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部编版语文八下1《社戏》教案(一等奖)

(新)部编版语文八下1《社戏》教案(一等奖)

来源:叨叨游戏网
1 社 戏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理解课文的儿童表达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3.体会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领悟作品语言的表现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至今,在我国的农村仍保存着众多的民俗活动。如元宵节赏花灯,端午节赛龙舟……这些民俗活动集中表达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一起随着鲁迅走进旧时的江南水乡,访一访鲁镇的民俗活动——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局部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认,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中收录的小说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由此唤起作者心中保存的一块净土——平桥村的回忆。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祥,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

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根底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局部内容。

4.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曲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途中偷豆;⑧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⑦,略写的是①②⑧。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曲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局部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曲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曲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

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忧。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了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1.作者在表达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起伏的连山比作“铁的兽脊〞,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迫、冲动的心情。

人物描写: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②“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通

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

2.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明确:看戏前的曲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迫、冲动

看戏中的感受:快乐、愉悦→失望 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

教师总结:表达、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表达、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板书设计

随母归省 钓虾放牛 ―→略

戏前曲折 夏夜行船

社戏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详

途中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略

多种表达方式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析言行,概括人物性格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主要人

物:双喜。

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1)当“我〞看社戏受到曲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聪明。(2)当外祖母担忧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反响灵敏,自信,善解人意,办事果断。(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善于为他人着想;吃完

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聪明伶俐、细心周到。(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做事有始有终。(6)双喜答复六一公公的问话——机智。

总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强。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句,感受童真童趣 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比照,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

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上下。

明确:“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4)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周到细致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目标导学三:拓展比照,探究思想情感 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我〞思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思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明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比照《社戏》原文开头局部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京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资料链接: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局部,前一局部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集水灾捐款,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为难,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局部主要写了“我〞儿时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

明确: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通过前后鲜明的比照,表达了对故土的风景美、人情美的思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板书设计 社戏

 善解人意、做事周全桂生:热诚阿发:纯真无邪、憨厚无私六一公公:善良、淳朴、好客、热诚

民风淳朴人情美

→赞美与向往

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

可取之处 1.课上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不给学生太多,重视理解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知文章。 2.能够补充原文知识,让学生在比照之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由于文章表达的故事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局部细节学生感受不深,宜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缺乏之处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1.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相关资料,正确解读“和〞的内涵。 2.搜集表达“以和为贵〞的事例,探寻“以和为贵〞的真谛。 3.以“和〞为活动宗旨,在全班交流讨论,举办班级讨论会。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中文里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调〞等富含哲理的成语。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为何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文化在今天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我们又应该怎样传承“和〞文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和为贵!

〔板书:以和为贵〕 【设计意图】

从“和〞字相关的成语入手,引发学生对“和〞的含义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阅读材料 ,探“和〞之义

1.材料探究

师: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何理解其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呢?我们来看看古人对这句话的解读,请同学们读一读教材P130虚线框内的几则材料,说说你对这几则材料的理解。

〔生齐读并交流明确〕

预设 皇侃认为,“和〞的意思是内心平和不争,“不同〞的意思是人各有志;“同〞指的是“小人为恶如一〞,“不和〞指的是喜欢争斗。

朱熹认为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因为小人之

间有贪图私利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和因义起,同由利生〞的传统解释显示了某种局限性。实际上,“和〞可以因“义〞而起,也可以因“利〞而起。

2.解“和而不同〞

〔1〕透过这几则材料,小组讨论一下:怎样理解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呢?

〔生交流明确〕

预设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2〕“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生自由发言〕

预设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会经过思考,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的思考,博大的胸怀,理解和尊重他人,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必须具备的。

师小结: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孔子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成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中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互相尊重与理解,道义一致、内心平和;“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外表上一团和气,而暗地里却不服气,内心排斥、不认同。

“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3.材料研读

师:“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我们再来读读教材P131《尚书·尧典》和《礼记·中庸》中的两段话,理解“和〞

多样化的思想内涵。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解读这两段话。

〔生齐读并交流明确〕

预设 第一则:〔帝尧〕能举用德才兼备之人,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使百姓能辨明善恶;百姓能辨明善恶,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第二则: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展露,可以称之为“中〞〔心灵未受外物侵扰〕,〔喜怒哀乐的感情〕恰如其分、有所节制地表达出来,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间〔万物〕最大的根源;和,是使天下最畅通之道。如果能做到中和,天地间的一切就会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孕育生长。

师:这里特别强调一下,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会。《尚书·尧典》中的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意思就是家庭和睦,人人友爱,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

4.探“和〞之义

师:阅读《尚书·尧典》和《礼记·中庸》中的论述,我们发现“和〞的内涵太丰富了,请同学们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下“和〞的含义。

〔生自由发言〕

预设 情绪平和、家庭和睦、邻里和睦、国家和顺、万物和谐。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古文中探究“和〞之义,从而了解“和〞文化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三、讲述故事,寻“和〞之用

1.启迪思维

师:《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说法,也就是说“和为贵〞是古代帝王治国之道。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600多年前, 郑和受命出使西洋, 足迹普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 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 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不同, 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 尊重当地习惯, 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

之旅〞永载史册。

2.讲述故事

〔1〕“以和为贵〞可以治国,可以安邦。你搜集到了哪些表达了“以和为贵〞的故事呢?也来讲一讲吧!

预设 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屡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颇感纳闷,后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2〕请同学们读一读教材P132的《“六尺巷〞的故事》,这则故事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表达的正是“以和为贵〞的思想。读完之后,你有什么启示呢?请你说一说。

〔生自由发言〕

预设 ①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 ②要心胸豁达,才能与人和睦相处。③和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尚能如此,如今这个时代,同学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是小非,应该做得更好。④“六尺巷〞弘扬了一种美德,表达了一种胸怀。只有人人学会谦让,人人学会宽容,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3.寻“和〞之用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生合作交流〕

预设 小到修身养性、交友齐家,大到治国理政、邦交抚远,都离不开“和〞的价值守则。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追求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师小结:作为中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和〞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

4.创作标语,为“和〞宣言

师:传承“和〞文化,倡导“以和为贵〞,请同学们参阅教材P132下方的例,按要求创作几条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生自主创作,小组评议,集中展示〕

预设 ①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②和谐使世界稳步向前。③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④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 【设计意图】

此环节从“历史故事〞着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内容之博大、意蕴之丰富,懂得“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根本价值取向,懂得“以和为贵〞不仅可以修身齐家,还可以治国平天下。号召学生继承和发扬“和〞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并通过创作标语活动,加深学生对“和〞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开展讨论,汲取“和〞智慧

师:“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接下来,我们学以致用,学用先人的智慧,思考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制定“班级议事规则〞

请同学们以“和〞为活动准则,全班讨论合作,制定“班级议事规则〞。 活动目标:制定“班级议事规则〞 活动步骤:

〔1〕小组商议,组长归纳记录。 〔2〕组长交流,全班讨论商议。

〔3〕班长归纳记录,主持人宣布全班决议结果。 〔小组商议,全班讨论,宣布结果〕

班级议事规则

第一条:班级议事时,人人必须遵守沟通、信任、包容的处事原则。 第二条: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别

人的发言。

第三条:假设意见不合、见解不同,要礼貌探讨,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否认或粗鲁驳斥别人的观点。

第四条:商议、讨论班级事务时要以大局为重,以班级良性开展为共同目标,不能处处事事先想到自己。

2.开展时事讨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3虚线框内的内容,根据要求选择某一新闻事件,开展时事讨论,积极发表看法。

提示:学生围绕事件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讨论时注意遵守之前制定的“班级议事规则〞。

〔全班讨论,师总结〕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开展班级讨论活动,制定贴近学生生活的“班级议事规则〞,将学习的与“和〞相关的知识引入实践生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综合能力。

五、以“和〞为文,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知道了“以和为贵〞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准绳,也是从政治国的法宝,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是创立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通过这次活动,你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一定也有了许多的认识和理解吧!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谈谈你的收获。 “以和为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特别注重语文味道和文化味道,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进行综合性学习。同时,特别注重用足教材,落实教材学习目标。首先,注重语言学习,经典读“和〞,学写标语,以“和〞为文等实践活动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其次,注重综合实践,在历史故事中悟“和〞,在现实生活中论“和〞等实践活动,勾连文本与文化、生活、现实,翻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读而能思,思而能悟,悟而能得,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整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引导学生探究,逐步落实活动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