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 则
第一条 编制目的
1999年批准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对宁波城市发展和建设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经过近十年的实施,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为指导和适应新世纪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城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进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第二条 规划依据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涉及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国家近期有关城市规划的、规定和宁波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经批准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20》及其他相关规划。
第三条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立足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合理安排城乡空间;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使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承载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坚持现代化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建设标准;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营造兼具江南水乡与现代港城的城市个性,形成江、河、湖、港、桥融为一体的城市风貌特色。
第四条 规划重点
进行城市环境容量分析(土地、水、环境),清晰城市发展门槛条件,科学、合理地预测城市规模;明确宁波在全国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地位,确定用地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研究城市综合交通设施,统筹安排路网场站;研究并确定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布局.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五条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市区、中心城三个层次。市域即宁波市行政辖区,面积9365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城镇发展战略、城镇体系结构、都市区空间形态结构、市域基础设施布局及重点发展城镇等.市区为宁波市市区行政区域,也是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2560平方公里,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中心城范围包括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是本次总体规划的重点地域,控制范围600平方公里.
第六条 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期限为2004年至20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04年至201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第七条 成果组成
本规划由总体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以下黑体字为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 法律地位
本规划经批准后,将作为宁波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技术性行规,凡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城市空间资源利用的一切行为均应遵守本规划。
二、城市发展目标
第九条 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到2020年,经济和社会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发展协调,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代化都市格局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地位牢固确立.力争在2020年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十条 经济发展目标
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环境更加优越,市场经济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产业配套协作协调顺畅,农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和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地位牢固确立,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
第十一条 社会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社会风尚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保健全、人民生活安康的现代文明城市,确立浙江省高教和科研副中心的地位,更好地体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第十二条 建设发展目标
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拥有先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到202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2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2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中心城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通过20年左右时间,把宁波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兼具国际港口和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三、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十三条 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城市职能: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和高教、科研副中心;东南沿海重要风景旅游城市。
第十四条 人口规模
2010年市域常住人口730万,中心城实际居住人口200万,城市化水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810万,中心城实际居住人口250万,城市化水平70%以上。
第十五条 用地规模
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267。2平方公里,其中三江片15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9.4平方米,北仑片82.1平方公里,镇海片31。1平方公里;2020年中心城城市建设用地329平方公里,其中三江片18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96.4平方米,北仑片100平方公里,镇海片41平方公里。
四、市 域
第十六条 城镇发展战略
因地制宜,高效利用市域空间资源,引导人口、产业适度向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中心镇集聚,促进城乡空间协调、有序发展。
重点发展北部都市区。充分利用港口、技术、资本优势,加快产业创新,优化空间结构,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扶植和培育区域二级中心城市.发挥二级中心城市的区域中心作用,促进各要素集聚,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实力.
加强中心城镇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努力促使城镇发展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择优加强中心镇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集聚生产要素。把区位、交通、经济基础好且相对的重点城镇向小城市推进,城郊城镇纳入城市的发展空间,与中心城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十七条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二区、T轴为主体的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式空间布局结构.二区即以余姚南部四明山麓前沿至东钱湖、穿山半岛为分界线,形成北部都市区、南部生态发展区。T轴为杭州湾南岸滨海线与沿海国道等交通干线构成的T字型发展带。
北部都市区是宁波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发展港口、制造业、物流及金融、商贸、信息、科技、风景旅游等第三产业.规划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杭州湾南岸及滨海线形成带形组团城市结构。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纽带,卫星状小城镇为组团,实现网络互动,整体发展。
南部生态发展区是城市水源涵养地,重要的生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风景旅游、水产养殖加工和机械电子等与生态环境、风景旅游无矛盾产业。规划以宁海县城、象山县城为中心,西店—宁海县城—岔路,象山县城—石浦两条城镇发展纵轴及象山县城—宁海县城发展横轴组成点轴型结构.
第十 城镇规模等级
城镇规模等级分6级:Ⅰ级人口200万以上(宁波中心城)、Ⅱ级人口20—50万(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Ⅲ级人口10-20万(周巷、观海卫、石浦)、Ⅳ级人口5—10万(泗门、慈城、溪口、集士港)、Ⅴ级人口3-5万(11个)、Ⅵ级人口3万以下(36个)。规划中心镇人口不小于3万,一般建制镇人口原则上不小于1万.
第十九条 城镇职能等级
城镇职能等级分5级:中心城(都市区核心),余慈地区、奉化-鄞南(都市区外部组团),二级中心城市(宁海、象山),中心镇(泗门、梁弄、周巷、观海卫、慈城、集士港—横街—古林、咸祥—瞻岐—塘溪、溪口、莼湖、西店、岔路—前童—桑洲、石浦、西周)、一般建制镇(41个)。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二十条 都市区空间形态
都市区由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慈溪行政区域及鄞州、奉化、余姚部分区域组成,用地面积4036。7平方公里。都市区空间以上林湖—杜湖—九龙湖地区生态绿地为绿心,呈环型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宁波中心城由三江片、北仑片、镇海片组成,沿交通干道形成余姚中心城市(含姚北新区)、慈溪中心城市(含杭州湾新区)、泗门、周巷、观海卫、奉化中心城市等组团,各组团之间保证1000米以上的生态隔离绿带。
第二十一条 余慈组团
余慈组团由余姚中心城市(含姚北新区)、慈溪中心城市(含杭州湾新区)组成.余姚中心城市主要向北发展,并适当向东发展,慈溪中心城市以向北、向东发展为主,控制向西、向南发展。该组团是杭州湾南岸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基地。到2020年,余慈组团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达到100万。
第二十二条 奉化—鄞南组团
奉化-鄞南组团由奉化市区和鄞州姜山—洞桥组成。其中大桥、江口与西坞相向发展,姜山—洞桥主要向东、向西发展。该组团工业应优先发展服装、机械及高新技术产业,是城市重要的高新工业用地的后备区。到2020年,组团内实际居住人口达50万左右。
第二十三条 重点城镇
1、宁海县城(宁海城关、梅林、桥头胡):南部区中心城市之一,重点发展轻纺、机械等工业.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30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宁海城关、梅林、桥头胡相向发展,形成三片组团式布局结构。
2、象山县城(丹城、爵溪):南部区中心城市之一,重点发展海洋产业.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30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丹城与爵溪相向发展,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形成组合式布局结构。
3、中心镇(13个)
为加强中心镇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城镇进行合并或走集团式城镇的道路。
①周巷:慈溪西部区中心城镇,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食品基地。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10-1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②观海卫:慈溪东部中心,工贸与旅游城镇。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10—1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③泗门:余姚北部中心城镇,主要发展轻加工业.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5-10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④梁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余姚南部山区中心城镇,纪念地及旅游城镇。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3—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⑤慈城:宁波市区近郊城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5—10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⑥集士港(古林、横街):宁波市区近郊城镇,鄞州西部中心,主要发展地方农副产品加工。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5—10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⑦咸祥(瞻岐、塘溪):宁波市区远郊城镇,鄞州东南中心城镇,重点发展海洋产业.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3-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⑧溪口:全国著名风景旅游城镇,奉化西部中心.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5-10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⑨莼湖:奉化东部中心,以轻工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3—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⑩西店:宁海北部中心,工贸型城镇.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3—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错误!岔路(前童、桑洲):宁海南部中心,工业及旅游城镇。2020年实际居住人
口3—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错误!石浦:著名渔港,省对台贸易基地,象山南部中心。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10—1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错误!西周:象山西北部中心城镇,重点发展轻加工及海洋产业。2020年实际居
住人口3-5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
第二十四条 风景旅游
规划以都市观光旅游圈为核心,余姚江历史文化、奉化人文山水、东部滨海、南部温泉古镇为四带的一圈四带旅游网络,并建设四明山、东钱湖、宁海温泉、松兰山四大度假基地。
都市观光旅游圈范围包括宁波中心城,主要旅游基地为中心城三江片、东钱湖等;余姚江历史文化旅游带范围包括慈溪、余姚、慈城及高桥,主要旅游基地有余姚市区、梁弄、鸣鹤、河姆渡、慈城等;奉化人文山水旅游带范围包括鄞州鄞江、龙观和奉化市西北的溪口、江口等,主要旅游基地为溪口、鄞江;东部滨海旅游带范围包括从象山港到三门湾的象山县整个滨海地带及奉化、鄞州、宁海滨海区,主要旅游基地为丹城、石浦;南部温泉古镇旅游带范围包括宁海深甽、前童、岔路,主要旅游基地为深甽、前童、岔路。
第二十五条 市政设施配置标准
供水:2020年余姚中心城市、慈溪中心城市、奉化中心城市人均最高日生活用水量均为320升,宁海县城、象山县城为300升,中心镇250升,一般建制镇220升,农村180升.
供电:2020年人均年生活用电量,余姚、慈溪、奉化中心城市为1200千瓦时,宁海、象山县城为1000千瓦时,中心镇为800—1000千瓦时,一般建制镇700—800千瓦时,农村为600-700千瓦时。
通信:2020年电话主线普及率,市域中心城市为55-60部/百人,中心镇为50-55部/百人,一般建制镇为40—50部/百人,农村为30部/百人。
燃气:2020年市域中心城市人均年耗热指标70万大卡,中心镇为65万大卡,一般建制镇60万大卡,农村为50万大卡。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二十六条 市政设施布局
供水:近期建成白溪水库、皎口水库(周公宅水库)、曹娥江、汤浦水库等引水工程和东钱湖水厂、毛家坪水厂、姚江工业水厂、鄞东工业水厂等供水工程,实施钦寸水库——亭下水库引水工程;远期建成北渡水厂等供水工程。
供电:中心城、余姚、慈溪以镇海、北仑电厂、LNG电厂、鹰龙山电厂以及500KV甬东变、天一变、甬西变、市北变和观城变作为城市电源支撑点,形成500KV高压送电网络.奉化、象山、宁海以宁海国华电厂、乌沙山电厂以及500KV宁海变、天一变作为城市电源支撑点,形成500KV高压送电网络。500KV沿城市外围山体、自然绿带形成高压输电管廊,原则不穿越城市规划区。220KV在城市外围形成双环网,城市供电以110KV、10KV作为高中压配电网,向用户供电.
通信:建设中心城至各县(市)的大容量、高可靠性的光同步传输网,逐步形成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兼含通讯、广播、电视的多功能、现代化的信息传输体系。保护中心城至慈城、南山、奉化、镇海、太白山的微波通道。
燃气:结合春晓油气田建设,气源逐步改为天然气,天然气长输管线在春晓镇登陆,沿新路岙水库南侧道路向北至同三高速公路,沿东外环路、绕城高速公路、余北快速路向余姚、慈溪、杭州方向供气。高压管道沿绕城公路、同三国道主干线以及高速公路象山连接线向奉化、宁海、象山等城区供气。在三江片与镇海片之间生态隔离带设一座城市门站,在北仑、余姚各设一座天然气门站。
其他:保留经北仑—镇海—慈溪至南京原油输道用地。
第二十七条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宁波温暖湿润,雨量丰沛,但由于河流径流短,存储能力有限,因此,建设宁波成为节水型城市是一项长远目标。
在合理调配地区现有水源工程的同时,规划境内水源工程:城市供水区近期有周公宅水库、溪下水库和葛岙水库,尚可开发利用的有许江岸水库、芦王水库和亭溪水库;余慈地区近期有双溪口水库和向家弄水库(扩建),尚可开发利用的有西岙水库、临海海涂水库和郑徐海涂水库;象山港区近期有西溪水库和上张水库,尚可开发利用的有辽车水库、泗洲头水库和白墩水库。境外引水工程近期实施钦寸水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库及其引水工程、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曹娥江至宁波引水工程、汤浦水库引水工程等四大工程,远期(远景)考虑实施富春江引水工程,从而彻底解决宁波市中远期的缺水问题。
通过上述水源工程和境外引水工程的建设,在“节流、治污、开源\"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下,宁波市各规划期水的供求是能得到满足的.
五、市 区
第二十 市区范围及管理
市区包括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六个行政区,面积2560平方公里.规划确定市区为城市规划区范围,该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规划与管理。市区分中心城与郊区两部分,中心城规划内容在中心城部分作出规定.
第二十九条 郊区城镇
2020年市区范围内的城镇共有11座,其中江北1座(慈城),镇海1座(九龙湖),北仑1座(春晓),鄞州8座,包括集士港(古林、横街)、咸祥(瞻岐、塘溪)、姜山、鄞江(洞桥、龙观)、五乡、高桥、横溪、章水.规划形成五片城镇组群:以慈城为中心的甬西北城镇组群;以集士港为中心,包括高桥、古林、横街等镇的鄞西城镇组群;以咸祥为中心,包括瞻岐、塘溪等镇的鄞东南城镇组群;以姜山为中心,包括横溪、云龙等镇的鄞南城镇组群;以鄞江为中心,包括洞桥、章水等镇的鄞西南城镇组群。重点发展区为慈城、集士港(古林、横街)、咸祥(瞻岐、塘溪)、高桥、姜山、洞桥;适度发展区为鄞江(洞桥、龙观)、五乡、春晓、九龙湖;生态环境保护区为章水、横溪等乡镇的山区。
第三十条 郊区绿色空间
结合风景林地、蔬菜、果园、苗圃等基地建设,构筑城市外围生态圈,城市外圈生态绿地严禁开发建设。郊区风景林地主要有东钱湖风景名胜区、天童风景名胜区、九龙湖度假区、慈城——保国寺历史文化游览区、穿山半岛滨海风情游览区及其他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山林湖泊。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近郊乡镇,包括慈城、姜山、云龙、五乡。规划苗圃结合城市绿地系统,大都分布在城市边缘、铁路沿线、山体边缘等。
第三十一条 蔬菜副食品基地
建立以慈溪长河、江北甬江等蔬菜农场为基础的100亩以上蔬菜科技示范园区10个,发展100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建设市级基地牧场23个。
第三十二条 其他
危险品仓库布置在穿山北东端。保留龙山的火葬场和墓地,保留戚家山、灵峰山、陈山墓地.保留北仑枫林垃圾处理厂,新建医疗垃圾处理厂。新建大岙、鄞州裴岙、镇海多元垃圾填理场,在宁波市化工区及北仑郭巨镇各设置一处固体废弃物处置站.
六、中心城
第三十三条 中心城地位
中心城是全市的核心地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物流中心,临港工业和港口的主要集中地。因历史沿革和环境条件,城市沿海岸带和甬江分三片呈“品\"字形组团式展开。
第三十四条 发展方向
三江片近期重点向东发展,中远期随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和庄桥机场外迁,重点发展北部,适度发展西部和南部,镇海片、北仑片沿海岸线发展。
第三十五条 空间结构
规划中心城呈“两带三片双心”组团式的结构。两带即滨海布置产业带,沿三江安排生活带;三片即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各片相对兼以生态绿地作隔离,以快速交通相连接,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双心即三江片三江口中心和东部新城中心.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三十六条 分片职能
中心城的城市功能由各片区组成的,其中三江片是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金融、商贸、信息、科技、教育、旅游基地,以三产和生活居住用地为主,适当发展高科技或无污染的工业;北仑片是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东南沿海以大型临港工业和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化滨海新城区;镇海片作为近海物资中转基地,大型临港工业区和滨海、滨江的现代化生活区.
第三十七条 分片规模
2020年中心城规划实际居住人口250万,其中三江片195万,北仑片40万,镇海片15万。2020年三江片城市建设用地18801。2公顷,人均96。4平方米,北仑片城市建设用地10000.4公顷,镇海片城市建设用地4098.2公顷.
中心城分区职能及规模一览表(2020)
人口规 用地规模 (KM) 80 34 30 10 34 20 70 4 6 41 2主 要 职 能 重点发展金融、商贸、文化、信息等第三产业,同时发展无污染或环境影响小的工业项目 重点发展行政商务、科研教育等第三产业,同时发展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 模 (万人) 老市区 三江片 (195万) 东部地区 90 35 35 15 20 10 23 3 4 15 南部地区 鄞州政治、经济中心,市级高教中心、旅游休闲中心 西部地区 以发展无污染工业为主的综合区 北部地区 以发展机械工业为主的综合区 西片区 重点发展中小型工业及相应的生活设施 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及大型远洋集装箱转运中心,重点发展港口、保税区、临港工业 以集装箱枢纽港为主的综合发展区 东北亚航运中心集装箱中转港和华东液化汽中转储运基地 以发展大型临港工业为主,近海物资中转基地和现代滨江生活区
北仑片中片区 (40万) 东片区 大榭岛 镇海片(15万)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三十 分片布局结构
三江片以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为发展轴,形成以三江口为商业中心、东部地区为行政商务中心的双核空间结构.依江形成以水和绿地为主的生态轴,梯度配置公建、居住、交通用地,呈层状发展态势。城市的三圈环线构成三江片的交通骨架,内环以内以古城保护和旧城改造为主,中环以内发展第三产业及生活居住为主,外环与中环之间发展无污染的城市工业及生活居住.规划中山路和世纪大道形成两条“十”字形城市轴线,中山路为贯穿城市东西向的生活轴,世纪大道为南北向景观轴。
北仑片形成“三区一岛”组团式布局,各片区以生态带、海岸线分隔,以便捷的交通体系相联系。三区一岛:即中片区、东片区、西片区和大榭岛.北仑片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三片区北部滨海地带及大榭岛。穿山半岛南岸及梅山岛作为生态发展地区,适宜发展生态型建设项目.
镇海片用地布局由居住和工业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滨江为居住生活用地;工业用地由后海塘工业区、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宁波市化工区组成;居住和工业之间以防护绿带作为隔离.
第三十九条 居住用地
规划以多层及中高层住宅为主,适当布置高层住宅,控制别墅建设,居住用地按社区—组团结构布置。至2020年规划中心城居住用地8319。5公顷,人均33。3平方米,其中三江片6324。5公顷,人均32。4平方米,北仑片1475。7公顷,人均36。9平方米,镇海片519。3公顷,人均34.6平方米。
第四十条 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按市级中心--区级中心-—社区级中心三级配套.规划中心城公共设施用地3220.8公顷,人均12.9平方米,其中三江片2620。1公顷,人均13.4平方米,北仑片471。1公顷,人均11。8平方米,镇海片129。6公顷,人均8.6平方米。
市级中心主要集中在三江片.行政中心与商务中心位于世纪大道以东、通途路以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南地区,用地200公顷左右,控制用地1000公顷左右;商业中心位于三江口地区,用地300—500公顷;文化中心位于余姚江湾头至三江口两岸,用地100-200公顷;高教园区形成南北二片,南区位于鄞州中心区东南部,北区依托宁波大学沿甬江向北拓展,控制用地各600—700公顷;休闲旅游基地位于东钱湖,其规模与位置按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确定。规划在北仑和镇海各设一市级副中心。北仑市级副中心位于新碶长江路两侧,用地100公顷;镇海市级副中心位于城关的胜利路、城河路、沿江路地段,用地80公顷。
区级中心五处,分别位于鄞县大道中段两侧、环城西路中段、庄桥机场地区、北仑小港、镇海临江地区。
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相应配套。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配置老年服务设施。
第四十一条 工业用地
规划中心城北部以滨海产业为主,三江片用地以一、二类工业为主。2020年中心城工业用地9115.9公顷。分片布局如下:
三江片重点发展轻工、电子、服装及高新技术、知识密集型工业(一、二类工业)。主要工业用地有:宁波市科技园区以科研为主,现有工业将逐步向外置换,规划保留一类工业用地86公顷;望春工业区以发展轻工、传统工业和农副产品为主(一类工业),规划工业用地505公顷;鄞州中心区东部工业以发展轻工、服装为主(一类工业),规划工业用地350公顷;骆驼西部工业用地(一、二类工业)752公顷;江北西部以发展无污染的地方工业为主(一类工业),规划工业用地856公顷。规划三江片工业用地3236.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17。2%,人均工业用地16。6平方米。
北仑工业用地分东、中、西和大榭岛四片区:东区结合港区布置中小型加工区和传统产业区;中区安排大型临港工业、出口贸易加工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西区工业主要集中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区域、江南出口加工区;大榭岛工业布置在大榭岛西北部和东南部。规划北仑片工业用地4007公顷。
镇海片主要发展大型临港工业(二、三类)以及为港口配套的中小型工业(一、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二类).宁波市化工区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项目,用地1215。1公顷;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项目,用地657。2公顷。规划工业用地1872。3公顷。
中心城外围设置三个工业卫星镇:洞桥、姜山、慈城西。
第四十二条 仓储用地
规划中心城仓储用地2.0公顷。
三江片仓储用地均为普通仓储用地,结合机场、铁路站场、汽车货运站及主要交通线布置。2个仓储区分别位于江北工业区东北侧、栎社机场北侧;2个物流园区分别为栎社机场物流园区(50公顷)、江北西区物流园区(30公顷).规划三江片仓储用地234。6公顷,人均1.2平方米。
北仑片规划在保税区设一处仓储区,在同三连接线北仑段以西,余北快速路以南结合铁路站场设置物流园区,规划北仑片仓储用地517。0公顷.
镇海片规划形成后海塘仓储区和镇海城关物流园区,规划镇海片仓储用地140。4公顷。
七、城市综合交通
第四十三条 对外交通
规划目标:围绕把宁波市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各种交通方式齐备的优势,立足宁波,连接上海,联网全国,面向世界,形成水、陆、空全方位的立体化交通网络,营造与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相适应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
1、公路
①形成“213”高速交通圈,即至上海、杭州、金华、温州的2小时交通圈,市域1小时交通圈,都市区30分钟交通圈。
②市域公路网形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北仑港为起点,以中心城为中心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一环”指绕城公路,“六射\"指杭甬高速公路、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同三国道主干线、甬金高速公路、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及连接线、甬舟高速公路(北仑接线)、甬台温复线(云龙—象山)。配置高速公路辅助线、支线或连接线,包括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余慈连接线、石浦连接线、甬舟高速公路复线(镇海接线)及杭甬复线、大碶疏港高速公路及穿山疏港高速公路等。预留杭甬高速公路、同三国道主干线和绕城高速公路的拓宽用地。第二层次为由新建的沿海中线、沿海南线一级公路、各县(市)与高速公路的连接线、陆岛交通工程以及现有国省道干线组成的二级以上公路网。第三层次为县乡公路.
③规划新建宁波城东客运站,具有客运指挥管理与信息服务中心功能,新建、改建东站、西站、北站、南站旅游客运中心、洪家、北仑、镇海、段塘和鄞州中心区十个客运站。规划邱隘东站、机场北站、骆驼、庄桥、北仑、镇海、北仑国际集装箱中转站等七个货运站。
2、铁路
①对外铁路通道由萧甬铁路、甬台温铁路、甬金铁路、杭州湾跨海铁路组成。规划预留杭甬城际轨道交通通道.
②区域内部铁路网络主要是在现有洪镇支线、北仑支线、余慈支线的基础上,规划北仑支线复线、大榭岛、穿山北港区、华峙港区专用线以及宁波市化工区支线、象山支线,预留梅山支线及舟山支线.规划在现有洪镇支线基础上扩建为北环线,在渔业钢丝绳厂西侧预留环线铁路跨甬江桥,在通途路东侧至布阵岭—孔墅岭西之间预留铁路东环线,保留庄桥经南站到北仑铁路并改造成为城市西、南环线。
宁波市区铁路环线形成后,北环以货运列车行驶为主,南环以客运列车行驶为主。
③编组系统。洪塘编组站按二级四场型规划;大碶站为港前工业站,按一级三场规划。
④场站布局
规划期内现有宁波站仍为主要客运站,改造现有东站作为客车整备所。远景结合铁路环线在镇海洪家预留宁波北站。货运场站主要有城西北庄桥货场、东部邱隘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货场和北仑邬隘货场三个综合性货运场和一个大碶集装箱中心站。
3、 航空
栎社机场按飞行区指标4E、两条远距平行跑道规划,控制用地1025公顷。严格保护机场净空及电磁环境,严格控制机场周边地区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建设。
规划期内启动庄桥机场搬迁工作,在慈溪观海卫东北高背山村外侧预留新机场用地,控制用地1000公顷。
4、港口
①整合宁波港与舟山港资源,加快港口一体化建设,形成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线地区重要物资转运枢纽;强化集装箱干线港地位,发挥港口优势,推动港口与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共同开发以集装箱港区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业,并带动腹地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模式,坚持“统一规划、市场操作、隶属不变、合作繁荣”的共同发展原则。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岸线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岸线-—陆域开发力度,推进金塘岛、六横岛联合开发和象山港建设,促进优势互补,尽快建成甬舟高速公路(舟山连岛工程),进一步完善集疏运网络建设。规划期末货物吞吐能力达3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2000万标箱。
②宁波港包括宁波、镇海、北仑、穿山北、大榭、象山湾及石浦港区,其中三江片内的宁波老港区以旅游功能为主.北仑、穿山北、大榭、金塘岛、六横岛共同组成集装箱运输核心区,北仑、大榭、老塘山、舟山本岛共同组成南部干散货主体运输区域,梅山港区(含穿山南)位于生态发展区,作为后备港区.
③岸线利用要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大小配套、分区明确、生产为主、兼顾生活、统筹规划、分期建设、留有余地”原则,统一规划布局、开发利用两地岸线。三江片甬江内河岸线按生活岸线进行改造;保留镇海-北仑间的甬江口的部分生产岸线;沿海岸线主要用作生产岸线,在北仑中心区保留一定长度的生活岸线。
甬江岸线:从三江口至清水浦,主要作为城市生活岸线,从清水浦到镇海港区,主要作为生产服务岸线。
滨海岸线:北仑及穿山北港区是集装箱和大宗散货中转港区;大榭岛港区发展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集装箱和原油中转码头;镇海港区从后海塘至大、小游山为散货码头区及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区和镇海炼化专用货主码头区.金塘东、南侧作为集装箱码头区,六横东部岸线作为煤炭、铁矿石散货中转港区。
④港区陆域按垂直岸线1。0-1.5公里纵深控制土地用于港区的生产和配套仓储堆场及疏港作业用地。
⑤加强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形成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多种形式并举的集疏运系统。
5、内河航运
①规划内河航道主体由余姚江和甬江主干航道和奉化江、剡江航道组成。杭甬运河宁波段航道从余姚江接入甬江,规划宜进一步考虑开辟北仑港区后方至甬江的内河集疏运通道。大力开辟城市游览性航道,沟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规划结合鄞东南排洪河道开辟一条沟通东钱湖与奉化江、甬江的水上游览线。开辟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中塘河、南塘河、后塘河等水上游览线.在余姚江新三江口、甬江三江口及甬江拗猛湾头处设观光游览码头。
②航道等级:余姚江杭甬运河段按四级(500吨级)航道控制,远景规划为三级(1000吨),奉化江航道等级为四级(500吨级),甬江按海运3000吨级航道控制,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属中心城三江片段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确定适当桥梁梁底标高。
6、物流园区
结合港口、公路、铁路、航空场站及大型工业园区集中布置物流园区。规划主物流中心布置在北仑港区后方,副物流中心布置在慈溪北部杭州湾新区.市域县(市)各设1个物流园区,中心城布置4个物流园区,分别位于庄桥、石碶、镇海、邬隘。
第四十四条 城市交通
①规划目标:建立高效、舒适、安全、环保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建立以快速路、主干路为主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辅助的分工明确、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②路网结构为混合式路网。道路等级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快速路红线宽度68—108米,设计车速80km/h;主干路红线宽度44—50米,设计车速60km/h;次干路红线宽度30-36米,设计车速40km/h;支路红线宽度20米,设计车速30km/h。规划区范围内高速公路红线宽度150米,轨道线路红线宽度50—60米。规划快速路路网密度0.5km/km,主干路路网密度1。5km/km,次干路路网密度1.5km/km,支路路网密度3.0-4.0km/km。
③区间交通
城市快速路系统由东外环路、西外环路、南外环路、北外环路、世纪大道、通途路组成,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三片相互之间保证至少有三条通道.
三江片—镇海片:1条高速公路(甬舟复线高速公路),1条快速路(北外环路至镇海安海路),2条主干路(宁镇公路—城河路,环城北路-临江路)。
三江片—北仑片:3条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东段、大碶疏港高速公路、甬舟高速公路),2条快速路(通途路、南外环路延伸段),3条主干路(江南公路、小浃江路、329国道)。
镇海片—北仑片:1条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东段),1条快速路(滨海快速路),1条主干路(镇骆路—隧道二线—北仑泰山路)。
④区内交通
三江片主干路网结合河道大致呈南北、东西走向构成方格网。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可适时在中心区组织单向交通。
镇海片主干路呈自由式格局,老城形成内环路,打通后海塘至老城的南北向通道,增加俞范-澥浦—九龙湖及后海塘—宁波市化工区的道路.
北仑片形成10条对外辐射通道,其中高速公路4条,内部道路基本为方格网.规划滨海快速路及穿山疏港高速公路至穿山北港区.
2
2
2
2
第四十五条 交通设施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交叉口规划:一般城市道路相交宜以平交为主,并予以渠化拓宽,高速公路、快速路与各等级道路相交,应根据需要设置分离式、半互通式、全互通式等各种立交。
公共停车场规划:规划在城市出入口设置大型货运停车场,位于主要对外通道附近。城市内部按规范设置社会公共停车场,同时在支路及交通量较小的次干路上设置港湾式路侧停车带.公共停车场用地人均0。85平方米.
城市广场规划:人均0.2-0。5平方米,其中三江片广场用地75公顷,镇海片10公顷,北仑片15公顷。
公共加油加气站:按服务半径900米控制,逐步推广加气站,并与加油站结合布置。
第四十六条 城市客运交通 1、城市客运交通策略
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为辅助的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积极完善常规公交,合理有序发展小汽车。结合轨道交通枢纽站、对外交通场站设置公交换乘枢纽,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到2020年公共交通车辆拥有率提高到20标台/万人,线网覆盖率达85%。
2、轨道交通
市域轨道:都市区内形成轨道环线,北接余姚、慈溪,南连奉化、宁海. 城区轨道:轨道交通线网以三江片为核心,以跨三江、连三片、沿三轴为指导思想构成主体骨架,形成三主三辅六条线、双模式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线网。中心城线网规模230公里,其中三江片177.4公里,线网密度0.388公里/平方公里,核心区内线网密度1。193公里/平方公里.全线网共设置换乘站19座。
线路敷设方式:在中心城核心区基本按地下线考虑,核心区以外线路优先考虑地上线,困难段采用地下线。
八、名城保护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四十七条 保护原则
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以点、线、片、面的保护为原则,即由古城格局与风貌、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与文物点保护构成,其保护的重点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核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十 古城格局与风貌
1、保护“三江交汇,一湖居中”的古城格局。以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作为城市景观主轴,恢复旧城卵叶形环城水系绿带,突出古城平面的轮廓线,保护上述范围内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建筑.
2、保护历史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天宁寺塔、天封塔、鼓楼、天主教堂、灵桥,是历史上宁波城市的象征,应加强环境氛围的保护、烘托与协调。保护天宁寺东西两塔及相关的遗址;扩大天封塔用地绿化面积,并控制周围的建筑高度和间距;鼓楼四周开辟20米绿化带,并实施永丰库遗址的保护规划;天主教堂加强天际轮廓线的保护;灵桥周边建筑、桥梁应重视在尺度、比例、色彩、风格上与灵桥相协调。
3、加强古城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影响古城风貌的建筑应逐步整改。
第四十九条 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其整体传统风貌. 1、划定新的历史街区
秀水街历史街区:东、南与中山广场相接,西为秀水街,北至横河街。面积4.2公顷。规划以吴宅为主体,重点保护现存的传统民居,体现清末民初传统民居.
南塘河历史街区:东南至宁波印染厂,西北至南塘河西岸(具体范围见图),用地4。85公顷。成为体现宁波江南水乡城市特征的历史街区。以南塘河东岸的袁氏故居等若干历史遗存为主体,重点突出南塘河这一入城水系,作为典型的一河一街的江南水乡景观,保护其传统风貌特色。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郁家巷历史街区:规划的镇明路—大沙泥街—路围合的三角形街区,用地2。36公顷。成为反映宁波明清住宅建筑风貌的历史街区.以盛氏花厅为核心,保护其周边的典型的明清住宅建筑,尤其是高墙深巷的传统风貌,有计划地进行维修.
城市规划区内鄞州的韩岭老街、走马塘村、镇海十七房等已具备了保护条件,规划作为历史街区。
各县(市)区要重视古镇、古村的保护,对有保护价值的古镇、古村应及时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并从中筛选推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争取推荐若干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名镇、名村。
2、完善上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5处历史街区
①月湖历史街区:东至镇明路,北抵中山西路,西南面临北斗河,总面积96。7公顷。规划以天一阁为核心,保护重点“月湖四岛”及环湖景观,保护月湖现有水面及湖畔传统风貌,保护天一阁周围及现中营巷、青石街、共青路、桂井巷和桂井街地块高墙深巷的传统风貌,保护花屿岛上民居及月湖北岸银台第殿等传统建筑,强化保护区的建筑轮廓线。
②伏跗室永寿街街区:以永寿街为中轴线,东至孝闻街,西至文昌街,南北各控制约30-40米,并将孝闻街东的“万氏别第”、“屠宅”等文保单位、文物点划入该街区范围.规划作为明清住宅建筑的传统风貌街区,保护典型的传统建筑、道路格局和高墙深巷风貌,拆除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原地块作为传统民居迁建地,搬迁密度过高的住户。
③天主教堂外马路街区:规划作为反映外来建筑文化及近代港城风貌的街区.强化保护天主教堂等具有外来文化特色的建筑,保护其他近代建筑及外马路、中马路等街道现存的道路骨架和整体的传统风貌。沿江新建建筑的风格和轮廓线要与街区整体风貌相协调。历史上曾设的海运码头用标志牌显示。
④鼓楼公园路街区:南起鼓楼,北至公园路,东至现永丰库遗址东侧东河岸线,西抵呼童街。保护街区的文物史迹,用绿化强化子城轮廓线。
⑤郡庙天封塔街区:东至大来街,南至大沙泥街,西至南路、北以药行街为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界。街区内的建筑应具有相互协调的民族风格和传统特色.扩大天封塔的绿地面积。
3、加强慈城、余姚、梁弄、石浦、前童、鸣鹤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城)的保护,实施保护规划.
第五十条 文保单位及文物点的保护
严格按照文物保规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条件开放的文保单位要做好开放利用工作,根据文物的内涵,建设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制定专项保护规划.
第五十一条 地下(水下)文物(遗址)的保护
保护和发掘与宁波城市发展史、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史有关的重要地下(水下)文物遗址。包括句章古城、小溪古城、同谷贸阝城、白杜鄞城的格局和山形地貌,以 及象山港、甬江口、杭州湾等水城的水下文物遗存,继续做好旧城区考古区域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三江片旧城区地下文物(遗址)保护区有9个,包括市舶提举司、国宁寺、都酒务、造船场、波斯馆、市舶库、长春门、汉六朝古墓、孔庙等遗址。
第五十二条 博物馆
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史前文化系列、藏书文化系列、海外交通史系列、海防史迹系列、浙东学派史迹系列、古建筑与名人纪念系列、越窑青瓷窑址系列、古水利遗址系列、史迹系列、近代史迹系列.
九、生态环境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五十三条 生态分区
市域内形成三类生态分区:城镇连绵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
城镇连绵区是城镇密集地区,范围包括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北部余慈城镇连绵区。城镇连绵区要合理诱导人口、产业相对集聚,控制城镇沿交通干线盲目蔓延,确保农田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提高连绵区环境质量。
开敞区包括点状城镇、村庄、农田、水网、丘陵等地区,区内聚居点密度相对较小,地貌以自然环境、绿色植被为主。慈溪东南部,余姚东、西部,江北西北部,鄞州东南部,奉化东北部,宁海东部、象山北部等地区均为开敞区.开敞区要适度控制开发建设强度,并保持周围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敏感区是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其保护、生长、发育的好坏决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除城镇连绵区、开敞区外,均为生态敏感区,具体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水源地、大型水库、海岸带以及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区域开发强度,加强生态绿地建设。
在市域范围内高标准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9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率达到95%,使85%以上的废弃土石渣得到有效拦挡和防护。
第五十四条 绿色生态走廊
中心城规划形成东钱湖-江南东侧山体—滨海(南北向)、慈城—保国寺—骆驼北—龙山—东钱湖(东西向)、余姚江—奉化江—甬江-滨海三条绿色生态走廊,生态走廊宽度1。5公里—10公里.并沿主要城市道路(如世纪大道、通途路、江南公路等)及铁路、高速公路布置绿色走廊,使绿色空间渗透到城市内部.
第五十五条 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以甬江、余姚江、奉化江为城市绿轴,以区域自然绿色空间为背景,结合各组团内水系、山体和重要名胜古迹形成城市绿地体系.至2010年,中心城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率32%以上,绿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化覆盖率35%以上;至2020年,中心城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率35%以上,绿化覆盖率40%以上。中心城规划绿地3886.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3243公顷,生产防护绿地3.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13平方米。
第五十六条 三江片园林绿地
结合“三江、水网”,形成绿与水、城相间的绿化空间格局.三江片规划绿地2470。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257公顷,生产防护绿地213.8公顷,城市绿地率35%以上,绿化覆盖率40%以上。其中规划市级公园7处,面积790公顷;区级公园18处,面积563公顷;居住区级公园25处,面积157公顷;专类公园10处,面积379公顷;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36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
第五十七条 北仑片园林绿地
形成靠山面海、滨水沿路的独特的绿化空间格局。北仑片规划绿地809。7公顷,其中公园绿地721公顷,生产防护绿地88。7公顷,城市绿地率40%以上,绿化覆盖率45%以上.其中规划市级公园1处,面积102公顷;区级公园8处,面积176公顷;居住区级公园8处,面积62公顷;专类公园5处,面积1公顷;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21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平方米。
第五十 镇海片园林绿地
形成由甬江绿轴和甬江—招宝山—后海塘东西向绿色通道构成的“L\"型绿色框架.镇海片规划绿地606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65公顷,生产绿地130公顷,防护绿地211公顷,城市绿地率40%以上,绿化覆盖率45%以上。镇海片规划市区级公园1处,面积98公顷;区级公园1处,面积51公顷;居住区级公园4处,面积21公顷;专类公园1处,面积30公顷;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6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7平方米。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五十九条 城市特色
宁波是以“水\"为核心的水网城市,要营造具有江南水乡与现代港城于一体的城市个性,形成江、河、湖、港、桥融为一体的城市风貌。
第六十条 空间景观
1、强化三江口—东钱湖观光水路的景观联系,处理好水与绿化、建筑、道路、桥梁关系,保证滨水空间的共享性和亲水性。
2、开辟水体游览线。在沟通水系的基础上,开辟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中塘河、南塘河、后塘河等水上游览线.
3、高层建筑布局宜相对集中,规划三江口及东部中心为高层建筑的主引导区,西部中心、科技园区及鄞州中心区为高层建筑副引导区,在三江口及东部中心形成城市的制高点。
第六十一条 环境质量规划目标
全市环境从总体上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 1、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执行.上林湖、五磊山、九龙山、东钱湖、天童、瑞岩寺、四明湖、溪口、南溪—雁苍、河姆渡等风景名胜区环境空气质量为一级。镇海化工区27。6平方公里、北仑工业区14。6 平方公里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为三级.除一、三级外的其它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为二级。
2、地表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按《浙江省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执行。湖泊、水库保持和达到地表水Ⅰ~Ⅱ类标准;宁波市区段甬江干流、余姚江闸外江段、余姚江的余姚城区段、奉化江的奉化城区段控制在Ⅳ类标准,其余江段(水域)达到地表水Ⅲ类或优于Ⅲ类标准,上游水质保持Ⅰ~Ⅱ类标准;市区内河达到地表水Ⅲ~Ⅳ类标准;农村河网和独流入海水系划定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的水域分别控制在地表水Ⅱ、Ⅲ类标准,其余河网控制在Ⅲ~Ⅳ类标准。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3、近海海域环境质量控制目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执行.一类环境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为一类的海域有杭州湾一类区、浙江北部一类区、象山港一类区、浙江中部一类区。二类环境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为二类的海域有杭州湾南岸二类区、峙头洋二类区、大目洋二类区及三门湾二类区。三类环境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为三类的海域有强蛟三类区、乌沙山电厂温排水口。四类环境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为三类的海域有镇海—北仑—大榭四类区、石浦港四类区、强蛟狮子口四类区.四类环境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为四类的海域有乌沙山四类区。
4、环境噪声质量控制目标按《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93)执行。城市交通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居民文教区、混合区、工业区环境噪声质量按功能区要求达标。
5、污染物排放遵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并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第六十二条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1、合理布局,控制规模:在用地布局中充分考虑工业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对三江片现有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控制镇海片、北仑片的人口规模,根据各片性质安排工业用地,设置绿化隔离带,规划2020年镇海、北仑两片的人均公园绿地分别达到17。7平方米、18.0平方米,同时加快三片之间生态隔离带的建设,协调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与环境支持系统之间的关系。
2、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临港工业的产业结构与层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和科技进步为依托,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少、效应高的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形成有利于资源、减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排水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展中水利用工作;实施天然气供气工程、集中供热工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从焚烧、填埋向资源化利用过渡,发展垃圾处理工艺,逐步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4、综合治理水系:沟通中心城水网、疏浚河道、改善水质、增强排涝功能和改善城市景观。皎口、横山、英雄、白溪、周公宅、亭下等水库和余姚江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河段按水源保护区要求进行保护。
5、海洋生态保护:建立海洋生态保护体系,重点保护甬江口、象山港、三门湾等近岸海域,严格控制向海域排放污染物,适度开发海洋资源和海岛旅游资源,维持海岛自然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海岸线,合理控制海洋养殖业的密度,加快沿海绿化、防护林的建设。
6、大气环境保护和酸雨治理:严格空气质量功能分区,实行目标管理;合理工业布局,加强重点企业污染防治;构筑生态型现代工业园区;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加强燃煤过程脱硫及末端治理;全面推行综合防治,降低颗粒物污染。
十、基础设施
第六十三条 给水
1、目标: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健全节水法规体系,完善节水,建设节水型城市;逐步形成分质供水系统和中水利用系统,综合利用水资源,避免地下水污染与过度开采;加强水源地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制定水源保护规划。
2、标准:2010年城市最高日综合用水标准500升/人·日(大工业用水按项目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实际所需单独另计,下同),其中生活用水标准300升/人·日;2020年城市最高日综合用水标准580升/人·日,其中生活用水标准350升/人·日;各规划期供水普及率均为100%。
3、需水总量:中心城2010年需水总量为205万吨/日,2020年需水总量为265万吨/日。
4、供水水源:水库(白溪、亭下、横山、皎口、周公宅、钦寸等)、江(余姚江)、河网.
5、供水设施:中心城规划8座城市水厂,其中三江片4座(江东水厂、东钱湖水厂、北渡水厂、姚江工业水厂),北仑片1座(北仑水厂),镇海片远景预留1座(澥浦水厂),外围2座(毛家坪水厂、鄞东工业水厂)。水厂综合供水能力2010年为260万吨/日,2020年为300万吨/日。
6、管网布局:城市主干管网布局采用多水源环网供水系统,并建设大口径供水主干环网;在管网的适当位置建设必要的调蓄加压设施;加快城市及周边乡镇供水管网改造和建设的步伐,逐步实现城乡统筹的区域供水体系;建立生活饮用水与工业用水分质供水管网体系。
7、水源地保护:对作为城市水源点的水库及河网划定水源保护区;制订水源保护规划;进行流域综合整治。
第六十四条 排水
1、目标:建设雨、污分流制为主的城市排水,完善排水主干管网,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中心城污水处理率2010年达到70%,2020年达80%以上。开展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污水综合利用工作,对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实施回用,2010年回用率达到处理量的20%,2020年达40%以上。
2、标准:宁波市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三江片:i=(20。239+15。539lgP)/(t+13。132)镇海片、北仑片:i=14.5(1+0。66lgP)/(t+10)迳流系数ψ=0。6,排污系数采用0。8。
0.808
(毫米/分)
0.704
(毫米/分)
重现期P=1年,初始汇流时间t=10—15分钟.Q=ψFg=167ψFi(升/秒),综合
3、污水总量:2010年中心城污水总量为145万吨/日,其中城市污水总量85万吨/日,大工业污水60万吨/日。2020年中心城污水总量为185万吨/日,其中城市污水总量115万吨/日,大工业污水70万吨/日。
4、污水处理厂与管网布局:中心城规划1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三江片5座(江东北区、江东南区、庄市、鄞西及江南),镇海片1座(后海塘),北仑片5座(小港、岩西、岩东、白峰、大榭)。工业污水内部处理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相结合,其污水达到进管标准,方可进入城市污水管网。大型工业可自行处理、达标排放,工业污水处理厂结合工业区设置。
依据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布置排水干管,因地制宜,在管网系统上留有适当的余地和机动性,以适应城市开发建设的需要.
5、雨水排放:雨水就近排入江、河,沿江出口设闸,高潮位时采用强排形式。
第六十五条 电力
1、目标:加强和完善供电设施建设,各等级电压形成安全、可靠,配置合理的环网系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2、标准:规划期末预测中心城用电量379.92亿千瓦时,最高负荷为716。8万千瓦,中心城平均负荷密度为 1.2万千瓦/平方公里,人均生活用电指标为:三江片1500千瓦时/年,镇海片、北仑片1200千瓦时/年.
3、电源:镇海电厂,装机容量186万千瓦,采用220KV电压上网;北仑电厂,装机容量300万千瓦,采用500KV电压上网。建设宁海国华电厂、鹰龙山电厂、乌沙山电厂和LNG电厂,装机容量均为240万千瓦,宜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燃料,以500KV电压上网。
4、电压等级:送电电压500KV和220KV,高压配电电压110KV和35KV,中压10KV,低压380V/220V,在城市规划区内35KV电压等级的发展。
5、供电设施与电网布局:中心城500KV变电所在城市外围布置三座,分别为天一变、市北变、甬东变,各配置2—4台75万千伏安500KV变压器。至2020年,中心城220KV变电所33座,总容量1002万千伏安,在中心城外围形成220KV环网,并伸入城市负荷中心。
220KV及以上等级电力线路,一般采用架空形式,110KV电力线一般采用埋地形式敷设。
6、高压走廊:500-110KV高压电力架空线路(单杆单回或单杆多回)走廊宽度按如下控制:500KV,控制宽度60—75米;220KV,控制宽度30-40米;110KV,控制宽度15—25米。
第六十六条 电信邮政
1、目标:至2020年,市话主线普及率三江片达75%,镇海片60%,北仑片%。邮电通信总体水平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2、电信:
①市话:保留现有电信母局,进一步优化电信局所,形成大母局、少局所、多模块,分层接入的市话基础网络结构.
②传输网及信息化建设:加快长途骨干网、城域骨干网、接入网和应用业务的建设,构筑数字城市框架,适应未来信息化技术发展。
③通信空域保护:保护现有微波通道。收发信区保护范围为机场净空保护区范围、宁波北仑港港区及周围1000米范围内,海拔高度超过600米的高山均不允许设置无线寻呼发射基站。
④线网布局原则:电信管道均采用埋地形式,管网建设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同类性质通信管道位于同一管位。
3、邮政:加快邮政局所建设,按服务半径0。8—1。0公里布置邮政所,完善邮政设施的布点,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邮政服务网点,建设邮政综合网,提高邮政通信能力和业务服务水平。
第六十七条 燃气
1、目标:结合东海春晓油气田建设,2005年以后中心城逐步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向周边城镇供应。
2、标准:至2020年中心城气化率为100%,其中天然气气化率95%,液化石油气气化率5%.2010年、2020年居民人均耗热指标分别为2720.9兆焦、2930.20兆焦。
3、用气量: 2010年、2020年中心城天然气用气量分别为4.35×10立方米/年、6.19×10立方米/年;液化石油气用气量分别为1。18万吨,0.87万吨.
8
8
4、输气系统:天然气输配系统由高压长输管线、分输站、门站等设施及城市高压管道组成。天然气在春晓镇登陆,经天然气处理站、压气站、首站,由高压长输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管线经分输站向余姚、慈溪、杭州方向供气.城市高压管道通过门站与长输管线连接,向各片区供气。
5、配气系统: 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中压管网自成系统。三江片采用八点对置供气方式,设8座高中压调压站,镇海片为一点供气方式,设1座高中压调压站,北仑采用二点供气方式,设2座高中压调压站。
第六十 热力
1、目标:保护环境,改善城市能源结构,逐步取消企业自备锅炉,在集中的工业区内设热电厂,并对热电厂附近的公共建筑及居民供气。
2、原则:新建热电厂宜采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热电厂的供热半径为5—6公里。供热管道在城市道路均采用埋地形式,在工业区的厂区内可采用低支架等敷设方式。
3、供热设施:中心城设12座热电厂,其中三江片5座,保留、长丰热电厂,新建科技园区热电厂、江北热电厂、鄞西热电厂.镇海片2座,保留现状后海塘热电厂,新建久丰热电厂。北仑片5座,保留现状北仑热电厂和小港热电厂,新建田洋王热电厂、北仑西区热电厂、大榭开发区热电厂。对于热电厂供热半径外、热负荷需求量较少的小型工业区,可建区域性锅炉房作为热源。
第六十九条 管廊带设置
1、各类专业管道、电力架空线、区域输水管道等一般需设置管廊带. 2、原有重要管廊带在不影响城市用地的前提下予以保留,并留足防护绿地。 3、新设置的管廊带应结合规划的生态隔离带、河流,与规划道路(铁路)平行,以保证用地的完整性.新建管道尽量利用原有管廊带。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七十条 环卫
1、目标:合理布置城市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逐步实现垃圾收集分类化、垃圾粪便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粪便排放实现管道化、清运作业机械化,保证城市居民有一个整洁、卫生、文明的生活环境。
2、标准: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2-3公里左右,转运规模100—150吨/座。公共厕所近期按3000人/座设置,远期按2800人/座设置,现状三类公厕全部改为一、二类,其中一类公厕比例近期应达到50%,远期达到60%以上。
3、垃圾收集与处理:生活垃圾由袋装收集逐步发展为袋装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处理逐步由焚烧、填埋向资源化利用过渡。近期中心城垃圾由枫林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并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防止对周围地区的污染.新建医疗垃圾处理厂,处理市域范围内的医疗垃圾;新建大岙、鄞州裴岙、镇海多元垃圾填理场,在宁波市化工区及北仑郭巨镇各设置一处固体废弃物处置站。
4、粪便处理:保留原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内的粪便处理厂。规划在镇海区、北仑区结合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粪便处理厂.
十一、城市防灾及地下空间利用
第七十一条 防洪
1、防洪标准:按《防洪标准》(GB50201-94)执行,三江片防洪(潮)标准为200年一遇,镇海片、北仑片防洪(潮)标准为100年一遇,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工程建设的可能性,镇海片、北仑片防洪(潮)标准可提高为200年一遇。
2、排涝标准:中心城区为20年一遇,24小时雨量当天排出不受淹。农业保留区为20年一遇,三天雨量三天排出不受淹。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3、防洪措施:三江六岸在驳岸线与堤线间辟出行洪绿化带。干流河道要经常清淤,确保河道下泄能力。建设印洪碶行洪排水系统、杨木碶行洪排水系统、鄞东南甬新闸行洪排水系统、界排碶行洪排水系统、鄞西导流、大桥镇分洪、余姚江东泄、北排等分洪导流工程。
第七十二条 抗震
城市各项建设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规定的地震动参数值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等地震设防要求高于设防标准的建设工程或位于地震动参数0.05g以上(含0.05g及其分界线外围4公里范围),其建设场地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该地震动参数分界线大致走向为白峰镇—新路西岙—五乡镇-庄桥镇—保国寺—九龙湖一线。分界线东北为0。10g,西南为0。05g。
加强避震疏散体系建设(如体育场、广场、公园等),调整改造主要地震次生灾害源(如化学工业、危险品仓库等),提高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防震能力,结合旧城改造,提高城市综合抗震能力。城市的防灾、避难场地应结合城市绿地以及城市广场建设,并保证城市中心避难通道畅通。
第七十三条 消防
消防站服务面积为4—7平方公里,从消防站(点)到消防现场的陆上时间在5分钟以内,水上时间控制在20分钟。结合城市建设按标准设置消防站,规划水上消防站3个。
第七十四条 人防
宁波是国家确定的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解决城市中有特殊要求的交通、居住、物资储备、生产等需要,建设地下指挥、广播通讯、医疗保护、物资保障、车库等配套工程设施,各类建筑均应按规定建设地下人防设施。到2010年,中心城人防工程面积100万平方米,需新建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76.7万平方米;2020年达到200万平方米,需新建102万平方米。
第七十五条 地质灾害防治
近期对江北焦家林闸北、北仑大碶西岙村、北仑杨岙村、北仑白峰沉亭村海堤这五处滑坡点采取监测、护坡、避让等工程措施,对江北五联林圣路头、镇海下岚山村、北仑石湫村五岭三处崩塌点采取监测、支挡、避让、削坡等工程措施。对北仑三山红山水库、北仑白峰外峙村东南海堤两处滑坡点采取监测、避让、支挡、削坡等工程措施,对江北洪塘采石场、北仑大碶新和村、北仑大碶新路岙库西三处崩塌点采取监测、削坡、避让等工程措施。
远期对北仑白峰蒋岙村滑坡点采取监测、削坡、避让等工程措施。
第七十六条 地下空间利用
规划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地下环境特点相适应,地上地下协调发展,点线结合,分层开发和平战结合的原则。
规划目标:宁波中心城地下空间为点线结合的空间形态。地下轨道线路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发展轴,以轨道交通站点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生长点和支撑点,大型公共建筑密集区、城市公共交通枢纽作为点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结合人防工程的建设,形成健全的民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城市地下空间体系。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内容为:
①地下交通设施:包括地下轨道交通、地下人行交通、地下停车设施、地下街道、隧道。
②地下公共设施:地下商业、文化娱乐设施,一般可设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枢纽等繁华地区;结合普通医院建设地下医院。
③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地下供水设施、供电设施、通信设施、制冷(热)站、泵站和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共同沟),在开发强度大的三江口、东部新城等区域内建设,并满足人防的需要。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④地下仓储及物资库:根据需要和可能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
⑤防灾设施:人防指挥所、人员掩蔽工程、疏散通道、人防配套工程、物资保障工程。
十二、近期建设
第七十七条 近期建设目标
在建设期内加强余慈地区的协调发展,实施东部新城和北仑港城的开发战略,合理布局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商贸等产业的发展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实施保护生态和美化环境的绿色战略。
第七十 发展方向与规模
三江片近期重点向东发展,初步形成东部新城框架,跨越式地发展北部地区,北仑片重点向东向南发展,加快滨海港口工业建设,镇海片重点向西、向南发展,完善沿江新区建设;北仑、镇海二片形成与三江片相向发展的态势.
中心城近期规划人口200万,城市建设用地26722。0公顷,其中三江片规划人口155万,城市建设用地15404.5公顷;北仑片规划人口30万,城市建设用地8207。2公顷;镇海片规划人口15万,城市建设用地3110。3公顷。
第七十九条 建设重点
1、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城市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和城市综合 防灾能力。
2、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改善港口的集疏运条件。 3、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与整治力度,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4、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档次。 5、完成中心城非成套房改造工作,全面优化人居环境。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八十条 总体布局
近期建设分为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二部分内容。新区建设以三江片和北仑片为主,三江片重点建设东部新城、鄞州中心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镇海新区和北部新城,用地面积6690公顷,北仑片区重点建设北仑西片小浃江区域、北仑中片区大碶高塘区域及北仑东片区滨海工业区,用地面积约3932公顷.旧城更新结合历史街区保护、三江文化长廊、三江六岸绿带等工程的建设,完成中心城区非成套房改造,用地面积约1180公顷。
第八十一条 居住用地
规划安排居住用地以二类居住为主,规划新增居住社区13个,其中三江片9个,北仑片3个,镇海片1个。2010年总居住用地面积6746。0公顷,其中三江片4880.9公顷,人均31。5平方米。北仑片1345.8公顷,镇海片519.3公顷。新增居住用地1714。8公顷,其中三江片1591。0公顷,北仑片92.4公顷,镇海片31。4公顷。
第八十二条 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建设东部新城商务中心,形成鄞县大道中段、环城西路中段二个区级中心。2010年总公共设施用地2654.4公顷,其中三江片2122.1公顷,人均13.7平方米,北仑片423.0公顷,镇海片109。3公顷.新增公共设施用地1002。3公顷,其中三江片763.0公顷,北仑片218.6公顷,镇海片20.7公顷。
1、行政办公用地
新增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三江片东部新城区、鄞州中心区和北仑区,其中东部市级商务中心占地约200公顷,鄞州区级行政办公商务中心,占地约170公顷,北仑区级行政中心占地约50公顷,迁建海曙、江北、江东区级行政中心。
2、商业金融业用地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以三江口为市级商业中心,并分别在镇海城关、北仑新碶形成市级商业副中心。规划沿三江片中环线内加强建设和完善6个片区商业中心,有海曙环西路商业中心、江东七里垫商贸中心、江北槐树路休闲文化街区、北仑凤凰山中心商贸区、鄞州中心区商务中心。结合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商业中心建设,形成多层次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3、文化娱乐用地
结合“三江百里文化长廊”建设,规划建设图书馆、美术馆、群艺中心、科技中心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4、体育设施用地
建设宝庆寺南侧体育休闲公园、余姚江水上运动中心、鄞州体育中心、开发区体育中心和龙山体育公园,扩建少体校、市游泳俱乐部,新建市体工大队训练基地.同时在城市的各个分区安排区级体育用地,结合三江六岸绿带建设体育健身长廊。
5、医疗卫生用地
科学分配医疗资源,就地扩建二院、妇儿医院,在三江片东部新城扩建第一医院,新建综合性医院4座,其中三江片1座,北仑片1座,镇海片2座;新建专科医院13座,其中三江片新区8座,北仑片3座,镇海片2座.按合理服务半径加强基础医疗服务网点建设。
6、教育科研用地
加快宁波市高教南、北园区的建设,进一步扩大高等院校建设,扩建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海警高专、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迁建宁波工程学院、宁波教育学院,新建师范学院、浙大网络软件学院、研究生院和一所综合性大学.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扩建宁波技工学校、中泰职高,新建远程教学中心,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迁建九中,扩建宁波国际学校,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新建鄞州高级中学和鄞州中心区初中,新建聋哑学校。
第八十三条 工业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7362。1公顷,其中三江片3105.5公顷,人均20。2平方米,北仑片2950.0公顷,镇海片1306。6公顷.新增工业用地1909。8公顷,其中三江片366。7公顷,北仑片1125.2公顷,镇海片417。9公顷.
三江片重点实施望春工业园区、骆驼西工业用地、江北西部工业用地,北仑、镇海围绕港口、码头建设港口大工业、宁波市化工区、纺织工业园、出口加工区。
调整三江片工业布局,对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部分工业企业迁往市级工业园区、城市外围或工业卫星城。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对其处理过程加强监管.
第八十四条 仓储用地
保持仓储用地与工业及对外交通用地布局紧密结合,继续建设北仑仓储货运基地,在江北、北仑、鄞州各增设一处物流中心建设,与铁路、港口、机场联动发展。规划仓储用地815。9公顷,其中三江片248.3公顷,人均1.6平方米,北仑片427。2公顷,镇海片140.4公顷。
第八十五条 对外交通
重点建设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及连接线,绕城高速公路(西段、东段);续建甬金高速公路,新建象山港大桥及甬台温复线工程、大碶疏港高速公路、穿山疏港高速公路.新建甬温铁路宁波段、宁波铁路环城线,大榭铁路支线及大碶工业站,建设若干重要公路客货运场站。启动庄桥机场搬迁工作。
第八十六条 城市道路
按照“贯通外环、延伸轴线、扩展路网、建设枢纽、完善功能”的近期城市建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设思路,重点建设外环路,三江片与镇海片、北仑片区间快速通道和城市主次干道网络,增加跨三江桥梁,贯通城市支路。完成“二轴(通途路、世纪大道)、三环(南外环路、北外环路、东外环路)、五桥(机场路姚江大桥、桥、城庄桥、惊驾桥、永达桥)、十二路(丽园路、大庆南北路、曙光路、南路改线、沧海路、城庄路、惊驾路、云飞路、东三号路、东二号路、惊驾路东延段、中山东路东延段)”工程.
第八十七条 公共交通
建设高效方便的换乘系统,初步建立安全、方便、迅速、准点、舒适的多层次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和先进的管理服务设施.近期公交车辆达到17标台/万人,线网覆盖率达到80%以上,换乘系数不大于1。4.近期抓紧进行快速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并争取2010年前开工建设。重视静态公交停车场站设施建设。
第八十 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基本形成城市绿地系统框架,规划绿地3031.2公顷,其中三江片1875。5公顷,人均12.1平方米,北仑片733.2公顷,镇海片422。5公顷.公园绿地2062。7公顷,其中三江片1404.1公顷,人均9。1平方米,北仑片508.4公顷,镇海片250。2公顷。建成区人均公绿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率达到32%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至2010年,增加公园绿地900公顷以上,在中心城内建设3-5处5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绿地;启动植物园的建设;进一步实施三江六岸绿色长廊;各区完成新增生产绿地50公顷以上;主要道路的绿化长度普及率及达标率分别达到95%和80%;高速公路、城市区间道路两侧建设15米至100米的防护林带、绿化隔离带;穿越市区的铁路沿线两侧建设30米至50米的防护林带;建设城市周边的生态林带;园林式居住区占85%以上.
第八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扩建天一阁博物馆,建成藏书文化博物馆,利用保国寺及林宅建成2个博物馆,建成钱肃乐、张苍水等5个故居纪念馆、陈列馆。实施袁牧之、陈鱼门二故居保护和月湖、伏跗室永寿街、郁家巷等三个历史街区保护;实施唐天宁寺遗址考古与和义路瓮城、堤岸、码头遗址考古。
第九十条 市政基础设施 1、建设标准:
① 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最高日人均城市综合用水量达到500升/日(大工业用水另计),其中生活用水量达到300升/日,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
② 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中水回用率达处理率的20%,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达95%以上。
③ 燃气普及率达100%,其中管道供气率达90%。 ④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2、建设项目:
① 新建一批水源工程和城市供水工程,使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60万吨/日. ②新建日处理污水能力16万吨的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0-15万吨的庄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镇海后海塘污水处理厂及岩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大榭开发区污水处理厂。
③新建一批城市输变电工程,完善城市供电网络。 ④建设城市第三电信枢纽楼,加快建设东部地区电信局所。
⑤建设奉化江、余姚江干流堤防整治工程和市区“三江六岸”防洪工程。 ⑥实施天然气供气工程,建设二座天然气门站,一座分输站和10座高中压调压站。
⑦新建大岙、裴岙、镇海多元垃圾填埋场、医疗垃圾处理厂和固体废弃物处置站。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九十一条 内河整治
加快杭甬运河的建设,加强甬江流域的水系治理,建设鄞东南排水工程。改善内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Ⅲ~Ⅳ类标准,控制河网面积率,其中中心城达到5—6%,郊区及农村达到8-10%.
十三、实施措施
第九十二条 深化城市总体规划
深化城市总体规划、健全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龙头作用,依据总体规划,加紧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制定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强化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坚决查处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切实提高其权威性和管理水平。健全权责明确的城市建设管理系统。
第九十三条 发挥的宏观职能
发挥的宏观职能,促进和引导城市建设布局趋于合理。在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各部门有关计划中,逐步落实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集中力量加快旧城更新和新区开发。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和支持措施,引导产业和人口向规划确定的用地发展方向集聚。
第九十四条 加强规划宣传
加强规划宣传,鼓励公众参与,提高全民规划意识。实施总体规划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责任,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规划宣传,使社会各界充分了解规划,增强规划意识,以提高遵守、执行总体规划和有关法规的自觉性,支持和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保证总体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十四、附 则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第九十五条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原总体规划同时停止执行。
第九十六条 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未经法定程序无权对本规划作出变更,确因需要对本规划进行变更时,须按法定程序进行,属局部调整的,由宁波市批准,报宁波市常委会和浙江省、建设部备案,属重大变更或修改的,经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市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批准。
第九十七条 本规划内容的具体运用问题,由宁波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三江片用地平衡表
现状(2003年) 序用地人均 用地性质 用地面比例2号 代号 (m积(ha) (%) ) 1 R 居住用地 32.9 30。0 28。6 2 C 公共设施用地 1359。1 12.4 11。8 3 M 工业用地 2738。8 25。0 23。8 4 W 仓储用地 258.9 2.4 2.3 5 T 对外交通用地 602。8 5.5 5.2 6 S 道路广场用地 982。8 8.9 8。6 市政公用设施用7 U 147.9 1。4 1.3 地 绿地 1054.3 9。6 9.2 8 G 其中:公园绿730.4 6。4 地 9 D 特殊用地 521。5 4。7 4.5 10956.100.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95.4 0 0 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人均 2(m) 32.4 13.4 16。6 1.2 3.5 14.5 用地面比例人均 用地面比例2积(ha) (%) (m) 积(ha) (%) 4880.9 2122。1 3105。5 248。3 632.5 2305.2 31.7 13。8 20.2 1。6 4。1 15。0 31。5 13.7 20.2 1.6 4。1 14。9 6324。5 2620。1 3236。6 234.6 682。5 2835。2 379.2 33。6 13。9 17.2 1.2 3.6 15.1 2。0 1.9 1875。5 12。2 12。1 2470。8 13。1 12。7 1404。1 11。6 17。7 0。1 0。1 17.7 0.1 0。1 15404。100。18801。100.0 99.4 96.4 5 0 2 216。8 1。4 1。4 9。1 2257。2 注:2003年人口114.88万,2010年人口155万,2020年人口195万。
北仑片用地平衡表
现状(2003年) 序用地号 代号 用地性质 用地面比例人均 2积(ha) (%) (m) 1253。4 23。9 48。9 204.4 3。9 7。9 1824。8 34.8 71.1 355.8 6.8 13.9 782。6 14。9 30.5 431。3 8.2 16。8 60。6 1。2 2.4 近期(2010年) 用地比例人均 面积2(%) (m) (ha) 1345.14.6 44.9 8 423。0 4.6 14.1 远期(2020年) 用地面比例人均 2积(ha) (%) (m) 1475。7 1 2 3 4 5 6 7 R C M W T S U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其中:公园绿地 特殊用地 14.8 36。9 471.1 4.7 11.8 100.2950 98.3 4007 35.9 40。1 2 427.2 4。6 14.2 517 5.2 12.9 962.4 10.5 32。1 1127。6 11。3 28。2 1155.12.5 38。5 1373。8 0 13.7 34。3 1.2 1.8 5.5 24.4 172。1 809.7 1。7 4。3 8。1 20。2 18。0 0.5 1.2 226。9 4。3 8。8 733。2 8。0 128。3 15.5 8 9 G D 5。0 508。4 0。6 46。4
16。9 721.4 1.5 46。4 0.3 0.5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5249。9 100。204。8207。273.100。0 0 7 2 5 10000。100.0 250 4 注:2003年人口25。65万,2010年人口30万,2020年人口40万。
镇海片用地平衡表
现状(2003年) 序用地号 代号 1 2 3 4 5 6 7 R C M W T S U 用地性质 用地面比例人均 2近期(2010年) 用地面积(ha) 比例远期(2020年) 比例人均 2人均 用地面2积(ha) (%) (m)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其中:公园绿地 特殊用地 (%) (m) 积(ha) (%) (m) 519.3 12。7 34.6 129。6 3。2 8。6 487。9 21.0 31。9 519。3 16。7 34.6 88。6 3。7 5.8 109.3 3。5 1306。6 7.3 888.7 38.3 58.0 42。0 87。1 1872.3 45。7 124.8 140.4 3。4 9。4 242.0 10.4 15。8 140。4 4。5 9。4 161.8 17。3 160.5 6。7 10.5 169.3 5。4 11。3 180。0 4。4 12。0 7.0 10。6 412.1 13。2 27.5 602。4 14。7 40。2 0.7 1.1 30.8 1.0 2.1 48.7 1。2 3.3 341。6 14。7 22.3 422。5 13.6 28.2 240。6 9.0 605.6 14。8 40.4 265.1 8 9 G D 15.7 250.2 0。6 4 16.7 17.7 0.4 0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2318。3 100。151.3110.3 100.0 207.4 4098.2 100.0 273。2 注:2003年人口15。31万,2010年人口15万,2020年人口15万。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
宁波二
O
2004-2020
文 本
市人民O
四年十目 录
二月
(完整word版)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新)
一、总 则 ......................................... 1 二、城市发展目标 ................................... 2 三、城市性质与规模 ................................. 3 四、市 域 ......................................... 4 五、市 区 ........................................ 10六、中心城 ........................................ 11七、城市综合交通 .................................. 15八、名城保护 ...................................... 20九、生态环境 ...................................... 23十、基础设施 ...................................... 28十一、城市防灾及地下空间利用 ...................... 34十二、近期建设 .................................... 37十三、实施措施 .................................... 43十四、附 则 ......................................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