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实谱新篇
——记甘肃省十届、优秀党员、企业家、成州矿冶集团公司、
总经理武成
在陇南市成县有一位遐迩闻名的企业家,他就是甘肃省十届、优秀党员、企业家、成州矿冶集团公司总经理武成。他以坚定的信念,超前的思维,顽强的意志,惊人的魄力临危受命,靠财政借出的五万元组建国有矿业公司,开始了他依法办矿,发展地方有色金属工业的艰难历程,十几年来,公司资产规模发展到7.5亿元,形成了集铅锌系列开发、锑业、煤业并举,酒店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化运营,走出了一条艰难而辉煌的创业之路。
甘肃成州矿冶集团公司的前身是创建于19年的成县矿业公司。自1999年成立集团公司以来,在公司、总经理武成的带领下,不断思想,转变观念,持续实施管理和技术创新,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和购并扩张,迅速适应了市场的需要。6年对于漫长的历史而言,只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只争朝夕的成州矿冶集团却在武成同志的带领下完成了从艰苦创业到繁荣发展的历程。成州矿冶集团成立后的六年,是跨越发展的六年。工业产值、增加值、实现利税均以47.81%、34.80%和37.27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近四年,企业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工业产值在2002年过亿元的基础上,2003年比2002年又增长近1倍,达2亿元,2004年产值达到4.32亿元,比2003年又翻一番。2005年产值8.31亿元,比2004年又接近翻了一番。三个连续翻番,使公司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六年累计为地方财税上缴利税费2.8亿元。特别是2005年上缴利税费达9011.34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45%,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5%。在省列70户被考核的企业中名列27位,成为全省最具竞争力的26户中小企业之一。6年来共投资5.2亿元,使成州矿冶从一个资产不足3000万元的采选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八家全资、控股和参股公司,跨行
1
业、多品种经营,项目遍及成县、西和、平凉,产业涉及铅锌采选冶、锑采选冶、煤炭开发和酒店经营的龙头企业。现总资产已达5.5亿元,净资产2.24亿元。在他的领导下成州矿冶集团公司连续五年被、市授予“全市明显企业”,被省经贸委授予“全省优秀企业”,全省“千户百强”优秀企业,全省国税系统“诚信纳税”先进企业。进而成为全省工业六十强,迈入全国先进行业。武成同志被省授予“企业家”并光荣当选省十届。成州矿冶集团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西部铅锌城的一颗明星,被众多经济专家、学者称为“成州矿冶效应”。
这一块块承载着荣誉和辛勤汗水的奖牌以及取得的辉煌业绩,无不凝聚着武成同志的心血和汗水。
临危受命 所向披靡
成州矿冶人每一次辉煌业绩的取得,都经历了艰辛的爬涉,每一次崭新的崛起,都伴随着无数的风险,每一项荣誉的桂冠,都凝聚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每一个坚实的足迹,都留下一段难忘的故事,每竖起一道里程碑,都蕴育一个新目标的开端。作为领头人的武成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在纷纭杂乱之中,仍然头脑清晰,始终不忘党的宗旨,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信念,奋斗不息,朝着远大目标勇敢地迈进,武成与众不同的坎坷经历,又一次印证了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武成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50年代高中毕业后,便到了全县最贫穷的大坪乡度过了极为艰苦的五个春秋。18岁加入中国党。1963年,他作为一名优秀青年干部被选调到成县县团委工作。随后调入经济部门工作,从此步入经济人的行列。
他自幼生活在山区,深知无电之苦,他力谏办电,得到县领导的采纳和支持。于是,一纸调令,他成了变电工程指挥部主任,他是“电白丁”,但为了事业,就得踏下心来学。
2
白天、晚上的苦读,终于挑起了农电建设的重担。
通过3年的艰苦奋斗,城关、小川两个变电所建成了,架通了16个乡镇140个行政村180公里的输配电线路,节约资金100多万元,从此,全县2/3的乡镇,1/2的村社告别了不通电的历史,圆了点灯不用油的梦。武成以他实干家的作风得到了省、地、县的表彰。
工作步入正常后,他却被调到赵坝林场当场长。好心的朋友说:这是发配,是不公正的惩罚!你得抗住!但武成却说:“真金不怕火炼,忠臣不怕磨难。自己是一块什么料,让业绩告示世人!”他一不讲条件,二不发怨气,背起行装就上了山。正当武成全身心地营造绿色成县大地之际,有人又策划着新的“斗争”,罢掉了他这个小小的造林官。武成紧锁着眉端在日记中写下了“罢官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心中有宗旨,永远不消沉”的壮语。他没有因再次受挫而心灰意懒,生活的磨炼早已告诉他,倾覆式消失,却隐含着新的生存与复苏,眼前的路虽然充满坎坷与磨难,但却预示着希望的永存。
成县地处西成铅锌矿带腹地,资源储量丰富。80年代中期,充许集体和个人开采一些国家大型矿带边缘的零星小矿点。武成目睹面前发生的一切,心想,赵坝林场正处于西成铅锌矿带之内,山上有林,地下有宝,有以矿养林的得天独厚条件。他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地质资料,与赵坝林场达成了林场不投资、却有分成的采矿协议。他以非凡的胆识,白手起家,干起了矿产开发,以矿养林的事业。从此便与矿业结缘,更成了他后半生辉煌事业的转折点。
采矿是要冒风险的,这在当时的环境中,的确是前途未卜,吉凶难测。“只要有可靠的地质资料,加上我老武的为人,我不会失败!”老武充满自信的话语,非凡的魄力,当时曾使许多人迷惑不解。后来的事实证明这话没说错。3年承包下来,在没要林场一分钱
3
的情况下,累计上缴利税一百多万元。不仅为县财政作了贡献,而且还弥补了林场育林资金的不足,同时,为林场购置了一辆崭新的吉普车,添置了办公用品,给100多名林场职工每人赠送了一辆自行车。
武成开发矿业获得成功,他的开拓精神,经济管理才能得到了党组织的充分肯定。19年,县委一致举荐武成临危受命扛起组建成县矿业公司的重任。又是一穷二白,他从县财政贷出5万元开办费,抽调15名工作人员,租借几间房子便搭起了成县矿业公司的架子。他面对的是县直党政机关及省内、企事业单位遗留的矿 硐和乱挖滥采矿产资源造成的混乱局面。因为是有偿转让,公司刚开业,就背上了180万元的债务。武成抱着不干则已,干则必胜的坚定信念,知难而进,带领工作人员风餐露宿,出没在矿区的崎岖小道上。为了摸清资源,解决生产问题,坚持到现场指挥,经常熬夜受冻。饿了,吃口自带的干馍;渴了,喝口山泉山;困了找个平坦的地方坐下休息一会。如此天复一天在矿区顶烈日,战严寒,披星戴月 ,艰苦调查,几个月下来摸清了矿井分布,掌握了地质资料,顺利接收了28个有开采价值的群采矿硐。在生产经营上,他采取独办为主,联办为辅的经营方针,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规范营销,拓宽市场,重合同,守信誉,与20多个厂家结成了稳定的供需关系。效益直线上升,当年组建公司,当年大见成效。不仅还清了全部债务,还实现税利300多万元,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他又把敏锐的目光投向持续发展,采选配套和加工增值,为抢占矿业开发的制高点又踏上二次创业的征途。他认为单一的采矿卖矿,资源浪费大,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不是长远之计,长此下去,很难在矿业开发领域有什么大的作为。只有走科技兴矿、优化资源配置、采选冶综合开发之路。才能增强竞争能力,发展壮大自己。于是,他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断然决策兴建一座日处理200吨原矿的铅锌选矿厂。他为新上项目历尽艰难,三赴江苏考察,四上武都审批立项,礼贤下士诚待科技干部,筹集资金,选址设计,组织施工,费尽周折。先后筹集资金1200万元,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于1992
4
年底,在原停产关闭多年的糖醛厂旧址,建起了日处理200吨规模的铅锌选矿厂,使原矿通过浮选加工得到了增值,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到90年代中期,矿业公司的生产经营已初具规模,成效显著,被列为全县,全区的先进骨干企业和经济支柱产业。公司发展壮大了,给县财政的贡献大了,企业的积累也多了,他又以开发资源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先后办起了劳动服务公司、汽车运输公司、粗铅加工厂、矿产品供销公司,员工由组建公司时的15人增加到470人。
在成县矿业公司蒸蒸日上之时,武成的思维又迈向新的高度,他思考着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矿产资源。为了使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他组织技术班子正规设计规范开采,筹资2000万元,在小厂坝矿区建成日采300吨,年产10万吨规模的一号矿井。这一具有前瞻眼光的举措,与那些急功近利乱挖滥采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恰恰在整顿矿业秩序中为公司争取并保留了一个可靠的资源基地。随着采矿能力的提高,原有选矿能力又不相适应了。加之选厂远距矿区,费用大,成本高,且不便于管理。为此于1996年他又筹资2000万元,在小厂坝矿区兴建日处理400吨的成华选矿厂,实现了采选配套、同步发展的格局。他信奉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在主抓生产规模扩张的同时,把改善员工工作条件,完善生活福利设施,当作大事来抓。6年时间,先后修建两栋办公楼,两栋职工宿舍楼,三栋住宅楼和职工大灶餐厅,共26000平方米。84户职工住进水电暖齐全的住宅套房。职工们喜笑颜开,军心稳了,信心足了,生产劲头更大了。公司做大了,他成了明星。1996年荣获全县“工业十强第一名”全区“先进企业”。
他发扬党员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优良作风,带领技术人员上矿山、下坑道、进车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进行大量的现场调查和专题研究,提出一方面要正规建矿,科学开采,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另一方面要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向管理要效益,靠改革求生存。他首先是改造矿井和选厂,提升产能。其次是投资9300万元,设计建成年产30万吨原矿的竖井工程,进行深部资源勘探,使采选探建紧密结合,形成
5
产业增长优势。
从此武成便率领成州矿冶人一起轰轰烈烈地高扬起了成州矿冶新世纪发展的风帆。
改制重组 率先垂范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他养成了深入实际、实事求是、广泛调查、集体讨论、确保决策不失误的工作作风,使集团公司上下形成了一旦作出正确决策,便立即付诸实施的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锌业公司的前身是一个历时10年,曾换了三任厂领导班子,已陷入“建设、缓建、停建、建设……停建”的怪圈和无效循环的“陇南锌冶炼厂”。占地300多亩的厂区因停建而变得荒草遍地,破败不堪。厂区围墙已多处例塌,进出厂区的道路成了耕地……为了贯彻市县关于加快启动陇南锌冶炼项目建设步伐的决定,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便组织完成了锌冶炼厂的改制,建立了由民营企业控股的新机制,真正使企业显现了生机与活力,羸得了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保证了项目顺利进行。锌业公司组建后,一方面抓紧运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按照5万吨规模积极开展项目工作,很快完成了初步设计,落实了资金,全面开始了工程建设,迈上了基础建设的快车道。仅用两年便把陇南锌冶炼厂建成了目前陇南市规模最大、生产与环保统筹安排、科技含量最高的年产5万吨电锌冶炼企业。与锌冶炼配套的铅综合加工厂也同期建成投资。2004年5月18日第一批银光闪闪的锌锭诞生,起名“天鹿”。5万吨锌冶炼厂的建设,从一开始走的便是一条“投料高、质量高、产量高”的“三高”之路。“天鹿”牌锌锭从“一号”锌到“零号”锌,所用的时间在国内是一个奇迹,株州锌冶用了11年,白银锌冶用了7年,成州锌冶炼却一步到位,只用了30天时间。产品投放市场后,羸得好评,受到上海宝钢及特钢镀锌企业的青睐,一时间成了抢手货。根据锌冶炼每年需要6万吨燃煤的需求,2003年5月,以600万元转让收购了平凉市崇信县安利煤矿,经过技术改造,在原年产6万吨的基础上,使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原煤10万吨。2003年9月,又以700万元竞买了华亭黄
6
庄煤矿采矿权。
他推进资本运营,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成功典范,是对原甘肃锑厂的转让收购。甘肃锑厂是省属特困企业,因长期停产,资不抵债,扭亏无力,被省列为拟破产关闭的企业。
2003年7月14日开始,在甘肃省经贸委等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他根据省对省属中小型企业改制的和指导思想,按照“先改制,先重组,先安置,后破产”的原则,转让收购了甘肃锑厂,他首先对原厂的625名职工分类一次性安置,全部置换了身份,解除了企业沉重的包袱,同时又投入大量资金,对设备进行了检修、改造和购置,组建了“甘肃陇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9月,正式启动了矿山和冶炼生产。目前,甘肃陇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完成了扩建200吨锑冶炼工程项目,生产经营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时期,公司也成为我省实现成功改制的企业之一。
以人为本、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是他带领成州矿业集团不断前进的又一特色,他在建设现代化企业的进程中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要达到全区一流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企业素质和一流的实力,而一流的企业素质和实力则来源于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广大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他坚持以人为本,对关键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实行高薪聘请。5万吨锌冶炼、1万吨铅冶炼的建设和运营,就集中了一批从不同行业聘请来的精、尖专业技术人员;甘肃锑厂收购后,为了在产业上延伸、在深加工上做文章,从湖南聘请了一个技术班子,改造了冶炼系统,开发了锑白、锑酸钠等高科技产品。对现有采矿、选矿、煤矿也都聘请了一些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广泛开展技术咨询与指导。公司几个新建成的企业,在用人上全部面向社会,录用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大中专学生,对原有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几年来,共安置近4000人就业,在他的倡导下公司在技术开发上的投资逐年增加,在采矿、选矿、冶
7
炼技术上先后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在生产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外聘”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和集团公司融合在一起。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创新是管理的命脉,几年来,他不断总结、调整和完善管理措施,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所属、参股和控投单位确定“五定”责任,实行“五统一”管理,发挥了集团公司战略领导地位,调动了各组成单位的积极性。公司成立了技术中心和企业科协,技术革新取得新突破。尾矿柱塞泵和球磨机技术改造分别被陇南市科协评为科技一、二等奖,尾矿柱塞泵评为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创新安全管理措施,建立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生产安全无事故。他充分利用抓生产促经营和项目建设两驾马车的互动,坚持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用人制度创新,以铅、锌、锑、煤的资源优势促进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大发展,以项目建设的成就促进生产经营规模的壮大。
武成在具体工作中,十分注重培养职工树立主义情操,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他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从过去自上而下的纵向灌输,改变为平等交流的横向方式。为此,他经常深入基层开展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广大员工交朋友,帮助他们认识形势,帮助他们分析思想上的困惑。结合“三老四严”的传统教育和职工道德教育,在全集团深入开展“闪光在成州矿冶,奉献在工作岗位”活动,结合改革改制,多次举办市场经济知识学习培训,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基本形成了“追求卓越,回报社会”的价值观,“创新提高,招越自我”的发展理念;“我为企业,企业为我”的管理哲学;“无形创造有形,有限创造无限”的发展策略;以铸造成州矿冶之魂,创新成州矿冶机制,培育现代成州矿冶,塑造成州矿冶形象为主的具有成州矿冶特色的企业文化格局。在他的指导下创办《晨曦》杂志,并与市文联合办了市级综合刊物《开拓文学》。
“恩泽一地,惠及八方”,企业发展了,实力增强了,武成 同志没有忘记社会公益事
8
业,他组织公司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捐款和扶贫济困活动,六年间,他和他领导的矿冶集团为兴教助学、扶贫攻坚,城乡通路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希望工程等捐献资金达400多万元,救助100名贫困地区辍学儿童返校完成义务教育,给全县245个行政村赠订了《甘肃农民报》和《甘肃科技报》,送科技下乡,开展智力扶贫。并为陇南电视台资助20万元推进“村村通工程”,发展广电事业。
憧憬未来,成州矿冶将在武成同志的带领下依托主业优势,产业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坚持不懈地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资源深度开发为主体,不断完善运营机制,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不远的将来,成州矿冶集团公司将拥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