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6届高三3月摸底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016.3
一、选择题
24.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小肯立而逃之。”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而确立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
子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的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爵位继承问题,从“叔齐亦小肯立而逃之”,可知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故C项正确;礼乐制度主要是不同等级贵族在祭祀宴饮时的音乐和礼仪,故D项错误。 【答案】C
25.朱熹指出:“小道小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
道理在。”朱熹在此( )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 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考点】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主张(格物致知)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探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小处也有理,故
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的体现,故B项正确;科学实验起源于近代西方,材料中没有倡导科学实验,故C项错误;重视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经验的总结,故D项错误。 【答案】B
26.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
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明华州柳子镇( ) A.铁业全行业资本主义萌芽 B.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 C.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 D.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冶铁业
【解析】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家
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以家庭使用为主,从“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可知是民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机械化生产出现于工业时期,故C项错误;从“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可知冶铁业繁荣,故D项正确。 【答案】D
27.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一义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相赁土地刚支
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数为2个,雍正年间3个,乾隆年间30个,嘉庆年间62个。能够随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清小断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清初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质性变革 D.农村人地关系紧张局而得到缓和
28.图7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各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
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国家、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②政权对峙、经济发展、科技领先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解析】①在隋朝之后,应该是唐朝,隋唐是中国大一统时期,故A项“国家”与
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从辽国可知②是北宋,当时北宋政权与辽政权并立,农业、
手工业、商业繁荣,出现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等科技成就,故B项正确;在西夏金
朝附近的③是南宋,当时南宋虽然是偏安一隅,但经济、思想和科技都有所发展,故C项错误;④是17、18世纪的清朝,当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主义空前强化,导致思想僵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29.19世纪60年代,广东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再把土糖从
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再运回广东。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洋货质地好更受欢迎 B.为洋务企业筹措资会 C.国货较洋货税负更重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本土的物产运到,再作为洋货进口,而不是真正的外国商品,
故A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建立的企业是清投资或官商合资设立的,材料体现的是商人获利,故B项错误;列强侵华后获得,清不敢对洋货征收重税,只能盘剥中国商人,故商人把本土物产运到,再作为洋货进口,就可按洋货来缴税,故材料现象的实质是国货赋税过重,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私人经营的近代化企业,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30.“小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但其随与耶苏(耶
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小服其言。初叫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进化论冲击中西方宗教思想 B.中国儒家思想传入西方 C.启蒙崽想推动中国教育变革 D.西方宗教思想传入中国
31.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
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自主外交
【解析】新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是正常外交活动,不能体现出中国欲摆脱两极格局
影响,故A项错误;“求同存异”思想于1953年提出,故B项错误;新中国初期我国实行自主和平外交,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反映出外交活动没有受到“一边倒”束缚,具有灵活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废除“一边倒”的方针,故D项错误。 【答案】C
32.图8分别是1978年、1997年我国各类工业比重示意图,从1978年到1997年的变化表
明( )
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B.市场经济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解析】图片反映的变化是国有企业比重下降,其他所有制企业比重上升,故国有企业
改革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A项错误;私有企业比重上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
项正确;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21世纪初,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比重虽然下降,但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所构成的公有制经济仍占据主体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B
33.“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叫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
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 B.雅典民主政治的环境根源于智者学派的推动 C.演随的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 D.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雅典的民主仅限于城邦公民而非全体居民,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是由小
国寡民的城邦决定,故B项错误;演讲能影响法庭审判和公民大会判决,但不完全是蛊惑作用,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演讲在雅典公民民主活动中有重要意义,故演说术兴盛是民主政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 【答案】D
3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
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一一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小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 ) A.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 B.工业义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 C.变通工具变革成为义明演进关键 D.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义明的扩展
【考点】工业——第二次工业
【解析】从“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
命时期,当时世界上确立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国家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亚洲、非洲是殖
民地和半殖民地,没有确立工业文明,“普遍”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工业文明推广
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而不是各国间借鉴,故B项错误;交通工具变革是文明演进的重要表现,但不是文明发展的关键,故C项错误;从“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 “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可知世界联系的加强,反映出世界市场形成把工业文明的成果推广到世界各地,故D项正确。 【答案】D
35.2015年11月30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 SDR)货币篮
子,SDR货币篮子山原来的4种货币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权币分别为41.73%、30.93%、8 3%、8 09%。人民币的权重仪次于美元和欧元,位列第三。下列有关国际货币基会组织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对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协助其经济的复兴与建设 B.此举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会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C.美国在SDR货币篮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其资会可用于国际间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解析】对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协助其经济的复兴与建设是世界银行的职能,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缓解金融问题,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 SDR)货币篮子”,可知此举对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会融体系有重要意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权币分别为41.73%、30.93%、8、 3%、8、 09%”可知美元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促进国际间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用途,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朱棣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奏章,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重申王国贵族的封建权利和防止国王侵夺这些
权利。《大宪章》宣布国王不可擅自征税的原则,强调除传统捐税贡赋外,任何赋税的征收都必须得到以大贵族为核心的大会议的同意;国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大会议有权成王一个由25名男爵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和大臣的行为。1238年,大会议的全体会议改称议会。13世纪中叶,平民代表(乡村骑士和城市平民)先后进入议会。议会成为制定法律的重要机构,各阶层同国王斗争、争取权利的合法工具。国王定期召开议会逐渐制度化。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因为,法律的动议主要来自国王;
1688年确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国王再也没有行使过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案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几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94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
——摘编自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晚期中英合法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9分)
【考点】(1)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合法政治参与方式;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合法政治参与方式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
【解析】(1)从材料一“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可知中国合法参与政治的特点是参与方式有限;从“明太祖朱棣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奏章,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可知中国合法参与政治的特点是参政方式主要有上书言事、纳赀捐官、科举入仕等;结合明清时期君主空前加强的特征,可总结中国合法参政的特点是无力制约皇权,参与方式、
内容取决于皇帝的旨意;从材料二“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重申王国贵族的封建权利和防止国王侵夺这些权利。《大宪章》宣布国王不可擅自征税的原则,强调除传统捐税贡赋外,任何赋税的征收都必须得到以大贵族为核心的大会议的同意”,可总结英国合法参政的特点是国王权力受议会、法律制约;从“议会成为制定法律的重要机构,各阶层同国王斗争、争取权利的合法工具”,可总结英国合法参政的特点是国民通过议会、法律同国王进行斗争,争取自身权利;从材料二“国王定期召开议会逐渐制度化”,可知英国合法参政特点是政治参与逐渐法制化、制度化;对比两国合法参与政治的特点总结不同之处。
(2)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三“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 此后,英国国王再也没有行使过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可知趋势是由不完备到完备,议会逐渐取得立法主导权,从“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案几乎都来自下院”、“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可知趋势是下院地位上升,逐步确立了在议会中的主导地位;第二小问原因,结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责任内阁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形成、议会不断改革完善、民众参政能力增强等方面的相关史实总结归纳原因。
【答案】(1)不同:中国:参与方式有限,主要有上书言事、纳赀捐官、科举入仕等;无力制约皇权,参与方式、内容取决于皇帝的旨意(或:君主,皇权至上)。(每点3分,共6分)
英国:国王权力受议会、法律制约;国民通过议会、法律同国王进行斗争,争取自身权
利;国民参与政治无须取决于国王的旨意;政治参与逐渐法制化、制度化。 (任意答3点得6分)
(2)趋势:由不完备到完备,议会逐渐取得立法主导权;下院地位上升,逐步确立了在议会中的主导地位。(每点2分,共4分)
原因:资产阶级推动,责任内阁制形成(或:君主立宪制确立);延续议会传统,代议制确立;社会经济发展,议会不断改革;民众民主意识增强,参政议政能力提升;议会同国王,下院同上院的长期斗争和努力。(每点2分,答对4点得9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是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崩坍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成长的时期。辛酉推翻了封建帝制,资本主叉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取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王流思想。
材料二 从1911年辛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是中国试图建王一个以西方思想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而不断失败的过程,同时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价值体系不断成长并最终确立主流地位的过程。
材料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占主流地位、逐渐陷入发展困境的时期。
上述观点能否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请结合史实
对上述材料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进行修改、补充、否定,并运用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的潮流;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解析】总结材料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和现代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的史实,判断材料观点是否可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或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然后运用相关史实阐述是否符合的理由即可。
【答案】示例一:观点:材料一观点能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2分)
论述: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一系列的失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西方思想在华传播,中国的精英、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思想和价值体系产生怀疑,探讨新的发展道路。康梁维新派、孙中山为代表的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不断成长。辛亥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逐渐成为主流思想。(8分)
结论:总之,材料一的观点正确反映了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思想发展历程,能直接作为研究主题的材料。(2分)
示例二:观点:材料三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材料。 (2
分)
论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之前,主要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继续完成土地改革等民主任务。1953—1956年,新中国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才开始占主流地位。(8分)
结论:总之,材料三的观点未能正确反映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前的思想发展历程,不能直接作为研究主题的材料。 (2分)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他作答均可得分,本题最高得分12分。) 请考生在第45—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河北定县翟城镇是1 900年以后有名的乡村改艮示范点。望族改革者米鉴三乡
试不中,遂不许儿子参加科举考试,进而把儿子送往日本留学,自己则在家乡致力于通过教育改造地方社会。他认为,孔孟之道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修养,对买际管理强调不足而受到歪曲,于是重新阐述清代初期的某些批判。1902—1903年,米鉴三应知县之请,创正新式学校体系,着重民众识字和公民教育。在1 908年后宣传地方自治运动时,米家自然起了主导作用。翟城镇不久成为地方改良的有力样板,重点在于教育、社会习俗(禁吸鸦片、禁止缠足等)以及地方治安。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 乡村建设运动是国民发展乡村的重要内容。20世纪30年代初期,蒋介石
就认识到“农业之衰落尤为年来最惨痛之现象,甚至米面供给商借舶来,其将何以立国”;村建设运动由此兴起。短短几年,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如雨后春笋。据统计,这类团体到1934年增加到691个。其中官方团体占绝大多数;其余团体主要是知识分子组建,不少人是归国留学生,或是大学校长、教授和著名专家。其具体内容包括兴办
乡村教育、卫生、医疗、娱乐,整治村容、道路,禁绝鸦片、,破除迷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等;工作的核心是组建合作社。1931年4月实业部公布《农村合作社暂行规程》,19 34年3月国民公布《中华合作社法》等,推动合作化运动发展。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史》
(1)根据材荆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河北定县改革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6分) 【考点】国民乡村建设运动
【解析】(1)从材料一“河北定县翟城镇是1 900年以后有名的乡村改艮示范点”,结合1901年清末新政的史实,可知原因是受清末新政、立宪运动的影响;从“望族改革者米鉴三乡试不中,遂不许儿子参加科举考试,进而把儿子送往日本留学”,可知原因是
科举考试的弊端;近代西方教育影响;从“他认为,孔孟之道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修养,对买际管理强调不足而受到歪曲,于是重新阐述清代初期的某些批判”,可知原因是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强调经世致用;从“进而把儿子送往日本留学,自己则在家乡致力于通过教育改造地方社会”、“米鉴三应知县之请,创正新式学校体系,着重民众识字和公民教育。在1 908年后宣传地方自治运动时,米家自然起了主导作用”,可知原因是受传统宗法观念、乡村情结影响。
(2)从材料二“乡村建设运动是国民发展乡村的重要内容”、“其中官方团体占绝大多数;其余团体主要是知识分子组建,不少人是归国留学生,或是大学校长、教授和著名专家” 可知特点是推动;广泛利用知识分子;从“其具体内容包括兴办乡村教育、卫生、医疗、娱乐,整治村容、道路,禁绝鸦片、,破除迷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等;工作的核心是组建合作社”,可知特点是综合治理;形成合作社组织;从“1931年4月实业部公布《农村合作社暂行规程》,19 34年3月国民公布《中华合作社法》等,推动合作化运动发展”,可知特点是加强立法。
【答案】(1)原因:受清末新政、立宪运动的影响;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强调经世致用;科举考试的弊端;近代西方教育影响;受传统宗法观念、乡村情结影响。(每点2分,答对4点得9分)
(2)特点:推动;加强立法;广泛利用知识分子;综合治理;形成合作社组织。(每
点2分,任意答3点得6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但是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在这方面,如同其他各方面一样,防御规定必须与攻击的危险相称。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时,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管理自身。毫无疑问,依靠人民是对的主要控制;但是经验教导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
用相反和敌对的关心来补足较好动机的缺陷,这个可以从人类公私事务的整个制度中探究。我们看到这一特别表现在一切下属权力的分配中,那里的一成不变的目的是按这样的方式来划分和安排某些公职的,以便彼此有所牵制。
——摘编自【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1)根据材料,概括联邦党人关于建立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邦党人上述主张在美国的实践意义。(9分) 【考点】美国1787年
【解析】(1)从“但是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可概括主张是权
力不能过于集中;从“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时,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管理自身”,可概括主张是应具有足够的权力;从“依靠人民是对的主要控制”,可概括主张是权力应受到人民的制约;从“我们看到这一特别表现在一切下属权力的分配中,那里的一成不变的目的是按这样的方式来划分和安排某些公职的,以便彼此有所牵制”,可概括主张是应采取相应措施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
(2)从联邦党人的主张可知实践是1787年的颁布,故实践意义是促进了联邦的通过和联邦的建立;从“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时,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管理自身”,可知实践意义是克服了邦联制的弊端,有效管理了国家;促进了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答案】(1)主张:权力不能过于集中;应具有足够的权力;权力应受到人民的制约;应采取相应措施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 (每点2分,任意答3点得6分)
(2)意义:促进了联邦的通过和联邦的建立;克服了邦联制的弊端,有效管理了国家;促进了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每点3分,共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不断对凡尔赛体系发起挑战。日本于1934年12月宣布
废除华盛顿海军协定,新一轮海军竞赛初露端倪。1935年上半年,随着罗马协定、伦敦声明、斯特莱沙阵线、法苏互助条约的缔结和达成,法国的结盟政采取得了显著成绩,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得到相当的增强。自感力不从心的英国统治者苦于如何保住自己的海军优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的利益,主张在对德让步的前提下,通过谈判的方式与德国达成和解,对希特勒希望两国就海军力量进行谈判的提议倍感庆幸。英国经过反复磋商,决定接受德国代表提出的德国海军占英联邦各成员国海军总吨位35%的比例;德国潜水艇的总吨位可以相当于英联邦各成员国潜艇总吨位的45%,必要时可以达到100%。英国当时的掌权者担心如果错过机会,就“可能得不到比这更好的协定了”。德国海军司令指出:“这项海军协定对德国来说是一次政治上的胜利。”
——摘编自梁占军《19 35年英德海军协定的缔结与英法关系》,沈志华编《贺齐世荣先生八十华诞学术文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国同德国缔结海军协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35年的英德海军协定。(9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1935年的英德海军协定
【解析】(1)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不断对凡尔赛体系发起挑战。日本于1934年12月宣布废除华盛顿海军协定,新一轮海军竞赛初露端倪”,可知原因是德日违反“一
战’’后有关国际协定,加紧军备,改变军事格局;从“法国的结盟政采取得了显著成绩,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得到相当的增强”,可知原因是法国与欧洲国家结盟,打破了欧洲均势;从“自感力不从心的英国统治者苦于如何保住自己的海军优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的利益”,可知原因是确保英国海军优势和既得利益的需要。
(2)结合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国绥靖等史实,评价英德海军协定对英德两国及对欧洲局势三大方面的影响。
【答案】(1)原因:德日违反“一战’’后有关国际协定,加紧军备,改变军事格局;法国与欧洲国家结盟,打破了欧洲均势;确保英国海军优势和既得利益的需要。
(每点2分,共6分)
(2)简评:英国对德推行绥靖的具体表现,一定程度保证英国的安全;暴露了英法对德的分歧,损害了英法关系,丧失了制止德国扩张的良机;加速了德国扩军备战、法西斯侵略步伐,直接影响欧洲国际关系走向。(每点3分,共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叔孙通,西汉初年薛县人,曾为太常。为汉定朝仪,充分显示出对人的严格与强大束缚力,一改以往缺乏约束的局面。奏定庙乐的程序(仪式),撰乐歌。撰《汉仪》一一《傍章》18篇和《汉礼器制度》。“傍章》涉及宗庙、陵墓、守丧、省示、休假、洗沭、祝福、祭祠、消灾等礼仪,并有免职、度国、遣归、谴责、警告、治罪、论杀等处罚。《汉礼器制度》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乃至庶民,所用器具与服冕,无论是量或者是质,部分别作出了规定。
叔孙通为汉制定的礼乐制度是礼制上的重大改革,是服务于新的社会政治经济需要的重大措施,其作用是法与军等所不能代替的,在中国礼学史与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长期被沿用。所定朝仪、宗庙仪法、《傍章》是汉武帝时《朝律》的本源;所撰《汉礼器制度》到唐代仍以为定礼制的借鉴。
——摘编自华友根《叔孙通为汉定礼乐制度及其意义》,梁国楹等《史学研究新视野(中国古代史分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叔孙通为汉所制定的礼乐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叔孙通为汉所制定的礼乐制度的意义。(7分) 【考点】叔孙通
【解析】(1)从材料“《傍章》涉及宗庙、陵墓、守丧、省示、休假、洗沭、祝福、祭祠、
消灾等礼仪,并有免职、度国、遣归、谴责、警告、治罪、论杀等处罚”,可知特点是涉及内容广泛,形成礼乐体系;礼中有法,礼法结合;从“《汉礼器制度》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乃至庶民,所用器具与服冕,无论是量或者是质,部分别作出了规定”,可总结特点是尊卑贵贱有序,等级森严;从“叔孙通为汉制定的礼乐制度是礼制上的重大改革,是服务于新的社会政治经济需要的重大措施”,可总结特点是顺应时势要求,易为君臣接受与实行。
(2)从材料“叔孙通为汉制定的礼乐制度是礼制上的重大改革,是服务于新的社会政治
经济需要的重大措施,其作用是法与军等所不能代替的,在中国礼学史与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总结意义是礼制上的重大改革,礼法结合的先驱;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巩固统一,促进社会的稳定;从“在中国古代长期被沿用。所定朝仪、宗庙仪法、《傍章》是汉武帝时《朝律》的本源;所撰《汉礼器制度》到唐代仍以为定礼制的借鉴”,可总结意义是影响深远,为中国古代长期沿用或借鉴。
【答案】(1)特点:涉及内容广泛,形成礼乐体系;礼中有法,礼法结合;尊卑贵贱有序,等级森严;顺应时势要求,易为君臣接受与实行。 (每点2分,共8分) (2)意义:礼制上的重大改革,礼法结合的先驱;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巩固统一,促进社会的稳定;影响深远,为中国古代长期沿用或借鉴。(每点2分,答对3点得7分)
江西省赣州市2016届高三3月摸底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参
题号 答案
40.(25分)
(1)不同:中国:参与方式有限,主要有上书言事、纳赀捐官、科举入仕等;无力制约皇
权,参与方式、内容取决于皇帝的旨意(或:君主,皇权至上)。(每点3分,共6分)
英国:国王权力受议会、法律制约;国民通过议会、法律同国王进行斗争,争取自身权利;国民参与政治无须取决于国王的旨意;政治参与逐渐法制化、制度化。 (任意答3点得6分)
(2)趋势:由不完备到完备,议会逐渐取得立法主导权;下院地位上升,逐步确立了在议
会中的主导地位。(每点2分,共4分)
原因:资产阶级推动,责任内阁制形成(或:君主立宪制确立);延续议会传统,
代议制确立;社会经济发展,议会不断改革;民众民主意识增强,参政议政能力提升;议会同国王,下院同上院的长期斗争和努力。(每点2分,答对4点得9分)
41.(12分)示例一:
观点:材料一观点能直接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的材料。 (2分) 论述: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一系列的失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西方思想在华传播,中国的精英、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思想和价值体系产生怀疑,探讨新的发展道路。康梁维新派、孙中山为代表的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不断成长。辛亥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资本主义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逐渐成为主流思想。(8分)
结论:总之,材料一的观点正确反映了从1840年到1911年辛亥思想发展历程,24 C 25 B 26 D 27 A 28 B 29 C 30 A 31 C 32 B 33 D 34 D 35 A
能直接作为研究主题的材料。 (2分)
示例二:
观点:材料三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研究主题材料。 (2分) 论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的过渡时期。三大改造之前,主要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继续完成土地改革等民主任务。1953—1956年,新中国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才开始占主流地位。(8分)
结论:总之,材料三的观点未能正确反映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
本完成之前的思想发展历程,不能直接作为研究主题的材料。 (2分)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符合题目要求的其他作答均可得分,本题最高得分12分。)
考生在第45—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共计15分。 45.(15分)
(1)原因:受清末新政、立宪运动的影响;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强调经世致用;科举考试
的弊端;近代西方教育影响;受传统宗法观念、乡村情结影响。 (每点2分,答对4点得9分)
(2)特点:推动;加强立法;广泛利用知识分子;综合治理;形成合作社组织。 (每点2分,任意答3点得6分)
46.(15分)
(1)主张:权力不能过于集中;应具有足够的权力;权力应受到人民的制约;
应采取相应措施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 (每点2分,任意答3点得6分)
(2)促进了联邦的通过和联邦的建立;克服了邦联制的弊端,有效管理了国家;
促进了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每点3分,共9分)
47.(15分)
(1)原因:德日违反“一战’’后有关国际协定,加紧军备,改变军事格局;法国与欧洲大
陆国家结盟,打破了欧洲均势;确保英国海军优势和既得利益的需要。(每点2分,共6分)
(2)简评:英国对德推行绥靖的具体表现,一定程度保证英国的安全;暴露了英法对
德的分歧,损害了英法关系,丧失了制止德国扩张的良机;加速了德国扩军备战、法西斯侵略步伐,直接影响欧洲国际关系走向。(每点3分,共9分)
48.(15分)
(1)特点:涉及内容广泛,形成礼乐体系;礼中有法,礼法结合;尊卑贵贱有序,等级森
严;顺应时势要求,易为君臣接受与实行。 (每点2分,共8分)
(2)意义:礼制上的重大改革,礼法结合的先驱;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巩固统一,促进
社会的稳定;影响深远,为中国古代长期沿用或借鉴。(每点2分,答对3点得7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