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9世纪后期外国文学的主要文学流派

19世纪后期外国文学的主要文学流派

来源:叨叨游戏网


一、19世纪后欧洲文学

十九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原因: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是这时期文坛的显著特点。作为19世纪中期主潮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仍在继续发展,并拥有一批重要的动摇。在各种政治、社会、思想力量的影响下,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带着各自的风采汇入历史的长河,它们或相互补充、交融渗透,或相互排斥、竞争发展,与批判现实主义分庭抗礼,构成多足鼎力之势。

(一)巴黎公社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是巴黎公社的直接产物,也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继续和发展。随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及其斗争的展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西欧的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相继出现了萌芽状态的无产阶级文学,如法国的工人诗歌、英国的宪章派文学和德国的诗歌等。巴黎公社文学主要包括公社斗争前后约二十年间公社战士们的大量文学创作,其基本题材多取自巴黎公社事业,真实地纪录了巴黎人民英勇的事迹和反对派血腥的滔天罪行;表现了被压迫阶级为争取做人的权利而斗争的主题;塑造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采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诗歌形式,诗歌是公社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欧仁·鲍狄埃、让·巴蒂斯特·克莱芒和路易丝·米歇尔是公社诗人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米雪尔(著名巴黎公社诗人):《和平示威》狄盖特:《红色圣女》 鲍狄埃:《国际歌》。深深植根于斗争现实的巴黎公社文学,以其鲜明的政治倾向、丰富的思想内涵、昂扬的格调和理想的光彩,谱写了无产阶级文学光辉的第一章。

(二)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的触动,在实证哲学和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成果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开始萌动,主张“客观”、“冷漠”的福楼拜的创作,可谓自然主义先声。19世纪60年代初,龚古尔兄弟登上文坛,它们相继发表理论和作品,标志自然主义的诞生。60年代后期,特别是80年代初,左拉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述。与此同时,他创作了系列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20部,使其成为自然主义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70年代末,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深受他文学观点的影响,其中著名的有莫泊桑和若利-卡勒·于斯曼(1848-1907)等。他们曾共同发表短篇小说集《梅塘夜话》(1880),被视为自然主义的盛举。80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后,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渐蔓延全欧,尤以在德国的声势最大。

特征:

1、再现自然,就是真实地而不是典型化地描写日常生活。

2、 强调客观性,作家不是道德家,不要作任何价值评判,而是解剖家。

3、 突出的科学性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是遗传规律。

4、要求描写达到一种科学性的精确,认为创作就是一种实验的过程。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左拉的《泰莱丝。拉甘》是其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是左拉自然

主义大型系列小说,它的副标题“第二帝国时期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小酒店》第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主人公少妇:绮尔维丝。作品对人物进行了生理学的把握。《娜娜》是《小酒店》的续篇。绮尔维丝的女儿:娜娜,小说展示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空虚和淫乱,有明显的遗传和环境决定论的自然主义特色。《萌芽》描写劳资矛盾。主人公青工:艾蒂安。朗吉耶

评价: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种生物,因而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忽视甚至无视人的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的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的现象。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审视人的行为和心理,体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的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自身复杂性的认识的。

(三)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发端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抛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的纲领性的口号。他在《〈阿贝杜斯〉序言》(1832)和《〈莫班小姐〉序言》(1834)中明确提出了艺术的非功利属性;他精心构思的小说《莫班小姐》,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之一。60年代,帕尔塔斯派在诗歌创作中精雕细刻,追求格律的工整和形式的完美,形成一次唯美主义的高潮。

唯美主义产生于对激烈的阶级斗争的恐惧和厌恶,也产生于对功利主义和虚构道德的愤慨。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使这批敏感而脆弱的才子们因无所适从而退避三舍,期望在超政治、超现实的艺术象牙塔里寻求安慰和满足。他们既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也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激发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也反对文学的道德教化。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美,便成了艺术追求的唯一目标。美,必然是、也只能是“无用”的;而“有用”的、

功利的事和物,都只能归属于“丑”类。

唯美主义不仅割裂了“美”与“善”的联系,还进一步将“美”与“真”剥离。对鄙俗现实的深恶痛绝,使他们认为艺术的认为不应是“反映”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的“美”去“遮盖”现实的“丑”,使人们在美得艺术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从而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苦。他们甚至进而主张,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当艺术化。

基于对艺术“非功利性”和“非现实性”追求,唯美主义者强调美应是纯粹的、绝对的、奇特的、形式的,而创作则是自由的、想象的、虚构的、“撒谎的”。因而,他们的作品大多精巧考究,空灵飘逸,“华而不实”,新颖雕琢有余,思想深度不足。唯美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艺术的价值,提高了艺术的地位;但对功利性与现实性的彻底否定,幼稚实际上贬抑了艺术在社会文化纸的地位和作用。

代表作家:

(1) 泰奥菲尔·戈蒂耶 ,法国唯美主义的始作俑者。代表作《珐琅和雕玉》(1852),其他重要诗集还有《阿贝都斯》(1832)、《死亡的喜剧》(1838),小说《莫班小姐》(1836)等。

(2)奥斯卡·王尔德 ,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理论家。早期创作有诗歌和童话,《诗集》(1881)和童话集《快乐王子》(1888)。8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充分阐述了他的唯美主义文艺观。

(四)象征主义

19世纪70年代崛起于法国的象征主义,与唯美主义有着姻缘关系,但其成就、声势、影响,都要大于后者。夏尔·波德莱尔,在19世纪中叶孤傲地独步独步文坛,是一位兼容并蓄而又标新立异的“奇才”。他以一部惊世骇俗的诗集《恶之花》和数十篇见解独特的文艺批评,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并吸进了后来者,使他成为后来诸多文学流派的共同先驱。

象征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浮夸热情,不满于帕尔纳斯派的雕琢空泛,更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忠实模仿不屑一顾。他们力图重新把握文学的特征,努力探求主客观之间的契合点。因而,波德莱尔的“通感”论便成了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石。

朦胧美和神秘色彩,是象征主义作品的显著特色。他们的诗句大多流畅自然,富裕乐感。但其中多有象征、暗示、隐喻,“模糊与精确相连”(魏尔论语),从而使诗意飘忽,半明半暗,留下了更多想像、品味的余地。象征主义诗人对音乐性的追求,意在使诗歌能与音乐一样对观念世界作出暗示。内在韵律的丰富,更增添了诗歌梦幻般的诗意和多义的魅力。

代表作家:

(1) 保尔·魏尔伦 ,法国著名的象征派诗人 。

(2)阿尔多尔·韩波 ,是最具反叛精神的一位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醉舟》《黎明》等,以瑰丽的想象、巧妙的“通感”脍炙人口。

(3)斯蒂芬·马拉美 ,象征派的泰斗。著名的有《牧神的午后》(1876)、《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17)。

二、20世纪的西方文学

客观现实:20世纪的风云变幻和社会历史的飞速发展,使各种社会哲学思潮异常活跃,文学上也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格局。对西方来说,自从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一来,世界就不再是完整有序、不言自明的了,单一的 思潮和单因决定论也已不复存在。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与法国哲学家、作家 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都对20世纪的文学和文化影响巨大。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在20世纪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唯意志论、“超人”哲学、优生学等理论被帝国主义利用为侵略扩张的“理论依据”,直觉主义、精神分析学和存在主义成了许多现代派思潮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则成为一切被压迫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主义和追求平等自由理想的思想武器。

20世纪诡异多变、扑朔迷离的现实,使作家产生了许多怀疑、困顿乃至迷惘,也使当代读者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代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要求能动的探索,不喜欢作家为他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使他们产生“必然如此”的阅读期待。19世纪读者与作品之间的那种和睦信任关系已被打破。当代读者迫切需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认识和鉴赏当代人无限丰富的生活和无比复杂的处境和命运,因而只有多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文学的多元化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认识需求和审美需求,探索新的方法来表现这个世界就成了当代作家包括现实主义作家的共同课题,各种文艺思潮和流派的出现和更迭也就是一种历史必然了。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20世纪文学发展中的两大潮流。现实主义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普遍的艺术倾向,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模式。20世纪现实主义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获得新的内涵和意蕴,向着更高的多元化境界发展,表现出广泛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和不拘成规的艺术活力。这是20世纪

人类主体意识进一步成熟和深化的表现。

(一) 前期现实主义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主要的一个变化特点是“向内转”:从外在描写走向内在描写,从描绘形成人物性格、行为的客观世界走向描绘人物“内宇宙”的主观精神世界;思辨倾向越来越加强,见证意识日趋淡薄;世界不再是与“我”无关的存在,而是“我”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东西。20世纪现实主义的这一新发展,必然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难分难舍的联系,二者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题材: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了一批长河小说,作家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广泛的题材书写当代社会,铺就了前所罕见的鸿篇巨著。总体而论,这时期的作品还具有下层人民得到较多反映、劳资矛盾更多触及、战争题材作品空前增多、自传成分增强、象征手法和幽默幻想手法得到综合运用、情节日趋淡化、典型人物的塑造不再是艺术追求的中心等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在20世纪上半叶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欧美各国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坚持并发展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家,其中不少都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苏联新文学的崛起,更为现实主义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性的反法西斯主义浪潮中,以反战和反压迫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了一次高潮,史称“红色三十年代”。

现实主义文学又可以分为三种倾向。

(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初最有影响的文学乃是批判现实主义,老作家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科继续在创作。新的作家也遵循古典主义文学的传统,恪守现实主义原则,突出的有参加高尔基主持的文学团体“星期三”和知识出版社活动的如下几位作家:库普林、布宁、绥拉菲莫维奇等。

(2)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北欧的表现主义戏剧对艺术有着直接的影响。文学中的象征派也已成气候,现实主义作家开始有意识地从现代主义吸收一些新的表现手段,试图找到一条介乎二者之间的道路,或把二者结合起来。成就最大的是安德烈耶夫(1871-1919)。他的作品反映出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多重艺术特征,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3)肯定的现实主义文学。

十月后,苏联社会一直处于大动荡中,至50年代初期,先后经历了内战、社会主义改造、卫国战争和战后重建几个重要历史阶段。期间文学的进展由纷乱走向统一,由多样走向单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潮,几乎一统天下。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主潮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名称被学术界改为“社会肯定的现实主义”,或“肯定的现实主义”。这股主潮文学长期占有主导地位。

高尔基是苏联新文学的奠基人。胜利后,他成为苏联文学界的领袖,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0年代,他还最后修订了《母亲》,相继完成了《我的大学》等多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此间,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几部以国内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是文坛的重要收获。绥拉菲莫维奇的长篇小说《铁流》(1924)描述了一批由各种职业的劳动者结成的乌合之众,如何在行军途中经受了战火的洗礼,懂得了要为苏维埃政权而站的道理,终于锻炼成了一支钢铁般的队伍。

20年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弗拉基米尔·符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13-1930)。他曾是未来派的代表诗人,未来派激进的大胆诗风,在他后来的风格中仍留下了印迹。《穿裤子的云》(1915)是早期的代表作。

(二)后期现实主义

1945年,战争结束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率领在战争被红军的东欧列国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西方,地处两大洋之间的美国在二战中受损最少、受益最多,战后国力更迅速增强,自然成了资本主义列强的领头羊。昔日在战场上称为“盟军”的东西方国家,此时演变为全面对峙的仇敌;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激烈对抗,也导致了意识形态领域互不包容的尖锐对立。共同抗击法西斯的“热战”为持续抗衡达数十年的“冷战”所取代,构成了二战后世界的基本特征。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20世纪50年代之交,中苏展开大辩论,社会主义“大家庭”开始。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柏林墙拆除、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在欧洲遇到了挫折、暂时停止自己的位置,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世界政治出现多极化趋势。

站前、战时和战后,无论在侵略国还是在被侵略国,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涌现了一批反对法西斯主义、捍卫和平与正义的优秀作家。他们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愤怒揭露纳粹集团的阴谋和罪行,真实记录抗击侵略的伟大斗争,热情讴歌英勇战斗的民众和英雄,深刻传达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战争为现实主义文学创造了勃兴的机遇,现实主义文学在战争中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经过上半个世纪的交融发展,二战后的现实主义呈现更为开放的态势。作家们在坚持关注和描摹现实的同时,在继续深入开掘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更加有意识地吸收现代主义的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更显丰富多彩。二战后文坛的另一倾向是纪实性文学的兴盛。投入这一行列的不仅有现实主义作家,也有现代派作家,甚至政界的风云人物。自传、回忆录、传记文学、自传性小说等纷纷推出,形成一股有声有声的潮流。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情感,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苏联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使作品基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直面社会现实,关注普通人命运,着力再现苏联历史的真实面貌,成为境内外作家共同关心的热点。与此同时,拉美文学异军突起,并相继出现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多种称谓,意在强调他们与现实的紧密关系。但就创作方法而论,它们似乎更接近现代主义。以此为例,也说明二者的交融有时已达到难分彼此的地步。

(三)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文学

战争和,构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独特背景。世界大战的阴霾和的酝酿,是20世纪一开始就显得气氛异常,仿佛预示着这将是一个动荡不安、充满矛盾的时代。两次仅仅相隔二十余年的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灾难,它在摧毁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摧毁了原有的价值体系,从而大大加深了西方人的危机意识,形成了一个充满迷惘的“怀疑的时代”。苏联十月的胜利曾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欣喜和希望,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更大范围和更加深入的传播;而社会主义和建设中出现的失误和曲折,又使敏感的西方知识分子陷入了更深的困惑。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科学研究的理论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况,扩大了人们的观察视野,深化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丰富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大工业文明增加了社会的财富,也加速了财富的集中;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也加快了人的异化。

这些不得不使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审视原有的存在方式和价值体系。

严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西方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的最后希望,人们转而求助于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主义哲学。19世纪许多哲人的理论,再次引起普遍的兴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则从一个新的视角,深化着对人的认识。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弗洛伊德的学说,开拓了潜意识领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自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丰富了文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但其泛性欲主义,及对潜意识和梦呓作用的夸大,都有失之偏颇之处。

现代主义是个泛概念,是20世纪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这些流派,主张不同,风格各异,它们同时并存或频繁更迭,相互影响渗透或相互排斥刺激,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的艺术世界。它们共同举起了“反传统”的旗帜,锐意求新,大胆探索,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它们的探索成败得失不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论,是扩大了文学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的观念,拓展了文学把握世界和表现世界的能力。

现代主义文学的革新和变异,源于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认识的变化。现代历史风云的诡谲多变迫使人们作出新的抉择;非理性主义思潮和现代精神分析,为人们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认识的可能;而与活跃的现代审美要求相适应,文学艺术家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变的手法,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多姿多态的艺术品。

从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间,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

1、未来主义是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烈的一个文艺流派。其创始人是意大

利诗人、剧作家、理论家托马佐·马里内蒂(1876—1944),他在1909年2月20日法国的《费加罗报》上发表惊世骇俗的《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告了这一运动的诞生。其后,“政治宣言”、“画家宣言”、“音乐宣言”、“雕塑宣言”、“建筑宣言”、“戏剧宣言”、“电影宣言”、“舞蹈宣言”、等纷至沓来,在短短的十年里,掀起了一个颇见声势的高潮。但高潮过后,既是尾声,20年代初已成强弩之末。这是一次来去匆匆的运动。

未来主义以“否定一切”为其基本特征。未来主义者一开始就把抨击的矛头直指王权、教权及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强烈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寄希望于一个高度发达、充分自由的“未来”王国。在他们的政治主张中,包含着明显的无主义倾向。而文化上,他们则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主张“摧毁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科学院”,抛弃已有的一切文明成果,创造全新的属于“未来”的艺术

未来主义热情讴歌19世纪创造的物质成果,飞机、火车、汽车、车站、码头、工地,被认为是最能体现现代精神的事物,并由此而产生出以追求力量美和速度美为目标的美学原则。

未来主义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初主将马里内蒂外,重要的诗人还有意大利的帕拉采斯基、卢奇尼、帕皮尼,法国的阿波里奈尔,的马雅可夫斯基等。未来主义运动虽存在时间不长,且主张过于偏激,但形象遍及全偶,并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奠基意义。

2、超现实主义是源于法国的又一个具有鲜明先锋精神的文学流派。1916年达达运动,以其“破坏一切”、“清除一切”的叛逆精神给超现实主义以有力的启示;1919年,小说《磁场》的发表和《文学》杂志的创刊,是运动的先声;1924年,超现实主义团体的建立和《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其后,超现实主义二三十年代在法国形

成高潮,四五十年代拓展为世界性现象,影响波及欧、美、非、亚几大洲。知道一九六九年,《第四章》的发表,宣告超现实主义团体正式解散,才为这个几度辉煌的运动画上一个句号。

超现实主义团体以布勒东、阿拉贡、菲利普·苏波和保罗·艾吕雅等为首的一批激进文学青年组成的,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分化组合。超现实主义深受 弗洛伊德学说影响,执意追求的是现实与梦幻的结合,是不受任何理性敢于的“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18年,被称为“象征中的象征”的马拉美的去世,象征主义的影响渐渐由法国向全欧扩散。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掀起了又一次高潮,一般称为“后期象征主义”。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等。并有以美国的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歌汇入,形成现代诗歌的大潮。后期象征派诗歌视野更加开阔,思考更加深沉,增强了作品的气势和时代感。

4、表现主义在20世纪初起源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表现主义反对客观再现,强调主观表现,认为艺术创作的任务在于表现主观的真实,内在的品质和永恒的品格。为此,他们可以摒弃外在的“形似”、细节的真实和暂时的现象,而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手法,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声。20世纪最杰出的代表是卡夫卡和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等。

5、意识流小说和表现主义相似,难以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只是由于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不约而同地以与传统迥然相异的方法创作出一些颇具特色的小说,使小说创作继诗歌之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偶发现象,也不意味着它只是一种艺术技巧。意识流小说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学观念。

“意识流”原为心理学术语。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迪雅丹的《月桂树已被砍尽》是意识流小说的先声。他们的创作努力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得以充分自由地呈现,淡化情节,认为意识的自然流动才是唯一的真实。

(四)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文学

这一时期的主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小新说、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有论者主张将这一时期的文学统称为“后现代主义”,以别于前期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消解中心、意义”为基本特点,创作中彰显不确定性和非意义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在新时期的延伸、变异和发展,

1、狭义的存在主义文学,是指由存在主义哲学家创作的、直接体现存在主义观点的文学。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法国,随后日渐流行于欧美。它主要表现世界的荒诞和无秩序,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以及人的失落、异化、孤独、焦虑等情绪,较准确地传达了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同时,它也以“自我选择”的自由,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战。存在主义文学在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而着力于开掘哲理的深度。这一派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和波伏娃等。

2、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最有影响的戏剧流派,又称“新戏剧”、“先锋剧”、“反戏剧”等,1961年,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发表讨论该戏剧特色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因而定名。荒诞派戏剧在思想上直接师承了存在主义的“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了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文学,以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意识,实现他们对“荒诞真实”的追求。

3、新小说派几乎是与荒诞派戏剧同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荒诞派主张“反戏剧”,新

小说派则主张“反小说”,特别是“反”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他们认为,20世纪的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巴尔扎克式的小说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代现实,必须以“新小说”取而代之。“非意义化”、“非情节化”、“非人物化”,是新小说派的三个最基本的论点。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主要有:娜塔丽·萨洛特的《马尔特罗》、《天象仪》、《黄金果》等,新小说是“怀疑的时代”的“怀疑”精神的产物;信仰的丧失导致对作品意义的否定,对世界真实性的质疑导致对稳定的传统形式的否定,人的失落导致对人物形象的否定。新小说在文体的革新上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而他们创造出的是一种“没有厚度、没有深度的文体”。

4、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开始被称为“荒诞小说”、“病态幽默”、“黑色喜剧”、“绝望戏剧”等等,1965年作家弗里德曼编辑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集了12位作家的作品,取名为《黑色幽默文集》,因此定名。“黑色幽默”抑郁,最早为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所用,他在1939年还出版了《黑色幽默文选》。在60年代这派小说中,“黑色”意味着阴郁、悲观、冷酷、苦涩,因而,有论者认为可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黑色幽默代表作家作品有: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出了毛病》、库尔特·冯尼古特的《第五号屠场》《冠军牌早餐》、《没有国家的人》等。

5、魔幻现实主义是给拉丁美洲文学带来世界性声誉的重要流派,它的兴起被称为“拉美文学的爆炸”。该流派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形成高潮。在文学发展史上,魔幻现实主义堪称是“移植”与“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它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本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因而构成了它独特而斑斓的色彩。“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现实、历史现实是其创作的出发点。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品:危地马拉的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玉米人》,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被视为魔幻现实主义真正成熟的标志,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