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基调:淡化GDP 力促经济转型
近日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确定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更加重视民生,更加重视社会目标,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为今后五年中国的发展定下的基本路径。专家认为,这表明中国在未来五年的规划中将淡化经济目标,转而强调社会目标,强调增长和分享的平衡。未来五年,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主攻方向就在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投资与外贸出口来实现,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内需占的比例一直较低。在经济处于高速成长的初期,这种经济发展格局不可避免,但要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应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结构做出战略性调整。
四大热点值得关注
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转变的关键在于,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完善财税,加快行政管理改革,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这就要求实施好自主创新战略、结构调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环境友好发展战略和内外需均衡发展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成功必须不以GDP指标论英雄,还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保等指标,以及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指数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检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扩大内需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我国蕴藏着最大的市场需求和空间,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现行发展方式的性缺陷和结构性瓶颈进一步凸显,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进一步凸显。
世界经济已进入增速减缓、结构转型、双重格局并存时期,这既对我国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和庞大的产能形成严峻挑战,也对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形成了倒逼机制。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核心在于收入分配,必须提高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粮食、产品安全和消费环境改善等也是扩大消费的推手。
产业和区域发展
“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涉及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十二五”规划为我国找到了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两大路径:产业轮动和区域轮动。如果把产业轮动看成是立轴,把区域轮动看成是横轴,那么产业和区域就构成中国未来立体式的发展框架,更能够发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十二五”是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这一轮中国经济的下滑虽然有国际环境的影响,实际上也有中国经济内在的因素影响。所以,要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必须有一些新兴先导产业带动。
区域优势互补应该发挥分工优势,以往我们的区域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像上海发展总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而一些中小型城市也按照这种思路发展,这不是有效的竞争。“十二五”时期就应该提倡差异化发展思路,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就应该不同地区协同运转,也就是像北京、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大城市把高端的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价值链配置到周边的中小城市,形成一个完整的、分配有序的产业链。如何实现产业和区域整合并做强做大?现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更多的还是行政行为,不是经济行为,真正要实现跨区域的产业布局,就要打破区域的行政壁垒和区域同质化问题。
收入分配改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
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比“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到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此次增加了“较快”二字。“十二五”规划更加强调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像“十一五”更侧重经济快速发展。
另外,将会更加关注民生,此次建议中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与“十一五”规划建议相比,增加了“明显”二字。但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对于一些垄断行业与一般性行业之间的差距未能明晰,同时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方案更多地强调的收入分配调节,而在整体改革思路上还有待突破。
经济学家眼中的“十二五”
吴敬琏:规划应突出中原经济区
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中原经济区构想应该纳入国家总体规划中来,国家“十二五”规划应把中原经济区突出出来。
吴敬琏也提醒,在制定中原经济区规划时,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要研究本地区资源禀赋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这样形成的经济区,不是用行政权力捏合起来的,而是由有类似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比较紧密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联系的区域结合而成。
他还建议,在构建中原经济区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也要继续发展农业。
林毅夫:规划应更注重质量
世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十二五”规划应从注重速度转向更注重质量。他表示,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相对经济发展来说,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城乡差别、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二五”规划应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着力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劳动在一次分配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而公司和富人收入所占比重却越来越高。这一问题能否得以解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关系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否让全民分享。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出现,与中国渐进式改革进程中一些旧尚未完全改变有关。
林毅夫表示,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三个领域非常重要。一方面是金融领域。我国金融体系目前仍以大银行和股票市场为主,主要为大公司和富人提供资金服务。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以及小农户很难从中得到资金服务。
还有,改革中财富转移的不公。比如资源开采税费很低,国家所有的资源转移到资源开采企业,造成财富转移中的分配不公。此外,垄断性行业也加剧了分配不公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些问题都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
巴曙松:宏观经济基调将偏紧
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目前的经济增速
还在8%~10%的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很多人认为下半年不需要二次刺激。他预计今年经济增速在9%~10%之间,离上限的空间不大。
而今明两年是“十一五”计划和“十二五”计划的衔接时期,因此可以说进入“十二五”的经济增长起点是比较高的,未来“十二五”期间很可能是适度偏紧的基调,防止它从偏快转向过热。
巴曙松并不赞同经济滞涨的说法,他认为不能说增速减缓、温和通胀就是滞涨,中国现在更多的是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调整过程,明年下半年会重新进入上升阶段,物价压力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很难说是很强的通胀水平,可能有些领域面临的挑战不同,但他不认为是滞涨。
魏建国:应强化进口战略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看来,鼓励扩大进口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长期战略,这并不是由短期顺差或人民币汇率压力等决定的,而是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发展后的必由之路。促进进口战略,应该进入“十二五”规划。
他表示,提出中国的进口战略问题,在本质上是中国发展阶段到了这个时候。尤其是,当前中国要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到了要制定新的进口的时候。这是一个中长期视野的战略问题。提出进口战略不是为了解决贸易顺差问题,而是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包括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前端转移、推动自主创新等更多领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