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海民和地区“嘛呢经”的文化内涵

青海民和地区“嘛呢经”的文化内涵

来源:叨叨游戏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青海民和地区“嘛呢经”的文化内涵

作者:商文娇 张连葵

来源:《艺术教育》2014年第01期

【内容摘要】青海民和“嘛呢经”,是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及其周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信仰艺术。同时它也是有着多元民间信仰形态以及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一种具有地方标志性特征的民俗生活文化。文章以民和嘛呢经为主要对象,对嘛呢经的念唱曲目、内容表现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一些粗略的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标志性文化 民和嘛呢经 文化内涵

“嘛呢经”是流行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乡村民众生活中的一种民间信仰。民和地区嘛呢经曲调和当地传统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唱词内容丰富、曲调旋律优美,并且与民和地区的各种民间宗教信仰紧密相连,它从总体上反映了本地区民众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特性。

一、嘛呢经主要曲目及表现内容

嘛呢经是通过群体间广泛而深入的集体创编,口头流传,成为民和当地妇女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信仰艺术形式。它是民和县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体智慧的文化体现,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真实的内心表现或情感抒发,它通过文本与曲调来实现传承和流布,成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民和妇女嘛呢经的念唱活动与民间宗教信仰、祭祀仪式、丧葬习俗等结合在一起,作为一种特定文化含义的符号和象征系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影响深刻,通过长期的口传心授对民众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等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般根据民间念唱时空的划分,嘛呢经大致可分为四种:即常规的念唱、日常的念唱、节日的念唱、特殊时空中的念唱。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是民和地区嘛呢奶奶们念唱嘛呢经的常规活动日,一般情况下她们都集中在本村的寺庙(喇嘛寺、城隍庙、龙王庙、娘娘庙等)中,有时念唱嘛呢也会去附近村庄中大一些、比较有名的寺庙里,这时候嘛呢奶奶一般会选择念唱《交灯经》《敬香经》等,内容多是赞颂菩萨、观音或者玉皇、龙王的。日常念诵经目有:《何仙姑降谕》《仙家采花词》以及《怀孩童经》。节庆期间一般念唱《灶王小真经》或《佛说大乘经》《熬茶经》。特殊时期的嘛呢经念唱,比如在丧事上会选择念唱《往生经》和《亡灵登科经》《阴五更经》《给亡人点灯经》以及《十王宝卷》。

而根据嘛呢经的念唱内容,则可分为颂神、劝善、劝孝等类。有关敬神颂佛的内容在嘛呢经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如《金刚经总偈》《佛说地母真经》《观音菩萨六字嘛呢真经》《八仙谱》等;劝人行善的主要有《十渡船仙文》《三宫主训词》等;劝世人行孝的嘛呢有《十种深恩经》《劝孝经》等。除了主要唱用于祭祀神佛仙家、劝人行善积德、自身修身养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外,还有一些表现出普通民众日常的生活与情感,以及反映时代精神、社会变化内容的嘛呢。

二、民和嘛呢经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传播是全方位的,民和嘛呢经反映了多民族、多宗教融合下文化兼容性的折射。民和嘛呢经中蕴含着儒家、汉传佛教、道教、藏传佛教、民间宗教等多种文化因子。如在《亡灵登科经》中就可以发现,当地的民间宗教信仰中将汉传佛教神的信仰和道教神灵的信仰融合在一起,同时还糅入了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明咒“唵、嘛、呢、叭、哞、吽”。这首中出现的救苦天尊是道教神名,位于梁朝上清派道士陶洪景《真灵位业图》编排的神仙座次表第一神阶右位,救苦天尊的神名出现在河湟民间信仰的嘛呢中,可见道教神仙谱系中的冥神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民间信仰中得到了认同,道教的神灵信仰体系也影响、渗透到此地的民间信仰体系中了。

中国历史上漫长的以农耕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形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有限,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生产形式使民众形成了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祛病避灾等功利性的信仰。因此,在民间围绕着对自然生态关系周期变化或对幸福平安的祈盼,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民俗活动,并与各种民间艺术相结合的形式。青海民和嘛呢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与发展起来的,而且显现出一系列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农耕文化的特点。由于农耕经济形式所固有的封闭性、保守性特征,所以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传统相对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然而,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主体地位也日渐削弱,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已经大大加强,在这样蒸蒸日上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以往的信仰,尤其是农业区民间信仰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动摇和变化,民俗的内涵和功能也相应在发生着转变,从而引起了嘛呢经在表现内容及题材形式等方面一系列的变迁,如《荷包经》曲调低回抒情,柔美动听。其内容其实就是用暗喻的方式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一般念唱这种嘛呢经的人群大多是年纪在40岁上下的年轻嘛呢奶奶,而且念唱的场合绝对不会选择在肃穆的寺庙或正式的祭祀场所中。

信仰是民和汉族妇女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从根本上反映着她们的社会生活与内心情感。嘛呢经的内容虽通俗,却寄托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反映着她们的精神需求和道德取向。以上这部分嘛呢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和乡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及情趣,也因为其通俗易懂,寓教于乐,才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几经相传而经久不衰。

总之,嘛呢经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带有浓厚信仰色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人对神灵的信仰崇拜中,其实也包含着人类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愿望,并力图利用民间宗教信仰特有的文化功能来实现这一愿望。在当地人们的心中,民间信仰的众神为他们保一方平安,同时驱邪逐疫,消灾纳福。并且这些神灵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有求必应,以至于人神之间沟通于同庆同乐,娱神与娱人的过程,也是情感和理性的交融与碰撞,情与礼的意识潜移默化地灌注人们的文化精神。信仰祭仪与歌谣的融合,不仅具有艺术、美学上的意义,同时还发挥着特殊的社会文化功能。在这种传承和活动中,利用民俗习惯使人际情感得到多方交流,使社会生活生机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勃,也使社会生活平安、吉祥、有序地发展,并间接地起到增强群众凝聚力的作用,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渗透到每个人的心里。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4]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陈勤建.中国妇女的口头文化与仪式文化[J].民俗研究,2004(2).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 (责任编辑:曹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