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词练习。
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 A.残羹冷灸(gēng) 冠冕堂皇(miǎn) B.鸦片(yā) 脑髓(suǐ) C.自栩(xǔ) 玄虚(xúan) D.吝啬(sè) 蹩进(piē) 1.给加黑字注音:
自诩 吝啬 国粹 残羹 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 bié 进 脑suǐ càn 头
二、句意理解。
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
⑴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⑵《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 A.使人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⑶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 。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三、分析第8、9段使用的比喻论证手法。 1.“大宅子”比喻: 2.“孱头”比喻:
3.“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
4.因为“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然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
5.“鱼翅”比喻: 6.“鸦片”比喻:
7.“烟和烟灯”比喻: 8.“姨太太”比喻:
四、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这段文字使用的修辞方法有:
五、阅读分析:仔细读第3-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3段文字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 A.比喻论证 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 D.因果论证 2.第3段的中心是 。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3.第4段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4.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处表否定,第2、3处表强调,第4处表特指。 B.第1处表否定,后3处表强调。
C.第1、2处表否定,第3、4处表特指。 D.第1处表否定,后3处表特指。
5.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6.以上5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对比论证 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举例论证
六、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七、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类比论证 答( )
八、阅读并回答问题。
①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②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③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④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1.本段文字第一层应划在(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2.首句与②③④句的关系是( )。 A.解说 B.递进 C.总分 D.条件
九、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拿来 : 2.使用 : 3.毁灭 :
十、指出下列比喻的本体。
1.主人 2.宅子 3.新人 4.新宅子
十一、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①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③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职能不转变,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
④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①发狂的牛
②执牛耳者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①拽着牛尾巴 ②牵住牛鼻子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