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途径探析
摘 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整个国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然而,我国城乡文化发展严重失衡、差距巨大,农村是文化建设最薄弱的地方。只有找准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才能填平城乡文化鸿沟,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发展,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关键词: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强调指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整个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然而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巨大,农村是文化建设最薄弱的地方,只有找准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才能填平城乡文化鸿沟,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发展,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破除城乡二元,推进城乡文化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发展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非常突出,导致城市和农村文化发展相对分割,缺乏交流融合、协调发展的机制,使得城市文化日益发展,乡村文化不断衰落,甚至表现出城乡文化冲突,而且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还带来了新市民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引发的问题日益显现,已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由于城乡二元是造成城乡文化差距扩大的制度根源,因此,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破除城乡二元,将城乡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进行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文化由二元到一体的转化。
第一,以思想为先导,推进城乡文化发展规划一体化。各级干部必须思想,转变观念,打破“城乡分割”的思维模式,彻底改变重视城市文化建设、轻视农村文化建设,重视农村经济建设、轻视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牢固树立文化也是生产力和城乡文化发展“一盘棋”的思想,统筹规划城乡文化发展,积极推进城乡文化发展规划一体化。在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坚持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思想,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树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确立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要以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偏少、水准偏低、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坚持文化发展投入向农村倾斜的原则。总之,要坚持城乡并重、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重、城乡互动、共建共荣的原则,将城乡文化发展纳入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的轨道,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新格局的早日实现。
第二,以资金投入为保障,推进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一体化。要根据城乡文化资源分布现状和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整体规划,调整公共财政投入结构,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实现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缩小城乡文化“剪刀差”,
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特别要向远离城区和经济薄弱的乡镇倾斜,有重点地帮助欠发达乡镇发展重点文化项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和提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
第三,以双向对接为路径,推进城乡文化市场发展一体化。在坚持文化公益性的前提下,各级应积极培育城乡文化市场,把城市文化资源与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城乡文化双向交流机制,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通过加快城乡之间的市场对接,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商品化程度,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进入城市市场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同时,鼓励城市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要注重研究农民的需求,更多地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为农民所喜闻乐见,把真正符合农民消费需求的各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及时送到农民身边,带动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二、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缩小城乡经济差距,为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建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奠定物质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围绕“多予、少取、放活”进行制度创新,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建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奠定物质基础。
第一,围绕“多予”创新财政、社会保障、农业补贴、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创新财政,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比例。二是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均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农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三是建立规范的农业补贴制度,变间接补贴为直接补贴,变流通环节的补贴为生产环节的补贴,变价格补贴为对农民的收入补贴。四是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和省级财政支出体系,把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之与城市居民的子女在入托、入学问题上享有同等待遇。
第二,围绕“少取”创新征地、金融制度。一是创新征地制度,明确界定的土地征用权限,打破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把农业发展银行改造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性银行,通过贴息、补亏、减税等方式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向农民发放贷款,确保县以下各银行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全额返还用于农村,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性农业保险制度,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第三,围绕“放活”创新劳动就业、户籍、科技制度。一是创新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实现就业和管理城乡一体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劳动就业机会均等化,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五大体系,即建立农民外出务工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劳动力流动监测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信息体系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体系。二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福利和等级属性,取消户籍管制,让农民自由选择户籍地,取消农
与非农的划分方法,按常住和暂住人口进行户籍登记。三是创新农业科技,兴办区域性技术服务机构,放活科技人员,搞好农科教三结合,提高农民素质。三、拓宽投入渠道,建立农村文化多元投入机制
第一,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变“城市偏向型”为“城乡共进型”财政支出体系。在具体实施上,一是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文化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并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二是省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并确保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幅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幅;三是要鼓励市、县(市)和区设立扶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第二,增加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主体,拓展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模式。打破是农村公共文化唯一的供给者这个桎梏,完善文化经济,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探寻农村公共文化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道路。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搭建市场化融资平台,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对农村公共文化尤其是准公益性公共文化产品进行投入和供给。要适当放宽公共文化服务的准入门槛,在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的投资主体项目上,支持和促进各种所有制文化单位、外来资本、民营资本或公民个人以合资、合作、独资方式兴办农村文化实体、投资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四、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加大城市对农村文化的帮扶力度
第一,加强城乡文化人才配置的宏观,吸引优秀文化人才向农村流动。首先要用待遇、用感情、用事业留住农村文化人才。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特殊优惠措施,向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倾斜,要给予农村文化人才合理的甚至比城市文化人才更优厚的生活待遇,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献身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他们不愿向别处“飞”。其次要吸引城市文化人才到农村去。要加强人才配置的宏观,通过实施优厚的文化人才,吸引城市文化人才自愿到农村去。在城市文化人才基本饱和、就业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城市大学生的文化优势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发展农村文化的人力资源优势。我们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结合的各项,做好引导和培训,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返乡建设,这是解决农村文化人才短缺的一项有效措施。
第二,加强文化设施共建,构建城乡一体的网络体系。要加强以县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纽带、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示范户为基础的城乡三级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城区重点推进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重点加强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及文化示范户的培育,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衡发展。目前,多数农村的文化设施残缺不全、功能单一、管理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依托城市文化资源的优势,合理规划和建设一批功能全、设施齐的农村文化阵地,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功能,协调文化传播渠道,加强文化设施共建,构建城乡一体的网络体系。
第三,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以信息化带动均衡化。早在2002年,《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的目标。“文化共享工程”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是加强城乡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措施,是一项缩小城乡差别、消除数字鸿沟的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涉及各级各类文化单位,覆盖地域广,要充分体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原则。要利用现有的网络和软硬件环境,整合现有的文化艺术资源来实现共建共享,不搞重复建设。城乡文化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有很强的互补性,要彰显各自的特色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必须开展双向互动与交融,既要加大城市文化下乡的力度,让城市文明深入农村,又要使农村民间文化大胆进城。在信息经济时代,由于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加之城乡联系通道的畅通,城市的物质文明以及城市人的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向农村快速扩散,以现代都市文明为特征的城市文化和以传统乡土文明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在不断冲突中走向融合。城乡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便捷化,使城乡之间信息能够及时沟通,减少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缩小了城乡思想观念上的鸿沟。可见,信息化对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实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之。因此,必须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加大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必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信息技能,以便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
第四,加大城市文化对农村的援助力度,创新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形式。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坚持“三下乡”与“三贴近”紧密结合,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三下乡”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补贴,以采购的形式直接送到农村,常年贴近农民群众开展“零距离”的文化服务活动。二是实现农村支教活动制度化。统筹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支援农村,积极开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等活动,组织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同时继续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并逐步使这一活动制度化,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三是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拔科技人员到农村工作,能实现科技与农业生产的“高位嫁接”,将大量先进实用技术、优良品种、生产开发性项目快速导入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应突出市场机制,努力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为“三农”服务的效益和效率,使这一制度成为城市反哺农村、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四是继续开展下派村支书工作。选派一批有才干的优秀干部下到基层工作,带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五是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继续选聘优秀大学生服务农村,优化农村基层干伍,通过人才回流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六是开展“一帮一”文化对口帮扶活动。开展城市单位对农村的文化帮扶活动,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大力支持乡镇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帮助农村解决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相对匮乏问题;同时动员城市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出版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