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毒帮每 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曲迎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根本是创新教育。对整个高等院校来说,要实现高等教育创新目标,必须对传统高等教育进行系统的综 合的改革,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管理,建立和推进以创新的教育观念、创新的教育内容、创新的教学手段和创 新的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目前,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创新的关 操作训练却有所忽视,使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差。 键在人才,一个拥有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国家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在竞 争中居于有利地位。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创造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大 3.人文精神滑坡,道德观念弱化,价值取向迷失 人文精神的滑坡。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 顾的态度、排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据陕西省调查显示,有63%的学生 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和迫切 义、实用主义泛滥。道德观念的弱化表现为较多学生对社会公德持不屑一 任务。 一、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对思想政治理论持无所谓的态度。价值取向迷失集中体现在多数学生将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 个人需求能否满足及其满足程度作为自身价值取向,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求,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点,并臼益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 最大化。 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近二三十年来,创新人才 的培养已为各国教育所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20世纪7O 4.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高校一向重书本知识讲授,不敢越雷池一步。其结果是培养的人 年代末,美国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20世纪80 才的创新能力不足。据反映,在我国留学欧美的学生中,其考试成绩往往 年代以来,日本把发展创新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新性科技之国”的口 好过欧美学生,但他们进行研究和办产业时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充分暴 号。而我国在《高等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 露出我国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据南京理工大学调查,我国大学生的平均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既是对国际教育大趋势的自觉 智商为82分(百分制),属于极优秀;而其创造力倾向为77.47分,只属于 认同和明确肯定,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明确要求。为什么各国教育界如 中等水平。 此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呢?著名史学家汤恩比曾指出:一个民族或社会能 否打开僵局开发前程,有赖于是否朝着创造的方向迈进,没有创造的民族 5.缺乏团队精神 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均较强烈,乐于张扬个性,但较 或社会将无法面对“未来的冲击”,更不足以适应现代世界的动荡。事实 缺乏互助合作、共同向上的团队精神。而良好的团队精神是创新人才的必 上,“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人类科技的进步、文艺的创作及社会 备条件。 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是人类创造能力具体表现的成果。未来学家奈 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 6.心理素质不高 我国培养的许多大学生往往经不起打击、挫折和逆境的考验,心理健 精神。”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泰勒也曾说:创造性不但对科技进步,而 康水平令人担心。有调查报告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中存在各种“心理问 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够最大限度发现、发 题”的人数达20%以上。 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会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三、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 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质量上还 面对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就必须坚定不移地 实旋科技兴国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是在数量上还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 和知识创新。而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从某种 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 意义上说,人才就是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将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创 求,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高校整体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成果的转化 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纵观中外历史,每个时代的进步发 不够,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以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 展都得益于这一时代的积极开拓进取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反之,一旦这种 成果较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 创新的意识淡薄了、消失了,科学就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衰败。因此,作 和教育模式己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缺乏创新能力 为承担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国家科学文化双重任务的高等学校, 的知识分子阶层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 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创新的使命,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战 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必须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 略任务来抓。 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思想,把具 二、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面过窄。基础知识差 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放到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 来认识,确立唯有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唯有创新人才才有望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进行刚性设置, 为民族振兴的脊梁的意识,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 过分强调专业的专、深、尖,而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特别是交叉融合性 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有所忽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窄、基础不扎实、应变 开拓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 2.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 一2.建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深化教学改革 是拓宽专业。按照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 我国高校大都重视理论教学和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对实践环节和实际 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二是改进专业教学计 02/2009 61 ◆◆◆◆ 划。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 教学计划。三是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 (3)促进产学研联合 高校要加强与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单位合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四是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动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平台为 和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大胆猜想,重视实践能力锻 载体,以高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的科技人员为主体,创造大批具有国际竞争 炼,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要 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只有产学研 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 联合,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建设才会有广泛的需求;只有产学研联合。高等 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转变由教师单一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 教育创新能力建设才会有现实的创新环境;只有产学研联合。高等教育创 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学校未必要求 新能力建设才会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并节约教育创新成本。 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出创新成果,关键是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2)建设和拥有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4)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 要在校园中弘扬创新文化,鼓励突破思维定势,允许标新立异,实现从 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激发者和实 墨守成规向勇于创新的转变。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增 践者。一方面,他们可以把课堂教学作为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思维的重 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要 要阵地,而且主动参与创新研究和创新实践,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基本规律。 进一步思想,开展创新人员问不同思想的自由争论,扩大视野,拓宽思 另一方面,他们在高水平的科研探索中得到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和勇 维空间,鼓励合作创新,实现从利益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要营造鼓励成 于创新的精神会反馈到创新教育中,使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有源之水,生机 功、宽容失败的做事环境,逐步形成以创新为荣,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 勃勃。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建设,把培养和凝聚各类创新人 新文化氛围。 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创新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培养 参考文献: 和引进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要坚持 [1]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32. 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2]王青耀.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高等教育,2006,(1). 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 [3]吴涓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教探索,2005,(1). 一 、~…’ 一 …一 一一~ ~ 1. 一 ~一,… (上接第38页)credentia1.Both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diploma are knowledge of people instead of single skil1.The time we live in is filled with in- the facilitators for peopleg self—identities in society mainly because both of them novations.Innovation is the motive factor of the socila development.In recent will continue to exert their functions during the course of working. years,some traditional occupations have already been replaced by the new occu— Secondly,positive self—identity is correlated with”life long education” pations with the innovations in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Single—skilled workers which states the same thing with several different names such as permanent edu- are facing the confusion of identifying themselves in the labor market.Therefore, cation,continuous education and recurrent education.That is to say education in order to gain the positive self—identity,education should aim to develop pen— does not conclude with graduation or a doctoral paper,but it remains open—en— pleg multi—disciplinary skills or knowledge. ded(Giarini,O..&Maditza,M.。2003).”Life long education”has very References: profound meaning in peopleg work.People often employ the phrase of”knowl・ [1]Bauman,Z,”The meaning of work:producing the work ehtic”, edge explosion”to emphasize either the importance of the knowledge or the speed Work.I and the new poor,Buckingham:Open Universi一 of knowledge updating.If people can not recharge themselves as soon as possible ty,1998 to meet the changing needs of labor market,they will eventually be trapped in the [2]Giarini,O.,&Marlitza,M.The Double Helix of Learning and Work, state of unemployment.Consequently,people will not achieve the positive self— Bucharest:Editura Enciclopedic,2003. identity without the support of”life long education”. [3]Grint,K.“What is work'.7”The sociology of work-an introduction, Thirdly,positive self—identity is related with the cross—disciplinary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8. _、 、 、 一~ ’…、 。 ~ ,' 一 ^ (上接第113页)性地制作片段回放和分析、讨论题目、搜集背景资料、明确 入的有机结合,改善语言环境和气氛,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 语言、文化难点和要点。放映前讲解影片的背景知识,将生词、语言点和练 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交际技能。利用好这一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 习用多媒体设备提示给学生。播放过程中适时进行讲解和回放,但应尽量 学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避免打断观看。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语言信息,连贯地欣赏影片,感受其语 言、文化和艺术的精髓。放映后应与学生交流观后感,组织讨论,让学生作 参考文献: 口头或局面总结和就影片进行主题作文,以训练学生口语、听力和写作能 [1]Yang Shensheng.English nad American Films[M].Beijing:Bcijing U— 力。原声电影欣赏不应该是电影放映一结束,就随之结束的观摩活动,而 niversity Press,1993. 是针对某一教学活动进行的活动。(Stroller,l990)也就是要通过组织适宜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 的课堂活动促进外语教学中的听、说、写能力的发展,做到语言和文化双 社,1997. 收益。 [3]欧玲.影片欣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2003. 四、结语 [4]夏纪梅,吴潜龙.中西外语学习文化的差异与融合[J].外语界, 英语教学不仅是教授语言本身,教学者应根据社会需要、学生成长和 1999,(3). 人格发展以及文化进步来不断完善教学。把原声电影欣赏引入英语教学 [5]谢春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大众文化辅助[J].外语电化教学, 满足了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语言文化学习目标。原声电影欣赏是学 2004,(2). 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好帮手,可以做为第二课堂的常规活动或是 [6]张红玲.外语教学中开设录像课的重要性[J].外语电化教学, 设置公共选修课,在课堂上进行精心具体的教学安排,有效进行输出和输 1998,(3). 62 0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