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坚持高效率的阅读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机,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和自学英语的能力。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生在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场所。课堂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而课外教学则是课堂英语的必要补充和拓展。课外教学分两种:一是指定篇目的阅读指导;二是学生的自由读(即自学)。教师在学生自由读前应适当地渗透语感教学,并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如:导读、掠读、检索读、猜词性读和细读。在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应加以引导。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文化的意识。
一、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申奥与申博的成功,英语越来越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社会需要人们具有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时期。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具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阅读,不仅是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而且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通过英语阅读,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以及一些先进的思想。因此,英语阅读技能不仅是最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英语阅读能力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
从《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和规定上看,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喜欢听英语,说英语,用英语;愿意了解外国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小学阶段(一级)的语言技能要求小学生掌握的核心词汇量500,扩展词汇量100,总量600,而且还规定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万词。① 而就现在的考试来看,语言最难,内容最深,而且题量最大的部分,也正是阅读理解。 阅读是一种言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被称为“阅读能力”或“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一种单向交际,它是人的视觉器官和大脑的一系列复杂活动的过程。阅读从人的视觉器官感知所读材料的文字符号信息开始,然后人的视觉神经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大脑,大脑运用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推断出信息的含义,最后根据人阅读的目的对其做出反应或处理。②当然要
具备这种能力,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这就包括了解所学语言国度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总之,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培养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发生在课堂内与课堂外两个场所。课堂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就寸步难行;课外阅读教学是课堂英语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拓展,有了它,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英语学习才会学无止境。
小学生学习英语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势必好学。有了兴趣学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兴趣的激发培养和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老师,孩子的思想是十分单纯的,他们只知道英语说得好老师会表扬也会奖励,只知道英语课象过家家一样,可以唱可以跳可以跑可以说可以和老师同学一起玩,由此学得轻松愉快,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满足了好奇心,对孩子来说,兴趣自信也就自然的产生了。他们愿意表达和交流,力尽所能地去用(use English as much as possible),这一点对于将来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从学习的第一天起,课堂英语就是一个人人争相参与主动参与的空间,即使是最内向最胆小的孩子也因有了这锻炼的机会而带来改变;凡是积极主动参与的学生,英语能力提高得都比别人快;同样,学生的胆量也越来越大。只要能说的,只要想得到的,都能拿来用。英语在孩子的眼中就是在你我之间构建的新的交流的桥梁。当孩子想说敢说,便能慢慢地能说会说了。所以说最大的成功不是他们会说多少,而是他们多么地喜欢去说。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一步提高的。教师应创建说英语的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去思维:借助实物与形体语言,用英语组织教学,营造出浓郁的英语氛围,让学生习惯地听英语说英语,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轻松投入真切感受,用英语去思考问题(thinking in English),并用英语作出反应。而教师创设了大量的丰富的语言环境,给予了大量的丰富的语言素材,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领悟,有效习得”。 教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思考:孩子天生具有语言的摹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就要能发现问题,及时捕捉学生点滴的思考,善于捉住学生思维中跳跃的火花,适时引导,引发学生能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带来对事物更全面的认识,而语言知识也经过了重新的组合加工更具有了实在的价值。
首先,课堂阅读教学正式开始前的“准备操”非常重要。这个环节是用来导入课文的。而重要的是有了这个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导入——教师和学生的自由交谈(free talks)或学生之间的对话(free dialogues)可以很容易的让学生以一种放松的状态进入课文的积极学习中。接着便是形式多样地帮学生解决部分词汇,教师可以通过编故事解决生词,或单词游戏,甚至可以是一个小品、短剧,帮助学生记忆新词。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学生一起解决文章的基本句型结构,即大体框架(outline)。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绘出文章的大致结构,如文章较难,教师可给出几个关键词(key words),从而能整体把握全文。最后,在总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加强重点句型和语法的操练,一些好词好句的吸收,并要求背诵。补充一下,这里所说的背诵,并不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并能欣赏文章的前提下背诵。这使得背诵,不仅仅是词与词、句与句的记忆,更应是在自己脑海中已经存在的课文框架中添词添句。在背诵过程中,体会英语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学习一个一个的孤立的单词,而是把整
个短语或句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来学习,从而也学会了运用。其实,久而久之,也就培养了我们经常说的所谓语感(language sense)。
同时,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正确的阅读:诸如升降调、连读、失爆等朗读技巧。在课堂上,学生能集中地得到一些阅读技能的训练。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注重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坚持高效率的阅读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机,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和自学英语的能力。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生在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场所。课堂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而课外教学则是课堂英语的必要补充和拓展。课外教学分两种:一是指定篇目的阅读指导;二是学生的自由读(即自学)。教师在学生自由读前应适当地渗透语感教学,并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如:导读、掠读、检索读、猜词性读和细读。在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应加以引导。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还应注意文化的意识。
一、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加入WTO,申奥与申博的成功,英语越来越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社会需要人们具有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小学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时期。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具有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阅读,不仅是英语学习的目的之一,而且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通过英语阅读,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以及一些先进的思想。因此,英语阅读技能不仅是最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英语阅读能力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
从《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和规定上看,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喜欢听英语,说英语,用英语;愿意了解外国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小学阶段(一级)的语言技能要求小学生掌握的核心词汇量500,扩展词汇量100,总量600,而且还规定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万词。① 而就现在的考试来看,语言最难,内容最深,而且题量最大的部分,也正是阅读理解。 阅读是一种言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被称为“阅读能力”或“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一种单向交际,它是人的视觉器官和大脑的一系列复杂活动的过程。阅读从人的视觉器官感知所读材料的文字符号信息开始,然后人的视觉神经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大脑,大脑运用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推断出信息的含义,最后根据人阅读的目的对其做出反应或处理。②当然要具备这种能力,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这就包括了解所学语言国度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总之,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培养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发生在课堂内与课堂外两个场所。课堂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就寸步难行;课外阅读教学是课堂英语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拓展,有了它,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英语学习才会学无止境。
小学生学习英语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势必好学。有了兴趣学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兴趣的激发培养和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老师,孩子的思想是十分单纯的,他们只知道英语说得好老师会表扬也会奖励,只知道英语课象过家家一样,可以唱可以跳可以跑可以说可以和老师同学一起玩,由此学得轻松愉快,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满足了好奇心,对孩子来说,兴趣自信也就自然的产生了。他们愿意表达和交流,力尽所能地去用(use English as much as possible),这一点对于将来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从学习的第一天起,课堂英语就是一个人人争相参与主动参与的空间,即使是最内向最胆小的孩子也因有了这锻炼的机会而带来改变;凡是积极主动参与的学生,英语能力提高得都比别人快;同样,学生的胆量也越来越大。只要能说的,只要想得到的,都能拿来用。英语在孩子的眼中就是在你我之间构建的新的交流的桥梁。当孩子想说敢说,便能慢慢地能说会说了。所以说最大的成功不是他们会说多少,而是他们多么地喜欢去说。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一步提高的。教师应创建说英语的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去思维:借助实物与形体语言,用英语组织教学,营造出浓郁的英语氛围,让学生习惯地听英语说英语,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轻松投入真切感受,用英语去思考问题(thinking in English),并用英语作出反应。而教师创设了大量的丰富的语言环境,给予了大量的丰富的语言素材,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领悟,有效习得”。 教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思考:孩子天生具有语言的摹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就要能发现问题,及时捕捉学生点滴的思考,善于捉住学生思维中跳跃的火花,适时引导,引发学生能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带来对事物更全面的认识,而语言知识也经过了重新的组合加工更具有了实在的价值。
首先,课堂阅读教学正式开始前的“准备操”非常重要。这个环节是用来导入课文的。而重要的是有了这个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导入——教师和学生的自由交谈(free talks)或学生之间的对话(free dialogues)可以很容易的让学生以一种放松的状态进入课文的积极学习中。接着便是形式多样地帮学生解决部分词汇,教师可以通过编故事解决生词,或单词游戏,甚至可以是一个小品、短剧,帮助学生记忆新词。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学生一起解决文章的基本句型结构,即大体框架(outline)。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绘出文章的大致结构,如文章较难,教师可给出几个关键词(key words),从而能整体把握全文。最后,在总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加强重点句型和语法的操练,一些好词好句的吸收,并要求背诵。补充一下,这里所说的背诵,并不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并能欣赏文章的前提下背诵。这使得背诵,不仅仅是词与词、句与句的记忆,更应是在自己脑海中已经存在的课文框架中添词添句。在背诵过程中,体会英语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学习一个一个的孤立的单词,而是把整个短语或句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来学习,从而也学会了运用。其实,久而久之,也就培养了我们经常说的所谓语感(language sense)。
同时,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正确的阅读:诸如升降调、连读、失爆等朗读技巧。在课堂上,学生能集中地得到一些阅读技能的训练。
然而,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课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定期地阅读课外英语报刊和英语书籍,并要有一定的量。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阅读技巧才会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巩固,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三、教师指定篇目的阅读指导。
1. 教师备课重“热身(warming-up)”
教师在给出指定篇目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先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得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教师还应对个别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加以解释。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也可根据已有得事实,对文章的结局、后来的前景、隐含的事实进行发掘。如在教4BModule1Unit 4 A story “The fox and the grapes”时,教师在出示故事的主角:the fox, the grapes和the后,让学生预测一下故事的结局会如何。在学生说完诸多结局之后,再来阅读整个故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教师给一些判断题、选择题或回答问题之类的练习以巩固所阅读的内容,使学生领悟到阅读的奥妙。
2. 阅读过程明确 “目标(goal)”
首先应让学生快速阅读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在学生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提一些指导性的问题,让好、中、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main idea),还应指出些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 when, why, who, how等基本事实以及整个过程的总体脉络。提问设计切忌直而贵在曲,宜激发学生兴趣;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提问设计须有“度”;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教师只是给出问题,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探究、主动地感悟体验,做到引而不发。“引”是激疑,是提示,是点拨、指导、启发,通过“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知、发现、创造。 3.阅读教学的扩展“表达(express)”
教师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不是复述课文。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上边能达意就行,不要对其用法作过多的分析。同样,教师应让学生完成一些判断、选择、回答等练习,甚至还可以设计围绕文章展开的一些语言运用方面的练习,如,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有关的话题,甚至
改编课文等,设计的形式可以多样,难度应有坡度,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 4. 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language sense)”
对于英语的学习,读得越多,读得越好,就越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当读到滚瓜烂熟时,文章中的短语、句子、表达方法就会很容易被学生消化和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当然,只有单词的发音正确了,句子的轻重音把握住了,才谈得上有语感。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教学磁带的发音可能更纯正一些,但不如教师的范读效果好。教师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鲜活的榜样。范读时教师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听范读,反复朗读,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总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形式。
四、英语阅读教学的法宝“自学(self-studying)”
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是“教”不完的。今天的学生,只能靠今后的终生学习才能不落伍。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③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阅读理解,费工费时,讲解难度大,处理的不好,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出力不讨好。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呢?
1.面向全体学生选择阅读材料。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个性。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哲人说过,“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兴趣和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④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例如在每堂英语课前,我会事先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内容排演成小品或对话;有时会教一句英语谚语(Everyday English);有时一首英语歌曲或儿歌;甚至一个谜语、一个游戏、绕口令。总之,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有助于英语的都值得拿来一试。
教师可在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加以指导:
(1)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英语读物,且翻最初几页看看,生词多不多,是否不查词典也能看懂,刚开始可以选一些简短、趣味性强的读物,然后可选一些原著来看。
(2)订一份英语报纸或杂志,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如:英语周报(小学版);《Top English》;《英文小读者》;《开心学英语》等。报纸或杂志的词汇量很大,涉及面很广,对扩大词汇量,获取信息很有帮助。 (3)选择一本与教科书程度相近或略难的带有英语练习的英语书。这类书的特点是书中的文章短小有趣,可读性较强,因为文章后设置了理解性的练习,读者可读了文章后完成这些练习,以检查是否看懂了。例如:《Look, listen and learn》、《小雪花》等。
(4)读所有是英语的东西,有英语的东西。如:我们在看《日报》、《新民晚报》等报纸时时常看到一些用英语写的广告,食物或物品包装上的英语说明,走进宾馆时所见到的英语告示……,实际上英语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你有心的话,你可以随时学习。
然而,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课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课外阅读就成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定期地阅读课外英语报刊和英语书籍,并要有一定的量。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阅读技巧才会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巩固,他们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三、教师指定篇目的阅读指导。
1. 教师备课重“热身(warming-up)”
教师在给出指定篇目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先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得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教师还应对个别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加以解释。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也可根据已有得事实,对文章的结局、后来的前景、隐含的事实进行发掘。如在教4BModule1Unit 4 A story “The fox and the grapes”时,教师在出示故事的主角:the fox, the grapes和the后,让学生预测一下故事的结局会如何。在学生说完诸多结局之后,再来阅读整个故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教师给一些判断题、选择题或回答问题之类的练习以巩固所阅读的内容,使学生领悟到阅读的奥妙。
2. 阅读过程明确 “目标(goal)”
首先应让学生快速阅读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在学生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提一些指导性的问题,让好、中、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main idea),还应指出些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 when, why, who, how等基本事实以及整个过程的总体脉络。提问设计切忌直而贵在曲,宜激发学生兴趣;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提问设计须有“度”;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教师只是给出问题,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探究、主动地感悟体验,做到引而不发。“引”是激疑,是提示,是点拨、指导、启发,通过“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知、发现、创造。 3.阅读教学的扩展“表达(express)”
教师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不是复述课文。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上边能达意就行,不要对其用法作过多的分析。同样,教师应让学生完成一些判断、选择、回答等练习,甚至还可以设计围绕文章展开的一些语言运用方面的练习,如,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有关的话题,甚至
改编课文等,设计的形式可以多样,难度应有坡度,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 4. 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language sense)”
对于英语的学习,读得越多,读得越好,就越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当读到滚瓜烂熟时,文章中的短语、句子、表达方法就会很容易被学生消化和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当然,只有单词的发音正确了,句子的轻重音把握住了,才谈得上有语感。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教学磁带的发音可能更纯正一些,但不如教师的范读效果好。教师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鲜活的榜样。范读时教师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听范读,反复朗读,就可以提高学生
的朗读水平,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总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形式。
四、英语阅读教学的法宝“自学(self-studying)”
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是“教”不完的。今天的学生,只能靠今后的终生学习才能不落伍。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③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阅读理解,费工费时,讲解难度大,处理的不好,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出力不讨好。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呢?
1.面向全体学生选择阅读材料。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个性。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哲人说过,“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兴趣和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④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例如在每堂英语课前,我会事先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内容排演成小品或对话;有时会教一句英语谚语(Everyday English);有时一首英语歌曲或儿歌;甚至一个谜语、一个游戏、绕口令。总之,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有助于英语的都值得拿来一试。
教师可在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加以指导:
(1)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英语读物,且翻最初几页看看,生词多不多,是否不查词典也能看懂,刚开始可以选一些简短、趣味性强的读物,然后可选一些原著来看。
(2)订一份英语报纸或杂志,一定要适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如:英语周报(小学版);《Top English》;《英文小读者》;《开心学英语》等。报纸或杂志的词汇量很大,涉及面很广,对扩大词汇量,获取信息很有帮助。 (3)选择一本与教科书程度相近或略难的带有英语练习的英语书。这类书的特点是书中的文章短小有趣,可读性较强,因为文章后设置了理解性的练习,读者可读了文章后完成这些练习,以检查是否看懂了。例如:《Look, listen and learn》、《小雪花》等。
(4)读所有是英语的东西,有英语的东西。如:我们在看《日报》、《新民晚报》等报纸时时常看到一些用英语写的广告,食物或物品包装上的英语说明,走进宾馆时所见到的英语告示……,实际上英语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你有心的话,你可以随时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