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卷第2期深圳教育学院学报Vol2021997年12月JURLSHEZHEEDUCTICLLEGEDeC1997谈阅读策略指导焦名海中文系)摘要有些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还不会阅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阅读策略本文在分析阅读策略的意义的签础上,着重分析了影响学生阅读策略的诸因素,提出了指导学生习得阅读策略的途径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策略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内容核心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认识到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着力渗透到教学内容中.目前语文教学界出现的“学法指导”热就是一个明证。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发现,有些学生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可是他们仍然不会阅读。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不完善,阅读方法没有完全内化为技能,思维发展水平不高外,更多更普遍的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对阅读过程中自己认知活动进行监控与调节的手段。阅读策略的获得,对于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了解阅读材料意义的过程,而意义的获得,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追求理解成功。也就是说,读者只有从头到尾逐个掌握材料的意义,才能最后把握整个阅读材料的意义。一旦这个追求理解成功的过程中断,那么整个阅读过程就不能进行下去,阅读也终将无效。要保证阅读活动顺利进行,读者必须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这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阻力时,才能及时采取补救行动。从这点来看,读者仅仅掌握几种阅读方法,而没有掌握阅读策略,就很难独自完成阅读任务。特别是中学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用于训练的阅读材料有一定的难度。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如果这时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与调节,学生就难以明白阅读的阻力所在,也不知道如何加以解决。如果学生掌握了阅读策略,他对阅读困难就会敏感起来,就会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从阅读活动涉及的因素来看,学生要顺利完成有效的阅读,要求阅读材料因素与学生心理因素保持和谐平衡,也就是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阅读接受心理,同时学生通过努力能丈稿收夕1日期:197一1014第2期焦名海:谈阅读策略指导够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阅读作为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心理过程,学生在阅读时,他们的心理因素参与程度是不相同的于是学生心理因素与阅读材料之间总是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性也常常影响学生对阅读材料意义的把握。在阅读中要克服这种不协调,学生就需要运用阅读策略来调节。目前许多教师之所以没有认识到阅读策略的重要性,主要原因是把阅读方法等同于阅读策略,影响了他们对阅读策略的深入认识。我们知道,阅读方法是指可以用于完成某一阅读任务的技能与技巧,它表现为一种静态的操作程式。例如苏轼提出的“八面受敌法”,就是先将书中的内容分而治之,化整为零;接着读一遍,解决一个问题,再读一遍,再解决一个问题,直到最后全面弄通为止。阅读方法可以游离于阅读活动而存在。而阅读策略则多与阅读活动联系在一起,呈一种动态性。它随读者、阅读情景变化而变化。有时阅读同一材料,由于其他因素的不同,表现出来的阅读策略也是不相同的。它没有象阅读方法一样的明显操作程式。另外,阅读策略有较强的内隐性,这也是许多教师不能理解的原因。当然,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还是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在阅读中,阅读方法是阅读策略监控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能体现阅读过程的阅读方法内化为技能后,有助于习得阅读策略。从学生阅读一般进程来分析,学生完成阅读认知活动先要明确阅读目标,然后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学生本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接着运用方法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随具体阅读情景调节阅读方法,最后获得阅读材料的整体意义。就目前中学生来说,对阅读目标较能把握,他们感到难度较大的是在阅读初始难以正确选择阅读方法,在阅读中,不会灵活调整阅读方法,因为这些阅读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较多。如教学中常有学生拿到一份阅读材料不知按记叙文方法阅读呢,还是按小说方法阅读。在发现按记叙文方法不能有效完成阅读时,不会调整自己的阅读活动,采用其他方法。因此,从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出发,学生需要习得的阅读策略主要是掌握对阅读方法的监控与调节,也即学生主要要学会根据阅读各因素的特点选择、调整阅读方法的策略。语文阅读方法种类繁多,但没有一种是万能的,每一种阅读方法都有它适应的范围,受一定条件的。如前提到的“八面受敌法”,它一般在阅读材料有一定难度、篇幅不是太长的情况下使用。因此,学生习得阅读策略,掌握对阅读方法的监控与调节,其实又是让学生学会对影响阅读方法运用与调节各因素的分析。许多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不会自行阅读,就是不会对影响阅读方法运用和调节的因素作出分析,从而不能有效监控与调节整个阅读过程。影响学生对阅读方法运用与调节的因素很多,大体来说,主要有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阅读目标与阅读材料;内在因素主要指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1外在因素阅读目标对阅读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基本要求。一是阅读目标对阅读活动具有导向性。阅读目标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相同。如阅读目标只是了解一篇课文的大概内容,那么就可以选择跳读或略读。如果要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品格或写作特点,前面两种方法显然不适应。二是阅读目标对阅读活动具有评价性。阅读活动要顺利进行,读者就必须时刻对自己的阅读认知活动进行肯定,而作出肯定的标准就是阅读目标。38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7只有按个阅读认知活动都是围绕阅读目标的实现时,阅读任务才能完成。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拿到一份阅读材料就匆匆忙忙地看起来,看完后,竞不知材料所云,或觉得材料没有什么可读。这就是学生阅读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使用阅读方法随意而致。学生对阅读目标的分析可以从材料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入手,从而保证正确运用和调节阅读方法。阅读材料分析阅读材料的特点主要分析阅读材料的文体、篇幅和难度等。学生在阅读中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特点来监控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这是因为阅读材料的特点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不同。如短小隽永的抒情散文,采用诵读的方法可以起到好效果。而长篇通讯,则应先“钩玄提要法”较适宜。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监控,主要是监控和分析阅读材料与阅读方法的关系:这样可以达到疏通阅读认知阻隔的目的.如一学生读《纪念刘和珍君》,他开始采用了与读《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相同的“人物要素分析法”(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和肖像来把握人物性格)来读,结果发现很难完成阅读任务。后经教师点拨,要他先分析课文特点,再选阅读方法。之后,他分析《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杂文,应从课文表达的感情与语言特点入手。于是他采用“八面受敌法”进行阅读。结果也表明调节后的方法是有效的。2内在因素智力因素阅读过程是智力全程参与的过程,无论是对阅读材料特点的分析、对字词句意义的把握,还是对材料内容的分析都离不开智力因素。学生的智力活动对完成阅读任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应对自己的智力活动进行监控与分析,判断自己的智力水平是否适应所阅读的材料和所采用的阅读方法。如初一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抽象思维还没完全发展,这时如果要求他们采用“出入法”(运用抽象思维先深入材料,对材料作出分析,而后跳出材料作出全面综合归纳)显然超出了自己的思维发展水平。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对阅读方法、阅读材料所要求的智力水平的了解,导致不能很好完成阅读任务。非智力因素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会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与兴趣,甚至形成自己的阅读个性。这些非智力因素也影响学生的阅读。如有的学生喜欢用圈点法,而用其他的方法则会发生阅读困难。有的学生喜欢用循序渐进法阅读,而采用逆向法就难以进行。有的学生由于态度、意志等原因对阅读方法难以把握与运用。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就是判断自己的兴趣、习惯和个性等是否适应正在使用的阅读方法。阅读策略是在儿童后期才发展起来的,中学时期是学生形成阅读策略的重要时期,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重视。由于阅读策略是在阅读中获得的,因此西方许多心理学家特别重视利用阅读情景来训练。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不可脱离具体的语文教学来进行。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指导学生习得阅读策略的途径。示范对于还没有形成阅读策略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示范自己怎样在阅读过程中监控认知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如教《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时,我要求学生复述课文,但许多学生觉得课文涉及的人物多,地点广,部门不集中,不知如何复述。后来我复述完后,给学生讲我是如何运用阅读策略来进行阅读的。我告诉学生,我读第2期的时候分析了课文的方法。,焦名海发现课文篇幅长,,,:谈阅读策略指导、涉及地点部门很多,,读的时候一定要用读写结合,另外,初读是为了复述。这决定了读时只要掌握课文的大概就可以了以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采用鸟瞰为了不使,式读书法最适宜成了阅读。于是阅读时可以只寻找关键词句我边读边记,,,。整个阅读过程偏离预定的阅读方法同时判断所记是否是关键词句最后完,为了加深对其中阅读策略理解。我再展示了我记下的关键词句。经教师一示范学生了解了如何确定和运用阅读方法能够运用这些阅读策略阅读《火刑》回忆阅读过程读策略的目的。如何使阅读认知活动顺利进行,后来发现有些学生。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的阅读结果。不重视其阅读过程其实学生。成功的阅读中有许多值得总结的阅读策略如教《拿来主义》时。,为此。,我常让学生回忆阅读过程来达到获得阅但有《拿来,,这篇课文的一个难点是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这时我问他是如何得来的,,的学生阅读后很快知道了这篇课文是因果论证主义》是一篇议论文那么“他说:有些议论文的标题与论点有关,而议论文的论点要求明确,、具体“拿来主义和“”是什么意思呢?他就寻找解释拿来主义的句子剔除糟粕:。知道鲁迅所说的拿来主而是批判送去。义是对待文化遗产要吸取精华主义系,而课文开头不是从标题说起”抛来主义,”的害处,,所以得出它的论证过程是因果推理论证。他讲完后,,我又问他成功的策略在哪里层层推进训练习得他得出阅读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课文的标题开始抓住论证的关,达到阅读的目的,就是在将一些能体现阅读活动规律的阅读方法通过迁移训练让学生习得阅读策略。。,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技能的同时运用这些方法时控与调节标题,,因为这些阅读方法各有其适应的条件,在训练”也就要分析其适应的条件初读课文,这实际上也就是在对阅读认知过程实施着监“因而即是阅读策略的习得如根据阅读认知活动规律确立的阅读五步法,,(看猜内容“—道在学习的效果,归纳课文—谈出感受),了解大意,,经过几次训练,—细读课文,,掌握内容学生不仅能掌握运用这种阅读方法,,—精读课文品味技巧而且知教读。”课文时必须使用它整个阅读过程应按上面的步骤进行才能达到精读从而习得当不能深入读课文时就可以反思自己阅读行为是否按这五步进行的了阅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