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读你千遍不厌倦

读你千遍不厌倦

来源:叨叨游戏网


读你千遍不厌倦

——研读教材、用好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海门实验小学 沈 俭

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是师生在课堂上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凭借。只有科学、准确地把握了教材,我们才能用好教材,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在钻研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没有新意义又何妨 【教材举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用连乘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例题借助实物图呈现了一个购乒乓球的问题情境(如下图),启发学生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和学过的数学知识,从不同 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描述】

教研组开展“同题研究课”活动,选择了以上课题-备课时间很紧,一位青年教师与我交流:“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有趣的情境导人,你帮我出出主意吧!”我为了准备“城

乡集体备课”正好也在思考这一内容。“例题不是挺好吗?‘每袋装5个乒乓球,每个2元。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你有没有领会到编者选材很有用意的?”“是的,我也觉得挺好的,但是这没有新意呀!如果大家都这样上,就不好了。”

我中肯地提出建议:“能想出新点子固然会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必须优于教材,不然‘为新而新’就没有什么价值。”于是我们一起讨论,设计了如下预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挂图)王老师去体育用品商店买乒乓球,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索,组织交流。 1.尝试解决。

师: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请大家用所学的知识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5×2=10(元),10×6=60(元)。 (2)6×5=30(个),30×2=60(元)。

对于以上两种方法,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么想的。

(3)如果有学生提出:2×6=12(元),12×5=60(元),先让他说说理由。如果说不出,千万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这样列式虽然也能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很难理解,一般不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借助下图加以说明:

每一横排6个(即每袋先算一个)的价钱是2×6=12(元),然后再求这样的五横排是12×5=60(元)。 接下来,由于这位青年教师在有限的备课时间里把主要的精力用来领会教材,思考如何突出重点、发展思维。事实上,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成功了,而且精彩就源于学生能主动借助这幅情境图的优势比较清晰地表达了第(3)种解法的思路。

【思考】

这位教师的最初想法也许代表了当前很多青年教师的观点。想方设法地变换教材,这本身也不存在对与错,关键是教师是否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研读。新教材在教学题材 的选取上已充分关注了学生,许多例题情境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产生数学智慧。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刻感悟教材资源,才能激 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领略数学 的内在魅力,引领学生享受思考的快乐,实现教材的“高附加值”。所以,没有新意又何妨?

二、留白想象,做亮细节 【教材举例】

这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后面“想想做做”中的第3题。这里通过填一填、读一读,进一步巩固认识“几分之一”,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联系。

【课堂扫描】

把这道习题的呈现形式稍作变化,即隐去图中的三等分、六等分阴影部分后面的分格线。 (1) 让学生估计后填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分数。

(2)教师用电脑验证学生的猜想、估计。

(3)添加问题:如果照这样分下去,想象一下,你还能得到哪些分数呢? 【思考】

我们不能认为教材编写者已经给出了一幅完美的作品,教学时只需“搬用”就行,不能仅仅考虑“用得像不像”,更要思考“有没有更好的用法”,所以细节的开发不容忽视。以上案例中,由于下面两根长条中阴影部分后面的分格线已经隐去而成为“空白”,学生思考时失去了直接的参考。他们可能需要凭直觉想象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整体“1”的三分之一来估算分数,再根据最下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大约是中间长条阴影部分的一半来推想分数。然后通过电脑进行验证。最后,学生比较轻松地运用发现的规律想象出

后续分数。这样,巧妙地渗透了极限思想。

所以,增加一点“空白”可能会比原来“直白”的教材获得更多的收获,做亮教材细节可能会给学生的思维提供更广的发展空间,可能会使有效教学走向更深层次。 三、拓展资源,深化思维 【教材举例】

下面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1页第8题。

【教学片断】

学生通过测量,纷纷发言。

生:我发现了这里同一个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都相等。

生:我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六边形的内角和是720°。

生:这里每一个图形都比前一个图形多了一条边,所以内角和就比前一个图形多 180°。 师:如果不用画图,也不再用量角器测量,你能知道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生:七边形的内角和是720°+180°=900°,八边形的内角和900°+180°= 1080°。

生:我又有新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180°×2= 360°,五边形的内角和是180°×3=540°„„

【思考】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自新课改以来,这一理念已深深烙在许多教师的心田:然而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来研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可以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做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思维。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学生在测量后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发言,可以说完成了测量和有关的发现,实现了这道练习题的教学目标.但教师 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通过追问“不用画图,也不再测量,你能说出七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吗”,将学生的思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学生有了前面的发现,说出七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已是水到渠成。然而更精 彩的是继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边数-2)×180°=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样由教材中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延伸到七边形、八边形,再到任意多边形,拓展了“空白资源”,使教材在“无中生有”中变厚了,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满怀热情,付出努力和智慧。只有对教材的“深入”,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因此我们要善于做有心人,善于做探索者,深入研读教材、用好教材,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努力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