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应变:
1、 桩身完整性:反映桩身截面尺寸相对变化、桩身材料密实性和连续性的综合定性指标。 2、 质点振动与波动:弹性介质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受外力作用的质点处产生变形,从而使
该处质点产生围绕原来平衡位置的振动。由于质点间的内力作用,质点振动又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并依次向更远的质点传递,形成波动。波动就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3、 平面波:当波动远离震源,或当我们研究的介质范围足够狭小时,可以近似地将波前面
看作一个平面,而将弹性波简化为平面波。
4、 滤波:从测试信号中除去干扰杂波,突显有效波德数据处理方法。包括高、低通及带通
滤波,有时域频域滤波方法。
5、 低应变反射波法标准曲线应具备的特征:
(1)、直达波(初至波)波形规则 (2)、信噪比较高,无杂波,没有不合理的低频背景及高频干扰。 (3)、桩底反射波或桩间缺陷反射波清晰 (4)、测试曲线无零漂,线部无明显缺陷时,曲线应很快衰减,曲线尾部归零。 (5)、频谱特征清晰,与时域曲线特征对应较好。
6、 低应变方法的局限性:
(1)、仅能测出广义波阻抗的相对变化,可以区分缩颈类与扩劲类缺陷及位置,但不能确定缺陷的具体性质。 (2)、缺陷程度只能定性给出,定量分析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3)、波速,振源频率和混凝土强度间的关系无法准确给出;不能使用波速来确定混凝土强度。 (4)、混凝土波速尚不能精确计算。依据施工桩长测试,统计波速的办法存在很多具体问题。因此桩长缺陷位置的判断仍存在误差。 (5)、桩身存在多个缺陷时,深部缺陷容易漏判。 (6)、浅部盲区和长大桩测试也是一个问题。
7、 混凝土预制桩常见的质量问题:
(1)、打桩锤、垫选择不合理,桩头附近被打碎。 (2)、打桩产生的拉、压应力引起的桩身破坏。 (3)、桩锤选用不合适,难于打到预定设计标高或不满足贯入度要求。 (4)、开控等造成桩身倾斜、断裂。 (5)、接桩部位缺陷:粘接,焊接工艺问题。 (6)、运输过程造成的桩身裂缝、损伤。
8、 桩体波阻抗:Z=P•CAo桩体材料的密度,波速,截面积其一发生改变,桩体波阻抗随之
而变。
9、 如何确定桩型缺陷的击振方式?
长大桩,深部缺陷、桩底分析应选用大锤重击,有时需垫软垫降低激发频率;小桩,浅部缺陷分析应选用小锤轻击。
10、浅部缺陷桩时域,频域曲线特征?
(1)、严重浅部缺陷的时域曲线,经常表现为大低频信号或高频振荡曲线,不易判读缺陷。
(2)、严重浅部缺陷掩盖桩体深部反射信息。 (3)、幅频曲线从频域对波动进行描述。 (4)、借助频域分析较为方便。 11、造成弹性波能量衰减的原因?
(1)、波德球面发散作用。 (2)、介质的阻尼粘滞作用。 (3)、频率吸收作用。 (4)、桩周土固结程度对波德散射衰减的影响。 12、声波透射法测试管数量及布置的规定?
(1)、桩径0.6-1.0m应埋设双管、桩径1.0-2.0m应埋设三根管,桩径2.0m以上埋四根管。
(2)、双管对称布置,三根管呈品字型布置,四根管呈矩形布置。 13、低应变测试记录包含的信息?
它包含了敲击引起的直达波,来自桩身波阻抗变化界面(扩、缩径及桩底等)的反射波,以及环境振动噪音等成份。
高应变:
1、土模型:为进行实测曲线波动方程拟合而设计、模拟土在动荷载作用下工作模式的数学模型。
2、土阻力:高应变测试过程中,桩顶受到冲击后,应力波德桩身向下传播,引起桩身质点的振动。桩身质点的振动作用于桩周、桩端土上,桩周、桩端土则给桩身以反力。这就是桩周、桩端土对桩身的土阻力。
3、上形波:下行波激发土阻力,下行波行至桩身波阻抗变化面而产生的沿桩身上行的应力波。
4、触变效应:高灵敏度饱和粘土在受到震动后,发生强度降低的现象。 二、问答:
1、桩周土阻力发挥,阶段描述?
答:桩周土阻力的发挥可用“强性加载——塑性维持——卸载”三阶段描述。 2、柴油锤击中短桩上行波特点? 答:柴油锤作用下的中短桩,“塑性维持”时间较长,以至于下层土体的阻力传到桩顶时,上层土阻力仍在维持塑性阶段未及卸载,直到桩底反射拉力出现。上行波便由各层土阻力极限值依次叠加而成,构造出逐步上升的走向(上行波应由入射点开始逐步上升,到桩底开始下拐。)
3、03规范高应变测试法桩身平均波速怎样确定? 答:可根据下行波起升沿的起点到上行波下降沿的起点走向德尔时差与已知桩长值确定;桩底反射信号不明显时,可根据桩长、混凝土波速的合理取值范围以及邻近桩的波速值综合确定。
4、凯斯法的假定条件?
答:1)桩身是完整均质的弹性杆,桩身阻抗恒定。
2)所有的阻力全部集中于桩端,忽略桩侧阻尼的影响。 3)应力波在沿桩身传播过程中,只受土阻力的影响。
4)桩土体系为理想的刚塑性模型——土的静阻力与桩土之间位移大小无关。 5、高应变测试法重锤低击的原则?
答:1)锤体应为整体,材质均匀,形状对称,锤底平整。
2)重锤低落距、锤击合力中心应与桩身轴线重合,最大落距不应大于2.5米。 3)试验时,最好实测贯入度,单击贯入度应在2-6毫米。 三、简答题:
1、高应变合格曲线特点
答:1、力与速度曲线峰值明显,符合锤击力作用桩身质点应变及速度运动特征,无高频振荡;
2、上行波的变化特征符合桩—土体系条件 3、力信号后期最终归零,无残余变形平台;
4、力与速度信号同比例上升,共同达到峰值,除非浅部存在硬土层有较大土阻力或浅部桩身存在缺陷,否则两者峰值应重合。
5、双道力与速度曲线幅值相差小于1倍。
2、高应变测桩方法与静载比较误差?
答:1)静动对比标准——静载试验的准确性
多年来,人们试图以动静对比试验结果来衡量高应变测桩方法的准确性,但评述结果有争议。从静载试验得到的极限承载力值并非唯一,要得到一个合理的对比标准很困难。
2)动测信号质量引起的误差——低层次误差
高应变现场测试的每一个环节步骤都至关重要,均关系测试结果的精度。现场信号采集存在误差,测量系统误差:传感器的标定精度等。
3)测试条件不同——中层次的误差
静载荷试验是一种慢速的维持荷载试验法,而高应变是一种动态冲击加载,是在排除动力效应的基础上获得桩的承载力,这本身决定了两种方法
静载
1、 单桩抗压静载试验反力装置有哪些?
(1)、锚桩反力装置 (2)、荷重反力装置 (3)、锚堆反力装置 (4)、自平衡反力装置
2、单桩承载力基本特征值及标准是什么?
单桩承载力试验结果为承载力基本值。试验桩的数量不少于3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时,其平均值为承载力特征值、承载力特征乘以2为承载力标准值。 3、 静载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有哪些?
千斤顶、荷重传感器、油压表、位移传感器、机械式百分表、钢梁、荷重块、数据采集系统等。
4、 传感器埋设技术要求?
传感器宜放置在两种不同性质土层的界面处,以测量桩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层侧摩阻力。在地面处(或以上)应设置一个测量断面作为传感器标定断面。传感器埋设断面距桩顶和桩底的距离不宜小于1倍,桩径同一断面处可对称设置2-4个传感器,桩径较大,试验要求较高时取高值。
5、 复合地基: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
的地基。
6、 水平试验的技术要求?
要求与实际工程的桩基承载台标高一致,千斤顶和试验桩接触处应安装球形支座,千斤顶作用力应水平通过桩身曲线,千斤顶与试桩接触处宜适当补强。
7、 混凝土桩桩头处理? (见JGJ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56页) 8、 静载荷量测?(见JGJ106-2003基桩检测技术规范14页4.2.3) 9、 桩的负摩阻力,它对桩有何影响?
负固结的粘性土或回填土,淤泥等软弱地基在桩周产生沉降变形,土相对于桩向下移动,在桩上产生向下作用的摩擦力称为负摩阻力,它增加桩的竖向荷载和产生附加沉降。
计算题:
1、m=d2/de2= d2/(1.13S)2=5002/(1.13x1000)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