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史记研究》期中作业

《史记研究》期中作业

来源:叨叨游戏网


《史记研究》期中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26小题,每题1分,共26分) 1.《太史公行年考》的作者是:(1) ①王国维 ②鲁迅 ③郭嵩焘 ④梁启超

2.称“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的作家是:(4) ①胡适 ②闻一多 ③余秋雨 ④鲁迅 3.司马迁曾作为汉使,奉使:(2) ①东南 ②西南 ③西域 ④东北

4.元封元年,司马迁接受了父亲司马谈的临终嘱托,地点在:(2) ①长安 ②洛阳 ③泰山 ④韩城 5.《瓠子之歌》的作者是:(4)

①汉高祖 ②司马相如 ③司马迁 ④汉武帝 6.《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一篇是:(1)

①《伯夷列传》 ②《孟子荀卿列传》 ③《孔子列传》 ④《货殖列传》 7.在《史记》中,孔子被列入:(2) ①本纪 ②世家 ③列传 ④纪传 8.《论六家要旨》的作者是:(3)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司马谈 ④司马迁

9.“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的人物是:(4) ①韩信 ②伍子胥 ③越王勾践 ④孟尝君

10.“传中称‘公子’者,凡一百四十七处”的《史记》篇目是:(2) ①《儒林列传》 ②《魏公子列传》 ③《游侠列传》 ④《管晏列传》 11.“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 后“投书以吊屈原”的人物是:(3) ①司马迁 ②董仲舒 ③贾谊 ④公孙弘

12.“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的人物是:(3) ①伍子胥 ②董仲舒 ③贾谊 ④白起

13.在中国历史上,建立有“诛籍业帝,天下惟宁”历史功业的人物是:(2) ①秦始皇 ②汉高祖 ③汉文帝 ④汉武帝

14.被司马迁称为“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的人物是:(3)

①李广 ②灌夫 ③李陵 ④霍去病 15.《悲士不遇赋》的作者是:(2) ①贾谊 ②司马相如 ③司马迁 ④孔子

16.“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人物是:(1) ①项羽 ②樊哙 ③灌夫 ④霍去病

17.被钱穆称为“持我头往领赏,临终慷慨,此情此义,亦可长在天地间,获后世之同情矣”的人物是:(1) ①项羽 ②伍子胥 ③越王勾践 ④李广

第 1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18.“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一语出自于:(4)

①《游侠列传》 ②《淮阴侯列传》 ③《孟子荀卿列传》 ④《廉颇蔺相如列传》 19.程婴与公孙杵臼冒死抗奸救孤的故事出自于:(2)

①《游侠列传》 ②《赵世家》 ③《刺客列传》 ④《留侯世家》 20.“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的人物是:(3) ①荆轲 ②伍子胥 ③越王勾践 ④范雎

21.“能忍訽于魏齐,而信威于强秦” 的人物是:(4) ①齐桓公 ②管仲 ③韩信 ④范雎 22.退兵减灶,以示我怯的人物是:(3) ①韩信 ②项羽 ③孙膑 ④白起 23.《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是:(2)

①《伯夷列传》 ②《管晏列传》 ③《孟子荀卿列传》 ④《李将军列传》 24.年方三十二岁而死的历史人物是:(4) ①项羽 ②管仲 ③屈原 ④贾谊

25.见到秦始皇时声言“彼可取而代也”的历史人物是:(2) ①刘邦 ②项羽 ③张良 ④荆轲

26.被后人称为“此乃史公欲为古今女子开一奇局”的《史记》篇目是:(2) ①《外戚世家》 ②《司马相如列传》 ③《吕后本纪》 ④《管晏列传》

二、多项选择题(共14小题,每题2分,共28分) 1.汉初采取休养生息较为著名的汉丞相有:(1.4) ①萧何 ②公孙弘 ③张良 ④曹参

2.司马迁二十岁壮游中国时,曾到过以下哪些地方:(1.2.3) ①长沙 ②淮阴 ③曲阜 ④成都 3.在《史记》中,被列入世家的有:(1.3) ①孔子传 ②管仲传 ③外戚传 ④孟子传 4.以下所列,哪些属于《史记》体例:(1.2.4) ①本纪 ②书 ③志 ④表 5.以下所列,哪些人曾身陷监牢:(1.4) ①李斯 ②项羽 ③张良 ④李广

6.根据《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未中的原因:(1.2)

①剑术不精 ②缺少得力助手 ③秦王事先察觉 ④秦王侍卫及时上殿 7.在《史记》中,合为一传的有:(2.4) ①屈原 ②伯夷 ③楚怀王 ④叔齐

8.据《儒林列传》,在景帝面前争辩汤、武是非问题的人物有:(2.3) ①董仲舒 ②辕固生 ③黄生 ④晁错 9.以下人物中,曾与荆轲交游的剑客有:(1.4) ①盖聂 ②豫让 ③聂政 ④鲁勾践

第 2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10.在《赵世家》中,合力救护赵氏孤儿的志士是:(2.3) ①屠岸贾 ②公孙杵臼 ③程婴 ④赵盾 11.在《史记》中,敢于赴死的英雄有:(1.2.4) ①项羽 ②陈胜 ③越王勾践 ④公孙杵臼 12.在《史记》中,敢于不死的英雄有:(1.3) ①韩信 ②陈胜 ③越王勾践 ④公孙杵臼 13.以下所列,以“怯”胜“勇”的军事家有:(1.3) ①韩信 ②项羽 ③孙膑 ④白起

14.被司马迁称誉为“末世争利,唯彼奔义”的高士是:(1.2) ①伯夷 ②叔齐 ③孔子 ④鲁仲连

三、填空题(共33小题,每题1分,共33分) 1.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 3.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5.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借与上大夫壶遂的一番讨论,对《春秋》大义作了大段阐述。 6.述往事,思来者。

7.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司马迁认定自己是孔子的传人,他要著述的是第二部《春秋》。 9.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 10.司马迁首创由五种体例构成的纪传体通史。 11.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12.《酷吏列传》一共写了十个酷吏,其中有九个是武帝的宠臣。 1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14.在《史记》中,“称‘公子’者,凡一百四十七处”的列传是《魏公子列传》。 15.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16.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17.写有“士为知己者死”故事情节的《史记》篇目是《魏公子列传》。 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9.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提出了“人穷则反本” 的观点。 20.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 可乎? 21.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2.“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的人物是伍子胥。

23.司马迁称颂“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的人物是伍子胥。 24.司马迁称誉“苦身焦思,终灭强吴”的人物是越王勾践 。 25.司马迁称誉“盖有禹之遗烈焉”的人物是越王勾践 。 26.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第 3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27.在《赵世家》中,与公孙杵臼合力救护赵氏孤儿的志士是 程婴 。 28.见到秦始皇时慨叹“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历史人物是 刘邦 。 29.《史记》七十列传第一篇是《伯夷列传》。 30.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为自己的不死作了辩护

31.“知死必勇,非死者难,处死者难”出自于《廉颇蔺相如列传》 。 32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 狂惑 。

33.实现了“我必覆楚”誓言的历史人物是伍子胥 。

四、标点题(共6小题,每题10分,共60分)

1.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载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与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为之久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戮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 “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 “可矣。”范雎得出。

5.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垢,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

第 4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6.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五、简答、简析题(共33小题,每题10分,共330分) 1.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试作简要叙述。

答 :汉初,由于秦末以来长期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严重凋敝。面对这一社会现实,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正确对策。采取这一最为著名的汉丞相是萧何与曹参。正是由于汉初至文景时期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到武帝即位后,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为汉武帝内外经营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简述汉武帝内外经营的主要方面及其成就。

答:在汉初七十余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上,汉武帝进用英俊,内外经营。他了阴谋叛乱的宗室藩王;平定了割据东南沿海的东瓯、闽越等地;凿山通道,控制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出击匈奴,通西域,伐大宛。汉武帝正是以汉民族雄强的物质实力,完成了一系列著名的军事远征,这不但消除了外族入侵的威胁,而且大大扩展了帝国的疆土,确立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基本上保持原状的中华版图。 3.汉武盛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其一,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正确对策,社会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恢复与发展。到武帝即位后,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为汉武盛世的出现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其二,汉初七十余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上,汉武帝以其雄才大略,进用英俊,内外经营,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4.以汉大赋与茂陵石刻为例,说明大汉气象的基本特征。

答:司马相如《上林赋》以“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精神魄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领域和范围,充分反映了汉武时期的历史风貌与昂扬奋进的时代气象,表现了当时汉民族以大为美的社会理想和审美风尚。茂陵石刻对巨石略加雕凿、勾勒,刻削出人、马及其他动物的大体形,透射出雄强的生命力量。汉大赋、茂陵石刻堪称为大汉帝国雄强生命的真实写照。

5.司马迁二十岁壮游中国,主要到了哪些地方?你能谈谈司马迁壮游中国的精神价值吗?

答:司马迁二十岁壮游中国,主要到了湖南长沙及汩罗江,凭吊了屈原投水处;到了浙江会稽,参观了会稽山上的禹穴;到了韩信的故乡淮阴,了解到韩信早年的经历;到了山东曲阜,参观了孔子故里;到了秦楚、楚汉战争的战场彭城,访问遗老,查看地形,探访汉初功臣的遗闻轶事。这次壮游的意义不只是对中国山川、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的熟悉,更在于他在这一过程中领略到了一种无限的时空、一种不羁的自由、一种精神的存在。这是一次对自我精神的检阅,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胜利凯旋。它显示了司马迁天马骏足般的豪迈,显示了司马迁胸怀天下的人格本质。

6.司马迁的著史理想是什么?请你对司马迁的著史理想作出一番阐释。

第 5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答:司马迁的著史理想是: “述往事,思来者。„„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看来,他不只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他之所以深入历史,是为了沟通古今,打开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是为了从中传达出丰富而复杂的精神内涵。无疑,这是一种着眼于历史而又超越历史的深远眼光。 7.司马迁是怎样重视史料的积累与论证工作的?请对此加以论述。

答:司马迁所做的第一步是要详尽地占有史料,使“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在完成这一艰苦的资料收集工作后,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并重、文献记载之间相互考核的原则,对材料的真伪作了异常细致的鉴别。

8.在《伯夷列传》、《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表现出什么样的历史观?

答:司马迁置伯夷、叔齐两人于七十列传第一,高踞于其他列传之上。“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这样,司马迁通过弘扬一种高士品格,强调了精神价值在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同时,司马迁又首创商人列传即《货殖列传》,充分肯定人逐利求富的天性,高度评价商人的卓越才干,一再强调经济的发展“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伯夷列传》与《货殖列传》在七十列传中首尾呼应,表现了司马迁义利并重的历史观。

9.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认为优秀的商人具有哪些非凡的才干与品质?

答:在司马迁看来,那些优秀的商人与政治家、军事家相比毫不逊色,在他们身上同样集结着常人所没有的智、勇、仁、强,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虽没有王侯的封号,但势同王侯,足以称之为“素王”。 10.对于汉高祖刘邦,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怎样的实录?试举例说明之。

答: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过重大作用的政治家。对于这样一个重使中国复归一统的历史人物,司马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与此同时,司马迁又以史笔大胆实录,揭示出刘邦的一些丑行。如《项羽本纪》中描写刘邦在危急之际为了活命,根本不念骨肉至情,屡屡强蹶子女下车。在《史记》的其它相关篇目中,司马迁还真实描写了好酒及色、赊酒赖账、游手好闲的无赖品行,脱去了刘邦是“真龙天子”的神圣外衣。此外,在《萧相国世家》中写出了他猜忌功臣的心理;在《淮阴侯列传》中则暴露了他诛杀功臣的劣迹。通观《史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种种恶习的真实的刘邦形象。

11.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史记》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你对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怎样的评价?

答:在司马迁的笔下,无论是开国皇帝,还是当今天子;无论是最高统治阶层,还是一般中小官吏;无论是他所痛恨的贪暴之徒,还是他所赞美的英雄豪杰,他都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对他们的种种恶行、缺点予以揭露,最大程度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其中对汉高祖的无赖个性,吕后毒杀戚夫人的残暴,汉武帝任用酷吏的政治黑暗,司马迁都敢于大胆实录,充分显示出司马迁勇气的丰足。

司马迁实录的勇气根源于史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源于史家的历史正义感。可以说,勇气是史家的铮铮铁骨,是史家的拳拳良心。只有当史家的识见与史家的勇气两相兼备,才会有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生命。 12.对于项羽的自杀,李清照赞同,杜牧反对。你能将杜牧与李清照的那首诗默写出来吗?

答:杜牧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3.你能举出司马迁重视历史“情境”再现的具体例证吗?

答:在司马迁笔下,有《司马相如列传》中男女私情的“情境”再现,有《魏公子列传》中“知己之情”的“情境”再现,有《外戚世家》中姐弟重逢的“情境”再现,有《项羽本纪》中英雄美人生离死别的“情境”再现。

第 6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14.王闿运《湘绮楼日记》中云:“偶读司马长卿、卓文君事,念司马良史而载奔女,何以垂教?此乃史公欲为古今女子开一奇局,使皆能自拔耳。”你能对这段话的含义加以解释吗?

答:在中国漫漫封建社会中,缺乏的是对男女私情的关怀。因有《司马相如列传》中对男女私情的描写,后来有不少痴情男女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中获得了一种能够“自拔”的爱的体验与启示,并由此产生了追求爱情幸福的强大动力。由此看来,这一男女私情实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而这,正是司马迁开此“奇局”的历史意义。

15.根据《刺客列传》,请你对荆轲刺秦王未中的原因作出分析。

答:根据《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未中的原因有二:其一,荆轲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他深知燕太子丹秦舞阳徒有勇士之名,为完成刺杀秦王的大业,他一再焦急等待着能共担重任的朋友的到来。无奈,太子丹一再催促他上路。于是,他只好高歌一曲,奔向秦庭。其二,荆轲之所以没有刺中秦王,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剑术不精。倘若他早期能向剑客盖聂等虚心求学,也不至于功败垂成,千载遗恨。

16.在《史记》中,司马迁“多爱不忍”的恻隐之心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你对此有何评价?

答:在《史记》中,无论是伯夷、叔齐、屈原、贾谊这类高洁之士,还是历史中其他各类生命,司马迁都表现出一种“多爱不忍”的恻隐之心。这里既有放荡不羁的闾巷之侠,也有近于倡优的滑稽人物,更有薄情少恩的刻薄之徒„„各类人物大相径庭,有些人的行为、品行还深为司马迁所嫉恨。然而,司马迁对他们的处境与遭遇,对他们的苦难与死亡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韩愈曰:“博爱之谓仁。”司马迁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博大的恻隐之心,它超越了一己之好恶,而广被于历史时空中的芸芸众生。“多爱不忍”,可以显示司马迁深广的历史情怀。

17.依据《报任安书》,司马迁是怎样为李陵辩护的?

答:其一,司马迁观察李陵平时孝、信、廉、义等具体表现,认定这是一个奇伟的丈夫。其二,李陵挺身而出,赴国家之难,难能可贵。其三,李陵深入匈奴,以五千步卒对抗八万骑兵,杀敌万人,作战英勇。其四,李陵的投降,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投降。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重新报效汉朝。总之,司马迁不是机械地就事论人,而是知人论事,透过事情的表象思考他人的行为,并推知将来的可能。这里充满了对人的深刻理解,同时更勃发出对官场小人的愤激情绪。而无畏的勇气、豪放的气质又使他把这种深切的感受全部道出。 18.以你的理解,谈谈“李陵之祸”的本质。

答:从表面上看,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汉武帝认为他“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而本质上,司马迁的辩护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迸绝网罗的异端思想。司马迁并未对武帝有任何行动上的触犯,只是因为“口语”而导致大祸,这种“口语”之罪说穿了就是思想罪。可以说,“李陵之祸”即为一代哲人与政治潜在冲突的总爆发。 19.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为自己的不死作了辩护。请问,司马迁不死的理由有哪几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那一条?

答:理由一:“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理由二:如果自杀,“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理由三:“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已稍陵夷,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理由四:“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在以上四条不死的辩护词中,最为重要的是第四条。

20.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赞语中这样说道:“知死必勇,非死者难,处死者难。”请你结合司马迁在“李陵之祸”中的具体表现,对这十三个字作出一番解释。

第 7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答:理由一:“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理由二:如果自杀,“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理由三:“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已稍陵夷,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理由四:“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在以上四条不死的辩护词中,最为重要的是第四条。 21.在你看来,《报任安书》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答:关于任安来信的时间和内容,许多人认为任安是在下狱后向司马迁写这封信的,写信的内容是请求司马迁出面援救他。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清人包世臣。在我们看来,任安是在益州刺史任上写信给司马迁的。其时,司马迁正担任中书令,掌文书及推选人才诸事。因此,任安在他的来信中诚恳要求司马迁在官尽职,推贤进士。而司马迁则由于事务繁重,一时无暇与任安谈心,直到任安下狱后判处死刑之时,才赶紧给任安写了封回信。 22.《报任安书》中有言:“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请你对这句话作出一番解释,并以此推想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的处世行为。

答:李善注曰:“知善不行者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狂’与‘惑’,圣人之戒也。”由此看来,“狂惑”实为“混世”的同义词。以狂惑的形式确保自己在现实中的生存;而确保自己在现实中的生存,是为了《史记》一书的完成。

23.在《陈涉世家》中,司马迁是怎样描写陈胜敢于面对死亡、精心谋划过程的?

答:面对“失期,法皆斩”的死亡绝境,芸芸众生早已魂飞魄散。然而陈胜、吴广却显得异常的冷静:“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从陈胜、吴广口中,连连迸发出四个“死”字,表现出他们面对死亡的无畏勇气。不惟如此,陈胜在对时事的分析中又直表现出他眼光的犀利。他深以为:“天下苦秦久矣”,而扶苏、项燕乃民心所向,只要打着他们的旗号,登高一呼,天下必云集响应。由于陈胜胸有天下大势,他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一种大智大勇的精神,向世界举起了他反秦的双手,发出了他生命的最强音:“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事实果如其所料,陈胜后即掀起了时代的风暴,形成了一股摧枯拉朽的反秦力量。

24.“巨鹿之战”一节,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答:巨鹿之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以战前杀宋义开始、战后章邯投降结束,表现了项羽能在关键时刻纵观大局、果断行事的豪迈气概。写法上一开始先声夺人地叙述了项羽的出场,后再写其破釜沉舟的决心。战争结束,项羽余威仍使诸侯军“人人惴恐”。此战在太史公笔下显得层次分明,惊心动魄。从描写的艺术看,有直接描写,有简接描写,有强烈的对比,也有夸张渲染。另外,司马迁不注重描写战争的具体过程,而是大刀阔斧、粗线条的勾勒,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战争的惊心动魄,突出了项羽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 25.对于项羽的自杀,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你对这两种不同观点作出说明。

答:杜牧对项羽的自杀,深表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认为,项羽不应自杀而死,应该包羞忍耻,依据江东以求东山再起。但在李清照看来,项羽的舍生赴死,表现出了一种刚烈的慷慨之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6.为什么说荆轲“智深而勇沉”?

答:从平常表现看,荆轲看似怯懦,与剑客盖聂、鲁勾践交游,一有冲突,便逃之夭夭。但在燕国面临亡国威胁时,荆轲则勇敢地承担起劫杀秦王的使命。而当秦舞阳在秦廷上胆战心惊时,荆轲却显得异常的镇定,以“顾笑舞阳”的从容举动化险为夷。以上表现,说明了荆轲的“勇沉”。

为了能接近秦王这一深居宫殿的雄主,荆轲处心积虑,仔细思考着行动方案。经过反复思考,荆轲向太子

第 8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丹要求获得樊于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樊于期原为秦将,因得罪秦王而避难于燕。督亢是燕最富庶的地带。可以想见,如果带上樊于期首级和燕督亢地图,秦王必大喜而召见荆轲。但太子丹不忍斩杀樊于期。在这种情况下,荆轲私见樊于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樊于期慷慨自刎。以上表现,说明了荆轲的“智深”。 27.司马迁为何说伍子胥是“烈丈夫”? 司马迁在叙述伍子胥故事时,寄托了他本人怎样的个人情感? 答:为了报杀父、杀兄之仇,伍子胥坚毅地选择了出逃。在一种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支持下,伍子胥处落魄之境,以其“刚戾忍垢”的精神忍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最后引吴兵破郢报仇,痛雪了杀父兄之耻,实现了“我必覆楚”的誓言。故此,司马迁称颂他“烈丈夫”。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就刑,生不如死。但为了《史记》一书的完成,司马迁坚强地活了下来。因有与伍子胥两相仿佛的个人经历,司马迁在叙述伍子胥这一故事时,寄托了他本人意欲隐忍苟活以就功名的个人情感。

28.后人认为《越王勾践世家》“以忍为主”。你能对“忍”的人生意义作出分析吗?

答:“忍”实为人生的一大主题。古往今来,大凡有所作为的人们,总是能忍他人之所不能忍,奋发有为,自强不息,最终是现了自我人生价值。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可以这样说,苦难是对人的考验仪式。如果你不能通过这一考验,你必将被苦难所吞噬;如果你勇敢地面对苦难,苦难自能磨练意志,激发生机,使你获得一个灿烂的人生。

29.对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意义作出分析。

答:面对胯下之辱这种无以复加的耻辱,韩信内心自有一种深深的痛苦。作为一个伟丈夫,韩信何尝不想拔剑而起?但他想到自己功业未就,就坚毅而坦然地接受了奇耻大辱。“孰视之”这三个字,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志士的坚忍沉雄。正因为韩信早年能忍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终于以自己的绝世之才成为历史中的风云人物。由此看来,韩信当年的忍辱苟活,不是软弱,而是勇敢。 30.孙膑退兵减灶,以示我怯的做法,蕴藏着孙膑怎样的人生经历?

答:孙膑退兵减灶,以示我怯的做法,不惟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略,而且也蕴藏着孙膑的人生体验。在庞涓的下,他“屈体受辱”,只能以“怯”掩盖他伺机逃脱的企图。到了齐国后,他依然沉雄不露。当齐威王要任命他为大将时,孙膑却坚辞道:“刑余之人不可。”就在这种“怯懦”与谦让中,孙膑胸中自有甲兵千万。在与仇敌庞涓交战时,他依然保持着往昔之“怯”,让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庞涓果不其然,自言“我固知齐军怯”,结果误入孙膑的天罗地网,终至兵败身亡。由此看来,孙膑孙膑退兵减灶,以示我怯的做法,蕴藏着孙膑“屈体受辱”的人生经历。

31.在司马迁看来,范雎走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范雎的成功说明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在司马迁看来,范雎今日的成功实根源于他当年的苦难。正是那种深深的耻辱,强烈刺激着他,使他立志要为自我尊严而战。而达到这一目的,他就必须取得比他仇人——魏相魏齐更大的优势,必须创造出一个比他现时生命更强大的生命。这自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也正是在这条道路上,范雎赋予了自身存在的更大意义。由此,范雎极大地开发着自我潜力,表现出惊人的胆识。他纵观全局,深知只有在秦国可供他发挥才能;也只有取得秦国的相位,他方可以对魏齐实施报复。结果,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果没有遭受那样一种奇耻大辱,范雎断断不能创造出如此显赫的人生。不因受困而丧志,反因忍辱而激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范雎的成功正说明了这样的人生道理。

32.为什么说《史记》不仅是政治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的历史?

答:在《史记》,司马迁在政治、军事之外更弘扬一种文化的意义、精神的意义。他自称上学孔子之《春秋》,

第 9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说明他的《史记》寄寓着精神大义,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他置伯夷、叔齐两人于七十列传第一,高踞于其他列传之上,这样就通过弘扬一种高士品格,强调了精神价值在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在《史记》中,他还设立了《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传》等一系列文化名人的传记,并把孔子奉为“至圣”、“素王”,由此一来,在政治势力之上又多了一种文化的势力、精神的势力。故此,《史记》不仅是政治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的历史。 33.在《赵世家》中,是哪两位义士冒死抗奸救孤?元人纪君祥在《赵世家》基础上创作出的著名悲剧叫什么?法国思想启蒙家伏尔泰又将纪君祥的作品改编成法文,你能说出伏尔泰改编作品的名称吗?

答:在《赵世家》中,是程婴与公孙杵臼两位义士冒死抗奸救孤。后来,元人纪君祥在《史记·赵世家》的基础上创作出著名悲剧《赵氏孤儿》。法国思想启蒙家伏尔泰改编改编作品的名称叫《中国孤儿》。 六、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货殖列传》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在中国历史上,司马迁首创商人列传即《货殖列传》,并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理论。首先,司马迁对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以穷为乐的酸腐论调,指出统治者应该采取相应的以满足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切不可逆流而动。接着,司马迁主张农、工、商、虞四者并重,认为这样才能保证人民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他深以为,商品流通是在人欲的驱动下自然形成的,它完全可以于行政命令之外。在物质社会中,人人都凭恃着各自的才能,竭尽全力去实现各自的欲望。所以物价贱时,人人争相购买,结果就会导致物价的上涨;物价贵时,人们不去购买,结果就会导致物价的下跌。可见,商品的流通是一种合乎自然之道的运动,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表现。

其次,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一反重农抑商的传统,大胆地为陶朱公等富商巨贾作传,并归纳出经商致富的一些原则。作为一个商人,首先应该知时、知物,切实掌握住市场行情,随机应变。其次,要“无息币”,即加速资金的周转,不可使它停止运动,这就要求投资者“务完物”,即经营质量好而又适销对路的商品,这样方能保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此外,还得注意“择地择人”。

复次,在司马迁看来,那些优秀的商人与政治家、军事家相比毫不逊色,在他们身上同样集结着常人所没有的智、勇、仁、强,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虽没有王侯的封号,但势同王侯,足以称之为“素王”。如此惊世骇俗之论,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少来者。

在这种贯穿古今的卓论中,司马迁还进一步指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弱盛衰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上则富国,下则富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以对商业活动的态度作为标准,将划分为五类。他认为,最上等的是顺应商业活动的自身规律,最下等的是垄断商业活动,与民争利。这里,司马迁实际上指出汉武帝推行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与民争利”的违背了商品经济规律,是最不可取的。 司马迁这些经济思想,在一贯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确是独步千古的创举。即使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司马迁的经济主张对我们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们可以将《史记》中英雄分为哪两类英雄?请你举出《史记》中的两个实例,对这两种类别的英雄作出具体的论述。

答:在《史记》一书中,英雄可以分为“敢于赴死的英雄”与“敢于不死的英雄”这两种类别。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可以看成是“敢于赴死的英雄”。在决定反秦成败的巨鹿决战中,项羽明知死亡就在前面等待着他,而且他的生命也许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化为乌有。但危在旦夕的反秦大业需要他拯救,整个不利的战局需要他扭转。于是,他以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决一死战,一举摧毁了秦军主力。而在垓下之围中,项羽突围奔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显示出一种直面死亡的壮士本色。项羽在可以生还的情况下,却主动选择了自杀,并且在临死之际以名马送长者,以头颅送故人,可以说是慷慨自杀而非受辱被杀。此正所谓:

第 10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这个意义上来看,项羽实是一个“敢于赴死的英雄”。

与项羽敢于赴死相比,伍子胥则敢于不死。为了报杀父、杀兄之仇,伍子胥坚毅地选择了出逃。在一种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支持下,伍子胥处落魄之境,忍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但伍子胥以其“刚戾忍垢”的意志终于战胜了这一切。最后,他引吴兵破郢报仇,痛雪了杀父兄之耻:最后引吴兵破郢报仇,痛雪了杀父兄之耻,实现了“我必覆楚”的誓言。伍子胥弃小义而雪大耻的举动,说明了他是一个“敢于不死的英雄”。 3.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列举了自己意欲自杀与不自杀的理由。请你将这些理由分别列举出,并指出司马迁不自杀的最主要理由是什么?

答:司马迁意欲自杀的理由:理由一:腐刑最苦,而遭腐刑的人最为世人鄙视。自杀是解除痛苦的唯一方式;理由二:“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故而应该自杀;理由三:“今仆不幸,蚤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无牵无挂,故而应该自杀;理由四:“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那些卑贱的奴仆都敢于自杀,何况我呢?

司马迁不自杀的理由: 理由一:“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理由二:如果自杀,“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理由三:“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已稍陵夷,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理由四:“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在以上四条不死的辩护词中,最为重要的是第四条。

第 11 页 共 11 页

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