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 《多语现象探究一三语,多语现象及多语言习得 研究的发展》述评 傅艳阳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尽管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一些人,一些地区同时使用 对该书各章主要观点进行介绍,并对书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多种语言.但直到最近几年多语现象才被作为一个新的具有独 进行简要评论。 立称谓的语言现象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意义上来说,多语现 象被定义为: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机构、团体、个人在基于规律 1文章介绍 的时间空间基础上。用多于一种语言相互交往的能力。与以前 第一章“三语习得、多语现象及多语习得的起源和发展”是 对二语研究形式不同。多语现象的研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并与 全书的导言。Lar'!ssa Aronin和Britta Hufeisen在文章开始首先简 二语研究有着不同的范围,更重要的是要顺应当今全球化的潮 要回顾了多语现象研究的兴起,及相关研究的各种观点,并指出 流。 了一些不足,重点介绍近期国际多语习得的发展。 关键词:多语现象:二语研究 在第二章“多语现象的界定”中,Charlotte Kemp对涉及到多 中图分类号:H0—09文献标识码:A 语现象和相关概念的术语及定义进行了有条理性地整理考察。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5-0063-02 由于相关实证性和理论性的资料数量已达到相当的的水平,这 有力地推动多语现象研究成为一成熟学科,针对多语现象的研 引言 究也急需在其主术语和概念的使用上达成一致意见。作者梳理 近年来国外多语现象研究进展迅速.涉及该领域的各个方 了与多语现象相关的术语的定义。对于“多语”概念的解读, 面出版的相关书籍及发表的文章已有相当的数量,《多语现象 Kemp认为由于目前对双语者和多语者之间的不同的研究并没 探究——三语,多语现象及多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一书是国 有更多发现,因此仅根据语言数目的不同来区分双语现象和多 际应用语言学协会应用语言学系列丛书(ALES)中的第六册,由 语现象的根据并不充分。 以色列Larissa Aronin博士和德国Britta Hufeisen编辑而成。本 在第三章“多语现象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未来研究展望”一 书的特色在于对多语习得研究进行了定位。指出多语现象的研 文中,作者tkita Franceschini对针对多语现象研究的起源和发展 究兴起得益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但随着多语现象理论基础 所进行的讨论展开了详尽的论述。基于对语言学多样性进行的 的不断夯实和实证研究的不断丰富,多语现象研究已日渐成为 重新阐释和对多语社会及学习环境复杂性认识的增强,Frances— 一个的领域,有着不同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内在属性。作者 chini提出我们对于多语现象的传统认识也应有一个改变。在将 强调多语现象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孤立领域,而 家庭、文化以及学习环境结合起来考虑的这种系统综合性方法 应该改变观念认识,综合考虑,着重对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个 接替以往对多语情景进行“单因果关系”(monocaus ̄)考虑的地 体差异的研究,并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特别是心理语言学的联 方,这种改变是尤其可感觉到的。这一章将研究重点放在近年来 系。在研究方法上更要根据多语习得研究的特有属性从不同角 多语现象研究的首创精神特别是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对研究角度 度全面介绍不同的科学方法。作者提醒研究者要拓宽视野,时 的影响。另外对多语现象的定义也从更新更广泛的角度被假定。 刻关注国际多语习得的研究成果,顺应全球化发展的潮流。对 在第四章“跨语言影响下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发展”一文中, 多语习得研究的定位,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二语习得 作者Gessia de Angehs和lean-Marc回颐了从19世纪50年代到 研究的从属地位,从而使多语习得研究不断向更广泛更深层次 今天跨语言影响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介绍了人们怎样渐 发展。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作者对多语现象的各种研究及观点持 渐地打破认为语言迁移现象是仅涉及二语的传统。直到本世纪 兼收并蓄的态度,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进步、优势和空白。他指 初多语现象和跨语言影响方面的研究才蓬勃发展起来。对跨语 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双语教学、二语习得和接触语言学已 言影响的心理语言学研究也不再局限于仅为二语研究服务的传 经逐渐被纳入其中,研究焦点已从学习和习得的区别转移到学 统。先前的二语知识的作用问题开始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并且 习和习得如何在不同语境中相互作用最终发展双语或多语。随 也将是未来研究的中心问题。 着语码学的深入发展,新兴的语言多样性研究前景广阔,语言 “先前知识在L3学习和使用中的角色:来自心理类型学的 研究者要洞察多语应用的新形式,促进多语现象研究的发展。 进一步证明”。Muiris 6 Laoire、和David Singleton指出目前的 笔者认为通过多语现象理论基础的不断夯实和系统性的不断 研究表明:年龄、熟练水平、元语言意识水平及语言使用环境的 加强,多语现象研究发展成为研究领域将指日可待。本文 正式程度是第三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在文章中他们还讨论了 作者简介:傅艳阳(1987一)女,汉族,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 文学界-63. 语言研究 跨晤言影响研究的两个急需探讨的因素——心理类型因素和 L2因素。作者引导读者把注意力放到先前学习语言的知识和经 验可能会影响之后另外语言的学习这一问题上来。Muiris 6 Laoire卡『]David Singleton存爱尔兰进行了两项研究,第一个研 已有的理论和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调查的方法相结合。 “教育环境中的多语现象研究”中,作者1asone Cenoz和 UlrikeJessner系统的回顾了国际上多语教育的研究,与双语教 育相区别,多语教育指以流利地应用多浯两种语言进行交际为 目的。作者指出外语教育中一个特殊的焦点是开始二语或外语 学习的最佳年龄上。 和第九章作者总结了更新中的多语现象各方面的术语和概 念。Ecke提供了很多的资源信息,包括涉及多语现象研究的协 会、网站、专业性期刊和杂志,同时也包括多语现象研究的综述 和会议目录。这些有用的资源将对多语习得的研究起至关重要 的作用 以42名英晤为母语,爱尔兰语为二语的中学生和24名英 硬尔兰语小学生双语者为研究对象,这两组受试都将法语 作为第 三种语言学习。第二组把英语一爱尔兰语双语者做为受 试恰好弥补了第一组的双语不平衡性的不足,两组实验结果的 互补增强_『实验的信度。研究者通过词汇相近度测验发现:学习 向 :从他们心里类型上感觉与目标语相近的语言中迁移先 前的潜言学习经验和知识。第二个研究以32名母语为英语,爱 尔兰语为二语.德语为第三晤言来自同一所中学的学生为研究 对象。研究者设计_厂两项任务:补充名词和补充定冠词,同时使 用内省工具增强实验的信度。通过t值(p=.1166)计算,研究者 参考文献: 【1]Cenoz,J.&Gorter,D.(issue eds).2()05.Trilingual Educa- tion in Europe.The International Joum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 guage 171 发现甄组受试的实验结果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学习暂 向].:从他们心里类型上感觉与目标语相近的语言中迁 移先的的语言学习经验和知识。 “多语现象研究的方法:一种趋向于综合性的观点”。本章一 , [2]Cook,VJ.1992.Evidence for multi—competence.Language leanirng 42(4):557——591 毋献就是总结出当代多语现象的内在特性:复杂性(complex— 吼的和有希望符合多语现象本质性的研究方法给予了特别关 [3]Larisa Aronin&Britta Hufeisen,2009.The Exploration of Mulfilingualism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L3,multilingual- ism and multiple language acquisition.ALLA Applied Linguistics Series.V.6.ISSN 978-90-272-88974 i婶) 易觉性(1iminality)、广泛性(suffusiveness)。文章尤其对那些 汁。作者主张全面介绍其他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将其与 上接第62页)fection(Lexus)”(追求完美,永无止境)中“Pursuit” “Perfection”押韵,突出强调了永远向上、不懈追求的凌志轿车 企、Ij/文化;如对偶手法广告“We lead.Others copy.”(我们领先, 他人仿效)中“We”与“Others”反衬对照,同时,通过“copy”(复 印,仿效)一词巧妙地运用了双关修辞,整个广告简短只有四个 词,似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灵活有效的修辞运用能提升广告 的宣传商品和促销商品效果,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构词和 语法等办面存在差异,修辞也存在一定的相同和差异之处,但随 受到了国人的普遍接受与喜爱。本文只是较为粗浅的对广告英 语中常用的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进行了探析,以期为大家对广 告英语的认识与了解有…定的引导与介绍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清艳,马锦然.英语广告语言中比喻和双关手法的运用 U].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李玉香.英语广告修辞与翻译U].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2) 着英语教育在我国受到的重视程度与日剧增及商品的广告宣传 同际接轨,多种手法修辞下的琅琅上口、生动形象英语广告也 【3]刘颖,延艳芳,宋妍.广告英语的职业特点U】.职业时 . 2008(4) 64.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