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特高压大跨越工程组塔施工工艺研究与应用

特高压大跨越工程组塔施工工艺研究与应用

来源:叨叨游戏网
• 122 •

第44卷第14期

2 0 1 8 年 5 月

SHANXI ARCHITECTURE

山西建筑

Vol. 44 No. 14 May. 2018

•水•暖•电•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 14-0122-03

特高压大跨越工程组塔施工工艺研究与应用

桂和怀李凯朱冠旻

(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1202)

摘要:特高压代表了当今世界输变电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输送距离远、输送容量大、可靠性要求高。介绍了特高压±800 kV灵 绍跨越塔工程特点以及针对工程特点研制的吊装设备2合经济效益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特高压大跨越塔,智能监控,压密注浆

中图分类号:TU852

文献标识码:A

压等级的大跨越工程,其中6个为特高压大跨越,在国内同行业 中处于领先位置。

x16 t座地双平臂抱杆系统构成和技术创新点,分析了应用该抱杆组塔综

1概述

特高压代表了当今世界输变电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输送距

离远、输送容量大、可靠性要求高。根据国家电网建设总体规划, 2方案选取

到2020年“三华”同步电网将形成“五纵六横”特高压主网架,将 2.1 灵绍线±800 建成± 800 kV直流输电项目20个,± 1 100 kV直流输电项目 4个,交流线路5.1万

kV特高压长江大跨越工程跨越塔

km,涉及多省份,将多次跨越大江、大河,跨

特点

越塔高、跨距、施工难度将越来越大,施工安全风险将越来越高。

大跨越工程是输电工程中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亦是特高压电 网建设中关键节点工程。

多年来,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共施工了 12个500 kV以上电

此外,通过在董榆线上两标段各选取一段施工路段的沥青混 合料,对应施工工艺相关参数值,也验证了上述部分试验结果。 具体施工工艺对比情况见表5。

表5

两类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对比情况

温度/V

温拌施工工艺控制

温拌添加剂游青添加量沥青加热温度集料加热温度出料温度运到现场温度摊铺温度初压温度终压温度开放交通温度热拌施工工艺控制沥青加热温度集料加热温度出料温度摊铺温度初压温度终压温度开放交通温度

达46 m,重量达75 t,单基塔重近2 000 t。塔位中心设电梯井架。

该塔为国内特高压输电最高塔。

灵绍跨越塔共2基,主体为钢管结构,全高280. 2 m,横担长

2 • 2 以往大跨越组塔施工方案

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在以往大跨越工程跨越塔组立采用悬浮

3结语

第一,通过工程实践及现场试验可知,采用改性温拌沥青混

合料在各项参数及路用性能方面均能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和指 标,且经路用试验可知,其在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劈裂及低温极限 应变值方面较传统热拌沥青混合料有显著提升;第二,延长施工 季节,温拌沥青混合料可在〇 t以下的低温环境下施工,较低的 拌和温度有利于减少施工过程中沥青的老化,适合于夜间施工和 冬季施工;第三,可减少30%以上的C02等气体及粉尘的排放量, 降低环境污染,并改善工人工作环境质量;第四,采用改性温拌沥 青混合料能够显著降低能耗,延长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使用寿 命,降低设备维修成本,节约能源,且施工工艺简单,拥有广阔的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 JTG M0 — 2〇〇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2] 仰建岗.温拌沥青混合料应用现状与性能[J].公路交通科

技(应用技术版),2006(8) :26-28.

[3] 李冬梅.温拌沥青混合料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比

较[J]•福建建材,2014(12):5-6.

EWMA-1

0.70%150-160160-170145-165145-150為140為1355=70矣50

温度

在175190 〜220170 〜185為160>150為90在50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of

warm mixed asphalt mixtureand hot mix asphalt mixture

(Shanxi Jimhong Road and Bridge Co. , Ltd, Jinzhong 030600, China)Abstract: The s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Dong-Yu line as the experimental section, the warm mix asphalt paving, and analyze the hot mix as­phalt and warm mix asphalt mixture performance among the two.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rm mix asphalt can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tempera­ture, and the parameter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and can reflect the effect of low temperature compaction.Key words: warm mix asphalt mixture, hot mix asphalt mixture, performance comparison

收稿日期=2018-03-06

作者简介:桂和怀(1974-),男,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

Guo Xiaoli

第44卷第14期2 0 1 8年5月

桂和怀等:特高压大跨越工程组塔施工工艺研究与应用

• 123 •

摇臂抱杆进行组立,该抱杆的提升、拉线和承托系统工器具笨重、 行实时监测,并能实时提出超限预警、报警,直至停止工作。保证 施工工艺复杂,对作业人员要求高,安全风险大[1]。

2.3 定制2 16 座地双平臂抱杆

针对灵绍线长江大跨越的特点和难点,提出了平臂抱杆进行 组立跨越塔施工方案,确定了抱杆性能参数。委托浙江建机厂定

制2 x 16 t座地双平臂抱杆。抱杆最大使用高度300 m;最大吊装 重量32 t;作业半径为3. 1 m ~30 m。

xt

各种工况均在预定允许范围内。进一步提高了抱杆安全性能。

3)抱杆智能监控系统设置了吊装小车位移传感器、吊钩高度 控制器等传感器,能实时测量吊装幅度、吊钩高度、平臂回转角度 等抱杆状态参数,显示数值同时进行动态仿真演示,避免传统方 式靠经验判断带来的误差,有效保障了指挥、操作的准确性、科 学性。

3

工艺要点

2

4.4施工方案可视化

将组塔的每个施工步骤、每项施工作业通过CAD,3D技术进 x16 t座地双平臂抱杆由起升机构、顶升机构、变幅机构、回

转机构、腰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构成,抱杆总 装图见图1。

66 983

'T

!嘗

9

1^12

S

tW&--13

14

=|

H

ON1

图1抱杆总装图

1)

抱杆最终安装高度286 m,不超过28 m设置1道腰设置有21道腰环;

2) 抱杆总重约250 t,采用大吨位双液压系统下顶升设计;

3) 抱杆容许30%偏载;

4) 吊臂重合区域40°满足有效幅度内所有位置吊装。

4

创新点

4.1 大吨位双平臂抱杆研制与应用2 x 16 t座地双平臂抱杆在特高压大跨越工程施工中首次应 用,吊装能力最大。该抱杆各系统运行良好,显著提高施工效率, 大大减少高空作业量,为后续大跨越工程施工提供了很好的范例[2]。

4.2采用抱杆视频监控系统

1)

视频监测高空作业人员行为,有效监督作业人员规范操 作,防止违章作业,保障作业人员安全。

2) 视频监测抱杆吊钩、变辐小车等抱杆关键部件运行状态,效保证吊装设备完好运行状态,避免设备故障带来的安全风险。

3) 视频监测吊件姿态,能让指挥人员直观判断吊件高空安装

就位距离,实现精准、快速就位,科学指挥,降低违章操作和违章

指挥带来的施工风险。

4.3采用抱杆智能监控系统

1)抱杆智能监控系统由多种传感器、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

理单元、可视化人机对话操作界面等构成(见图2)。

数据采集单元

数据处理单元

〃系统构,

传感器

可视化人机对话操作界面

图2抱杆控制系统构成示意图

2)抱杆智能监控系统设置了风速传感器、力传感器等多种传 感器,能对施工作业允许风速、抱杆允许吊重、抱杆允许弯矩等进

行模拟。通过模拟工况,让施工人员更清楚操作要求,指挥人员 可以准确掌握施工状态,实现直观指挥、科学指挥,使吊装施工更

为安全可靠。

4.5

建立抱杆及跨越塔构件模型,进行耦合计算

调查现场环境、收集气象资料,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

件,对抱杆与塔身的连接关系、施工步骤进行模拟计算,获得抱杆 位移、抱杆应力、腰环受力等相关数据,探究在组立施工时,耦合 结构中输电线路铁塔对抱杆力学性能的影响,采取措施解决铁塔 组立施工过程中已装铁塔对抱杆整体位移增大的不利影响。

4.6根据施工工艺与设计协调优化设计

,根据抱杆吊装需要确定塔身分段,增加施工孔、安装孔,确定

超重横担分解吊装方式,共

合理设置腰环,便于抱杆使用,使2 x 16 t

座地双平臂抱杆立塔施工工艺更为科学、4_ 节

有效。

7采用压密注浆工艺对设备基础进行处理,提高基

础承载力

结合组塔阶段的吊装工况、大风工况、偏载工况模拟分析计 算对既有设备基础的垂直荷载及水平荷载引发的破坏形式,并制

定地基加固处理方案。创新采用压密注浆工艺对原有设备基础

进行处理,提高基础承载力,使其满足2 x 16 t座地双平臂抱杆对

基座的要求,满足抱杆组立吊装需求,同时节约了基础混凝土用 量,减少施工费用。地基加固方案:1)

垫层合并,统一采用C15 +碎石垫层,厚度2 m,45°梯台

结构。

2) 增加垫层底部注浆层,5.5 m,45°梯台结构。

5综合效益分析

1) 本工法已在灵州一绍兴±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

程(长江大跨越标段)、淮南一南京一上海1 〇〇〇 kV特高压交流输

电线路工程(淮河大跨越标段)跨越塔组立施工中成功应用,两工

程合计节约费用480.2万元;

2) 与传统悬浮摇臂抱杆相比,单基同类型高塔组立工期由

3.5个月缩短至2.5个月,施工效率提高近30% ;

3) 高空作业人数由32人减少至24人,高空作业人数减少

25% ;

4) 减少了拉线、承托、提升装置高空作业量,减少高空作业量

30%以上,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

6结语

本施工工艺已在灵州一绍兴±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

工程(长江大跨越标段)、昌吉一古泉± 1 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

线路工程跨越塔组立施工中成功应用。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我 国特高压及跨区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塔跨越大江大河、湖泊 港湾的可能性极大,本施工工艺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环加• 124 •

第44卷第14期

2 0 1 8 年 5 月

SHANXI ARCHITECTURE

山西建筑

Vol. 44 No. 14 May. 2018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 14-0124-03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雨洪管理规划途径探索与研究+

(1.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

袁媛1

王沛永2

100083)

摘要:通过分析现阶段普遍采用的雨洪管理措施,总结其利弊,在我国提出\"海绵城市”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古代在管理水资源 问题上采取的办法以及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提出更为合理全面的解决城市洪水内涝的方法,应该立足城市甚至更广阔的区域, 统筹规划城市水系、绿地,结合各类雨洪管理设施保证城市水安全、降低污染、防治内涝。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洪管理,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推崇的建设“海绵城市”采取的措施一般为绿色屋顶, 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池等一系列“低影响措施”。但是在西北半 干湿地区以及降雨量充沛、地下水位较高的南方地区,这些普遍 推行的措施很多并不适应。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也不适宜采取我们现阶段所提倡的让雨 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等一系列的雨洪调蓄措施。洼地人渗措施在 纯粹的绿化场地中则比较适宜,但放到湿陷性比较严重的黄土场 地上的建筑周边环境中,则不能直接使用,需要采取额外的工程 技术措施防止雨水人渗对建筑基础的破坏作用[1]。

而在南方许多城市,降雨量大,地下水位偏高,普遍推行绿地 下沉并不一定是一个科学的方法。同时,很多降雨量大的地区, 地下水位距离地表也很浅,土壤的蓄水能力十分有限,无法及时 下渗的雨水滞留在城市绿地中,一是对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二 是容易滋生蚊虫,影响城市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地表径流应 主要考虑尽快排人河湖水系中,利用河湖水系的巨大的消纳、滞 蓄能力来控制雨洪问题。

尽管在缺水的北方城市,我们也应该看到解决城市雨洪问题 不仅仅是只考虑城市内部产生的径流,还有城市上游的河水,山 洪等对城市在暴雨时期的安全造成影响。因此,仅仅靠城市绿地 单纯下沉并不能解决现阶段的雨洪问题。

无法解决暴雨问题

下凹式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绿地形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 蓄积一定的径流,缓解洪峰到来的时间,但是面积及容积都有限 的下凹式绿地对于特大暴雨的滞洪能力非常有限,更适应于干旱 地区的雨洪问题和解决城市绿化及景观节水问题,同时要求汇水

>-S SO-S 9-O-S 9-O-SSO-S 9-O-S 9-O-SSO-S 9-O-SSO-S 9-O-S 9-O-SSO-S 9-O-S 9-O-S SO-S 9-O-S 9-O-SSO-S 9-C

1背景

随着城市发展,下垫面大面积硬化,自然的水文系统被改变, 大量河道、坑塘、湿地被填埋甚至消失,城市自然蓄排系统的格局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调蓄能力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气 候变迁,引起暴雨现象频发,造成城市雨洪问题日趋紧张,已经严 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

现有问题

现阶段提倡的海绵城市所说的源头控制多是强调采取下凹 式绿地截流雨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不同水文条件

的地区所采取的措施应有所差异;2)下凹式绿地在对抗暴雨来袭 的情况,其消纳雨水的能力有待考证;3)绿地的其他功能决定了 城市中不能大面积推行下凹式绿地;4)城市非点源污染对下凹式 绿地造成了维护上的困难;5)现状绿地与设置下凹式绿地的位置 并不吻合。

现阶段国际上盛行的LID技术在具体实际运用到我国城市 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美国LID技术是基于美国土地 私有、低密度郊区住宅模式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国际上的各种 有关雨洪管理的理念也都是基于每个国家自身的情况提出的理 论,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但在处理方式上有所差异。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城市建筑密度大、地域经济发展差 异悬殊、降雨量分布不均匀等情况决定了我国海绵城市的研究与 实践不能单纯地照搬国外案例,应该有取舍的广泛借鉴经验,以 期达到较为理想的雨洪管理效果。

2_ 2

2.1不同水文条件地区所采取的措施应有所差异

SO-S 9-O-S 9-O-S

SO-S 9-O-S

SO-S 9-O-S 9-O-S

SO-S 9-O-S 9-O-S

SO-S 9-O-S

SO-S 9-O-S 9-O-S

[1]熊织明,钮永华,邵丽东.500 kV江阴长江大跨越工程施工

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30(1):28-34.

[2]李庆林.特高压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抱杆的方案选择[J].电

力建设,2007,28(3):29-33.

Gui Hehuai Li Kai Zhu Guanmin

(Anhui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Engineering Co. , Ltd, Hefei 231202, China)

Abstract : UHV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today, with long transmission distance, large transmission capacity, and high reliability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 800 kV Lingshao tower crossing tower and the 2 x 16-ton seated double-armed suspension pole system for the lifting equipment developed for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technical innovation points. The comprehensiv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ole and tower tower are analyzed. Application prospects.Key words: UHV large span tower, intelligent monitoring, compacted grouting

收稿日期:2018-03-07 ★:吉首大学校级科研课题:我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dl7012)

作者简介:袁媛(1988-),女,硕士,助教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tower of UHV and long-span project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