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Mar.2013 V0J.28 No.3 第28卷第3期 【秦地文化研究】 华山崇拜论略 张晓明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华山自古就是受人崇拜的著名神山。其景观之险激活了人的探险天性,满足了人的审美诉求;其神仙传说释 放了人的幻构潜能,满足了人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其中所积淀的人文精神回应了人的寻根热情,满足了人精神重塑的需要。 于是,华山日益深人人心,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华山;自然景观;神仙;人文精神;崇拜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3)03—0040—05 收稿日期:2012—09—11 作者简介:张晓明(1954一),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华山是五岳之一,华山崇拜与其他四岳崇拜既 有重要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在五行、五方、五 岳、四季相配的宇宙系统中,华山被赋予明确的时 《华山》诗云:“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_1]662金 人赵秉文又喻之为擎天柱,其《华山感古赋》云: “岳之尊,惟天之柱。”_2 J1 清人魏源《衡山吟》认为 “华山如立”,誉之为顶天立地大丈夫,可谓妙语传 神。华山就像中华民族的脊梁,任凭风吹雨打,绝 空定位与生克功能。随着儒道佛的浸染、文学艺术 的润色和民间文化的推衍,华山崇拜的内涵愈来愈 丰厚,华山文化的个性愈来愈鲜明,并且留下许多 文物古迹和文献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华山景区有 无折腰之态。因此,乾隆进士谢振定《登太华山 记》感叹说:“余游天下名山多矣,其壁立万仞,绝 无依傍者,惟华山为然。综其端方正直之概,率以 摩崖题刻570余处,碑刻876方(现存300余方), 有传世诗歌1200余首,散文150余篇。[1 36一 从史 料分析可以看出,古人的华山崇拜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一险见奇,以奇萃秀,人世间委琐龌龊之状,良不足语 于斯。”[11795 其三,华山有峰133座,其中三大主峰簇立中 、华山自然景观崇拜 央,其余皆罗列四周,环绕拥抱,形状酷似盛开的花 朵。因此,《水经注・渭水》指出:“远而望之,又若 华状。”所以叫华(花)山。这说明古人的华山崇拜 中已经融入了花崇拜的观念,已经有了浓郁的审美 华山有旷世罕见的六大景观。这些景观,虽为 天设地造原生态(只有登山古道有人为加工),但 却早已引起人的审美关注,成为人化的自然。 其一,华山由一块硕大纯粹完整的花岗岩体构 成,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7.5公里,地面以上 2100多米。正如古人所云:“凡广十里,十里一石 也。其高五千仞,一石也。天以一石为一岳。”[11831 堪称天下第一石。虽几经地壳运动冲击,这块巨石 意味;到隋唐时又进而形成其状如莲的共识,有了 石莲、岳莲、青莲、金莲、宝莲、莲峰等名号,有了大 量描写岳莲的文学作品。其中李白的诗最著名: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3144屈大均 的游记最精彩:“西峰之石,窳隆不一,皆如莲叶倒 垂……故名莲花(峰),然从石楼而下,回视三峰, 又总成一莲花。向从云台望东西二峰,上分下合, 若并蒂莲花;而南峰藏于东西二峰之间,不见其巅, 若莲房未吐,为莲瓣所含然者。”“然前日从县中 却岿然不动。这种天地灵气孕育的华山风骨,是华 夏民族刚毅品性的象征。 其二,华山主峰属平行四边形柱状山型,山势 极其陡峭,倾角达85度,如刀削斧砍一般。所以 《山海经・西山经》称其“削成而四方”,屈大均《登 华记》解释说:“东削则仙掌出,西削则水帘垂,南 削而全真崖见,北削其半,搦岭一脉贯之,以达云 台,如斗之杓焉。”_1 J8玛唐人张乔喻之为倚天剑,其 望,则三峰外之千万峰,皆若莲花之瓣,而三峰独为 莲房,此其所以为莲花之岳也。” 1j8 其实,华山与 莲花结缘,有很深的文化根源。莲花不仅美丽,还 极富生命力,象征着人格的高洁、爱情的纯真 (“莲”与“怜”谐音)与生活的和谐(“荷”与“和”谐 2013年第3期 张晓明:华山崇拜论略 音),早就是古人之所爱,后来又受到儒道佛的共 同追捧,形成源远流长的莲文化。尽管全国各地有 不少莲花山,但是,华山作为中国莲文化的标志,既 是上帝授予的,也是举世公认的。 其四,在华山东峰面东的悬崖上,有一个巨大 的掌型石纹,长30余丈,五指分明,形象逼真,晨光 照射,光灿炫目,如镀赤金,数十里外清晰可见,人 称“仙人掌”,名列“关中八景”之首,是华山最醒目 的旅游品牌。这虽然是大自然风剥雨蚀的结果,但 先民却给它编制了一份身世档案:传说华山曾经挡 住黄河水路,河神巨灵掰开华山,让黄河东去,并把 掌印留在华山悬崖上。如此以来,仙掌的自然物性 之中就平添了擘山导河的神性与追求和谐的人性, “仙人掌”的名号也就成为先民山石崇拜、神仙崇 拜和手崇拜融会贯通的产物。自古迄今,仙掌高耸 于华山之上,像卫士守护着关中东大门,又像是礼 仪大使,向远方来宾招手致意,展示着礼仪之邦的 风采。 其五,“自古华山一条路”,是天险与智慧的结 晶,是中国道路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条路有三 个特点:第一,此乃上下山的必由之路,别无他途。 明人王祖嫡称之为“一线仅通”[21189。尽管“蜀道 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却不是唯一通道。第二,这 条古道的探索开拓极其艰难。当秦皇汉武登上泰 山举行封禅大典的时候,华山还无路可走。华山古 道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经过唐人凿石 阶、宋人安铁索、元人建栈道和明清时期多次维修, 仅能维持个体攀爬。第三,这条古道以险著称,这 种险潜伏在登山者的脚下,每一小步都有大风险。 所谓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往往悬万 仞,临深渊,只能脚蹬手攀而上,其危险性有甚于古 蜀道。正如明人乔宇所云:“虽蜀道之十步九折 兮,曾何足仿佛其难。” Jl∞所以,历代皇帝只在岳 庙祭华山,没有一个上山的。上述特点使华山古道 拥有比“蜀道难”更为丰富的象征意蕴,它告诉人 们,世上从来就没有坦途,只有在崎岖山道上不畏 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能领略顶峰的无限风光。 其六,华山是父亲山,黄河是母亲河,是五岳与 四渎之中唯一能互望的岳渎组合。所谓“巨灵擘 山”就是先民对岳渎组合的原始解读;所谓“影倒 黄河里” 则是文人对岳渎组合的诗意描绘。当 年,诗仙李白曾登岳望渎:“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 如丝天际来。”_3 后来,明人许 曾写过河渭望 岳:“黄河汹涌望岳而南注者若朝,泾渭潺滠遵岳 而东过者如纬。”_2 J1 大意说黄河望着华岳自北向 南奔腾而来,就好像臣下来朝拜君主。渭河也朝着 华岳自西向东从其脚下流过,就好像要做华山的辅 佐。这两条历史名河从不同的方位奔向华岳,三者 于潼关相聚,构成天下奇观。在古人眼里,岳渎组 合已经成为壮美山河的典型代表。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就以“三万里河 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抒写了对北方故土的眷 念。上述诗文,表现了古人对岳渎组合的崇拜,对 生命摇篮的礼赞。 华山自然景观极其丰富多彩。一石成岳的雄 伟美,一柱擎天的气势美,状如莲花的形态美,石纹 如掌的图画美,古道通天的险峻美,岳渎相依的生 态美,皆为华山所特有。此外,无论是草木石瀑,还 是雨雪云雾,可谓无物不奇,无时不美。其中奇险 是华山最主要的美学特征,远而望之,奇峰险峻,攀 援而上,步步艰险,号称“奇险天下第一山”。恰如 明人袁宏道所云:“华山大奇则大险,小奇则小 险。” 巧“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慕其险耳。若 平,莫如地上矣,安所用之?”…踊由此可见,华山因 险而奇,因奇而美,险是华山的魅力所在,价值所 在。对登山者而言,险既是威胁又是诱惑。人有探 险览胜之天性,其所以冒险登山,就是为了征服天 险,欣赏奇美,享受登顶之乐。于是,走在苍龙岭 上,韩愈留下了投书求救的传说,袁宏道则发出 “可直(值)一死”…观 的豪言,因为他找到了超越 自我的快感:“半生始得惊人事,撒手苍龙岭上 行。”…蛳其实,两者都是真情宣泄,“痛并快乐 着”,这种两极情感的复合体验,正是华山天险给 人的特殊美感。 二、华山神仙崇拜 神仙以幻想形式表达了远古先民对神秘超能 的敬畏与渴望。先民不仅虚构出许许多多的神仙, 还把大山视为沟通人神的天梯。华山雄奇险峻,直 上云霄,遂成为理想的神仙洞府,拥有极其广大的 神通。从文献记载可知,与华山有关的神仙可谓数 量众多,名家辈出,大致可以划分为神话传说、道教 和山神三大系统,古人对华山神仙的崇拜也相应地 呈现为三种类型: 其一,崇拜华山山神。远古先民认为,万物皆 有神灵,一方神灵保一方平安,正如《礼记・祭法》 所云:“山木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 日神。”因此,先民早就对华山神崇祀有加。传说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 黄帝和尧舜都曾祭祀华山,夏商周三代对华山“一 岁三祷”。秦汉时期,在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下,华 山镇守西方、掌管秋成的文化功能得以强化,西岳 神的名号(主神少昊,佐神蓐收)渐成共识,国家祭 祀也形成制度,还修建了专供帝王祭祀的西岳庙, 先后有皇帝亲至祭祀9次,遣官致祭183次。其中 唐人对华山的尊崇达到高潮,除唐高祖和武则天亲 祭之外,唐玄宗则以华岳为本命神山,晋封岳神为 金天王,并自制《西岳太华山碑铭》,碑高50余尺, 号称“天下第一碑”。天宝九年(750)又正式下诏 封禅西岳,尽管后来因岳庙失火作罢,但请封之声 却愈演愈烈,就连杜甫也以《封西岳赋》而加 合唱。与此同时,民间祭祀的香火也极为鼎盛。五 代人徐铉《稽神录拾遗》指出:“凡行旅至此,未尝 不祷于金天,必获梦寐之报。”并记述了许多有求 必应的故事。可见,在民众心里,华山已经成为西 方最灵验的神山,足以与东方的泰山媲美。 祭祀是人神沟通的一种仪式,也是表达崇拜的 经典方式。无论是国家祭祀,还是民间祭祀,均以 求神护佑为目的。据《庄子・天地》记载,尧巡狩 华山,华封人祝尧多寿多富多男子。其实,这是远 古华人的三大愿景,也是需要岳神帮助的三大诉 求。其中多寿多男子反映了古人心中最原始最恒 久最强烈的欲望,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生生”理念, 表现了华山文化的生命精神。时至今日,上山求子 之人依然络绎不绝。多富亦属人之大欲,所谓“天 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西岳 属金之后,就流传着岳神掌五金之说,加之诸峰形 状又酷似金元宝,于是,华山又成为求财者青睐的 福地。除此之外,或祈雨,或禳灾,或求婚,或问前 程,事由各异,但本质上都是想借助神力来谋求自 身的生存发展,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世俗性。 其二,崇拜华山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华山是一 座神话传说的宝库,据说黄帝当年曾在山上与诸神 相会。后来,汉武帝于敷水东岸建集灵宫,“欲以 怀集仙者”[1]811,使华山成为官方认定的可与东海 仙山媲美的陆上仙山。跟海上仙山的虚无缥缈相 比,华山则可望可即,对求仙者更具召唤力。稍晚 于汉武帝的哲学家、诗人焦延寿在《易林》中写道: “居华巅,观浮云。风不摇,雨不濡。心平安,无咎 忧。”这种对登顶极乐的诗意想象,交织着求仙与 审美的双重意味,透露出古人崇拜华山的精神缘 由。因此,有关华山的神话传说非常丰富,保存至 今的就有200多则,主要叙写得道成仙的奇人异 事,并涌现出一批底蕴深厚的佳作,形成了人、神、 山一体化的经典模式。如华山早期神话的代表作 《巨灵擘山》,以大禹治水为原型,以岳渎相望为基 础,以“华岳仙掌”为物证,通过化解生态危机的方 式救民于洪水之中,创造出一个有神力有仁德有智 慧的神话英雄。又如秦穆公之女弄玉和情郎萧史 笙箫合奏,引来龙飞凤鸣,两人遂放弃荣华富贵,乘 龙跨凤到华山。后人称其成仙之处为“玉女 峰”,称其完婚之山洞为“天下第一洞房”,使华山 成为誉满天下的爱情山。华山神话传说发展到后 期,结出一大硕果。《宝莲灯》从人神恋爱的叙事 框架中生发出寻母救母的主题,以母爱召唤少年英 雄成长,让亲情展现出撼天动地的伟力。古人将劈 山救母处命名为“孝子峰”,可谓画龙点睛,足以唤 醒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最古老的童年记忆,为华山赢 得了道德山的美名。 华山神话传说植根于先民最完美最神奇的超 人幻想,创造出一系列著名的神话人物形象,具有 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和强大的审美召唤功能。阮 籍《咏怀》的“愿登太华山,上与赤松游”,道出了古 代士林之心声;而小沉香则走进了千家万户,使华 山精神家喻户晓,历久弥新。 其三,崇拜在华山修行的道教神仙。道教以成 仙为终极目标,华山是道教的萌生地之一,是道教 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四洞天“总仙洞天”。在五岳 中,华山是道教独自占有的圣地,现存道观洞府达 120余处。早在汉顺帝年问,张楷就在华山五里关 学道,人称其地为“张仙谷”。北魏道教领袖寇谦 之也曾修行于华山。唐宋之际,钟离权、吕洞宾、陈 抟在华山研究内丹理论,推动了道教从外丹向 内丹的转变,被内丹派尊为开山祖师。金元之际, 全真教王重阳的弟子马丹阳、丘处机、郝大通在华 山地区传教,分别开创了遇山派、龙山派和华山派, 使华山道教盛况空前。这些道教人物在华山创造 了不少奇迹,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早已被人神化 为崇拜偶像。比如钟离权与吕洞宾师徒后来就进 入道教八仙系列,尤其是吕洞宾隐身市井,救苦匡 俗,深得百姓喜爱。陈抟老祖高卧华山四十年,人 称天下第一睡仙。他棋艺高超,相传曾与赵匡胤赌 棋赢华山,留下“华山自古不纳粮”的千古美谈。 他学识渊博,是太极文化的创始人,对宋明理学影 响深远。再如元代高道贺志真,65岁到华山,率徒 凿洞23年。他于南峰绝壁以葛条系身,悬空凿刻 朝元洞,径5米,高l0米,堪称华山最险山洞。他 2013年第3期 张晓明:华山崇拜论略 所创建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如履浮云,人称华山 性的文化,也是一种全国性的文化。华山文化与华 第一险。他在生前就已经被神化了,因为在世人看 来,这些工程绝非人力可为,当有神助。不仅如此, 华山作为内丹学的理论基地,发扬了道教“我命在 我”的哲学精神、性命双修的养生理念和天人合一 夏文化的这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是其他山岳无法比 拟的。 在华山脚下,渭水之滨,华夏先民披荆斩棘,艰 苦创业,凝聚成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主要特征有 二: 的生态智慧,推动了道教信仰的平民化,使道教思 想成为人们调适心理、益寿延年、提升境界的重要 其一是自强不息。在这种源于生命深处的内 资源。 三、华山人文精神崇拜 华山人文精神是指华山人的精神。狭义的华 山人指祖居华下之人;广义的华山人指关中人。因 为关中是山河共生的盆地,华山是关中的“关钥” 和象征,正如刘禹锡《华山歌》所云:“天资帝王宅, 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l3 J1 而明 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的议论则尤为精辟:“星有 北辰,岳有太华,皇都有关中,盖天之枢,地之纽,国 家之根蒂也。天以北辰为心,地以太华为腹。王者 建京,尝上法北辰,下师太华,以居天地之心腹 也。” 关中人对自己家门口的华山早已情有独 钟,下邦三贤之一白居易《旅次华州赠袁右丞》就 表现了浓厚的乡土眷恋:“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 崇。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春秋时,老秦人为 争华山祭祀权不惜与晋人兵戎相见。如今,秦川老 汉拄着拐杖也要爬山进香,百年之后还以头枕华岳 为安。可见,关中人爱华山爱在骨子里。 不仅如此,华山与关中与中华民族还有极其深 远的历史渊源。关中气候湿润,土质肥沃,水系发 达,曾是蓝田猿人、大荔早期智人、半坡人和炎黄部 落的生息之地。考古研究表明,华夏古文明最重 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便是以华山为中心的中西部地 区,仰韶文化遗址密布于渭河、黄河流域,关中分布 最为稠密,而以华山为最。尽管华胥氏兴于华下的 传说和“中华”得名于华山的观点还有待确证,但 关中作为13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和唐前历史的中心 舞台却是毋庸置疑的。其中周、秦、汉、唐四大王朝 皆崛起于关中,一统天下,政治、经济、文化均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开创出威名远播的上国风范。因 此,中国人至今还被称为秦人、汉人、唐人,中华民 族也被称作汉族。华山作为远古先民的家园,又长 期处于京畿腹地,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 反映中华民族创业史的一个底片,成为存贮华夏民 族精神的一张芯片,获得了“华夏之根”和“民族之 魂”的美誉。由此可见,华山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 力驱动下,周人几经迁徙,定居于岐,又励精图治, 伐纣灭商,称霸中原;秦人奋斗五百年,由西陲小邦 人主关中,进而吞并六国,囊括四海,成为发愤图强 的典范。关中虽为四塞之地,但也面临来自四方的 威胁。汉人和唐人立足关中,辐射四方,东进中原, 南达江汉,西通西域,北连大漠,五方合力共创汉唐 盛世,使自强不息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 其二是有容乃大。唐代之前有两次民族大融 合,第一次从商周到秦汉,由华夏族融合夷、蛮、戎、 狄诸族,形成秦人,后来叫汉人。第二次从两汉到 隋唐,由汉族融合鲜卑、匈奴、羯、氐、羌、越诸族,形 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唐人。这两次融合的重点 都在北方,中心都在关中。与此同时,汉武帝还派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到盛 唐时,长安胡商云集,数以万计,成为国际商贸文化 交流中心。开放与包容促进了大交流、大融合、大 发展,使中华民族日益壮大,汉唐文化更加繁荣, 民族精神更加恢宏。 其三是开拓创新。关中是我国最早的创新基 地。从周人的农桑技术,秦人的冶金技术(铜车 马)和水利技术(郑国渠),到唐僧一行在长安主持 实测子午线,都是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在制度创 新上,周人的礼乐制度,秦人的郡县制度,汉人的教 育制度,隋唐的科举制度,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创新的成果尤为丰硕,《周易》展示了周人抽 象思辨的哲学智慧,《吕氏春秋》表现了秦人文化 整合的理论框架,司马迁的《史记》占领了汉代文 化的制高点,唐代文化的全面繁荣则是由那些云集 长安的天才们共同创造的,其代表作唐诗成为蜚声 中外的艺术范本。上述特征,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 本的精神基因,表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 求,代表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这种民族 精神,根源于华夏先民的创业实践,积淀于华山文 化的内核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华山文化的品位和价 值。 华山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华山精英身上。这 些人或者祖居华下,或者曾隐居华山,或者是华山 ・44・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第28卷 的研究者,他们都借助华山灵气,作出卓越贡献,从 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彰显了华山精神的多元性和丰 富性。其一,华阴杨氏白杨宝始,数代人隐居华山 牛心峪设馆授徒,成为著名的经学世家。后来,随 着华山书院、太华书院、四知书院、仰华书院、云台 书院的先后创立和冯从吾等关中大儒的加盟,就为 华山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儒学根基。其二,华山如 立,不屈不挠。北宋灭亡时,赵宗印率众抗金,兵败 后隐入华山,陆游称之为“关中奇士”。清军南下 时,顾炎武奋勇抵抗,失败后隐居华下,著书立说五 山文化涤荡心灵、化腐为奇的艺术精神。 综上所述,华山既是天然险山,又是神奇仙山, 还是人文祖山。它那稀缺、独特、丰富、险峻的自然 景观,连接着远古的和远方的大自然,激活了人的 探险天性,满足了人的各种现实性的审美需要,或 寻幽探胜,体验自然生态,小憩超负的心灵;或冒险 攀援,砥砺心志,感悟生活之真谛;或登临极顶,享 受呼吸通天之极乐,大抒巨人之豪情。华山的神话 传说,本来就是虚构之物,自然就连接着人的幻想 世界。神仙的广大神通使人的美梦成真多了一份 支撑和希望,神仙所张扬的自由精神为人潜在的想 年之久,并多次以命相拼,拒绝出仕,表现出宁折不 弯的民族气节。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哲 学思想随后成为所有华人的爱国宣言和强大动力。 其三,华山如花,生生不息,华山精英也以济世活人 象力开辟了释放的路径,使人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得 到替代性的满足。人们在对神仙的畅想中摆脱樊 笼尘网,渡越现实磨难,编织未来的理想,体验心灵 放飞的快感。华山所积淀的人文精神来自极其遥 远的过去,连接着炎黄子孙的文化血脉,寄托着龙 为己任。比如十六国时的王猛,曾于华山求学,后 出山为前秦尚书令,助苻坚统一北方,使黎民免于 战乱。他既有扪虱而谈的潇洒,又有治乱兴邦的奇 才,深得士林钦慕。隋文帝杨坚更是一个善于拨乱 反正的大政治家。他在位20多年,结束了三百多 的传人追根寻祖的情结,为民族精神的弘扬与重塑 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充沛的动力。就这样,华山既 连接着自然,又积淀着历史,还启发着未来,贯通了 古今天人,让人尽情采纳天地灵气,深情缅怀先祖 艰辛,热情追寻神仙踪迹,激情描绘美好愿景,成为 天下华人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需要来自大自 年的,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使国家走上强 大、安定、富庶的发展道路,史称“开皇之治”。其 四,清正廉洁是华阴杨氏的家风,是华山文化的金 字招牌。“关西夫子”杨震不受私谒,留下“天知、 神知、我知、子知”的千古名言,矗立起清廉精神的 丰碑。其子杨秉亦云:“我有三不惑,酒、色、财 也。”Ll J5 这“四知”“三不惑”是对出淤泥而不染的 然的智慧启迪,更需要来自祖先的精神召唤。因 此,搞清楚华山崇拜的内涵与心理机制,不仅有助 于华山文化研究和华山旅游开发,而且会激励我们 攀越天险,开创未来。 莲花精神的最佳诠释。其五,华山大美绝伦,是灵 感的源泉,人生的导师,是脱胎换骨的悟道圣地。 如元末明初的王履,先前画技平平,后以天命之年 登上华山绝顶,领悟到为人作画的真谛,遂作图40 参考文献: [1]韩理洲.华山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2]张天喜.华山赋译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3]郗政民.咏华山诗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 幅,记4篇,诗150首,卓然成一大家。他说华山灵 气洗尽了他五十年的尘土肠胃,亦足以畅夫一生之 拳踞矣,“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这一 著名理论使华山登上了崇高的美学殿堂,凸显了华 【责任编辑贺睛】 On the Worship of Mount Huashan ZHANG Xiao.m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 14000,China) Abstract:Mount Huashan is a famous holy place that has been worshiped by people ever since the ancient times.Its precipi— tous landscape has caught people great desire to explore it,thus satisfying people’S aesthetic need.Its legends express peoples’i— magination potentil,tahus satisfying peoples’ ̄eedom desire.The humanism endowed with it reflects people’S passion to seek their roots,thus satisfying people’S spiirt rejuvenation need.Owing to these factors,Mount Huashan has been adored by many people and become the spirit home of all Chinese people. Key words:Mount Huashan;natural landscape;Holy Spiirt;humanism;wo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