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师德建设与网络文化的碰撞

高校师德建设与网络文化的碰撞

来源:叨叨游戏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O卷第1期 2008年3月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S0ftware Institute V0I.1ONo.1 Mar.2oo8 文章编号:1673.2022(2008)01.0012-02 高校师德建设与网络文化的碰撞 史 悦 (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 流的共鸣。 化具有资源共享、个体自由张扬、信息结构多元化、情感满 (三)信息结构多元化 足等特征,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 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师德建设必须面对现实进行理念提升、 网络文化行为,使进入信息结构高度离散的国 模式重构及方法创新。 际性网络失去主观主导及专门化的特点,面向高度 综合性及广泛性的无中心文化环境发展。伴随着改 关键词:网络文化;师德建设;碰撞;途径 革进程中经济结构、经济成分以及经济利益的多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化,社会阶层在重新分化;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以及 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 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和重 观念、思维方式等日趋多元化。网络文化和商业文 构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的网络文化应运而 化的形成,实际上是在强化着文化观念的多元化。 生。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 多元化的文化明显地体现着转型社会人们价值观 战,为此,高校师德建设必须面对现实进行理念提 念、道德意识、生活态度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满足了 升、模式重构及方法创新。 不同层次文化消费的需求。 (四)情感满足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电脑空间、虚拟环境的多媒体网络,将人与计 算机的接口扩展为三维,使人们直观地与计算机形 (一)资源共享 式的动态环境交互作用,让人感受到它仿佛是真实 “互联网络”,我国官方译名为“因特网”。“因特 的。这种能够展现色、香、味、触的“虚拟现实”技术, 网”经过远程终端联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 制造了感情化的娱乐效果。即时性的愉悦,迎合了 联和信息高速公路四个阶段的不断发展和推进,显 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心理需求,且与他们对生活 现出“以光纤为骨干网的高速通讯平台;以连接各 的直观感受相契合,获得广泛的认同。 类应用信息系统形成的信息网络平台;以传送视 频、音频、数字、图像等多媒体服务平台”三大特点, 二、高校师德建设与网络文化的碰撞 将世界各地的信息源和用户连接到信息网络中。 用户通过跨越时空、跨越国土、透视社会的各类平 (一)与守法文化的碰撞 台提供的信息源,任意选取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共 网络文化信息结构的高度离散,对师德建设所 享信息传递的国际性、知识(信息)需求的互换性及 追求的思想统一、观念整合的目标带来明显的负面 快捷性。 影响,甚至造成一部分人思想的错位,道德的失范。 (二)个体自由张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求“善”,传统的道德修养提 网络像一个工具,本身为中性,而形成载体的 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 网络文化在加载内容的状态下,体现出本质。如人 “重人”意识,属于以“求治”为目标的“政治伦理型” 们利用QQ、BBS等形式进行交流,淡化传统的传 文化。伦理文化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和各类 递和表达方式,满足个体自由文化的需求,获取交 观念文化的核心。而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客 收稿日期:2007—08—26 作者简介:史悦(1971一),女,辽宁丹东人,助理研究员,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史悦:高校师德建设与网络文化的碰撞 13 观上造成了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使教师 政治观念产生模糊,民族意识出现淡化,教书育 人、爱生如子、为人师表、讲究道德、严谨治学、乐 于奉献的优良品格受到冲击,伦理政治的守法等 行为受到挑战。 (二)与建设工作环境产生的碰撞 水准所适应的范围。因此,当前网络管理必须实行 行为,学校也要建设强有力的网络信息管理 监控机构,通过法律的手段规范网络行为和网络管 理行为,对涉及引发社会争论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 行审查,对违背党的方针和上级明令禁止 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对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 息的上网人员要予以警告,严重的要追究其法律 责任,从而维护安定团结,净化学校的教育环境。 网络文化提供的资源共享文化将世界各地的 信息源和用户连接到信息网络中,构筑起现代信 息高速公路,不同层面的网民在“网游”中按照各 自的需求定位而获取信息,形成了一种包含从精 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凸现文 化体系的多层性。这种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社会生 存形态,对于13益增多的上网大学教师来说,他们 通过网络可以无拘无束与人交往,方便快捷地了 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最先进的科技知识、丰富 多采的文学艺术,这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 质。但同时,因为信息的膨胀和泛滥,合法和非法 信息共存,有益与有害信息同在,真、假信息及亦真 亦假等信息混杂,从而产生网络“信息污染”现象, 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环境带来诸多的影响,对重 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环境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三)与建设文化场景产生的碰撞 网络文化中,有古代的和传统的成分,也有现 代的因素,甚至有后现代的影响;有本民族文化, 也有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有科学和理性 的文化,也有封建迷信的文化;有高雅的,也有通 俗的,还有庸俗的。并且网络文化是以视频、音频、 数字、图像等多媒体服务平台体现其文化结构,这 种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兼备的立体的、多面性的 文化结构,使人们从单一思维中出来,逐步树 立全球意识。但由于高校师德建设进入网络对文 化场景的引导性的滞后,面对文化结构多面性的 影响,缺乏更多的应对措施,因此,高校师德建设 必须做出积极的应对。 三、解决高校师德建设与网络文化碰撞 的几个有效途径 (一)加强网络文化环境监控机制 网络文化给教师提供了网上行为的极大自由 度,其资源共享、结构多元、个体自由、满足情感的 特征,对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领域形成 了很大的冲击,有的甚至超出了现有道德和法律 (二)强化师德建设的教育导向作用 针对“网络社会”可能出现的无序状态,要教 育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培育教师的 文化自省、选择判断和批判意识,使他们在浩如烟 海的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莠,去伪存真,抵制那些庸 俗、低级、劣质、反动的信息的侵蚀与诱惑,从而避 免种种困惑、失落与盲从。同时充分发挥网络技术 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深入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随 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趋势,使之调整心理承受 能力,优化信息处理的心态。因此,应尽快把网络 伦理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基础性教育课程,并将 其教学内容引入对教师的计算机等级考核之中, 置网络伦理与网络技术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使每 一位教师都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 (三)构建文化体系,占领网上阵地 教师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守的道 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育人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 民族的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是培养社 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精神支柱。新时期,教师大量 融人“网络社会”,这为高校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 历史使命,驱使我们提升理念、整合资源、构建网 上师德建设文化体系。建立标识独特的校园师德 文化网站,创造性地建设精品网络文化工程;设计 别致的窗口,增强文化内涵,明晰师德建设的责任 与义务;以历史、案例、故事、评论、讨论等表现形 式,倡导新思想、开启责任心,增强实效性;以有机 “嫁接”各家网站健康、文明、向上的内容,集众站 之长,补己站之短,吸引点击频率;以名师QQ、BBS 的在线交流及邮件的快捷传递,促进师德建设及 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以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开展 信息管理及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促使他们成为 “网络社会”的道德主体,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社 会”秩序、优化师德建设网络文化环境的重任。 (下转第39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彭晓云:思想政治理论课伴随教学过程动态考评研究 39 易行的原则,但与闭卷考试比起来,还是繁琐、复杂 施,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 了许多。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仍旧采用传统的思维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 和方法,就很难适应伴随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考评的 几年来,我们对伴随教学过程的动态考评方法 要求。要想顺利实施伴随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考评, 进行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在就思想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 一是要在学期教学开始时,将动态考评的内 中,对伴随教学过程动态考评办法满意度最高,达 容、要求、评定的项目、等级和评分标准明确告知学 到了99.6%,认为这一考评办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 生,这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又有 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习效果的也高 利于动态考评的顺利进行。 达95.9%,充分说明这一改革和建设是成功的。 二是在研讨准备和课堂讨论考评环节中,教师 在课堂上必须集中精力,善用学生名册,在把握教 学目的、进度、重点、难点、逻辑体系的同时,还要掌 The Research of Examination and Appraisal 握学生研讨准备和课堂发言的情况,及时给出这一 Measur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考评环节的成绩。毫无疑问,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Course 高了 ,但是,只要大胆尝试,每位教师都是能够做到 并适应的。 PENG Xiao—yun 三是在课堂记录分析和综合训练考核环节中, 当面对的学生较多时,可以采取按考评项目考查但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Hebei Baoding 071000,China) 给定综合成绩的办法,从而使这两个环节的考评得 以顺利实施。不能死板、教条地对待考评项目、等级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developing examination and appraisal 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itcal course is that 和评分标准,要把握其实质。特别是当学生人数较 we examined and appraised the students Laming process and 多时,如果再生搬硬套,对各考评项目逐一评定并 effect follow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prepared re- 给出分数,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虽然不能对考评 search,discussion in the class,making record and analysis, 项目进行逐一评定并给出分数,但是,区分考评项 doing general training,etc. 目、等级并进行考查还是必要的,这可以促进学生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itcal coupe;teaching pm— 按要求学习。总之,只要能保证动态考评的顺利实 cess;developing;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上接第13页) SHIYue 参考文献: (Information nad Technique coliege,Eastern Liaoning [1]萧琛.全球网络经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University,Liaoning Dandong 1 18003,China) [2]夏历容.信息时代与信息科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Abstract:Wiht the Internet’S development at very fast [3]桑新民.网校远程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畅想[N].中国教育 speed,internet culture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d.There 报,1999—06—28. rae several characters ofit,such as the share ofthe resource, [4]刘莉萍.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几个基本要求.山西教育[J]. individual stinks to express idea freely.the multivariate in— 20o0(5). formation structure,and sensibiliyt satisfy,etc.Therefore II卜 ternet culture environment brings forward austere challenge to the teachers’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university.The etachers’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universiyt must step up The Collisions between the Teachers’Moral with this theory,re-consffcut the mode and make innova- Construction in the University and Internet itons. Culture Key words:Internet culture;the teachers’moral construc— iton;collisions;metho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