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卷第5期 湖北林业科技 VO1.43。NO.5 2014年1O月 Hube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ct.,2014 英山县茶叶产品的发展与品牌创建 董 莹 陈 洁 田玲玲 罗 静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武汉430079) 摘 要: 本文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对英山县茶产品的地域分布、产量的提升以及名优茶产品的产量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分析,揭示了英山县的特色茶叶品牌对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的积极作用。进而对英山县茶叶品牌创建的举措进行了深入 的探索。 关键词:茶叶;品牌创建;“一村一品”;英山县 中图分类号:6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5—0064—06 Tea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Tea Brand and Establishment in Yingshan County Dong Ying Chen Jie Tian Lingling Luo Jing (College of urban environment scienc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Based on GIS spatial analysis,w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rea distribution,production improvement and pro— duction of famous high.quality tea in details,and then made a conclsuion that special tea brands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farmer’S income increasing.Consequently,the paper makes a deep exploration about the establish— ment measurement of tea brand of Yingshan county. Key words:tea;brand establishment;“One Village One Product’’ ̄Yifigshan County 品牌是当今社会、企业及其产品市场竞争的核 镇、石头咀镇、草盘地镇、雷家店镇、杨柳湾镇)3乡 心力。英山县是湖北省的重点产茶县,是出产名优 (方家咀乡、孔家坊乡、陶家河乡)。英山县自然环 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叶也是英山县农业经济的 境独特。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南北狭长,全境以中 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县农村经济、农业收入中占有 低山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拥有山地、 重要地位。近年来,为了更好的加快茶产业的发 丘陵、河谷、岗地四种地貌类型。河流水系发达,支 展,英山县加大了茶叶种植的面积,培育了优良品 流密集,共有大小河流192条。英山县地处中纬度 种,提高了茶叶产量,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扶持 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全年温暖湿润,雨量 力度,把“品牌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抓手,并初 充沛,四季分明。大部分茶园分布在海拔200~ 见成效。英山县的茶叶品牌创建的经验为其他地 800 m高中低山和丘陵上。茶树生长旺盛,茶叶肥 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壮,持嫩性强,内含物丰富,自然品质好。 1研究区概况 2英山县茶园时空分布 英山县位于湖北省的东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 2.1茶产品空间分布 南麓。东邻岳西、太湖,南连湖北蕲春、浠水,西与 自1989年开展茶业规模种植之后,英山县茶 罗田接壤,北接安徽金寨、霍山,国土面积1 449 业产品持续稳步发展,目前茶园广布英山县各个乡 km2,下辖8镇(温泉镇、南河镇、红山镇、金家铺 镇。其中,茶园分布较为密集的有杨柳湾镇、雷家 *收稿日期:2O14一O8—26 作者简介;董莹(1988 ̄),女,湖北咸宁人,硕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罗静为通讯作者。 第5期 董莹等:英山县茶叶产品的发展与品牌创建 67 / /◆ / _ 一”60000 70000 80O00 90000 100000110000 l200001 )0(}0140000 莽叶总产值(万元) 图9英山县2OO8—2012年茶叶与农业产值相关性分析 一4.1加大科技投入 英山与国家级、省级茶叶科研院所及技术推广 部门开展科技合作,大力推广“鄂茶1号”、“鄂茶5 号”、“白毫早”、“乌牛早”等茶树无性系良种,高标 准建成了一批良种茶园和茶苗繁育基地。推进茶 叶标准化生产,先后推广了速成丰产茶园、英山云 雾茶制作、茶叶丰产优质栽培、茶叶机修机采机制、 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茶叶病虫 综合防治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全县茶叶开发科技水 平l_1]。在湖北省科技厅多年的扶持下,英山县先后 实行了速生丰产密植、名优茶开发、机械化加工、清 洁化生产、无性系良种更新、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等 一系列技术革新,科技部门一直为英山茶产业发展 树立着标杆ll2]。随着规模扩大,新阶段的茶产业又 面临着良种普及率和茶叶质量低等技术难题。面 对新问题,英山县以茶树良种作为切人点,主动参 与到县委、县“茶产业城建设”重大举措之中, 请湖北省农科院院专家设计、指导,帮助申请湖北 省科技项目支持,在金家铺镇东冲坳村建成茶树良 种工厂化繁苗中心。该中心可年出圃优质茶苗5 000万株,茶苗成活率和出圃率提高2O ,劳动力 减少30 9/6,可使茶树无性系育苗走上规模化道路, 从根本上解决21万亩茶园品种差、效益低的问题, 这对英山乃至整个湖北茶产业升级都会起到巨大 推动作用。英山县还提出建设茶叶产业现代科技 园设想,开展种植、育种、加工、销售、综合利用等先 进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该设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 高度认可,被吸收到茶产业城建设中方案之中。 4.2注重打造品牌特色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全力打造“英山云雾茶”品 牌,坚持一个标准组织生产,一个品牌对外宣传。 通过标准化生产、加强全程质量监管、开展制作技 术培训等措施,使“英山云雾茶”以其形美、色绿、香 高、味醇的品质风格而享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市 场竞争力,先后100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名优茶评 比中获得大奖,是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金奖产 品。在2007年和2009年“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 英山云雾茶均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在全省名优茶 评比中,“雪屏”牌英山云雾茶连续三届获得“湖北 十大名茶”,入选“湖北绿茶第一方阵”,并荣获“湖 北名牌产品”殊荣;“野山香”牌英山云雾茶获首届 “湖北十佳文化旅游名茶”称号,有2家企业品牌荣 获“湖北二十佳名优茶”称号。为进一步突出英山 特色,推动经济发展,英山发展白茶29.33 hm。、无 性系福鼎大白茶40 hm ,改造老茶园63.33 hm , 新建界牌石村标准化、规模化的瓜蒌基地33.33 hm 。成立了德馨白茶等4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 社。新建红山板桥等繁苗基地3个、面积5.33 hm ,出圃良种茶苗2 200万株,新发展无性系茶叶 基地273.33 hm 。红山板桥集轻基质无土塑盘栽 培、自动微喷、温控于一体的现代化良种繁苗基地, 在全省一流,为英山县茶树良种更新、高效茶园发 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4.3加大扶持力度 加大茶叶质量建设力度。英山县质量技术监 督局于2002年制定了全省第一个茶叶地方标 准——《英山云雾茶生产标准》,并全面推行标准化 生产和质量认证,为打造英山云雾茶这一区域品牌 做出了突出贡献。英山县委、县先后出台了 《英山县精品名牌培育规划及保护措施》、《英山县 质量兴县工作实施意见》,对重质量、创品牌、守信 用的企业,在项目资金、技改贴息、信贷融资、基础 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发展无性系良种 茶园,县财政给予每亩420元的补助;还出台 了对精品名牌的奖励:凡创中国名牌产品、中 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每项奖励30万元;对获“中茶 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省级名牌产品、湖北驰名商 标的企业给予2万元奖励;对获得“中茶杯”名优茶 评比一等奖、省级名优茶评比金奖、湖北十大名茶 企业给予5 000元奖励;对获得有机茶、绿色食品 茶产品标识的生产企业,分别给予5 000元、3 000 元奖励。 开拓茶叶市场。县委、县连续主办了18 68 湖北林业科技 第43卷 届茶叶节,为品牌茶叶开拓市场搭建平台。宣传部 f-j-jju大造势力度,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特别是 在2007年英山绿屏茶叶有限公司等5户企业申报 中国、湖北名牌的过程中,县委、县主动为企业 分发挥茶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了“市场+ 实体+基地+农户”的产业服务体系,实现了产销 衔接,以销促产_4J。 排忧解难,争取支持,保证了创牌行动的成功。 英山县还广泛征集能代表英山名优茶品质和文化 诉求的广告语。“英山云雾茶,一茶品天下”的广告 5结语 基于英山发展“一村一品”、打造特色茶品牌 的经验,各地应立足本地的资源和要素优势,创建 语与之契合,开始响彻大江南北。英山县利用各种 机会推介茶产品,努力提高英山云雾茶的知名度。 4.4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对于加 快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全 面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茶业提升增效和农 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山县依据《湖北省 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要 求,制订实施方案,强化工作举措,狠抓建设实效, 完成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任务具有 很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推行茶叶标准化生 产,推广应用与之配套的新技术、新成果,创办茶叶 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为集成推广绿色、有机茶生产 技术提供更好的平台_3]。 2009年,英山县结合实际正式启动了标准茶 园创建工作,并确定在湖北英山云雾茶业有限公司 所属的乌云山茶叶基地建立全国标准茶园创建示 范区。三年来,通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成果转 化、资金扶持、完善制度等措施,使项目实施达到了 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 售、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4.5完善营销网络 英山建设有县级最大规模的“中国大别山茶叶 广场”,被农业部评定为“农产品定点市场”,与武 汉、北京、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名 优茶主要依托茶叶企业和茶叶广场进行销售,大宗 绿茶主要依托多个茶叶骨干企业精制出口和外地 茶叶企业来英山设点收购,砖茶销往、内蒙古 等少数民族地区、珠茶出口到非洲、独联体等国家。 全县茶叶多元开发、多渠道销售,解决了茶叶销售 难题,为茶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成立了 茶叶行业商会,网络一批茶叶运销联合体、经销大 户、茶叶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参与茶叶生产 加工和 销售,探索了产业协会带动型的茶叶发展模式。充 特色品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建设产业园区, 发展产业化经营,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大技术 创新与科技投入,培养技术型人才,引导资金进入 农村。除此之外,应加大支持,为“一村一 品”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5]。 5.1立足当地实际资源。创建特色品牌 英山县打造本土云雾茶叶品牌,根据全省茶叶 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确立以名优茶礼品 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做到了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质量监控,从 而做大、做优、做强了英山茶叶产业的高度,形成了 茶叶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2为“一村一品”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技术 支持 马克思曾经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现实财 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时间和所耗费的劳动量, 而主要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技术和技术进步,或者 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因此振兴山区经 济的关键在于振兴科技。英山县不断加大科技投 入,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培植了 一批科技型、外向型、带动型的产业“龙头”,以科技 “创新术”激活了“点金茶”l_6]。 5.3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发展的关键 措施E 。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政 策、资金上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鼓励和引导相 关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一村一品”发展,支持企 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同时要加快各类农产品 专业交易市场的建设及完善步伐,促进现有农产品 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完善其服务功能l_8],充分发挥 其载体、纽带和渠道作用,切实解决农户分散经营 与大市场的关系。积极培育流通中介组织和农民 经纪人队伍,拓宽“一村一品”的销售渠道。 (下转第82页) 82 湖北林业科技 第43卷 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今后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指 部分栎木,以加快全区食用菌发展步伐。 3.6依托科技创新,做强食用菌产业 科技进步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动力,要依靠科 技进步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特别是要针对 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 技攻关,选育名、特、优、新及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应 导思想。通过建立较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大 力开展林农培训,推广林业新品种,提高林农管理 经营水平,着力加强林地林权保护管理,森林资源 消长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和森林资源利用管理,全 力推进森林资源管理体、严格林业产权制度、规范 森林资源使用权流转,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改 用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加工、保鲜、贮运、 革,实现随县林业跨越式发展。 销售环节等先进技术。 3.4搞好总体规划。实行分类经营 此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食用菌龙头企 要组织聘请专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且具 业,依托龙头企业逐步推进食用菌出口加工产业园 有前瞻性的林业产业建设规划,规划力求“高起点、 建设,同时与科研院校联合,走“产、学、研”一体化 高标准,,、‘‘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确保年年发展, 和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做大做强随州的食 年年有突破,实现食用菌产业的种植基地化和加工 用菌产业。 产业的规模化和规范化。 3.7走精深Jm-r之路。打造食用菌名优品牌 同时按“123456林业富民工程”的总体思路, 一是以随县“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为载体, 对该县林业实行分类经营,即随南、随北山区以菇 充分发挥林产品信息中心功能,收集、整理、发布全 耳林为主,沟谷河岸及半山区以工业原料林为主, 国各地食用菌产供销信息,向走在全国食用菌发展 高山区以生物质能源林为主,随中低山丘陵以木本 前列的地方学习,创造更多交流合作机会。二是要 油料林和高效经济林为主,其他如城镇边、河流边、 以国家在随县实施的“万吨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 库区、水源区等以生态公益林为主。 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各方面的 3.5实现有序开发,确保永继利用 支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打造随县食用菌名优 栎树作为可再生树种,一般4~5年是一个正 品牌。三是建立健全食用菌菌种管理、检验检测体 常的采伐周期,一旦生长时间过长,生长过粗,反而 系,完善食用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现代 不利于袋料香菇和木耳的生产,同时还会使周边小 食用菌大产业,增强菌种市场的竞争力,努力做大 树枯死,造成资源浪费。为此,要科学地制定森林 做强随县食用菌产业。 经营方案,每封山育林5年期满后,有计划地采伐 (责任编辑:唐岚) (上接第68页) Es]张永强,郭翔宇,秦智伟.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对我国新农 参考文献 村建设的启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安哲.英山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茶业通报,2010,32 (6):11—14. (1):44—45. [6]秦富,钟钰,张敏,王茜.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若干思考[J]. E2]安哲.英山创建湖北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示范区的成效与措施 农业经济问题,2009,(8):4--8. EJ].茶业通报,2OlO,32(4):172—174. [71秦富.我国“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成效及趋势研究报告[R].中 E3]安哲.英山县创建全国标准茶园示范区的成效-9措施口].茶业 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9. 通报,2012,(4):174—176. E81钱宁刚,杜建辉.云南省“一村一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4]张旭锋.陕西的一村一品-9专业农协_J].农村经营管理,2006,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3):5—9. (10):21—22,26. (责任编辑: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