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大纲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
一、实践教学目的
本大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努力实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理论素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内容
1、挖掘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情怀。把黎明集团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集团创业办学、光而不耀的历程以及“爱的教育”等内容,充实于实践教学中,以期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培养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对改革开放乃强国之路的认知。
2、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相结合。有计划地选择参观福建省历史博物馆、近代中国船政博物馆、马江海战纪念馆等,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组织多形式的专题报告会。各种形式的专题报告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鲜活教材。拟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或学院毕业生专业实习基地负责人,举办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可以是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与企业发展、中美关系、台海局势等内容。
4、课堂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轮值“课前新闻播报”,设立研讨专题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教师接受学生质疑、答辩等,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研讨性思维。
5、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关键在于寻找校园文化活动主题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切合点,如何把理论教学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义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汇于活动中。
6、实践教学与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密切结合起来。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或“三下乡”活动,或寒暑假社会调研。思政教师应担当起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角色。
三、实践教学方式 两种基本方式。
1、社会实践。学生亲身加入到现实生活中,通过看、听、行去体验和感受现实。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实习或顶岗实习等。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
集中形式要统一联系单位,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在实践教学时间里由思政教师或辅导员带队,有组织地进行。
分散形式可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周末双休日时间,开展社会调查。由思政教师确定主题或学生自定主题,分组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应有文字报告并作交流。
2、感知性实践。学生不直接置身于现实社会生活中,而是间接地感受现实。如观看图片展、影视资料、讨论、辩论。其中可安排看、听、读、写、讲、做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学时
根据教育部规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学院2010年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本课程课堂讲授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
五、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和标准
实施把实践教学考核与课堂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1、实践教学考核由任课思政教师负责,可征求辅导员和学生代表意见。
2、实践教学考核成绩是该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40%,其中社会实践占20%,感知性实践占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