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乐毅的外交军事策略
乐毅,战国时期赵国人,开始是在魏昭王手下做事,不受信任,后来听说燕昭王招贤纳
士,转过来投奔燕国,拜为亚卿。乐毅的外交军事策略很有针对性,用乐毅的策略,燕国差点把强大的齐国给灭掉了。在这,我们看看乐毅外交军事策略的成功之处:
一、取得燕昭王的信任。作为一个外人,乐毅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个人抱负、指挥燕国
大军和治理燕国,唯一的前提就是:燕昭王的充分信任。他意识到只有统帅和国君保持一致,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才能做到后顾无忧。乐毅怎么做才能让燕昭王感到放心呢?他采用了当时通行的做法,把他的儿子放到燕王的身边,名义上是担任燕国的的,实际上是充当“人质”。为了让燕王放心,乐毅还把他的宗族迁移到燕国居住,入了燕国的国籍。乐毅的行动成功的让燕昭王放下了心。从而为乐毅铺设了个人才华施展的新舞台。
二、要打败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必须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打,自己一个国家单独去和它打
仗是不明智的。燕国和齐国结了28年的仇,因此乐毅的外交军事首要目标就是打击齐国。乐毅认识到要清醒、客观的看待齐国拥有的实力,齐国人多地多,军事力量也比较强,如果单独跟齐国打仗的话,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击败齐国,而且这样打会大大削弱燕国的实力,这样做得不偿失。
三、展开外交活动,联合与齐国有旧怨的国家和人一起对付齐国。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
乐毅认为燕国的邻国中跟赵国关系最好,如果燕国能和赵国联合起来,那么和赵国关系好的韩国也会响应的。与此同时乐毅积极联络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的孟尝君,孟尝君受陷害而从齐国逃到了魏国,他对齐国国君也怀恨不已,作为政治盟友,也可以联络孟尝君来共同对付齐国。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古代就有利用其他国家不同政见者从内部其他国家政权的先例,由此可见现代政治外交和古代政治外交有很多共同之处啊。
四、对占领区的安排,乐毅积极实施了以下
A,把占领区即齐国70多座城市都编成燕国的郡县,从地理上意图把齐城彻底纳入燕
国版图
B,在占领区尽量减少军事行动,让经过战斗而疲惫的得到充分休息,以利于今后
的军事行动
C,减少占领区老百姓的赋税和劳役,取消齐国发布的残酷法令和刑罚,让齐国的老百
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记住燕国的恩惠
D,给齐国上下引以为豪的人物齐恒公和管仲立祠设祭,以示燕国对齐国先人的尊敬,
减少齐国人的敌视情绪
E,采取措施,让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齐国老百姓都回国,稳定民心,恢复生产 五、对仍顽强抵抗的齐国最后两座城市,采用不战而趋人之兵的办法,把它们收服。乐
毅认为齐国这最后两城都在掌握之中,成不了大事,拿下这两座城市是迟早的事,因此不动用大军强攻,而改用怀柔的方法,意图和平解决两城。
应该说乐毅的策略是好的,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在外交军事策略实施的后期,
乐毅没有考虑到国内和国际上形势的变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最终齐国就是靠这最后的两城奇迹般收复了全部国土。不能不说是春秋历史名人乐毅个人政治军事生涯的一大败笔。
春秋战国之乐毅的怀柔为何失败
齐国上下依靠两座城市的力量在顽强顶住燕国大军几年的围困和封锁后,奇迹般地击溃
了楚国和燕国的数十万,斩杀了两国领兵大将,收复了齐国所有国土,把侵略者赶出了齐国。在这个历史大事件当中,应该说在后期乐毅扮演了一个非常失败的角色。为什么乐毅在取得辉煌战果后竟然会前功尽弃呢,在对他的策略进行深刻分析后,我认为他在对齐国作战后期制定的怀柔失败是主要原因。乐毅错误的估计了国内和国外的形势,实施了一项
错误的策略,从而导致他最终全盘外交军事策略的失败。他失败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他没有看到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
A,齐国反抗城市莒州的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乐毅默许楚国大将杀掉逃到莒州的齐国
国君,却没有乘势占领这座城市。导致齐国大夫王孙贾有时间鼓动州的军民乘乱杀死了楚国大将并击溃他率领的,夺回了城池,另立了新的齐国国君。而正因为乐毅没有除掉齐国王室一脉,致使莒州又重新树立起齐国大旗,使敌人成功地唤起了齐国老百姓对齐国的思念,极大地鼓舞了齐民抗击侵略的信心和勇气。
B,莒州城里楚国和齐国交战的时候,乐毅却按兵不动,丧失了夺取这座具有代表
意义的城池的最佳时机。
C,齐国反抗城市即墨的敌情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于实施怀柔,燕国暂缓军事行
动,给没有进攻的威胁的即墨城整合力量提供了宝贵的战略调整期。智勇善战的齐国名将田单从此脱颖而出,他利用乐毅实施怀柔措施没有进攻的一段时间,迅速改组,鼓舞士气,改善防务,为日后的大做好了军事和人员上的充分准备。
二、他没有看到自己怀柔早就已经彻底失败了。国家大义和个人小利哪个更重要,
即使是小孩也知道答案。然而乐毅仍采用小恩小惠的办法,妄图感化齐国抵抗城池里的人们,他对从城里出来的平民不自由出入,给围困下没衣服穿和食物吃的敌城老百姓送吃的和穿的。然而他这样做,反抗并没有停止!齐国的大旗仍然高高飘扬着。乐毅难道象谣传的那样真的想甩开燕国在占领地齐国称王,为尽可能的笼络齐国百姓的人心因而故意视而不见?还是有别的事转移了他的注意力,无意中忽略了怀柔失败的结果?现在还真是一个迷啊。
三、他没有看到国内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A,燕昭王的猜疑加剧。由于他率领大军迟迟没有攻下齐国仅剩的两座城,我们知道历
朝以来国君对手握兵权的将领是很忌惮的,尤其是长期兵权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再开明的国君也难免会有猜忌和想法。乐毅没有把他对齐国的后继战略思想跟国君燕昭王进行深入的沟通和阐述,因而差点被政敌诬陷成功。
B,国内政敌的攻击。燕国大臣骑劫窥视乐毅的位置,伙同太子向燕昭王进谗言,诬陷
乐毅不把齐国最后两座城打下来是想收拢齐国老百姓的民心好自立为齐王。虽然没成功,但太子因为被燕昭王给狠训了一顿,埋下了仇恨和隔阂的种子。
C,燕昭王身体不好了,服丹药突然死亡,太子继位。他光顾搞好与君主的关系,却忽
视了君主的健康程度,这是古代君权神圣下宠臣最不应该忽视的问题啊。
D,和继位的太子没有搞好关系,乐毅没有有效的说明他的军事意图和策略,导致国内
政敌和仇敌齐国田单趁虚而入,进谗言成功
乐毅做的一切是虎头蛇尾,不仅丧失了唾手可得的胜利,被齐国“大逆转”,自己也落
得逃之夭夭的可笑结局。从他的经历可见,君臣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是贤臣良将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所有想干一番事业的人不可不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