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4期 闽江学院学报 Vo1.31 No.4 2010年7月 J0URNAL OF MINJIANG UNIVERSITY Julv 2OlO 福建木版年画发展现状及其艺术特征 王晓戈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福建木版年画是我国南方年画的代表,产地众多,品种也极为丰富。本文介绍了福建木版年画的形成与发 展现状,并根据现存的漳州、泉州、福鼎年画,总结出福建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福建木版年画的丰富性与福建地域文 化的多元性特征相一致;它与福建民间其他艺术门类的共生关系是其图式独特性与传承稳定性形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福建;木版年画;地域文化;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821(2010)04—0129—04 福建是我国著名的木版年画产区。福建传统木 l3个主要的民俗节日;同时书中还写到“书桃符置 版年画以其历史悠久、产地众多、题材广泛、风格独 户问,挂钟馗门上,禳厌邪魅。今州人,岁暮,画工市 特著称。它既传承了凝重、质朴的中原文化特质,也 之”【4J。由此可知,中原主要岁时年节习俗在宋代已 带有南方精巧、秀丽的造型特色,体现出福建地域文 传人福建,门神年画成为当时年节时必需的商品。 化的多元化特征,展现了福建民间工艺美术富丽、精 明、清时期是我国木版年画发展的高峰期。这 巧的艺术传统,是我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中的瑰宝。 一时期的福建木版年画,不但产地多、规模大,而且 一、福建木版年画的形成与发展 各地区年画风格多样,品种繁多。抗日战争以后,由 福建早期的土著居民是“闽越”族,属于我国古 于受到现代印刷技术及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木版 代南方“百越”民族的一支。“闽越”族在春秋战国 年画市场被逐步蚕食,年画艺人纷纷转行,福建的木 时期还处在原始社会后期,西汉初年才建立起早期 版年画就此逐渐衰微。自20世纪60年代,福建乡 的奴隶制国家闽越国,其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汉族, 间逢年过节张贴木版年画的习俗已渐渐消失,年画 原始宗教和巫术盛行。在隋唐以前,福建仍是一片 生产也因此基本停止,年画作坊也大多停业。 人口稀少、野兽横行的蛮荒之地。梁克家在《三山 木版年画雕版易受损毁,老雕版非常难于存留。 志》中描述唐初的福建,称其“户籍衰少,耘锄所至, 特别是在期间,福建各地传统木版年画更是受 甫迩城邑,穷林巨涧,茂木深翳,小离人迹,皆虎豹猿 到极大冲击,大量雕版与画作被烧毁。而近年来,随 猱之墟” J。此后,随中原汉族的大量迁入,福建在 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木版年画的绘稿、雕版、印 人口数量上开始持续增长,经济上得到较大发展。 刷技艺术都已濒临失传的边缘。 历史上中原汉族的4次大规模移民进入福建, 二、福建传统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 以及此后陆续的大量移民,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中 王树村先生认为:“年画——中国民间传统绘画 原的先进文化,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特别是 的一个的画种。因主要张贴于新年之际,故名。 唐、五代时的两次河南籍移民的迁入,更是直接将中 狭义上,专指新年时城乡民众张贴于居室内#l-门、 原“河洛文化”带人福建,促进了福建地域文化的形 窗、墙、灶等处的,由各地作坊刻绘的绘画作品;广义 成,并影响到福建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L2 上,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 到宋代,中原的汉族文化已成为福建社会的文 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 化主体与基础,福建民间岁时节日和各种人生礼俗 归为年画类。” 福建地域广阔,民俗活动多姿多彩、 已与中原各地基本相同。南宋淳熙年间成书的《三 常年不断,福建传统木版年画不仅出现在春节、元 山志》记载了“元日、立春、上元、寒食、上巳、三月廿 宵、中秋等主要年节庆典,也与婚丧嫁娶等民事活动 八、四月八、端午、七夕、中元、重阳、冬至、岁除” 这 和民间信仰等民俗活动紧密相联,因此福建年画更宜 收稿日期:2010—03—16 作者简介:王晓戈(1975一),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l30 闽江学院学报 第31卷 于用广义的概念来界定。 福建最早关注民间木版年画研究的当属福建师 范大学的吴启瑶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 开始细心收集相关资料,并对闽南、闽西、闽东、闽北 各地木版年画做了细致的田野调查。吴启瑶先生在 日记中提到:“福建木版年画的分布,可以分作闽南、 闽东、闽北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中,以闽南的年画 中心产地——漳州的种类最多,以闽东的福鼎最具 特色。闽南和闽东之间,介有一别具一格的莆 仙年画。闽中各县依地理位置的不同,受着靠近邻 县的影响。”L6 福建木版年画的丰富性与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 征相一致。福建高山环绕、河流纵横,复杂的地理环 境将福建分隔成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大自 然区域,各区域内又因山脉河流的走向被划分为若 干个相对闭塞的小区域。“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 俗”,福建各地的木版年画也以其各自的地域文化为 依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它与当地方言、 民居建筑、节庆风俗、民间故事、曲艺、手工技艺等, 共同形成了一个地域性的“文化遗产群落”,并在共 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 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具有较强的地域风格特点。 时过境迁,如今的福建传统木版年画不再是吴 启瑶先生30年前调查时候的情景,木版年画已经逐 渐退出公众的视野。在闽北及莆仙地区,除一些民 间的符版及纸马外,传统年画画店及木版年画作品 基本已难觅其踪。莆田早年兼售木版年画的有“玉 山”、“文新居”、“新美斋”、“富顺”、“宝顺”、“詹斗 山”、“宣华斋”、“文林堂”、“文宝斋”、“宝书林”、 “赛洛阳”等店号,印造经销“灶公”、“花狮”、“开宗 魁斗”、“财神爷”、“花册”(印制各类绣花样式)等 品种的年画。莆田百年老店“赛洛阳”创设于清咸 丰年问,老板戴禧孙老先生为第五代传人,他家世传 旧雕木版近千块。1946年,因旧街火灾,所存木版 大半被焚毁,余下的也于五十年代因家境困窘,将旧 雕版作柴薪烧掉。 目前,只有闽南的漳州年画与闽东的福鼎饼花 较为系统地保存下来,并分别被列入了中国国家级 和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泉州木版年 画虽已消亡,仍有少量年画画作存世。 1。漳州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为闽南年画的代表。它始于宋 末,兴于明代,清代时发展到顶峰。明代初年,漳州 有“曲文斋”、“多文斋”等书坊兼营年画。清代经济 繁荣、国泰民安,更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清代漳州木版年画在题材上出现了大量以历史 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 的作品,从侧面展现了清代丰富的民俗生活场景。 清代到时期,漳州的年画作坊发展到20余家, 这些画店多集中在漳州联子街、路、路一 带。随着漳州向海外移民的进程加快,漳州木版年 画大量向海外输出,不仅在闽南、闽西地区与广东的 饶平、黄岗、梅县、海南销售,还远销到、仰光、新 加坡等东南亚各地区,颇受当地民众青睐。 漳州最大的木版年画作坊首推颜氏家族的“颜 锦华”老店。颜氏家族人才辈出,先后开设了“锦华 堂”、“恒记”、“俊记”、“锦源”、“颜三成”等店号。 鼎盛时期,颜氏设在杨老巷祠堂的作坊占地面积达 1 200多平方米,工人多达近百人,年画品种也增至 200余种,年销售量达10万张以上,为同行所远远 不及。抗日战争前后,年画作坊纷纷倒闭,颜氏家族 则在此时将各家的木版年画雕版全面收购,集于一 家,成为漳州首屈一指的年画店。期间,经过年 画传人颜镜明及其子颜文华先生的努力,保存下来 200余块年画旧版,目前还能印出完整的年画70余 套。2006年5月,漳州木版年画被列人中国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颜文华、颜仕国父子成 为漳州木版年画传承人。 2.泉州木版年画 泉州与漳州同属闽南地区。泉州传统木版年画 品种丰富、构图饱满、线条坚实、色彩绚丽,具有浓郁 的乡土气息。明、清两代,泉州的木版彩印年画业盛 极一时。当时,泉州经售门神的有“美记”、“李福 记”、“裕德”、“泉兴”等十几家店号。泉州木版年画 除了在本省发行,也大量销往浙江、以及南洋各 地。辛亥后,画店纷纷倒闭,泉州木版年画只剩 “三兴”和“李福记”两家。1957年,泉州的木版彩印 业务划归市商业局染纸厂经营,泉州木版年画已基 本停止生产。期间,所有藏版被销毁。目前泉 州传统木版年画已难寻踪迹,只有少量印品存世。 泉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它与漳州木版年画在 题材、风格、工艺技法上都十分相似。泉州年画中的 纸扎画还需将画面空白处镂空,此工艺较为独特,也 为木版年画所承袭。 3.福鼎饼花 福鼎饼花是福鼎地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画 品种,是指专用于中秋月饼外包装的装饰画,也是闽 东年画的代表。福鼎当地群众在吃完月饼后,会把 第4期 王晓戈:福建木版年画发展现状及其艺术特征 l3l 一幅幅漂亮的饼花贴在墙上以供观赏。福鼎饼花始 创于清代,盛行于清至期间,在闽东的霞浦、柘 荣及浙江的苍南、平阳一带广为流行。 福鼎饼花的历史演变,大体可分为“剪纸饼 花”、“手绘饼花”、“木刻饼花”3个阶段。“剪纸饼 花”出现最早,又叫“拳头花”。它是以各类色纸剪 贴而成,以表现儿童的“百子花”为代表。“手绘饼 花”出现于清末民初,先出现“团花”,后又进一步发 展出“泥金饼花”。泥金饼花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手 绘饼花,属于;31笔重彩画。它以泥金入画,故色彩鲜 艳,富丽堂皇。手绘饼花产量不大,但造价往往比月 饼本身还高出几倍。清末民初时期,福鼎艺人林通 琳开始尝试制作“木刻饼花”,早期的木刻饼花用手 工勾绘面部,因此又被称为“洗脸饼花”。之后随着 技术不断改进,逐渐发展出木版套色饼花,进一步提 高了生产效率。由此,福鼎饼花也进入了发展高峰 期。福鼎木刻饼花在造型上包括美人式、八宝式、八 果式、团式等多种不同形式,在题材上多为戏出年 画,内容以当地每年演出的“溪江戏”剧目为主,色 彩艳丽,线条优美,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机器印刷的戏文图传 人福鼎,因其色彩鲜艳、价格便宜,逐渐取代了福鼎 传统木刻饼花的地位,福鼎木刻饼花从此逐渐衰落。 目前,福鼎饼花尚有30多种图案保留了下来。2006 年,福鼎饼花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 树霞先生成为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鼎饼 花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三、福建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 木版年画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征。福建的民俗 文化是古代中原文化与古代闽越遗俗相结合的产 物。唐宋时期是闽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北方移民 在这一时期大量迁入福建,因此福建各地的民俗文 化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包含了一些相同或相似 的文化基因。同时,福建自古地少人多,闽人多从事 商贸,或迁居海外谋求发展,由此形成了福建人较强 的商业文化意识和开拓精神。这种重商传统在促进 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福建各地的民间 艺术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并相互影响。 福建木版年画既是福建民间传统社会生活的一 个缩影,也是福建民俗与图式传承的重要载体。虽 然福建各地木版年画风格各异,但从整体上看,福建 木版年画在艺术风格上有以下共性特征: 1.继承了福建传统版画技艺 福建雕版印刷业始于唐代。宋代福建建安麻沙 刻书规模居全国之首,“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 中以建安为最” J。除位于闽北的建阳外,闽东的福 州、福鼎,闽西的汀州四堡,闽南的泉州、漳州,莆仙 地区的莆田都是福建著名的雕版印书产地。福建刻 印的图书以图文并茂著称,元代建本就开始在书中 插有图画,到明代由于市民文化的兴起,这类附有木 刻插图的书籍更为兴盛,其中“建安派”是明代重要 的版画流派。雕印技艺和插图艺术的发展,进一步 促进了福建木版年画造型技艺及艺术风格的形成。 年画通常只在年节时印制、销售,因此福建各地 年画店通常在印制年画的同时,也出版各类书籍。 在这些画店作坊中,艺人既雕刻书版,也雕刻年画画 版,因而所出品的年画在造型与风格上也与当地的 图书插画大体相同。如漳州“颜锦华”名下的作坊 分为“黑房”与“红房”,黑房主要刊刻《四书》、《五 经》、《古文观止》等书籍,红房专营民间年节时及操 办婚丧喜庆之需的木版年画。颜氏家族很注重后备 艺人的培养,家族每一代人中都不乏书、画、雕、印的 高手,因此“颜锦华”画店出品的书籍和年画都能保 证较高的艺术水准。福鼎“文成堂”也刊印《四书》、 《五经》、《千家诗》、《五言杂字》、《声律启蒙》等图 版书籍,这些书籍中的插画与其出品的饼花,在风格 技艺上基本相同。 2.与当地其他民间艺术相辅相成 福建木版年画除了在当地的各类节庆活动中使 用#1-,也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门类,如民间戏曲、舞 蹈、音乐及纸扎工艺等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形成了 一种立体的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如闽南年画中的灯 画专用于花灯制作,功德纸年画则用于特定的道教 仪式。福鼎的饼花艺人多数是当时社会上的能工巧 匠,他们善书、善画、善长各种纸扎工艺,也画“茶箱 花”,参与民间节日“铁枝(即台阁)”比赛中“铁枝” 的设计与创作,这也直接促成了各民间艺术项目的 融合。福建民间文化活动中,各种民间艺术项目如 戏曲、礼仪、节庆与传统手工艺之间所形成的相互依 存、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共生特性,也显示出深厚 的历史与人文积淀,这种共生性也是福建年画图式 风格独特、传承稳定的重要原因。 福建年画都具有画工精湛,构图饱满,雕刻精美 细致,注重神态刻画的特点。画中人物造型风格与 形式语言也与当地的石雕、建筑彩绘、木雕、剪瓷雕、 陶瓷绘画的整体风格相一致。这也反映了福建木版 年画与其他民间艺术门类间的内在联系。 福建民间戏曲肇于唐,兴于宋,盛行于明清,福 132 闽江学院学报 第31卷 建至今依然是全国戏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省份。福 建木版年画中就有大量有关民间戏曲的年画作品, 年域中的人物在服饰、姿态上都深受戏曲表演的影 响。漳州年画中“戏出连环画”数量众多,而福鼎饼 花绝大部分都是表现福鼎的“溪江戏”。这些年画 因记录了戏曲表演的生动画面而深受群众喜爱,同 时也提升了戏曲艺术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3.适应社会需求,反映现实生活 场景至今在闽南农村还能见到;“九流图”、“龙舟竞 渡图”等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华军大战 武昌城”反映了辛亥时漳州民间高涨的的爱国 热忱,极富时代特色。20世纪50年代,泉州年画艺 人将一些年画老版上的文字进行挖补,印制出“生产 建设”、“健康第一”等新主题年画。而福鼎的美人 式饼花中则表现了当时福鼎青年女子的服饰,体现 出对新潮时尚的追求;1958年,福鼎饼花艺人还创 作了“农业学大寨”、“人民公社好”等反映我国现代 史实的新式饼花。这些作品都表明福建各地年画在 由于古代福建生活环境恶劣,医疗水平落后,故 闽人索有“信巫尚鬼、重淫祀”的传统,宗教及民间 信仰之风炽盛,神明繁多、庙宇林立,且各种祭拜佛 事常年不断。因此福建木版年画中表现妈祖、关帝、 保生大帝、福德正神等神灵的宗教类题材很多,各类 继承传统年画图式的基础上,有善于灵活变通,适应 时代发展需要的特色。 四、结语 宗教活动中用来焚烧的纸马品种也非常丰富,这体 现了福建民间信仰崇拜的多样性与普遍性。 福建木版年画题材广阔,除门神、神像画、纸马 等传统题材外,还有很多表现戏曲故事、神话传说、 装饰纹样与世俗风情故事的画作。这些作品不但画 福建木版年画是福建深厚的民间艺术土壤与独 特的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福建先民们集体 智慧的结晶;也是福建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 美情趣、宗教情感和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福建木 版年画所表现出的艺术特点,与福建地域文化的多 面精美、寓意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体现了人民 群众祈福迎祥、美化生活、贬恶扬善、追求美好生活 的精神追求。 善于表现现实生活也是福建木版年画的另一特 色。如漳州木版年画“纺织图”,画面上的农村生活 元文化特性相一致。它既是福建年画技艺传承的重 要物质载体,同时更象征了一种福建民间传统文化 的精神传承,其深厚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值得我们 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注释: [1][3][4](宋)梁克家:《三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582、781、790页。 [2]王晓戈、龚晓田:《漳州木版年画艺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一l4页。 [5]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6]景献慧:《试论吴启瑶与福建木版年画》,《东南传播)2oo8年第2期。 [7]许晴野:《闽中民俗艺术奇葩~莆田民间版画采风纪实》,《东南文化》1998年第4期。 [8](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第53页。 The Current Status and Artistic Featre uof Fujian Traditional Xylograph Spring Festival Pictures WANG Xiao—ge (College ofFine Art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 Abstract:The Fujian Traditional Xylograph Spring Festival Pictures is the representative in southem China. Not only is the production site abundant,but also its type is prolific.The formation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of Fu。 jin Tradiational Xylograph Spring Fesitval Pictures are introduced,and its artistic feature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 per.The abundance of Spring Festival Picture of Fujian is consistent with local multicuhural features in Fujian;the cohabi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ring Festival Pictures and other local arts’category of Fujian is important fac— tors for its style uniqueness and inheritance steadiness. Key words:FujJan;xylograph spring festival pictures;regional culture;artistic features (责任编辑:金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