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对话语境的建立 ——论托尼・本内特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形式主义之间的探索 。张朋 摘 要:本内特不赞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形式主义…成就的完全抹杀,通过对形式主义理论地基的重新清 理,他得出新的结论:形式主义并非只注重形式,而是有对文本问性和历史变化的不自觉诉求,并对文本形而上 学进行了反驳。以此为基点,本内特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形式主义的对话搭建起桥梁,并在此语境下审视了 阿尔都塞和金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托尼・本内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式主义对话 托尼・本内特,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后起之 却因为对历史的拒斥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立场针锋相对,在 秀,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注重以 相当长的时期中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阵营的严厉批判。本 客观的态度分析和评价“敌对”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 内特指出形式主义固然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但是马克 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经验。 一思主义对形式主义的全盘否定也是有失偏颇的, “对他 们(指形式主义)所做工作的总体评价是明显偏离中心 的……犯了方上的谬误,对形式主义的判断仅仅建立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话的必要性 形式主义[1]文艺理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开端, 卡勒曾指出理论具有自反性,这种自反性会促使它 承认了理论的重要性时,就要力图将自身置于一个不断学 突破禁锢,重塑理论体系,中国一些文艺理论家就意在打 习和改进的状态中去 在此意义上,卡勒的理论观更像一 破这种僵化体系。他们以卡勒、伊格尔顿等西方理论家为 种指向未来的方。 借鉴,同时结合本土经验推出一些新的文学理论教材。其 中,南帆、刘小新、练暑生合著的《文学理论》、陶东风 注释: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在学界较有代表性。其中,正如 【l】[2】[3】[4】[7】c8】[9】[10】【l2】[14】[1 5¨美】乔纳森・卡勒,李 《文学理论入门》,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卡勒在“福柯论性”中强调话语分析的重要性一样,南帆 平译:的理论教材也特别注重对文本的话语分析。它意图揭示 来考察,并通过文学话语同其他话语共时的比较来凸显文 关注,此一关注又与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者,以 论分野,它既要考察“形式”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内涵,又 要敏锐地探查“形式”对于意识形态的祛蔽与破毁功能。 这与卡勒所强调的文学功能的矛盾性不谋而合。在这一点 [5】【美】哈罗德・布鲁姆,徐文博译: 《影响的焦虑》,上海三联 文本意识形态的内涵,将文学放在整个社会话语光谱中 书店,1989年版,第59页。[6】南帆,刘小新,练暑生: 《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的特性。同时,该教材对文学的语言和形式系统也非常 2008年版,第228页。【11】: 《“理论之死”属一相情愿——乔纳森・卡勒教授访 及布鲁姆式的守旧派所痴迷的“形式”范畴有着较大的理 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18日,第A04版。 [1 3】南帆: 《文学经典、审美与文化权力博弈》,学术月刊,2012 年,第1期。 [i 6】张旭东,杰姆逊: 《专访杰姆逊: “理论已死 ?理论何 为?》,光明网一中华读书报http://12 3.gmw.cn/2012-12/11/ content一5974634.htm. 上,陶本教材则过度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忽视了形式。 应该说,南本教材在文学理论体系的突破和重构上作出了 很大贡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到此为止,理论的自 反性使它不可能具有永恒不变的金身,正如杰姆逊所说, 理论的出现就是为了克服哲学在许多种真理上的物化。但 就像其他事物一样,理论本身也有可能被物化[・ 。当我们 (郭福平福建福州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 350001) 罄 委 H 善 2013.11 入雩 在什克洛夫斯基早先论战文字的基础上,而这些根本不是 况,形式主义着眼的都不单纯是作品的内在形式,甚至不是 形式主义的实际成就。”『2】(P23)偏见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与 文学文本, “他们的研究对象显然更抽象——虽然从本质上 形式主义的长期隔阂,结果两败俱伤:形式主义被作为非 讲也更为具体——其研究的是文本间的关系系统。”[2](P43) 社会、非历史的结构诗学遭到排斥,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基于上述论述,本内特进而分析到:形式主义文论对历史有 论也因为对形式主义的刻意回避而忽略了对文学审美特性 着不基觉的诉求。从而造成了对传统哲学美学以及西方马克 的重视。两者对峙导致的是文学研究的,不同的视 思主义美学“文本形而上”的反叛。陌生化作为形式主义的 角、向量和维度所能发现的真理被人为地孤立起来,不同 核心观念,显示了一场基于形式而超越于形式的游戏:由 观点间失去了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平台。为了打破这种对 于陌生化是一个在关系对比中构建起的惯例标准,在历史 立,本内特开始了建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话语境的 发展中会发生变化,不断演绎由陌生变得熟悉,再呼唤新 理论探索。 的陌生的规律,因此陌生化所标示的文学性就具有了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话的可能性 维度。文学性不再被看做是文本自身具有的某种不变属性 本内特构建对话的努力是从重新清理形式主义的理论 的集合,具有超越社会、历史的形而上的永恒存在,而是 地基开始的,通过对陌生化理论的深层历史逻辑分析,本 内特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形式主义并不像它们的名字显示 的那样形式化,而是对历史有着不自觉的诉求,其理论地 基中蕴含着对历史变化因素和文本间关系因素的考量,并 对机械的文本形而上学进行了坚决地反对。 本内特认为,形式主义将“文学性”作为文学研究 的对象,不仅为文学划定了边界,更有着更进一步的功 能:“要研究文学性的现象,就必须研究一系列特定的文 本之间的关系,如‘文学’与‘非文学’文化形式之间的 关系,这两种文化形式都通过产生陌生的经历加工文学文 本。由此,某一给定文本是否带有陌生化的特征并不依赖 于其孤立的内在特性,而是依赖于它与其它文化和意识形 态形式建立起来的属性关系。”[2]㈣e 即是说,形式主义对 文学性的研究必须超越某个具体的作品转而关注作品所处 的关系网络,“由此,形式主义者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具体 的而是抽象的,不是文学文本自身,而是文学文本与非文 学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结果,形式主义不得不去考虑 那些从根本上讲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因素。”_2l( ” 本内特对那些控告“形式主义者盲目推崇文学技巧” 的看法也加以批驳, “因为,陌生化效应依靠的不是技巧 本身而是对技巧的使用。”[2](P4D形式主义者充分意 识到同一种技巧在不同的文本运用中起到的效果是不同 的,例如对“比喻”这种修辞技巧来说:如果是运用在介 绍知识的说明性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为读者更形象生 动地描绘出对象,从而让读者更接近说明对象的实质;如 果是运用在诗歌中,比喻的作用则是加强了审美特性,将 读者习以为常的东西转化为新奇的、出乎常规的东西,唤 起读者更强烈的审美感受。正如艾亨鲍姆表明的:“艺术 自身表明,其差异的特殊性并不是体现在去构建某个艺术 品的原理上,而是简单地体现在构建其艺术本身的特殊用 法中。”I2]( 因此本内特认为,形式主义主张的文学性 引起了读者感知的双重转变,一重是被表现出来的客观世 界,另一重则是对客观世界的表现方式。而无论是哪种情 2013.11 被看做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文本之间的对比 关系。本内特概括到:“一个文本作为文学的地位——其 履行陌生化职能的能力——并不是在所有时间都被给定了 的,而是依赖于在给定的文学系统中它与其它文本建立起 来的关系本质……文学性没有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存在 于文本间的互文关系中;文学性不是文本所占有的某种本 质,而是文本所履行的功能。”E2](P4 ’如此一来,在某个历 史阶段具有陌生化功能被认作文学的文本,在其他历史时 期有可能成为陈词滥调而被认作非文学,同样的,那些先 前被视为普通文本的作品,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个历史阶段 承担起创新功能,从而成为文学典范。 基于上述观点,本内特指出形式主义具备了和马克思 主义对话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该汲取形式主义 的成就,从而既重视社会历史因素的最终决定作用,又尊 重文学的独特规律和文本间的关系属性,将文学放置在话 语实践中,以文本、读者、语境间“阅读型构”的方式进 行生产性激活。 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话中的经验与教训 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话的视角下,本内特审视 了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金的历史诗学, 他认为两者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整合了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 义的理论因素,但阿尔都塞的理论成为另一种“新理想主 义”,而金的理论则更值得借鉴。 阿尔都塞和金都将马克思主义的地形学隐喻运用 到文学研究中,都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特殊实践,对社会生 活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但阿尔都塞和金也同时借鉴 了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 进行了不同的表征,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新 的阐释,由此,阿尔都塞和金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目标 取向。 对阿尔都塞而言,文学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生产,又不 等同于意识形态本身, 文学的特殊性在于通过意识形态的 变形来同实在的意识形态保持距离。他说:“艺术所给予 文 I 我们的,乃是它从中诞生出来、沉浸其中、作为艺术与之 赫金又与形式主义不尽相同:陌生化只是艺术技巧和形式 分离开来并且暗指着的那种意识形态。”[3](P521 本内特 的更新,指涉文学本身;而复新则是针对文学作品的意义 指出,阿尔都塞强调的文学对意识形态的变形作用,与俄 及意识形态,“是一套新的历史生产的社会文化关系的产 2l(P74)。由此而言,拉伯雷的作品体现的狂欢意识形 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异曲同工: “两者都将文学的特 品”[质理论化为一种生成于认识论的转换的实践,无论如何, 态,“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关系成了一套在形式策略上的组 是被用来修正我们对这个社会的习惯性的看法的。文学作 合,从而不仅戏仿与颠倒了意识形态,而且也刺透了它, 品,在两种情况下,都被认为影响了习惯性的认知形式, 使其祛魅,使民众在内心与其保持距离。”[2】(w∞可以 将其由内而外的崭露,展现了认知形式互相连接起来的过 说,金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意识形态观为基础,程。” ̄21(P107) 选择性地转化了形式主义的分析技巧,创新了文学批评的 但是本内特指出,阿尔都塞并没有真正将形式主义的 模式。 历史逻辑纳入进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从而导致了另一种乌 由此,本内特指出,金显示出比阿尔都塞更合理 托邦式的文学理论。正如前文分析的,形式主义判断一个 的洞彻力,他们同样强调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对处关 文本是否符合陌生化的要求,并不只是依靠文本的自身属 系,但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抽象为固定的结构,而金却 性,而是要将它放在文本间的系统中进行比较,而阿尔都 赋予意识形态发展的向量,体现出了更自觉的历史意识。同 塞则将文学视为一种稳定的结构,具有不变的美学效应, 时,在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评判上,金的观点也具有浓郁 不仅区别于意识形态效应和认识效应,而且表征着精神与 而丰盈的历史意味,因为金既领会到形式主义的真谛, 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恒定模式。因此,阿尔都塞不仅失去 认识到“特定的文学文本的功能与效用可能随着它在不同的 了形式主义的历史发展维度,还沾染上资产阶级哲学的唯 文学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而相应变化,”[2] 又超越了形 心主义色彩,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构成严重冲突。所 式主义的短板,“他是以具体的意义而不是抽象意义理解 以,本内特将阿尔都塞的文艺理论讥讽为“一种新理想主 的。拉伯雷作品的这种影响没有被看成是永不变化的,而 义”[2](P109),他说:“如果要用一个不变的结构去定义 是被看成一种与实际的历史具体化有关的问题。”[2](P76)因 ‘文学’……那么,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面 此,本内特的结论是,金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 临着这样一个矛盾:这种不变的结构是实践写作的产物, 的对话远比阿尔都塞富有成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形式 它不同于其他相互非常明显地参照具体的历史的和物质的 主义的借鉴与整合需要更多的回顾金的历史诗学并从中 因素构成他们作品的基础。这种如此一致的效果是如何由 汲取经验。 于多元化的‘原因’引起的呢?很明显,能够回答这样的 问题只要使唯心主义类别复活:建议在这样的文本表露出 注释:来的结构就是要将它作为恒久的实践范式的理想效力,通 【I】本文的形式主义不是广义的,而是狭义的,指2O世纪初由 过它最终在不同的形式上实现价值。”[2](Pl09) 的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开创的文艺流派。 相比而言,本内特赋予金的历史诗学更高的评 [2】[英】托尼・本内特著,曾军等译: 《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 年版,第41页。 价,认为金才真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有 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1陆梅林选编: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 效对话,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语言观和历史化的文学观。巴 【3 赫金语言哲学的内容可以概括如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既 1988年版,第521页。不是语言也不是言语,而是语言运用方式;语言意义来源 [4】【俄】金著,钱中文主编: 《周边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于对话关系;语言符号具有意识形态性。本内特指出,在 I998年版,第146页。这种语言观里,金既吸收了形式主义先驱索绪尔对语 言研究的科学化维度,又避免了将语言抽象为固定系统的 缺陷,将社会语境和历史发展引入语言变化之中。在此语 言学基础上,金以辩证的方法在总体的社会学规律中 将文学研究的内外因素统一起来,“任何影响文学的外在 因素都会在文学中产生纯文学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逐渐 地变成文学的下一步发展的决定性的内在因素。” ̄43(P146) 金同样就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认 为文学的真正功能在于对意识形态的复新。本内特指出, 复新概念同样借鉴了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概念,然而巴 (张朋 山东党校文史教研部25Ol03) 莹 2013.1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