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代诗歌整体阅读训练C
一.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1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二.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2
③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三.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10分)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古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3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2)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
(3)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4分)
四.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释】分:料,料想。
①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4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②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4分)
③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4分)
五.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①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消息苦难真:听到关于朋友的消息,也苦于难辨真假。
B 拭眼惊魂定:擦干百感交集的泪水,惊悸的心安定下来。
5
C衔杯笑语频:难得相遇的老朋友举杯同饮,笑语频频。
D 白首两遗民:战乱中我已白发苍苍,成了被遗忘的人。
②“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4分)
③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6
①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 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 ,后者 。(2分) ③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3)题。(10分)
临高台
萧衍①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 高 台
沈约②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注]①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有集三十二卷。
7
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济县西)人,与萧衍同属“意陵八友”。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C.玉阶通常是古代淑女伫立凝望之所,萧衍用玉阶来暗示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样满怀思念,为下文“共相忆”埋下了巧妙的伏笔。
D.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
E.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
(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歌的情感却有一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3分)
(3)萧衍诗的前两句如何表现高台之“高”的?请从作品语言或者修辞方法中任选一角度,具体说明。(3分)
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10分)
唐多令
8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①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雨过”二句,写黄昏雨后,晚霞铺水;潮水退去,惟余沙痕。
B.“叶声”二句,写落叶飒飒,透过窗纱,时令更迭,已是清秋。
C.“堪恨”句,写西风把世道吹换,表现了作者对西风的怨恨之情。
D.“更吹”句,词人以吹落天涯的枯叶自比,表达亡国后的飘零之苦。
②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叶声寒”的“寒”字,既点明季节,又饱含了作者国家破亡的主观感受。
B.上阙前四句寓情于景,景情交融,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
C.下阙 “寂寞”四个句子,含蓄地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
9
D.全词感情悲慨深沉,寓意丰富深刻,格调明朗清新,艺术感染力很强。
③“唐多令”是这首词的 ,词中“乌衣日又斜”、“燕人谁家”使用的手法是 。(2分)
④试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3句诗,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10分)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①。沙上并禽②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后期:日后的约会。记省:记得清楚。②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1.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 ”二句的感受相仿佛,令人生出“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叹。(1分)
2.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3.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6分)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①——③题。(10分)
10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 __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____ .(2分)
②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3分)
③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5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