防爆电气设备的选用,应根据场所的危险等级、设备种类、使用条件来选用。

三、防火间距和通风

见教材163页

四、接地(接零)要求

爆炸危险场所的接地(接零),较一般场所要求要高,所以要注意以下点:

(1)除了生产上有特殊要求以外,在一般场所不需要接地(接零)的,在防爆环境中仍须接地(接零)。

(2)在防爆场所,必须将所有设备的金属部分、金属管道以及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等全部接地(接零),并连接成连续整体,保持电流途径不中断。接地(接零)干线至少有两处与接地体可靠连接,以保证可靠。

(3)Q—1级、G—1级场所内所有电气设备,和 Q—2级场所内除照明灯具外的其余电气设备,均应使用专用的接地(接零)线,并应接在电气设备封闭接线盒内的专用接地螺柱上。而金属管道、电缆金属外皮等只能作为本体辅助接地(接零)线用。

(4)必须执行三相五线制。

(5)在爆炸危险场所,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供电系统中,供电时必须装设能发出信号的绝缘监视装置。

(6)在爆炸危险场所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供电系统中,接地导线截面积的选择应当大一些:应使最小单相短路电流不得小于保护该段线路熔断器额定电流的5倍,或自动开关瞬时(短延时)动作过电流脱扣器整定电流的1.5倍。

第四节 电气火灾的扑救

一、断电后灭火

火灾发生后,电气设备因绝缘损坏而碰壳短路,线路因断线而接地,使正常不带电的金属构架、地面等部位带电,导致因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而发生触电事故。

因此,发现火灾时应首先切断电源。切断电源时应注意以下点:

(1)火灾发生后,由于受潮或烟熏,开关设备的绝缘能力会降低,因此拉闸时应使用绝缘工具操作。

(2)高压设备应先操作油断路器,而不应该先拉隔离刀闸,防止引起弧光短路。

(3)切断电源的地点要适当,防止影响灭火工作。

(4)剪断电线时,不同相线应在不同部位剪断,防止造成相间一路。剪断空中电线时,剪断位置应选择在电源方向支持物附近,防止电线切断后,断头掉地发生触电事故。

(5)带负载线路应先停掉负载,再切断着火现场电线。

二、带电灭火安全要求

三、充油设备灭火

扑灭充油设备火灾时,应注意以下点。

(1)充油电气设备容器外部着火时,可以采用水、h氧化碳。四氯化碳、1211、1202、干粉等灭火剂带电灭火;灭火时,也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2)如果充油电气设备容器内部着火,除应切断电源外,有事故贮油池的应设法将油放人事故贮油池,并用喷雾水灭火;不得已时可用砂子、泥土灭火;流散在地上的油火可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3)发电机和电动机等旋转电机着火时,为防止轴与轴承变形,可令其慢慢转动,用喷雾水灭火,使之均匀冷却;也可用二氧化碳、1211、1202、蒸气灭火,但不宜用干粉、砂子、泥土灭火,以免损伤电气设备的绝缘。

四、常见灭火器的使用

灭火器是人们用来扑灭各种初期火灾的很有效的灭火器材,其中小型的有手提式和背负式灭火器,比较大一点的为推车式灭火器。根据灭火剂的多少,也有不同规格。常见的灭火器所示。

(一)干粉灭火器的使用

图8-3为干粉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是利用二氧化碳气体或氢气气体作动力,将筒内的干粉喷出灭火的。干粉是一种干燥的、易子流动的微细固体粉末,由能灭火的基料和防潮剂、流动促进剂。结块防止剂等添加剂组成。主要用于扑救石油、有机溶剂等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

(二)泡沫灭火器的使用

泡沫灭火器如图8-4,此类灭火器是通过筒体内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混合发生化学反应,将生成的泡沫压出喷嘴,喷射出去进行灭火的。

(三)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如图8-5,本类灭火器是充装液态二氧化碳,利用气化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够降低燃烧区温度,隔绝空气并降低空气中氧含量来进行灭火的。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仪器仪表、600 V以下的电气设备及油类初起火灾,不能扑救钾、钠等轻金属火灾。

小结与思考题:

1.危险物质和危险场所的特点及分类

2.引发电气火灾的因素

3.电气防火防爆的措施

4.电气火灾的灭火原理及扑救方法

5.灭火器材的正确使用

思考题见教材170页中复习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