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工匠精神探索研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工匠精神探索研究

来源:叨叨游戏网
智库时代

高教智库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工匠精神探索研究

李 菲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45)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责无旁贷,专业课程中体现工匠精神更是恰如其分。本文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立足于工匠精神的本质,对现有教学状况进行分析,明确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分析现阶段影响工匠精神实现的因素,提出适合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并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匠精神;旅游管理;高职;探索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4609(2018)15-0079-0003

一、关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在2016年全国上,李克强总理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这一名词,自此全国广大企业要求青年员工,不单要加强注重细节的专业技术培养,也要做好爱岗敬业,诚信为人的个人素质提升。工匠精神一词源于企业,却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培养。尽管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中已融入了工匠精神,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职业人才,但相对于高职院校的总数来说仍显不足。如何将企业要求的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相结合,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所在。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特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来源于普通高考统招生、“3+2”对口直升学生、单招考试学生,学生来源复杂。现阶段,录入的学生年龄层次普遍为95后,性格叛逆、张扬、任性、个性强,缺乏吃苦耐劳及团结协作意识。旅游管理专业现模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常见评价方式有:大作业、随堂测验、终结考有教学方法老旧单一、缺乏灵活性,核等传统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很难适应多元化生源的学习特点。因此,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引入工匠精神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之举。(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特点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师主要有两类人群构成。一类是来自于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一类是高校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但两类人员在指导学生课程教学中则各有短板。作为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尽管十分熟悉企业日常工作流程及突发事件的处理,但因缺少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至于不能很好的将“经验”转化为“教学”,学生对此学习只能是对师傅技术操作的模仿。而传统领域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过多的注重知识性、系统性,欠缺对技艺方面的指导。(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评价法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常规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评价模式有必要将考核与工作岗位实际任务接轨,注重过程的检测。变单项和终结性考核为过程考核,做到实践教学考核全程化,更具有适用性和操作性,使之成为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评价模式。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必要性(一)我国旅游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在过去,旅游社为游客提供的商品多为观光型旅游产品,旅游设施设备配套不足,旅游服务专业技术水平低的状况时有发生。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升级脚步的加快,旅游产品类型逐渐增多,诸如度假旅游产品、体育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产品、文化·79·

高教智库

类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产品等旅游产品悄然面世。多样的旅游产品即反应出产品样式的丰富,也映射出游客对旅游需求的提升。对待每一次出游,游客不简单的满足于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同时对旅游接待能力、旅游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产业供给市场升级和消费者消费结构升级的形势下,旅游业从业人员也有必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平日工作,努力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用精益求精的服务品质来适应旅游业的发展。(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历程较短,无论是理论教育研究方面,还是专业学科教育方面,研究基础都相对薄弱。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过多参照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没有体现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走向社会,有时会出现不能适应社会对旅游服务人员提出的具体要求,不能上岗的尴尬。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口碑,也违背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改变过去重知识技能,轻人文素养的弊病,将人文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与知识技能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四、影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因素(一)社会因素现代社会很多人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做事喜欢走捷径,投机取巧,不愿意踏实做事,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势必会影响到高职学生做事的态度。很多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出现对未来职业不切实际的“幻想”,期待自己可以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加之虽然有部分企业开始逐渐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多数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出于工作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把工作重点放在产品精细化、工艺化问题上,宁愿从农村招工,或者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迅速上岗,很少有人执着于产品的精工细作,这些都给学校培育工匠精神带来了较大阻力。(二)学校因素当下很多高校专业的设置建立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强调专业与职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相对一致性。显然这是符合客观逻辑的,然而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从社会分工的层面上看,高职院校本应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任务,然而一些在经济发展中的过热、过冷现象及趋利性现象同样影响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配备等。一些高职院校在社会轻“工匠”的同时,也出现了弱化专业实践教学,减少职业技能锻炼的做法。过分注重热门职业人才的培养,忽略冷门职业人才的塑造,这些无疑是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与职业成长的素质要求。(三)学生因素智库时代

虽然工匠精神本身有着的内涵,但与“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钻研学习”等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有着很多内在的联系,而这些素质又对工匠精神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学生多存在学习主动性差,钻研精神和刻苦精神欠缺的问题,遇到困难没有耐心、决心,不愿用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去克服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增添了障碍。五、在高职院校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一)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与输送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系列一线员工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与企业要保持密切合作,熟知企业运营过程中所需人员专业和技能要求,才方便职业教育规划长远开展。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或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亲临讲解、示范,帮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二)教学活动是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课堂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以身示范的有效渠道。教师可以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渗透工匠精神的实质,使学生切身认识到工匠精神在专业能力与专业水平中的作用,逐渐养成在工作中严谨、虚心、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三)文化熏陶是宣传工匠精神的可行途径·80·

智库时代

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与社会不同企业的合作关系,了解并熟悉企业文化。学校可以利用校报、讲座、社团等方式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重视工匠精神,尝试运用文化熏陶的形式感染在校学生塑造工匠精神。六、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几点建议(一)重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重视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关联程度。课程设置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依据,是体现职业院校与社会需求的载体,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志。要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体现工匠精神。首先就要以工匠精神去优化现有课程体系,使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与旅游工作岗位实际同步,确保工匠精神有所依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要深入旅游市场、旅游企业,与旅业专家、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旅游一线人员交流,归纳总结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内容,并以此为依据修订现有课程。不仅如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应把尊重市场调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确保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前进步伐。(二)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作为学生专业教育的领路人,知识传递的引导者,其地位显而易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同样离不开专业师资的带领,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且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是课程设置的客观要求。若在高职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中融入工匠精神,就要对现有师资队伍做出相应调整与改革。一方面,学校要把引进“人才”落到实处,邀请企业精英、行业名师和技术能手共同参与工匠精神的培养。这些行业翘楚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能够以其独有的气场与魅力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无形中的感染,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校教师也要善于利用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首先,教师要扭转思想观念,把工匠精神的引导带入实际专业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其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者有必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考核,鼓励一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最后,社会要多创造机会和条件,使高职教师能够多参加各类进修和实践,帮助他们完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三)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职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工作实践,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和现实工作任务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融合成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学校要在课上、课下为学生构建仿真工作环境,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实训,让学生在面临具体工作任务时,体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切身感受工匠们坚守岗位、刻苦钻研的不易,才能有动力在工作中追求工匠精神,成为高教智库

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旅游人才。高职院校在开展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时应以生产性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和载体,提倡实践教学。教师带着真实性的生产任务进入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组,对项目进行分工,循环的进行生产性任务的承接、派发、指导、验收等工作,可使学生进行全真的实际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技术指导和项目负责人,鼓励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工匠精神在学习中得以培养。(四)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工匠精神的地位和认识高素质高技能型职业人才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完成人才质量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而工匠精神作为人才质量的重要内涵,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职业技能大赛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起,联合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年度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多年来的实践证实职业技能大赛关注度高、参与面广,大赛从制度建立、竞赛组织、内容设定、比赛监督、考核评奖等环节均做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丰富了学生实践技能,也提升了教师技艺水平。随着全国上下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的举办,竞赛从内容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更新,竞赛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师生从过去的“求会”到现在的“求精”,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与解读。【作者简介】李菲(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景区管理。·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