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张家界市城市风貌规划

张家界市城市风貌规划

来源:叨叨游戏网
张家界市城市风貌规划

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 《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

4. 《张家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5. 《张家界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 6. 《张家界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张家界)

7. 《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9.5)

8.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索溪峪滨河景观带规划设计》(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

9. 国家、湖南省、张家界市其他相关法律、标准规范、规划和文件。

第一章 总则

1.1 张家界市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拥有良好的山水景观条件。其风貌特征可以概述为: 山水城市,湘西风情,旅游胜地,人间仙境。 1.2 为了更好地体现张家界独特的城市风貌,保护自然山水风光,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倡导正确的设计观念和原则,特编制本设计导则。 1.3 本导则对张家界市城市规划区永定城区及武陵源区规划用地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1.4 在张家界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外,涉及风貌内容的设计尚应遵循本导则。

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 明确定位,营造特色

将张家界明确定位为具有宜人自然风景和文化韵味的国际旅游精品城市,并根据此定位合理的发展才能使张家界的城市风貌形成特色。在规划中要着力塑造具有湘西文化背景,张家界自身特色的城市整体形象,营造张家

界城市的良好形象。 2. 控制尺度,显山露水

在山体和滨水区域周围对建筑的高度,宽度严格加以,避免对城市景观的遮挡。并对现存的影响城市景观的建筑逐步进行整改。对未来的建设行为必须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山体和水体被遮挡在城市之外,将山水风景渗透进城市,使得张家界的山水城市的特色得到应有的发挥。 3. 疏密有致,层次分明

在城市布局上应疏密有致,在合理的地段允许高层建筑。在重要的景观节点,降低用地使用强度,将景观融入城市。在城市重要景观轴线,景观节点周边进行严格控制。 4. 有机更新,提升品质

在老城区的改造上,应整体规划逐步进行更新置换,降低居住用地比例,使其与城市的发展同步,成之成为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休闲服务区域。 5. 依山就势,起伏变化

发挥张家界山地城市的特点,在适当的山地区域进行建设,使得城市布局能够随地势变化形成不同的,有层次感的景观。 6. 滨河临溪,生态宜居

利用澧水两岸滨河空间,逐步恢复城内原有水系,创造亲水空间,将景色融入到城市之中,使城市的空间更加灵动,成为生态宜居城市。

第三章 张家界总体城市风貌体系框架

3.1城市空间框架结构 框架定位

永定区

张家界中心城区的总体景观结构可以概括为“澧水绕群山,七溪皆归源,

绿廊通山水,一城带九岸。”澧水为城区主要景观风貌带,其七条主要支

流为次级景观廊道,构成景观风貌的体系的骨架。绿廊作为重要通路沟通城区与山水自然环境,城区内外多处开放空间与制高点作为观景点控制城市景观风貌,而城区周边山体如天门山作为城市中的中景与背景,构成城市的外围自然界面。

一水两岸:

以澧水为轴线,以天门山为背景,在丽水两岸沿东西方向城市发展轴线,塑造城市景观带。保证两岸南北向景观视线通畅,在澧水两岸形成多个开放空间,将澧水的景观渗透进城市。

一心多点:

周边山体观景点之间,澧水的两岸形成城市风貌的核心区域,严禁破坏景观的建设行为。涵盖了城市的传统风貌区,行政中心区和旅游交通中心同时将城市分成风格不同,建设时序不同的三个片区,形成多个不同职能的城市中心和组团,各组团形成有特色的空间。

七溪贯通:

在城市风貌核心区内,塑造沿原有的七条水系的景观轴线,保证对天门山方向的视线通畅,形成反映以湘西文化为背景的,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

武陵源区 一轴三片

索溪峪镇地形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由沿索溪河分布的一系列呈串珠状的小型山间谷地。军地坪、岩门、文丰是索溪峪镇中较大的盆地。三个较大盆地构成索溪峪镇主要空间框架结构,沿着城市东西向发展,成主要片区塑造城市景观,同时将城市分割成不同职能的三大片区。三大盆地内节点都与各景区遥相呼应。

三溪贯通

宝峰溪、王家峪溪与索溪在此交汇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溪流水景,塑造了索溪峪镇独有的水体景观,形成索溪峪镇多个水体开放空间。保证三溪沿岸景观视线通畅,使水体景观渗透进城镇。

3.2 城市功能定位、景观风貌分区

张家界以旅游立市,其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名传遐迩、冠绝寰宇。根据规划用地性质与现状条件,,将张家界的永定城区和武陵源区分为十个风貌分区。其中武陵源区自成一个风貌分区,永定城区分为九个风貌分区。永定城区形成田园度假景观风貌区、城市度假景观风貌区、旅游服务景观风貌区、会展商务景观风貌区、教育科研景观风貌区、城市景观风貌区、历

史景观风貌提升区、老城景观风貌提升区、产业新城景观风貌区等九个片区,在空间形态与景观特征上有所区分。 a、商业用地的调整

本次规划从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经营的经济角度出发,继续贯彻了总规确立的城市次中心功能作用,对商业用地进行集中布置,增加商业的聚集效应,提升城市凝聚力,以使土地创造更大价值。 b、居住用地的调整

本次规划从居住用地的整体性开发原则出发,将居住用地整合集中布置,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完善居住的配套设施。 c、道路交通的调整

规划尊重现状地形及地籍,对道路线型及断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对规划区局部用地的道路密度进行调整,明确了道路系统主次之分,同时将社会停车场的位置进行了调整,主要减少进入城市中心的车辆,缓解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d、城市绿地系统的调整

在总体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现有山、林、水、溪等自然地形特征,结合开发建设需求,深入细化用地布局,形成带状、块状、点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系统。 e、工业用地调整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考虑到工业用地对其他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对规划区内的工业用地进行了综合布局和西划分,将工业用地进行集中布置。

生态旅游景观区(武陵源区)

包括武陵源区全域。武陵源主要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索溪峪、天子山两个自然风景区组成,面积390.8平方千米。整个地势以中部为核心,沿索溪两岸带状分布。周围有若干河谷型小盆地,外围为山地。全区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以及旅游服务等功能为主,是索溪峪景区的综合服务中心。依托索溪峪景区的优美风景,城市沿索溪逐步发展,本案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注重原生态建筑风貌的恢复与保存,建议建筑以多层为主,风格以传统建筑或运用传统符号尺度的现代建筑为主,严格大规模,

大尺度,大体量的建设行为。色调以较为明快的灰白色为主,可有适当装饰性色彩。

旅游服务景观风貌区(且住岗组团)

包括永定城区的且住岗组团。该组团南临澧水河湾,北临子午路,呈现半岛式的用地格局,并与天门洞形成对景。由于受到机场净空区域的,应控制该区滨水区的建筑高度。区域以旅游商务旅游服务为主,是张家界的旅游服务中心区,应体现出国际化与地域化相结合的旅游区风貌特征。该组团具有旅游组织与服务、交通集散、购物欲游览等多重功能,因此应营造合理的公共空间体系。

在景观风貌上,重点打造澧水河沿岸公共开放空间,通过滨水地区多样灵活的开放式用地布局,为游客欣赏澧水风光、天门山风景和进行休闲活动提供场所。注重控制建筑密度,建议建筑以多层为主,有适当小高层,在规划允许的地段可有适当高层,形成且住岗的标志性中心。建筑风格以现代建筑为主,宜采用传统的建筑符号,在组团内应协调统一,并与绿地、广场、滨水区等开敞空间统筹布局。建筑色彩要与已形成的城市色调协调,建议以浅灰色系为主色调,点缀其他色彩。

会展商务景观风貌区(荷花组团)

荷花组团未来发展定位是张家界的会展金融区,是远期乃至远景张家界较为专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该区南北两侧分别由阴山和澧水围合,具有突出的自然山水环境。城市建设需符合会展、商务等职能,建筑风貌可适当趋向现代,滨水地区可建设地标性建筑,体现现代会展商务区的风貌特征。该组团背靠荷花机场,未来应依托空港,重点发展会展、金融、宾馆等服务产业,并配套部分混合居住用地。由于处于山水围合的自然条件下,并受到机场净空区域的,荷花组团内应进行有效的建筑高度控制。合理建构北部会展区、中部商务中心区和外围星级酒店滨水区的整体空间组合形态,与背景山体的天际线不得发生冲突,并与东部旅游服务区的风貌取得协调。建筑以多层,小高层为主,风格上可适当趋向现代,色彩以明快的冷色调为主。

国际度假景观风貌区(枫香岗组团)

该组团东部、北部分别为澧水干流和茅溪河,西部为月斧山,区内有多条

溪流,较为开敞。见者中应保持自然系统的完整与连续,构建良好的生态绿地。枫香岗组团是永定城区最西侧的一个功能组团,定位为城市度假休闲区,是张家界旅游产品提升的关键,其开发建设应控制规模和开发强度,体现尺度宜人、环境优良、舒缓开敞的旅游度假区的景观氛围和风貌特征。整体空间形态应结合背景山体、中部绿廊和环绕的滨水空间的环境基底进行引荐,延续西高东低的空间梯度。城市空间应结合自然形态,避免过于机械、几何的形状。

近期该地区的重点是用地的控制与预留,保护好其优美的山水环境,建筑以多层为主,风格上以使用传统符号的现代建筑为主,色彩以环境色为主,建筑建议采用饱和度较低的主色。

田园度假景观风貌区(沙堤度假休闲带、茅岩溪度假休闲带)

该景观风貌区应保护现有山林水系自然生态环境,控制建设的规模和体量,保留现状田园风光的景观特征。设施建设以分散式布局为主,大规模的城市开发模式。近期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用地与环境有效控制,特别是禁止违章私房建设。建筑风格可借鉴当地传统田园村落的景观特征。建筑色彩建议采用与当地景观协调的自然色或传统建筑色彩。开放空间骨架的建设项目应合理控制建筑形态,与自然开放空间协调布局。

城市景观风貌区(南庄坪组团 官黎坪组团 西溪坪组团)

(1) 城市景观风貌区是指南庄坪组团,官黎坪组团和西溪坪组团 (2) 该区建设强调城市形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新区总体风貌在与张家界整体城市风格协调的基础上,可按新区的不同职能进行设计引导,展示鲜明的城市形象和时代特征,体现张家界山水城市风貌与现代风貌的对话,塑造不同形式的山水城市景观。

(3) 新区建设应尊重张家界市山水城市格局,保护山水环境,充分利用城市背景山体,注重营造城市水环境,塑造出不同层面的“山-水-城”空间形态,旨在建设崭新的张家界山水城。

(4) 新区建筑风貌应鼓励提取张家界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意向,融人现代元素,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新形式。重点地段宜通过设置适量的高层建筑作为新区标识点,形成丰富有致的城市空间形象。反对新区建设盲目追求“高、大、全”仿西式欧化建筑风格。

南庄坪组团:该组团与永定组团隔水相望,背靠城市中景山体,整体用地规模有限。该区应实施“匀质”化的建设风貌控制策略,即地块形状与规模、建筑形体与高度、建筑形式与色彩等要素,城市建设天际线宜平缓,建筑色彩淡雅纯朴,与周边山体、滨水空间构成和谐的格局。

官黎坪组团:以新建的火车站及站前广场为中心,背靠天门山,是重要的视线走廊所在地。官黎坪将随着火车新站和公路客运站的投入使用而成为张家界重要的城市对外交通中心。建议建筑风格上以使用传统符号的现代建筑为主,色彩以明快的冷色调为主。

西溪坪组团:该组团北部为澧水,中部为陈家溪,组团内有较长的临水界面。该区作为张家界近中期新区建设的重点,同时永定达到作为长张高速进入中心城区的联系通道,应加强规划控制和环境建设,塑造城市新区形象和城市门户景观。澧水滨水景观、陈家溪绿廊和永定大道沿线的城市景观轴形成“二横一纵”的开放空间骨架,与区内的体育中心、公用设施中心等景观节点共同形成开敞空间体系。该区的建设风格应体现现代、明快的特点和城市新貌。临近滨水开放空间骨架的建设项目应合理控制建筑形态,与自然开放空间协调布局。

老城景观风貌提升区(十字街-南正街一带)

(1) 老城景观风貌提升区是张家界山水城市印象的重要感知区。 (2) 在旧城改造中应注重保持古城风貌,保护历史遗存风貌区恢复原有历史符号和文化遗存,强化以历史环境气氛,继承城市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 (3) 注重南、北正街古城轴线格局和街道格局、澧水水系等特色空间的保护,体现城市原有空间肌理,展示城市文化内涵。

(4) 加强核心区内现存河塘水系的保护与改造,应重视沿岸景观质量建设,完善城市内部山水环境空间格局。

(5) 核心区内注意避免不适宜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应借鉴历史传统,展示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地方多民族融和的城市文化特征,充分展现张家界风格,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展示界面。

(6) 建筑注意高度和体量控制,保证主要景观视线走廊的通畅建筑屋顶应采用坡顶形式,建筑的形式、尺度与色彩应与山水环境景观及历史文化景观相协调。

(7) 对老城核心区风貌有较大影响的现有建筑,应有组织的进行改造和整治,使之与老城风貌达到有机协调。

历史景观风貌提升区 (永定组团)

(1) 历史景观风貌提升区内建筑风貌应与整体城市风格相协调,与建设环境相融合。建筑风格可充分挖掘张家界地方传统特色,提倡地方建筑符号、地方材料的运用。

(2) 应注重建筑与山体背景线的呼应和协调,强调山水城市景观环境的保护,塑造生动的城市轮廓线。

(3) 其他老城区中,应尤其注重与老城核心区风貌的协调,形成对老城核心区历史文化风貌的延续,并与其他区域和谐过渡。

教育科研景观风貌区(长岭组团)

包括吉首大学及西部科研用地、长岭组团两处。该区应结合所处的自然山体环境,因地制宜,灵活布局。控制建筑体量,与地形充分结合,体现教育科研建筑的风貌特征。建筑形式上可借鉴当地传统山地建筑形式,通过合院、组群等空间组合方式营造多样化空间。

城市未来发展区(阳湖坪组团)

阳湖坪组团位于城市东拓轴带的东端,长张高速公路与澧水之间。该区现状想、地势较低,且为高速入口进入城区的门户地段,应合理控制产业园区的景观,与旅游城市的风貌相匹配。工业建筑提来年个较大,应通过加强绿化和混合用地方式来削减其视觉冲击。在澧水沿线、组团内水系绿廊周边等开放空间周边,尽可能的减少大体量的工业建筑。加强对园区内建筑色彩的控制和引导,慎用蓝、红、黄灯过于鲜艳的色彩。该组团应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色彩淡雅明快的产业新城景观。

3.3城市节点

城市节点包括功能节点,交通节点,景观节点等。结合山水景观关系,在视线廊道线上交汇、转折、停顿,形成节点增加和优化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市民集散、休闲等活动的场所,增强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或是创造和恢复传统文化节点,延续地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脉,承载传统风俗文化活动,体现张家界民族文化特色。

景观节点

张家界市森林覆盖率达67%。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市区内以澧水为景观轴线,形成滨河景观带,相继展开三角坪绿地公园、廻龙公园多个开放空间,以及多个区级绿地公园,将澧水景观同城市周围的山体景观串联起来,真正使山水生态渗入城市。 观景点

观景点是指城区及周边山体中一些重要的观景空间,共计九处。观景点是观赏山水景观最为理想的场所,因而其所在地视线范围内的景观风貌控制较为重要。同时部分观景点也是重要的景观,应加强其自身风貌建设。城区中的观景点计七处,均沿澧水两岸分布,为各个组团的重要开放空间。应加强这些开放空间的环境质量,周边建筑的高度需得到有效控制,不得阻挡欣赏自然山水的视线;开放空间周边的城市界面作为前景,其风格应高度一致,体现传统建筑特色;开放空间中提供大量游憩设施,方便市民与游客在此停留。子午台、天门山两处观景点位于周边山体之上,应控制相关设施的建设,避免超高、大体量的建设,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

3.4城市竖向形态控制

按照张家界城市沿澧水东西向发展的轴线,形成“中间低,两侧高,有疏有密,南北通透”的布局。

3.5景观轴线周边风貌控制

(1) 各级道路依等级按不同要求对建筑退让、建筑高度进行控制,留出保护绿地。

(2) 山体周边保护绿地在满足安全防护需要的同时,应避免过多人工建设,采用自然原生态形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3) 轴线两侧建筑高度应由低层向多层逐步增高,建筑布置形式宜充分利用背景山体,结合具体地形地势布局,形成灵活多样的建筑空间。 (4) 建筑屋顶提倡采用坡屋顶形式或设计屋顶花园,建筑色彩宜采用素雅色调。

3.6高度控制:

(1)自然景观(山、水)相邻地区:垂直自然景观的视线通廊:每隔约100米预留,宽度应控制在25米以上。

城市天际线:严格控制,建立与自然景观天际线和谐的建设形态天际线。 (2)滨水区域特殊控制:建筑体量:不宜出现大体量的高层连排建筑:单栋的多层以上建筑面宽不得超过60米,建筑对角线不宜超过80米;建筑物宜作退台处理(正面、侧面),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物高度轮廓;建筑高度:与距离岸线距离比应控制小于0.6;

(3)建筑高度:临山地块;居住建筑最大高度36米;商业建筑高度54米;临水地块:建筑高度宜控制在36米以内。

(4)鼓励通过底层架空的手段来增加公共或半公共活动空间,用于城市公共广场、骑楼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全天可运行的城市公共通道,架空绿化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做法。

第四章 城市风貌控制系统

4.1城市景观风貌控制系统 4.1.1 水体景观系统

张家界澧水两岸的风貌设计以张家界建设成世界旅游精品和国际性旅游城市为目标,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对澧水两岸风貌提出的规划要求,打造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观光休息场所,创造城市的兴奋点,同时达到合理调整城市土地资源,有效指导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项目开发建设,实现澧水两岸开发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澧水两岸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景观空间,是游人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的理想活动场地,同时也是服务两岸居民的活动场所。突出沿河两岸夜景灯光效果,亮化美化城市夜景,强化澧水滨水地段的休闲观光功能。 (2)澧水风貌带规划范围内包括张家界城市历史文脉最为丰富的部分,带内集历史史事、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于一体,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浓郁的民族特色风貌。

(3) 规划设计要把握好建筑风格,建筑尺度,建筑体量。建筑风格在老城区一带要体现出民族民风的土家特色,要合理吸收土家族建筑文化元素,形成独到的地方建筑风貌特色。

(4)规划设计要把住张家界市山水独有的灵魂,要做活山水的文章,体现显山露水,所有景观轴都要以天门山、澧水河为背景,将山水引入城市,把天门山、澧水河发挥得淋漓尽致。

(5)利用澧水两岸现有的自然资源,采用自然构景手法,以丰富多样的植物品种,创造绿色河岸线,营造一种返朴自然的生态效果,为城市开辟一处自然的生态绿洲,为滨水地段构筑绿色“锦屏”。

(6)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自然及人文资源,营造亲水而和谐的建筑空间,实现滨水地区多元化的城市职能。

(7)处理好滨河路、防洪堤的关系,要做好交通组织,城市管网系统的组织,各种管线要地埋敷设,要处理好与堤防工程的衔接。

(8)做好城市重要节点处理,划分好区域,打造好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也要做好生态的山水文章。

(9)通过提供环境优雅、内涵丰富的滨水开放空间,带动周边及城市旅游休闲、旅游商贸、高档住区的开发建设。

4.1.2山体控制系统

各山体按不同风貌分区要求对建筑进行控制,留出保护绿地。

山体周边保护绿地应避免过多人工建设,采用自然原生态形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山体周边建筑高度应逐步增高,宜充分利用背景山体,结合地形地势进行设计,形成灵活多样的空间,凸现张家界山地城市特征。 景观山体周围的建设行为不得破坏山体景观,建筑总体布局必须充分考虑与背景山体的关系,使之与周边山体景观融合呼应,建筑屋顶提倡采用坡屋顶形式或进行屋顶绿化,达到建筑与山体景观和城市风貌的和谐。

4.1.3景观节点周边风貌控制

(1)沿水体按不同的距离控制建筑退让,作为滨水绿地控制。退让后建筑高度由低层向多层逐步增高,塑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2)水体周边强调视线通透,营造观景平台。除必要的景观建筑外,应严格控制滨水地带沿岸的建设,以保证岸线地区获得较好的景观视线和景观效果。

(3)建筑尺度应与水体周边环境相协调,强调灵巧秀气、尺度宜人、造型通透,避免厚重体量。建筑色彩宜淡雅,注重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应融入环境中,充分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发挥自然条件,塑造内外景观交融的滨水景观。

(4)建筑布局应考虑与水体景观之间的联系,沿岸线的建筑宜采用退台处理,创造丰富的空间序列。建筑布置形式宜结合岸线及地形呈自由式布局,建筑宜采用坡屋顶形式。

(5)水体岸线建设处理应注重景观效果与使用功能相结合,尽量保证沿岸用地向公众开放的便捷与舒适性。滨水绿地强调开放性与多样性,景园设计提倡使用地方材料,塑造开放、生动、有特点的滨水生态绿地。

4.2 澧水风貌带

澧水两岸形成透景,导景,观景三个层次,严格控制滨水地带沿岸的建设,建筑布置形式宜结合岸线及地形,保证周边地区获得较好的景观视线和效果。按各风貌分区要求控制建筑退让,形成滨水风貌带,塑造丰富的景观层次。

透景层次强调建筑与水体,绿地景观的融合,不应破坏水体景观的主体地位。建筑尺度应与水体周边环境相协调,强调视线通透,尺度宜人,避免厚重体量,建筑宜采用坡屋顶形式。

在导景层次上强调景观带到城市观景带的过渡。在观景层次上,营造观景平台,与水体形成呼应。建筑布局应考虑与水体景观之间的联系,建筑宜采用退台处理,创造丰富的空间序列。

注重建筑立面设计,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使建筑融入环境中,塑造内外景观通透呼应的滨水景观。滨水绿地强调开放性与地域性,提倡向公众开放,并使用地方材料。

张家界澧水两岸的风貌规划应按照不同的现场地貌特点分别要求两岸的风貌形象的要求,而澧水两岸的驳岸形式是张家界水系部分风貌规划的重

点,在对澧水总体的风貌规划上应要求尽可能避免过多的人工铺设,保留张家界自然原生态的形式,保护澧水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统一的澧水风貌形象、澧水两岸的风貌规划形象应与张家界城市形象统一体,并根据澧水驳岸的现状不同,将澧水的驳岸风貌特征分为自然型驳岸形式、亲水型驳岸形式、平缓型驳岸形式、民俗型驳岸形式、高堤型驳岸形式、错落型驳岸形式、滨水公园节点,使张家界澧水风光充分的与张家界城市风貌相融合,澧水两岸的风貌规划形式不仅是张家界城市风貌关键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张家界市民、游客休闲观光的重要场所。

4.3 道路景观风貌控制系统 4.3.1 道路景观系统基本原则

依据建筑布局现状,考虑建筑、道路、山体、河流及其它景观的相互关系,运用借景、衬景、对景等手法,形成景观视廊,使景观视线贯通各景观节点和景观带,并连系城市周边山体,形成整体城市景观系统。

规划后的道路根据功能分为交通型,景观型,生活型三类;其中,交通型道路突出道路的交通功能,以崇文路,永定路,陵园路,紫舞路为代表;景观型道路突出道路的景观功能,以北正路,南正路,回龙路,路为代表;生活型道路兼顾道路的景观,交通功能,以天门路,西溪坪路为代表;交通型道路组织起城市的交通骨架,有效高速地连接城市各个有机部分;景观型道路着力于道路与澧水和周围山体的关系塑造,营造层次丰富地景观效果,展示张家界特有的城市风情;生活型道路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根据所经过的不同地块表现出不同特点. 一、城市交通控制原则:

(1)明确道路职能,加强快速道路网和旅游通道建设,完善城市路网;实现交通优先原则;加强市内停车设施建设;加强各类道路交通设施衔接,形成快速便捷的一体化交通网络。

(2)规划城市道路分为四级: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旅游景观路)、支路。

(3)以快速路和结构性主干路为骨架系统,组团之间以快速路和主干路相衔接,城市次干路、旅游景观路、支路结合山水地貌格局有机分布的城

市道路网体系。 二、交通景观控制原则

(1)城市沿街建筑是城市地方特色的重要展示界面,在符合有关退让规定的前提下,应注重塑造整洁有序、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并结合交通、绿化和人流集散需要,变化街道空间,丰富城市景观。

(2)加强城市主干道及景观道路沿路两侧的建筑造型、体量、色彩及高度控制。注意道路的对景和远景设计,强化视线集中的观景,塑造丰富天际轮廓线。

(3)临山体、水体、绿地的城市道路,应控制建筑临街长度,确保观景视线通透,提倡在道路适当位置布置街头广场绿地,与道路线性绿化配合,形成点线结合的绿色道路空间。

(4)机场路、常张高速公路等作为城市主要出入口道路,两侧宜加强沿线景观环境设计和建筑立面设计,应注重城市人口景观节点控制,并设置人城标志作为城市印象的标识点。

(5)重要旅游通道应注意加强非建区绿带的保护,道路两侧景观资源良好地段应严格控制建设量,保留山林绿地和田园风光的景观渗透面,保持观景视线通畅。

(6)城市广场应结合周边用地和建筑物的功能及氛围来进行设计在使用功能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景观质量上相呼应,创造文雅、优美、大方的环境气氛。 三、道路分类控制 1. 交通型综合型道路

道路名称: 崇文路,永定路,陵园路,紫舞路,且中路

道路特点: 道路交通型道路突出道路的交通功能,强调机动车快速交通,尽量避免人行和非机动交通对其穿越或干扰,主要以行车角度观察路面景观空间氛围: 大气、整体、反映城市景观

控制原则: 根据道路特点,规划要求道路景观的整体化,景观界面的延伸性以及视线的通畅性 其中

人行道: 色彩淡雅,以暖色调为主,铺装形式在一定规律中局部变化

绿化种植: 道路两侧密植高大乔木,树种变化不宜多,保持绿化界面的连续。保证同种树木密植段长度不小于300米,机非分隔带密植整体形低矮灌木,高度不宜超过1.2米,以避免遮挡司机的视线,分隔带可考虑搭配种植小乔木,树冠高度不应超过道路两侧乔木高度,种植间距在30米到50米之间,增加行车时视觉节奏变化,当道路一侧为停车场时,道路绿化应与停车场绿化种植整体布置。

街道实施: 整体效果强,局部标志性建筑在高度和色彩上强化处理,与周围建筑有明显区分,增加其标志性。路灯以高杆式高压钠灯为主,样式宜简洁,明快,统一,注重其照明功能,交通指示牌应清晰,并安置在醒目位置,严禁对其遮挡,保证指示牌的可视距离不少于300米.

道路断面: 红线宽度30米到50米,设机非分隔带,有条件的设中. 2. 景观型道路

道路名称: 北正路,南正路,回龙路,路

道路特点: 景观型道路突出道路的景观功能,控制机动车通行的速度,优先人行和非机动交通,主要以人行角度观察到路景观空间氛围: 绿意盎然,体现活跃的景观空间控制原则: 根据道路特点,规划要求道路景观的多元化,景观内容,处理手法以及界面的丰富,为行人提供一个可以观赏和驻足休憩的城市道路空间和休闲场所其中

人行道: 色彩淡雅,局部停留区可采用彩度高,深色地砖

绿化种植: 道路两边高大乔木不宜密植,有利于自然景观环境的战士,同时密植灌木,使绿色界面延续。适当设置景观树灯,其色彩以绿,黄等暖色调为主,丰富夜间绿化景观

街道设施: 造型简洁,注重实用功能,综合设置街头雕塑,小品,座椅等可供人观赏,休憩的街道设施,道路照明灯具造型简洁,形式统一。 道路断面: 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块板--道路两侧设置绿化景观带;三块板--道路设置较宽景观分隔带; 3.生活型道路

道路名称: 天门路,西溪坪路

道路特点: 兼顾道路的景观,交通功能,为最常见的道路类型,具体的道路景观根据其所经过的不同地块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空间氛围: 淡雅宁静,体现和谐、安静的居住空间

人行道: 色彩淡雅,铺装样式简洁大方绿化种植: 树木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间植,道路与居住围墙之间密植小乔木,增加道路景观延续性 街道设施: 造型简洁,注重实用功能,综合设置街头雕塑,小品,座椅等可供人观赏,休憩的街道设施,道路照明灯具造型简洁,形式统一。 生活区段: 人行道铺装以小块暖色调地砖为主,道路树木主要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间植,利用当地现有主要树种,南北向道路,两侧主要为住宅山墙面,应以道路红线和居住区围墙之间密植乔木,以增加道路景观德延续性,同时减少道路灰尘和噪音对居住区德 影响;东西向道路,两侧主要为住宅正立面,注意人行道与住宅底层商业前德铺地色彩和形式上的统一,减少树木对建筑的遮挡,同时注意道路两侧居住区围墙严禁封死,做到\"开街透绿\透空率不低于50%商业区段: 主要反映该地块自身特色,道路树木和设施在高度安排上应注意减少对建筑立面的遮挡,保证建筑立面的完整性,特别是重要的地标建筑,考虑商业文化区的大量人流,道路设施应多考虑人的需要,减少公厕,垃圾桶,电话亭等街道设施的间距。

4.4 公共空间系统 4.4.1公共空间定位 一、且住岗绿地广场:

在已有景观分析图现有山体形成的五极(自然)上增加新的一极(人工)且住岗高层区。在不影响现有城区主要视线走廊基础上,有序疏导张家界市建筑分布,广场还原张家界绿色风貌,添设水体符合“青山绿水”的城市特点。创造广场至城市重要景观——天门洞这条视线走廊。延续至澧水,体现尊重澧水,尊重自然的设计关怀。 二、紫舞公园-滨水公园,校场路:

充分发挥紫舞公园与滨水公园的城市休闲效应,改善公园周边现有封闭混乱的现状,创造出永定老城区内两个重要绿极,并带来一定的示范效应。校场路作为连接两个公园的纽带可以发展成为供市民休憩散步的重要通道,增加道路行径过程中的可识别性,创造全新感受的商业街氛围。 三、东门溪-南正街,(大庸府城,普光禅寺):

将其发展成为老城区内最为重要的旅游路线。 1. 南正街:

尽量充分保留南正街现有建筑的肌理,在此基础上发掘张家界传统风俗风情(手工艺,特色小吃等)。建筑平面形式前厂后店,局部三层,从形式尺度上做出宜人的古风貌特色的步行商业街。 2.步行街广场:

改造现有较为现代的风格与平面形式,替换如座椅、路灯等使其更符合古风貌广场的特点。 3. 东门溪:

重现东门溪原有的水景轴线,在此基础上做出沿此线延伸的古建筑群并保留现有居民。建筑形式带有内庭院,可考虑发展为特色旅馆、酒楼。充分利用亲水创造动人的东门溪景观轴。 四、南庄坪:

在南庄坪区沿澧水的住宅楼适当打开“出口”,创造出有层次的沿河建筑群形象。在现有道路肌理大体不变前提下有机整合内部办公建筑,整合目前各自的前绿地空间使其做到公众化、城市化。 五、官黎坪公园:

引进澧水创造新的亲水性公共空间,作为火车站及前广场至城区的缓冲,呈现出山水张家界市的“绿色窗口”,提供城市级的可供市民休憩的公共空间。

六、教堂:

拓展其西测广场,为教堂提供一个可视范围,提升教堂沿河景观品质,创造出区域性的可供市民休憩的公共空间。 七、老院子:

作为极具城市地方特色的现有景观,十分必要拓展营造周边的有聚集力的广场空间。在充分发掘老院子历史文脉中为广场提供可荐设计元素。 八、陈家溪公园:

作为澧水景观轴线在西溪坪区内的延续,陈家溪公园应真正做到“引山入水”的设计理念。形成次澧水级的张家界市内另一条大的水体景观线,创造出西溪坪区内新的沿江风光带公园。

4.5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4.5.1 总体原则 功能性原则

——城市标识应指示到位,功能明确,具有可视、可融、可感知的特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统一性原则

——城市标识应在造型、色彩、材质、体量的设置方面保证视觉上的一致性、连续性和逻辑性。 美观性原则

——城市标识的设置,除满足功能需要外,还需考虑标识自身的造型、材质、色彩等因素,起到美化城市环境、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作用。 地方性原则

——城市标识的设置应体现张家界山水文化特征,标识造型应具有地方特色,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 4.5.2 标识系统

1. 为保证张家界城市景观的和谐、优美。避免城市标识的设置对城市景观轴线、视线通廊,建筑外观的破坏和遮挡,从显山露水,确保景观视野的目标出发。

2. 城市标识设置高度的控制:为保证与张家界城市大背景——天门山登高观景点视廊的通透。广告标识的设置位置应在建筑物造型设计时同步考虑;严格控制在已建建筑物屋顶设置广告标识。任何屋顶广告标识的高度应符合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建筑控高要求。

3. 城市标识体量的控制:城市标识体量应根据所在区域环境的特点确定,如以建筑物为发布载体的,应在建筑设计时考虑预留相应的标识设置位置,其体量应符合建筑自身的造型要求和周围环境的整体要求。 4. 城市标识色彩的控制:此控制主要针对体量较大的城市标识(公交车站、电话亭、广告牌等),为避免此类标识对城市景观、城市色彩造成破坏或不良影响。该类标识所使用的色系种类背景,城市标识的整体色调不宜过于鲜艳,以深色调为主。

5. 应控制在三种以内(含三种),主要色相的色块不超过5个。针对张家

界城市的湘西古城风貌以及天门山城市标识对建筑第五立面影响的控制:为保护张家界山水优美的天际轮廓线,严格控制城市标识对城市第五立面的遮挡与破坏。 4.5.3 城市夜景灯光

依据区块位置、使用性质并参考《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和《城市环境照明规范》等相关规范,确定城市夜景照明的层次和具体亮度控制,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夜间功能性照明的需求。同时考虑美观性要求,城市景观充分结合装饰性照明,通过灯光造景、衬景等方式来提升城市品位。照明的亮度具体分成三个等级,大型广场等重要节点为照明中心,形成标志性和导向性,其次为主要城市道路,满足车辆行驶和居民、游客活动的需求。亮度不宜过高,避免能源浪费和产生眩光。

照明将赋予城市一种新的次序,使得人们得以在夜间了解它的构成。照明总体规划在整个城市规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规划目标的一个工具,并且可以提供独特的地域特色。张家界照明设计的控制要充分体现各个组团的功能与特性,但整体风格仍要统一,协调各个组团的照明效果。照明系统结合周围建筑、街道、开放空间、河岸的照明,通过连续的照明引导车流与人流前往各个区的中心带。

张家界照明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沿河照明系统控制、道路照明系统控制、重要节点照明系统控制、特色区域照明系统控制、景观轴线照明系统控制。 1、城市夜景灯光

在一个城市化的尺度中,照明能够加强空间的结构,美化城市环境,并增加空间的层次感。照明在空间形式与地域的体验中是最为基础与重要的元素。

城市照明与建筑照明有很大的不同,要求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组团、街道、建筑之间的照度等级与色彩关系,协调整个城市的夜景效果。

张家界城市夜景从照明等级、照明色彩、照明工具几方面控制为以下三点: 1、 飞机场,火车站广场,且住岗高层组团,各组团广场、标志建筑及主要过河大桥确定为一级照明区域,平均亮度值大于10cd/m2,最大可达

30cd/m2。建议使用投光灯等照射距离远的灯具。色温多为高色温区(偏蓝白色)。

2、 各组团主要交通干道确定为二级照明区域,平均亮度值在7-15cd/m2之间。建议使用两侧照明结合路灯设置,禁止采用强眩光灯,满足车辆行驶的视线要求。色温多为次高色温区(近天光色)。 3、居住区,商业街,绿地公园确定为三级照明区域,平均亮度值在3-12cd/m2之间。建议使用射灯、小品灯、地灯等照明范围大、灯光晕染效果好的灯具。色温多为低色温区(暖黄色)。

4.6城市形象 4.6.1基本原则

为体现张家界“世界最负盛名的石英砂岩峰林风景旅游地、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城市建筑形象也要表现其本土地方特色,体现湘西的地域性特色,并富有文化内涵。 一、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协调

建筑应考虑张家界的气候条件,山水特征,结合地理条件,采用对地形地貌破坏少的建筑形式。在地形变化大的地方,建筑可以采用错、吊、伸、缩等形式。以此顺应自然,并体现张家界的地方特色。建筑应反映张家界的传统和文脉,突出其多民族文化的特色。考虑民俗喜好及建筑材料特征。处理好建筑原貌与推陈出新的关系,提升建筑的文化品位。环境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注重日照、通风、视线等自然条件的同时关注景观、活动场地、小品、绿化、交通流线及交通、环保、安全、文化等实用性能,做到实用性与观赏性相协调。

二、与城市功能区的空间氛围协调

根据张家界空间不同的功能分区.建筑形式也应与以协调。由内部空间组合到外观形象风格的整体构思,体现建筑不同功能及其形式,不应只顾及一个正立面或沿街面,应与周边环境设计整合、同步,形成整体和谐互为映衬的风貌。彰显各组团分区的特征,形成“老城老风,新城新风”的城市形象。

三、在变化中寻求和谐,在和谐中突出局部对比

对于单体建筑而言,在保证整体形象风格色彩与周边环境基本协调的基础上,应允许其进行局部的适当变化以至对比,增强可识别性。对重点的地段和重点建筑,应在统一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增加变化,营造对比。 四、建筑形象的持久性

宜选用节能且耐用的材质,以降低运营维修成本,使建筑形象能长期保持。对于建筑物上的附加物,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统筹安排,预留位置或预作限定,为城市管理提供依据。这类附加物包括:建筑物名牌与店名牌、广告牌,放在建筑上的各种城市标识、空调室外机、太阳能热水器以及阳台的封装、安全卷闸门及安全网的设置等。 4.6.2 城市建筑风格 一、 体量与尺度

建筑体量应与张家界山水环境尺度相谐调,宜小不宜大。单体建筑的长宽应保持良好的比例关系,不要出现过大,过长的形体。不应由于尺度夸张或运用不当造成与环境尺度不相容。沿街的建筑体量与尺度也应与街道的长度,宽度结合,达到一种宜人氛围。

风貌规划区域内任何建筑,都必须与周边群体建筑充分协调,在规划控制局部最高的高度下形成高低、大小、进退的变化,保持景观视线通畅。从而构成与张家界山水环境协调的建筑外部空间,形成与背景山形和谐的城市轮廓线,塑造张家界山水城市特色。 二、立面与顶部造型

建筑立面要和谐统一,并富有变化。在新建筑的立面处理上,可以提取街区传统建筑立面中最具特点的建筑符号语言及建筑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以此运用到新建筑的立面设计中。同时为避免建筑物上附加物影响立面的美观。可以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过程中预留位置。

按照整座城市周边景点观景的需要,注重建筑顶部造型的设计,不应出现大面积的平屋顶,可以根据以前的城市肌理,设计坡屋顶的尺度和比例。要求高低错落有致,形象灵动轻巧。不应出现大片平屋面;坡顶需注意屋顶本身的长宽高尺度与比例,不致显得庞大、笨重。单体建筑第五立面设计上需要根据其所在风貌控制区基调及城市轮廓线要求确定。 三、高度与层次

为了达到可以在张家界市里看到天门山以及周边的山景色和感受澧水的氛围,景观视线不被阻挡的目的,建筑高度要在局部最高的高度下形成高低,进退的变化。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形成空透性和层次感。具体高度应与建筑所处的风貌分区的具体要求相符合。 四、形象与风格

建筑形象应在注重建筑个性表达的同时,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内涵,体现文化品位,体现湘西文化的地域性特色。群体统一和谐,个体形象丰富多变。按照建筑的功能、性质采用表现个性的适宜形象语汇。按照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主次、形成风貌所起作用大小把握其建筑表现的度。 五、材料与技术

充分运用本土材料,就地取材,对现有木、石、、瓦、竹等地方材料予以应用,增强建筑本土特色的表现。在新城区,可采用各种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来表现建筑形式。

4.7 城市建筑色彩 4.7.1 基本准则

突现特点。城市建设中色彩的运用,需明确城市定位,结合张家界城市环境特点。城市色彩以山水本色的自然冷色调为基础主色调,适当运用人工色予以搭配和补充,充分体现张家界山水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特色。 和谐变化。城市建设中,城市色彩在整体上应相对统一协调,并通过局部色彩的变化,结合环境、功能的不同,达到城市色彩即和谐统一个性突出的效果。

尊重历史,衬托山水。城市色彩应考虑城市历史文脉、张家界的色彩传统体现本土特征与文化价值。重点烘托城市山水的自然风光,表现山水风景城市特点。

合理定位,分组团规划。与张家界城市空间结构特点相协调,合理定位,分组团规划,分系统,分要素规划。 4.7.2 城市色彩定位

张家界作为风景旅游名城,拥有“群山环抱,背靠天门,澧水穿城”的独特自然景观,大量的山体、水系和绿化成为了张家界环境基础色调的主要构

成元素。因此,以灰绿色为主的偏冷色系形成了张家界城市色彩的背景色基调。张家界市的城市色彩设计总体上以“自然、明快、雅致、和谐”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在老城区形成灰色为主的色调,在新城区以明快的白色为主,形成层次丰富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总色调。 4.7.3 城市色彩构成要素 建筑主色调

建筑外墙色彩:老城内根据张家界灰绿色调的自然背景色,建筑外墙色彩应以明快淡雅的色调为主,能充分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性质特征。在新城内以白色等明快的色调为主。

建筑屋顶色彩:要考虑张家界登高远眺和登山观景的效果,应注意建筑第五立面的造型和色彩设计,坡屋面色彩应以灰色调为主,平屋面应设计丰富的屋顶绿化,以烘托张家界“城景交融”的山水城市特点。单体建筑应根据所在风貌规划分区的色彩详细要求为准。 建筑辅助色调

建筑辅助色彩可以考虑以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的纯色调,在窗,檐,栏杆等位置,可以采用红,蓝等原色,以突出张家界地方特色。 城市场地色调 道路色彩:

道路色彩的运用要注意色调、深浅、质感等因素,还应注意和张家界的气候、街区性质、周围建筑环境相结合。车行道以灰色水泥路面或黑色沥青路面为主,步行街道可适当丰富,但是明度及纯度不宜过高。 绿化色彩:

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根据所处区域的不同和季节的变换,种植和点缀色彩变化较丰富的植物,并从种植密度、植被高度形成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绿化色彩。 户外广告色彩:

应注意与城市总体色调相统一,同时具有一定艺术品味。色彩上要尽量与周围建筑色彩相协调,不应为了追求广告效果而设置过于庞大和突出,高纯度、高彩度的广告。 4.7.4 城市色彩规划策略

城市色彩规划我们按功能结构及组团分别制定各个色彩分区并制定导则,色彩控制互为补充。

组团色彩控制详见城市色彩控制示意图。 建筑功能色彩控制导则如下: 一、历史景观风貌建筑街区

色彩倾向:尊重修复原有色彩,保持较高饱和度的传统建筑色彩。如大庸古城街区,老院子,以保护修复传统色彩为主,突出其独特历史文化氛围,并将历史建筑街区的色彩作为全市建筑色彩规划的点睛之笔。

控制因素: 历史文化建筑色彩,道路色彩,开敞空间及节点色彩,标志景点色彩,灯光照明色彩等。 二、行政中心区

色彩倾向:以厚重沉稳、中等饱和度的色彩突出其城市政治核心的地位。 控制因素:建筑色彩,行政中心广场等空间节点色彩,灯光照明色彩等。 三、金融会展商业区

色彩倾向:应以较高饱和度,热烈活跃的色彩表现商业环境氛围。 控制因素:商业经金融建筑色彩,商业步行街铺装色彩,休憩空间节点色彩,广告、店招、标识系统色彩,灯光照明色彩。 四、居住区

色彩倾向:作为城市中最大量性的功能区,主张使用低饱和度基调色、个性化点缀色,形成淡雅平和、亲切轻松的居住氛围。

控制因素:住宅建筑色彩、住宅区道路色彩、住宅区标示系统、设施小品色彩。

五、工业区,科技园区,产业新区

色彩倾向:结合大型工业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特点,以冷峻明朗的基调体现工业美学的特征和高科技时代的色彩奉上,辅以活跃的点缀色表现企业文化,还可依据工业生产的流程分区,制定具有标识性和导向性的色彩环境。现代的生产流程决定了其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上,应体现现代工业的气息,以白色、蓝色等明度高的灰色系色彩为主. 控制因素:工业建筑、生活服务区、道路及设施小品色彩等。 六、生态保护区,风景旅游区

色彩倾向:如索溪峪,天门山景区,应淡化人工建筑物色彩,突出自然山水色彩,表现生态美学取向。

控制因素:建筑、道路、标识系统、设施小品、灯光照明色彩等。 七、澧水风貌带

色彩倾向:与山水环境相呼应的中饱和度基调色银河活跃明丽的点缀色,渲染水岸生活情趣,将澧水和澧水景观带作为张家界色彩的重点展示廊道,展示城市有序和谐的色彩组织。

控制因素:建筑、滨水区道路系统、堤岸、广场、标识、小品色彩等。

新世纪新柳州,跨入“十二五”时期的柳州在城市规划方面,最大特色是什么?将会在什么地方显现这些特色?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局获得了答案,柳州的城市规划将呈现出“一江抱城山水美卷,紫荆花园人间天堂”的美景,而“百里柳江、特色植物、道路门户、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将承担起显现特色的重任。 《柳州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下简称《规划》)是柳州市根据自治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的工作方案》中“加快主要城市重点区域特色建设,提升环境品质”的要求组织编制完成的。柳州市也是在全区各市中率先完成这一规划的城市,比自治区提出的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这一规划提前了4个月。

根据《规划》方案解析,“一江抱城山水美卷”即描绘柳州的山水格局;“紫荆花园人间天堂”即用紫荆树为代表点缀、美化并创造森林城市的目标。“百里柳江”是柳州市最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资源,规划以“一江万象抱名城”为主题,强调水资源以及山体的保护,并对沿江两岸的建筑进行坡屋顶改造,描柳州出一幅“百里江流曲九回,红绿双壶卧太极”的山水美卷。“特色植物”利用紫荆花开花时节柳州的街巷那不可思议的美,结合我市争创森林城市的目标,让柳州的紫荆花能够像日本的樱花一样广为流传为构思,达到一种满目诗情的画意。“道路门户”旨在改善柳州市道路门户特色不突出,甚至部分地段环境低下的现状,以建设出“一环五射”快速路网和柳州市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打造美好的柳州“第一印象”。“城市中心区”规划通过优化中心区结构,结合山水城市等特点,通过构建标志性天际轮廓线、建设特色高架“城市公共阳台”、和滨江特色餐饮带等手段,让“山水中有城市、城市中有山水”成为柳州市山水园林城市的写照。“历史文化”方面,规划通过保护历史建筑,构建建筑风貌协调区等手段确定了四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旧城中心区——以展示城市发展历程为主题;传统风貌区——以展示城市传统建筑风貌及文化为主题;欧陆风貌区——以展示特定时期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建设风貌为主题;工业历史风貌区——以展示柳州百年工业发展历史为主题。在工业历史风貌区及柳长路门户加强周边建筑的工业特色元素(工业红)及工业雕塑,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某些典型工业厂房搬迁后对原有厂房

进行改造设置工业遗址公园或利用厂房结构改造后作为新兴创业园等功能用房。

另外,根据《规划》描绘,近期柳州市城市特色风貌建设项目的确定为围绕“如何在短期内凸现柳州城市特色”展开,具体体现在对四大城市景观的营造上:山水美卷:安排F1水上运动中心、西堤春晓、西来寺改扩建、莲花山超五星酒店、莲花山游艇俱乐部、桥梁博物馆、柳州城、沿江两岸建筑第五立面改造(“千顶之城”)八个项目;门户印象:安排柳州火车站扩容改造、桂柳高速公路(静兰)出入口建设、南柳高速公路(柳石)出入口建设、柳长路(沙塘)出入口建设以及阳和“阳和之心”五个项目;紫荆花路:建设人民广场周边道路(五一路、八一路、广场路、北路)、文昌路的特色行道树景观,建设沿江特色种植区;塑造城市标志景观,近期除了逐步打造“百里柳江”城市滨水景观带外,逐步塑造城市标志性中轴线景观项目:地王财富中心标志性超高层建筑和河东中心区中轴线广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