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90后视角看《七月与安生》
——一个人的双重人生
高绍梅
我遇见你所以我喜欢你我喜欢你所以我陪伴你我陪伴你所以我嫉妒你我嫉妒你所以我在乎你我在乎你所以我心疼你我心疼你所以我离开你我离开你所以我想念你我想念你所以我恨你我恨你所以我爱你爱人姐妹,仇人知己
看似烧脑,却写出来观众设想的每一个结局。而交换人生也是影片的一大创新。影片里没有青春片里的撕B大战,没有堕胎,一切波澜不惊的进行着,而情节又暗流涌动。具体分析影片,不讲拍摄技巧,不讲演员阵容,光讲讲影片的文学性,现实性以及哲理性,就可看出这部影片的意义。 而影片中暗含的人生,是一个人的双重人生——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
一、影片的文学性——取景“美学”以及台词“哲学”
从取景“美学”看本部影片,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分析:
1、影片风格(色调)
——安妮宝贝
《七月与安生》这部影片确实骗走了我很多眼泪。因为,我们会发现,我们拥有相似的人生。而本片最出彩的,我认为是结局的三条线,一条连着一个结局。
影片没有选用青春片惯用的暖色调,相反采用了冷色调。从取景到人物造型、人物服装都透露着一种陈旧感,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展现了一个我们不知道的时代,一个80后的青春。从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城市风格,穿着打扮,可以看出80后生活的时代。老单车,爆炸头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片子开头,地铁上家明与安生的相遇,模糊的视角,朦胧的景象,就像主人公马上要失去光明,而与初恋情人的相遇,只是一个幻觉,短短几句台词,为后文进行了铺垫,让观众产生“啊,他们肯定有什么故事。”的想法。
2、影片视角
影片以第三人讲述的方法推进。双女主的设定,打破一男一女主角的常规。没有性格的男主,不过是推动故事发展的线索,一切事情的发展都有男主,但又感觉故事主线与男主无关。看似三角恋,但真正“相爱”的确是两个女主。或者说这只是一个人的故事,写出的是人物的双重性格,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一个是自己心目中的自己。故事发展也是现实与梦想相结合,安生小说里的结局才是七月和安生所想要的,但实际上七月死去,安生心死的双生花似的结局才是真正的结局。而这本网络小说,首先是引出故事的线索,然后是故事推进的剧本,最后又像一个讲故事的看众。让读者产生跟着小说才看到三人命运的错觉。影片也一直刻意在误导观众,我看电影时也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听七月讲故事,安生只是靠小说来看自己与七月。家明也深深相信着小说。而这本小说却像一张捕梦网,捕到的梦终归是梦。
除了讲述方式,影片确确实实用的是80后的视角。作为年轻一代的90后,影片里的有些场景,对于我们而言很陌生,但正是这种陌生,吸引了我的目光。比如七月与安生去买的燃气罐,比如乡村非主流的发型,比如小胡同里陈旧的出租屋,比如大红大绿的穿
115
搭,比如叮铃铃响的老单车。青春文艺片,不仅青春还烙上了时代的烙印。而这也隐藏了影片的一个不足,场景环境太小,没有恢弘的气势,就像吃一道菜,盐放少了,太过清淡。而几个主角代表不了一个时代,会在90后心里留下盲点。
从台词哲学性分析,台词文艺赋予哲理,让我们无法反驳。影片以读小说式的方法回忆推进。而以“七月”的口吻讲述故事。“传说一个人踩到另一个人的影子,那么两个人便会永远在一起不分离。”这是一个伏笔,也暗示出他们都是彼此的影子,而影子只能在阳光下出现,生命中难免有阴影,这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也一步步加剧这种悲剧。“过的折腾一点儿,也不一定不幸福!就是太辛苦了,但其实,女孩子不管走哪一条路,都是很辛苦的!” 这是七月母亲在七月被逃婚后说的话,确实女孩子的人生很辛苦,但折腾的道路才充满回忆,才是真实的人生。
“真正聪明的人,根本不会让别人觉得自己聪明的,你就是太笨了,老是装腔作势,一点也不会掩饰自己。”这已经是将近结尾时候的台词。七月对安生说的话,朋友互相是知根知底的,只是不说破,不揭穿。“人们并无方法从它寂静的表象上猜测到暗涌;就像世间很多事物,比如几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遇,或者他们的离别。……只是一切都无法在最美好的时刻凝固。”这一句台词道出了我们的人生,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暗涌。相遇与离别,错过了美好,到最后只剩满目疮痍,凄凄凉凉。符合90后的文学审美,带点小忧伤,带点小哲理。而又比郭敬明浮躁的社会有所区别,少了纸醉金迷,留下的就是纯纯的青春。
二、剧情分析——线索,伏笔
用线索铺设伏笔,环环相扣。
《七月与安生》116
1、线索一:网络小说《七月与安生》
出版社找到安生,想连载七月的网络小说《七月与安生》引出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故事也随着小说,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对于安妮宝贝的小说,是我们高中时的最爱,故事开头,就吸引了观众的兴趣。而此处也暗含了一条线索,到底小说的作者在哪?安生的闪闪躲躲是为哪般?这就使观众猜不到开头,也猜不到结局。而这部小说也成了男主了解两位女主的唯一途径,从而一直活在安生营造的“七月”梦中,三人都活在了小说里。七月死了,安生用七月的身份活了下来。
2、线索二:踩影子
影片中出现两次踩影子的场景。影片开头,13岁的七月与安生,在小树林里追逐嬉戏,做着踩影子的游戏。“传说一个人踩到另一个人的影子,那么两个人便会永远在一起不分离。”另一次则是七月在与家明恋爱时,七月踩家明的影子。七月:“你先走吧。” 家明:“为什么要我先走?” 七月:“我听说, 如果一个人踩着另一个人的影子,那个人就永远不会离开了。”而最后三个互相踩过影子的人都各奔东西,堕入了人生的阴影中。踩影子又唤醒了我年少时的记忆,小时候踢石子,踩影子是常玩的游戏。踩影子确实有这种说法。
3、线索三:27岁
影片开头,安生说过永远太久,她只要活到27岁就好。
影片中间,安生说她的吉他男朋友也只活到27岁。影片最后,七月的生命永远停在了27岁。说要27岁去死的却活着。开头略带悲伤的台词,暗示了悲伤的结局。27这个线索从开始就埋下了伏笔。最后七月的死,在意料之外,反差的运用恰到好处,赚足了眼泪。
4、线索四:玉坠
家明的作用,只是加剧冲突,而加剧冲突的小道具就是佛像玉坠。家明不信佛而带着佛,就像他不爱七月却是七月的男朋友。他把玉坠送给安生,激发了七月的嫉妒。在安生为了守住最后的友谊要离开时,玉坠就像一把无形的剪刀,剪断了七月对安生的爱。安生开始颠簸的人生,而七月没留住安生,也注定留不住家明。玉坠一直挂在安生的脖子上,绳子从红线到链子,绑住三个人的人生,而七月在家明出租屋见到安生与家明同居时的愤怒,扯断的链子,象征着决裂,友情的脆弱,完完全全暴露在湿漉漉的衣服下。
三、冲突与矛盾,友情,爱情,
亲情的挣扎
1、友情主线:七月与安生,相爱相杀。
13岁相遇,可以一起洗澡看胸,到后来友情决裂、矛盾不断。而最主要的冲突,放在缓缓进行的故事中,分隐性冲突和显性冲突。隐性冲突,第一次三人一同去祈福,家明和安生对上眼的瞬间。七月意识到家明的心意,却把冲突掩藏起来,安生也选择把自己的心思掩藏起来,她们不再是无话不说的朋友。第二次冲突,车站送别,也是隐性冲突。安生退出三角恋,七月因为爱情放弃挽留安生,家明送玉佩。第三次,显性冲突,七月与安生酒吧里吃饭。安生为了得到免费的酒水,与酒吧客人拼酒。七月说:“你靠着男人混吃混喝,贱不贱。”此处矛盾加剧。七月少了一份谅解,而安生也终于爆发。安生离开,七月追到公交车站,但还是没有挽留。第四次,显性冲突,在家明的出租屋,两个昔日的好友,撕破脸,互相浇水,互相咒骂,友情到了悬崖边缘。四次冲突,把平淡的故事,写得波澜起伏。
2、爱情主线:三角恋
七月爱着家明,家明爱着安生,安生爱着家明,也爱着七月。三个人重合的爱情,剪不断,理还乱。最后“三”败俱伤。本片并没有过多写爱情,爱情只是友情中的一个配料。
3、亲情主线:安生缺爱的家庭,七月安稳的人生
安生父亲死了,母亲工作,安生从小缺少亲情,而七月的父母则给了安生疼爱,七月也成了她最离不开的人。七月,家庭幸福,成绩优异,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漂亮聪明。两个女孩不同的家境,不同的性格,却像亲人一样互相依偎。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七月还是回到安生身边,安生还是把七月又一次揽入臂弯的原因。
四、人性万花筒
1、“谁离了谁,并不是过不了的。”——人性的自私
本部影片中本来安生应该是一个讨嫌的角色,但却成了很多观众的心头爱。尤其是90后,也就是我们这一代。可能相似的经历,让我更加同情这一个瘦弱却坚强的女孩。而七月这个乖乖女却让我有点不太喜欢。虽然他们都互相嫉妒着,又相爱着,却又想互换人生,她们有自己的想法,知道有些东西不能分享。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
2、在死亡的边缘,我们需要抱团取暖
人在最孤独的时候,往往会想到自己曾经伤害过,抛弃过的那个人。就像七月,最后还是回到了安生身边,渡过了自己最后的一段时光。她的死亡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但或许只有死亡,才把她留在了安生的记忆中,那段时光也成了最美好的记忆。安生也需要一个亲人,一个朋友。所以她把自己活成了小说中的七月。
3、永远被隔离在两个女主之外的悲哀男
117
家明给人的印象就是个渣男,他爱着罂粟般的安生,却需要一个百合般的七月。他的摇摆不定,他的三心二意,摧毁了一段友情,两个女孩为他的错误买单。但这也写出了一个正常的男性。许多男人都需要两个女人,一个是热情如火的白玫瑰,一个是恬静优雅的白玫瑰。一个是心理需要,一个是生活需要。而他却得不到两个女孩所有的爱,他知道的只是“七月”笔下的故事。知道结局后我都对男主不感兴趣。
五、电影剧本技巧,唯一一部改编后好评如潮的电影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陈可辛担任监制,曾国祥执导,周冬雨、马思纯主演的电影,改编自作家庆山(安妮宝贝)所著的同名小说,于2016年9月14日上映。到目前为止豆瓣评分7.6,口碑还算不错。刚开始很多人已经做好了开喷的准备,但最后没想到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其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四条线索,上文已经介绍。伏笔层层铺垫,留有悬念和思考空间,但也为故事发展写下了背景,不至于让后文看起来东拉西扯,空穴来风。
2、双女主,双生花式设定,一个女主的死亡,注定着另一个女主的凋零。催泪,又引人深思。
3、交换人生,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人生逆转,两个女主就像一个人,就像一个平行世界里一个人的两种生活方式。
4、三种结局,前面的故事在结尾遇到三个路口,每个路口是一个不同的结局。第一个结局是小说里的结局,安生找了一个平常不过的人结婚,过着平淡的生活,她成了安稳的七月;而七月被逃婚后,走了安生所有走过的路,做安生做过的职业,七月成了流浪的安生。第二个结局是骗家明的结局。家明知道了安
118
生就是写小说的七月,来询问安生七月的状况,而安生编了一个真假掺半的故事。七月生了孩子,把孩子留给安生,独自去流浪,从此杳无音信。而家明也见到了自己的孩子,他相信了这种结局。第三种结局,怀孕的七月找到安生,生了孩子,却因为大出血,死在医院,把孩子留给了安生。安生在签署死亡鉴定时撕心裂肺的咒骂与哭喊,才是真实的现实。现实总喜欢给人重重一击,不管你能不能接受。
5、友情为主,爱情为辅,亲情穿插。6、时代感浓厚。
六、影片感受
我不是一个爱看青春偶像剧的人,虽然才20多岁,却不相信狗血的剧情,所以我宁愿看几部纪录片,或者恐怖片,不是就要无限真实,就是要无限虚假。《七月与安生》这部影片,我给分很高,我认为可以打到8.5分。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于是,我用小诗的形式,给我的感受作一个收尾,同时表达我对这个影片的喜爱:
给你一个七月换你安生
13岁,你的乳房和我的乳房只隔着一个胸罩我们的心可以泡在一起赤裸相见
阳光中的小树林,没有阴影
有影子追着影子,在黄色的土地上拥抱后来,我们在奔跑中长大
我的爆炸头比阿姨切的章鱼丸子还妖娆你的发,我剪的
一张单车,载着我们的青春叮铃铃,叮铃铃
后来,七月需要爱情,落叶的金黄是七月的风吹落的
我怕只有爱情不能安生
阳光大男孩,会爱上穿着棉麻衣裙的姑娘但双生花,太过迷人
扯断其中一朵,另一朵开始腐烂,颓靡得不偿失的男孩呀,快逃,快逃比地铁还快的逃生与死的接口,是27岁我从来不知道为什么是27岁为什么不是17岁,为什么不是37岁管他的,吉他也摔了,玉坠也没了
孩子找不到爸爸,妈妈是不是在黑夜中悄悄地哭
现在安生活在七月里影子躲在阴影里,追不到的人用文字让她停下脚步
我再讲一个故事吧,或许你不知道结局
责任编辑:李惠文 助理编辑:和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