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立足本体性教学的实践与探析

小学语文立足本体性教学的实践与探析

来源:叨叨游戏网
散文选刊艺术百家小学语文立足本体性教学的实践与探析

■文/侯晓娟 张宾宾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是“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应该以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为重点组织教学。

一、字词教学 夯实基础。一篇课文,事实上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供学习的素材是多角度的,但只有将视点落实到本体性知识的教学上,才是正确的,高效的,在小学语文(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都应该是一个支点,要稳步推进处理好,我们在教学《画风》这篇课文时,就在字词教学中费了很长时间,过了字词关后,学生的学习就非常积极有效。学生在认读、熟读、有感情地朗读词语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学习词语、朗读词语、理解词语的举施,也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石,这一环节的安排是眼盯课程目标,脚踏语文本体性知识,与同学们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用足够时间来进行书写指导,是将课标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关注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端正,字要写得工整、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落到了实处,这是在实践用语文方式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的诠释。

二、词语教学 语言详实。词语作为能够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对语言的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词语教学却被很大程度的弱化、简化,广大教师过度关注文本的分析、人文的渗透与情感的体悟,导致基础知识教学走形式,有效的语言训练需要加强。紧紧关注频繁用的词语引导学生品味,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行为,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我们可以让学生换词,和“拿、扛”等词语进行代替,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那份盲目与无知。

三、句子教学 内化语言。句子是词语、段落和篇章的桥梁,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句子处于字词和段篇之间,起着“承上起下”的纽带,理解句子,不光有利于理解句中的词语,而且对理解段、篇都有重要作用。1、重视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是理解文章基本意思和思想内容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文有很多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读后让人回味不已,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梳理。解释句子常用的方法:一是 抓句子中关键性的词语;二是联系上下文;三是联系生活实际或时代背景来理解。如《钓鱼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父亲:得意——(看手表、

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迟疑(是因为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你有过这样类似“道德的是与非”这种事情的经历吗?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心得和感悟后的启示。2、加强经典句式的运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习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感受、理解和语言的运用两个环节构成,教师教学文本,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升语言驾驭能力。《秋天的雨》,文中句子: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集比喻句、拟人句于一体,写出了秋天的动态美。

四、语段教学 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表达,阅读教学既要把握语段内容,又要掌握语段的语言特色和结构特点,我们的教师在语段教学过程中,急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习得语言的阵地。1、变理解内容为学习表达。有的老师可能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要把内容讲清楚,于是,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成了教学的第一要务,阅读理解,当然要感知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感悟理解来积累和运用语言,当前的语文教学还没有真正的从“理解内容”的困境走出来,很多课堂在困惑“写了什么”,而没有真正关注“怎样写”,当然,更不会关注“为什么这样写”,根本就谈不上“我应该怎样写”,语文老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表达上,放在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品位文章语言上。2、变教表达方法为进行语言实践。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知道了学习方法,自然就有了表达能力,这正如误认为懂得了动作要领,就一定会做动作一样,但是,语言能力的形成,语言水平的提高,不是靠懂得一些口诀就可以完成的,要靠语言的吸收和积累,语感的积淀与形成,要在大量的针对性的语言实践中来完成,因而,懂得方法并不是真正的理解,知道并不一定是得到,即使悟到,心到,还要手到,得心还需应手。3、把“问题”加工成“话题”,寻找语言运用的生长点。教师在课堂上能发挥教学机智,把握教学中的疑点,盲点和学生的兴奋点,把“问题”加工成“话题”,甚至是“课题”,使课堂活起来,从而促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会让“没有登场的呈现”给我们的课堂增添无限的魅力。

总述,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将“文本知识”教给学生,就感到满足,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结合编者意图,寻找可以强化语用、培养语感的多方面切入点、训练点,创设符合课程理念的语文教学活动,落实三维目标,让教材丰满起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实丰盈。(单位: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奕龙希望小学)

65学习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