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非选择题基础选习题(8)及答案
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4~1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2)你赞成材料二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答案 (1)鸦片战争: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萌发,中国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工业产生。甲午中日战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戊戌变法兴起,中国迈出政治变革的第一步。 (2)观点一:外因论。
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列强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列强的侵略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
经济: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观点二:内因论。
政治: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政治运动频繁、长期的社会动荡。 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
碍,封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思想文化: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八股取士的存在;传统重义轻利的思想使中国缺乏创新人才。
解析 (1)此题要求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不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三次战争对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的科学化、大众化来归纳。
(2)第一小问观点,可以任选其一;第二小问论证,如果选择外因论,可以从政治和经济论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果选择内因论,可以从中国封建势力的顽固、政治运动的频繁动荡论证政治表现,从自然经济和传统的经济论证经济表现,从传统文化论证文化的表现。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解析:本题以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逐点概括即可。第(2)问,改革的意义则要从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出发,从这一改革对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作用、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内容:改变拓跋珪时的做法,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尊崇“天子七庙”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2)意义:改用汉族的庙号制度,加强了皇帝为中心的君主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3、(2017全国卷Ⅱ·4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每年出资修缮„„但款项皆被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清令‘„„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从改革所需的条件、改革的宗旨等角度分析。
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罗曼·罗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要根据两段材料先概括罗曼·罗兰在一战时期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反战的主张,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变化。第(2)问原因,一是根据材料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分析,二是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后西方国家与苏俄(联)的关系,
世界及法西斯斗争的进展,罗曼·罗兰与苏联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8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概括出海外殖民地依托和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由法国”运动的正义性角度分析。 第(2)问,依据材料“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说明法国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法国临时”,表明法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了巴黎”,反映出法国与反法西斯盟国互相合作。
答案:(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
(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
6、(2017·商丘二模,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
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简下放,上海支援;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答案 (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
原因:传统的农本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 (2)特点:60年代: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主导进行。
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影响:60年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向现代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和交通负担,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等。
7、(2018· 菏泽模拟)(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但多国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拥有绝对优势。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
材料二 “零伤亡”是近期局部战争发起者追求的目标。他们试图达到己方“零伤亡”。然而,尽管他们拥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优势,“零伤亡”也没有成为现实。对于作战地域内的平民百姓来说,造成的更是巨大的、惨痛的伤亡。
(1)据材料一,概括海湾战争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局部战争”的认识。(7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的关键信息着手,“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说明空中打击成为主要手段;“多国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说明战争形态向信息化发展,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第(2)问,应围绕“局部战争”展开,言之有理即可,如局部战争同样有破坏力;应努力制止非正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
答案:(1)空中打击成为主要手段;战争形态向信息化发展;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2)局部战争同样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灾难、破坏和威胁;应努力制止非正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
解析:第(1)问,“兼修儒、释”,反映出丘处机学识广博;“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明丘处机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成吉思汗控制了广大的地区,急需治理方法等。 第(2)问,“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反映出中原的思想文化对蒙古最高统治者的影响;“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可见丘处机西行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从长远看,统治者采取了丘处机的某些思想,为后来元朝统治起了一定作用。
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