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来源:叨叨游戏网
《中国教育信息化》鳊辑部:mis@moe.edu.Cll 息嵌荩与教学襄鹄渤 信息技 辙I 数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段连鑫 ,李晓兰 (1.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2.楚雄市吕合学区,云南楚雄675009)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 面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学校为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2-0027-03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明确提出, 途径。”H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 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 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 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在基础教育新 课改理念下中小学教育新师资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 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001年7月,教育 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 下简称“课程标准01版”).进一步提出“运用现代技术 在课程标准01版中对阅读的定义是“阅读是搜集 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 径”。[ 在课程标准11版中对阅读的定义是“阅读是运用 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 要途径” [61 从上述可以看出.课程标准01版中关于阅读的定义 与孟令全提到的第三种定义是一致的。在课程标准11版 中将阅读定义由“是搜集处理信息”修订为“是运用文字获 取信息”,这就更加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由于人们对“阅 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容易 把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其他学科及生活的阅读混为一谈。 课程标准01版把阅读教学定义为“阅读教学是学 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课程标准1 1版定义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l l2011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修改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11版”),明确提 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 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l 2l并在教学建议中提到“灵 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 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一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 的过程”。从阅读教学定义的变化过程中不难看出,由于 对阅读教学定义的理解不到位,常常会出现某些教师在 实际的教学中不理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而随意处理教 、小学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不到位 (1)对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由于阅读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研究者从不同的 学顺序的现象。 (2)对阅读方法的理解不到位 角度都可以来定义这个概念。如孟令全在“漫谈小学语 文阅读教学”中就提到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即:“阅 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读者以视觉感知书 面语言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 形式的思维过程。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符号中取 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 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 要通过内部语言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 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为读者自己的思想。阅读是搜集 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书,学生 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男 女生对读”等。从表面上看,确实符合课程标准中的“各 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要求,以朗 读代替阅读。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阅读方式是适用一 切阅读的,每种阅读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2.在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内涵认识上存在一 定的误区 关于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也有很多研究,如 姜精柏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情况的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CT in Education 27 信息l拯 穗 姆强 调查报告”.徐瑞斌的“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实践 与思考”等等。从中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的界定在认识上也存在不同的见解,使人们对信 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内涵认识上存在着不同的见 解。吴翔、贾日平在“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内涵探 析”一文中,从课程的视角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 “小整合论”和“大整合论”.并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阅 读教学整合的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 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 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合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 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最终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 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和 阅读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实践 1.传统阅读方法综合化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 中。阅读教学承载的任务最多,所占的课时最多,各种研 究课、公开课也以阅读课最多。 有阅读经验的读者都懂得,没有任何一种阅读方式 是适用一切阅读的。每一种阅读方式都有其不可代替的 特点。阅读的基本技巧之一,就是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读 物和不同的阅读目的去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河南师范 大学中文系曾祥芹在“新课标的阅读学阐释”(《语文建 设 ̄)2oo2年第4期)中谈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 提出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实施建议”中做了明 确的阐释,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 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 养语感。这里从阅读声音的明暗、信息摄取的详略、阅读 速度的快慢三个维度进行说明,展示了朗读、诵读、默 读、精读、略读、浏览等6种阅读方法,并指明其训练程 序和好处。[ 因此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必须综合化,从而 使阅读教学最优化。 2.信息技术与小学阅读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再生 和利用的一类技术。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本文所指的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教学 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1)阅读教学与儿童的认知规律 初入学儿童正值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根据心 理学的相关研究,这一阶段的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是活 28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 《中国教育信息化 编辑部:mis@moe.edu.en 泼好动,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 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 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 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2)N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阅读教学 ①运用信息技术,把情境图制作成动画,帮助学生 理解阅读内容 在《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对阅读的 要求有:“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借助读物中的 图画阅读……”因此要在充分考虑儿童在低年级与幼儿 园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衔接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教学有 趣味.同时也要遵循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 知规律.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情景图。 一方面.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安排了适当的情境 图.有助于儿童理解课文的意思。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对 情境图进行适当的处理,借助情境图将课文相关的内容 与识字、学说普通话相结合起来,协同发展。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 通过信息技术设计与制作相应的情境图并把课文朗读 录制成声音文件,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动画 的方式呈现文字、声音文件呈现读音,同时还可以给学 生以范读。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 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地方音。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阅读情境,指导学生阅读 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是“具 有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 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 解的能力”。在“实施建议”中对阅读方法指导的要求是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 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 强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结 合儿童心理特征,通过多媒体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 功能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读写结合,同时利用 多媒体的放大、动静结合功能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识、情感上的 不同来确定。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本课 的重点之一是朗读课文。因此教师在课前用FLASH软 件或视频制作软件把课文制作成视频文件,教学中在学 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播放相关的视频文件,通过视频 文件中的图、文、声、像,一方面让学生体会了小熊一年 四季为什么舍不得砍树的原因.从而感受林中环境之 美,小熊一家行为之美;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范读及视 《中国教育信息 鳊辑部:mis@nloe.edu.en 频中多媒体元素的呈现,可以让学生体会朗读的方法。 ③借助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突破教学重点 和难点 数 涮晗 原来的分散办学逐步变成集中办学,学校信息化条件得 到了极大改善,这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 于人们的物质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社会需要教育办出高 质量、高水平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这对学校和教师 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认清形势,增强忧患意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 课。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 过,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可先请 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五段。让学生初步体会孔隙之小.然 后再用多媒体把这一段情景展现出来.集体讨论交流. 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遣词造句的好处。形象 自觉学习信息技术。 (2)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比 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教育部及各省市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 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 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 境中学到知识。 3.并Ij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外阅读 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现有的多媒体教材《小学语 文》光盘,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相对应的内容让学生 课外学习,如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和电化教育电子 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特级教师辅导《语文》”学生课 本同步辅导学习光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师 大版“新世纪”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光盘、《起跑线教育 软件》小学语文学习光盘等等,这些多媒体教学光盘各 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能辅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具 有一定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让学生上网 学习,教师事先告诉学生网址及学习要求。如邵伯中心 小学制作的“东方之珠”专题学习网站、红梅新村小学古 诗词专题网站、如皋市安定小学制作的“七律长征”专题 网站、小学语文《秋》专题学习网、中华路小学制作的童 诗如花——聆听花朵的语言、走进九寨沟——小学语文 专题学习网页等。【 q_¨51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强专业素养.提高专业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实施者,应 具备很高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涉及的方面很多,本文 仅谈与阅读教学相关的主要素养。对于阅读教学而言, 教师不但要具备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同时也要系统地 掌握阅读学相关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 教育的要求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与呈现信息 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处理教育教学问题 的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包 括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 (1)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学习信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基础教育从 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软件制作水平.促进信息技 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 泛应用,每年都会举行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比赛。学 校领导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 参与各种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 息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5]中华-<gv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ll6]中华-<gv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201 1版)[EB/OL].http://www.pep.com.cn/xiaoyu/ jiaoshi/tbjx/k ̄d/kb201 1/. 孟令全.漫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 语文室)pWOL]httv//wwwpep ̄:omcn/xiaoyu/jiaoshi/zhuanji/ xygrzj/menglingquan/mlq -3/201008/t20100822——698997. htm. f71吴翔,贾日平.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的内涵探 析U】_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2). [8】曾祥芹.新课标的阅读学阐释 语文建设,2002(4). 『91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辅导教程(教学人 员・初级)[M]_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10]‘‘东方之珠”专题学习网站[DB/OL].http:// 、7lnⅣw.sbxx.cn/dfzz/index.asp. 【11 、学古诗词专题网站[DB/OL].http://www.pyzxe— du.cn/ztw/gushi/index.asp. [12]七律长征[DB/OL].http://www.adxx.net/ztz/5/ k03xi.htm. [13]小学语文《秋》专题学习网[DB/OL].http://vhost. shxbe.com/qiu/index.asp. [14]童诗如花——聆听花朵的语言【DB/OL].http:// jzhlxx.zje.net.cn/yuwen/. 【15]走进九寨沟——小学语文专题学习网页[DB/OL]. http://www.1ywx.cn/ztwz/9zg/Index.htm. (编辑:李晓萍)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CT in Education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