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利用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姜晓丽 宗绪亮 宗金辉 张鹏钧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6期
摘 要:阅读是每个人获取信息、提升能力最主要的方法,阅读能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阅读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则在小学的中段,到了五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则相对缓慢。因此可以说,小学中段时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利用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利用好课堂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课堂;培养
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实际形成的一些观点,仅供参考。 一、利用课堂教会学生预习
有人说:“预习不是要求学生课前做的吗,怎么拿到课堂上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学生刚上三年级时不会预习,我们就要把预习放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明确预习的目标,如熟读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等。其次领着学生围绕预习目标进行预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来,甚至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互相朗读挑缺点,互相听写生字,交流主要内容等。之后,在课文的教学中对预习情况做细致的检查。如此做法,坚持个三四篇课文之后,学生基本可以掌握预习的方法,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预习了。当然,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要相应的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这样,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利用课堂教会学生朗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将朗读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认真分析各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当然,既是自己喜欢的,就要读流利、读得有感情,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去弄清段落的意思了。这样,既练了朗读又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何乐而不为呢? 2.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欣赏,在读中领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前提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为此,在课堂上,充足而必要的朗读应该是贯穿始终的。只有学生自主地、充分地、有感情地读书,在读书中感,在读中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3.把阅读理解渗透到朗读过程中来
一篇课文的主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此,朗读时强弱、停顿、语气等都会有差异。教师只有巧妙地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融入作品之中,与作品产生共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寻找关键词句,边读边思,从而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理解。
三、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会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即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如,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活用读书方法
如,做积累知识卡片,可以精读;朗朗上口的文章,可以诵读;为了消遣娱乐,可以速读,浏览;为了搜集材料,可以跳读等。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为了提高小学中段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结合实际,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让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地投入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这样,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