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剖宫产术中的血糖控制策略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剖宫产术中的血糖控制策略。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6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病例资料,分析给予血糖控制策略干预前后血糖变化的临床效果。结果 60例病例资料显示,经过血糖控制策略干预,剖宫产术中血糖控制在6.67~10.0mmol/L。其中干预前血糖控制达标率70.0%,干预后血糖控制达标率88.3%,对比分析干预前后血糖控制达标率及临床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剖宫产术中给与及时有效地血糖控制策略,有助于降低在剖宫产术中母婴并发症,同时也可提高产妇机体恢复效果。 【关键词】妊娠 糖尿病 剖宫产术中 血糖
【中图分类号】R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055-02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pregnancy in cesarean section in the control of blood sugar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gnancy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in cesarean section in the blood sugar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in 2010 June to 2012 December with diabetes cesarean section cases data of 60 cases of pregnancy,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to g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he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60 cases after blood sugar control policy intervention, palace intraoperat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production tendency of 6.67~ 10.0/ L. Blood glucose control before intervention success rate 70.0%, blood sugar control success rate 88.3%,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blood sugar success rate and clinical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in cesarean section to blood sugar control strategy in a timely and effective manner, to help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in cesarean sec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maternal body recovery. 【Key words】 gestational diabetes blood sugar in cesarean section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糖尿病患者合并妊娠以及妊娠期出现或发现的妊娠期糖尿病(GDM)。在糖尿病孕妇中90%以上为妊娠期糖尿病(GDM)。我国GDM发生率1%~5%,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由于GDM患者多数于产后糖代谢异常的现象常可得到恢复,但糖尿病孕妇临床变化复杂多变,病情较重、血糖控制不满意者,对母、儿影响极大。孕妇常采取剖宫产手术分娩,而且高血糖给剖宫产术增加危险性和复杂性,同时手术创伤又能加重糖尿病病例代谢紊乱,严重威胁着母婴健康[1]。因此,剖宫产术中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是保证孕妇顺利度过手术期的关键。本文就我院对6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患者血糖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6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病例资料,分析其干预策略及临床效果。其中年龄(24~40)岁,平均年龄(32±8)岁,空腹血糖(6.7±1.6)mmol/L,餐后2h血糖(10.3±1.8)mmol/L。所有病例均符合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断标准,且排除外伤等应急血糖升高病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原因包括巨大儿23例,头盆不称12例,胎儿宫内窘迫综合征10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3例,心理因素2例。根据干预策略的临床血糖控
制效果随机分为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对比分析两组干预策略实施后的血糖控制效果,且两组分组在病例年龄、血糖及临床病例资料方面无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血糖控制策略①术前饮食护理:依据孕妇体重计算所需要的热量,遵循少食多餐、粗细合理搭配的原则,从饮食结构上控制血糖。不能达标者,通过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将空腹血糖维持在(3.3~5.3)mmol/L,)餐后2h血糖维持在(4.4~6.7)mmol/L。②术中:麻醉方式选用硬膜外麻醉,手术当日停用口服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依据空腹血糖水平调节胰岛素用量,一般按3~4g葡萄糖加胰岛素1U比例配制葡萄糖溶液,以每小时输2~3U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每
30min测1次血糖,使血糖控制在(6.67~10.0)mmol/L水平。③术后:大部分GDM患者在分娩后即不需要使用胰岛素,小数患者仍需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用量应为术前1/3~1/2,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进行调整。每2~4小时测1次血糖直到饮食恢复,术后2~3天开始进食后依据病情及血糖水平逐渐停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在合理饮食的基础上,最后恢复到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
1.3评级指标 妊娠期血糖监测及控制目标:①空腹血糖(3.3~5.3) mmol/L;②夜间血糖(4.4~6.7)mmol/L;③餐后2 h血糖(4.4~6.7)mmol/L;④术中血糖保持在(6.67~10.0)mmol/L水平,符合其中4项为理想;①+③+④为较好;只有符合④者为一般;⑤无一项达标者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析,比较两组控制效果例数,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糖控制有效例数
通过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剖宫产术中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术后递减胰岛素用量,最后恢复到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等干预策略,血糖控制水平有显著变化,其中干预前血糖控制达标率70.0%,干预后血糖控制达标率88.3%,对比分析干预前后血糖控制达标率及临床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干预策略效果分析见表1
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血糖控制效果分析 表1
组别 例数 理想 较好 一般 无效 有效率(%) P值 干预前组 60 12 14 16 18 70.0 <0.05 干预后组 60 18 22 13 7 88.3
2.2血糖水平,在干预前空腹血糖(6.7±1.6)mmol/L,餐后2h血糖
(10.3±1.8)mmol/L;干预空腹血糖(4.3±1.0)mmol/L,餐后2h血糖(5.6±1.2)mmol/L;对比分析具有差异性。 3 讨论
由于妊娠合并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是妊娠中晚期孕妇体内拮抗胰岛素样物质增加,如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酮、皮质醇和胎盘胰岛素酶等,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随孕周增加而下降,对抗胰岛素作用及妊娠中后期胰高血糖素异常分泌所致,是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2]。妊娠期血糖升高对母婴结局均会造成不良影响,使围产期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与合并症增加[3]。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并症多,采用剖宫产分娩方式发生率增高。同时血糖控制效果不良,降低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进而诱发或加重糖尿病病情,增加了手术难度[4]。因此,加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剖宫产术中血糖控制是保证母婴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文6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病例资料分析显示,术中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术后递减静脉滴注胰岛素,最后恢复到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等干预策略.对60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手术中血糖的检测分析显示,干预前血糖控制达标率70.0%,干预后血糖控制达标率88.3%,对比分析干预前后血糖控制达标率及临床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剖宫产术中给与及时有效地血糖控制策略,有助于降低在剖宫产术中母婴并发症及围生儿死亡率,同时有效地控制血糖可提高产妇机体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娜,张宏武,蒋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胰岛素泵治疗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845-2846.
[2]刘晓云,刘超.妊娠糖尿病悬而未决的问题[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 18(4):314-317.
[3]苏珂,龙艳,李雄,等.妊娠糖尿病子代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3):510-512.
[4] 杨慧霞,董悦.加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3):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