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学院 旅游人类学论文
题 目:从旅游人类学角度 浅析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
专 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旅游)09 学 号: ### 姓 名: ###
指导教师: ### 评 阅 人: ###
时间:2010年12月13日
从旅游人类学角度
浅析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
摘要:旅游工艺品是在旅游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产品。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对旅游工艺品产生进行了解,并探究其与文化商品化的关系,分析旅游工艺品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希望对民族传统工艺品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字:旅游人类学 工艺品 开发 创新
一、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而随着现代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也必须随着市场需求而发生变化。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开发出旅游工艺的“精品”,以符合传统的民族特色,有满足现代人的要求,从而达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双赢”的目的,这正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二、 旅游人类学与民族旅游工艺品
旅游人类学是一门起源于西方上世纪70年代的具有广泛研究领域的学科,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旅游者及旅游本质自身的研究;(2)对旅游业的出现给东道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旅游人类学者将视角伸向更实用的领域,通过对旅游工艺品的规律的研究,来分析文化变迁的过程及规律。
旅游工艺品是指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适应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而就地取材,并以手工或机械方式制作的工艺美术品或纪念品。由于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其民族工艺品亦各有特色、千差万别。
民族工艺品实际上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它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尤其广泛的应用和表现。一般说来,民族工艺品主要包括少数民族的绘画、雕塑、年画等造型工
艺品和刺绣、挑花、编织、地毯、蜡染、扎染、陶瓷和漆器等工艺美术品。
从功能主义学派的人类学者看来,任何民族工艺美术的基础,都在于满足人们生物的基本需要。“艺术的功能是在建立经济的价值,并且刺激人类精良技巧的发展。”而民族工艺品的艺术又是“涵化和发展”的形势下产生的结果。国外对民族工艺品的研究以以色列人类学家科恩(Erk Cohen)和美国人类学家格雷本(Nelson Grabum)为代表。格雷本在谈到艺术品涵化过程的一般规律时将工艺品分为四类:(1)功能性艺术品,这是为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所需;(2)商品化工艺品,这是出于商业的目的,可以出售给外来旅游者,也可以出售给当地人;(3)纪念性工艺品,这是具有纪念性的工艺品,一般为外来旅游者购买,要么收藏,要么送给亲朋好友;(4)、被同化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旅游者和当地人都可以购买、保存和转赠。其实,格雷本这样分类对工艺品的开发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民族工艺品实质上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缩影”的形式汇聚与辐射者民族文化的基础信息,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一个地区生产方式、文化习俗、历史传承及自然物产的体现。
三、 民族旅游工艺品和民族文化商品化
民族文化商品化是民族旅游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旅游商品的本质上看,民族文化商品化构成了民族旅游工艺品的核心内涵。
民族工艺品开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市场的开发前景,生产中的经济利益、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等问题。格雷本(Grabum)在他为《无包装文化》作的序中,对民族工艺品的发展和现代民族艺术品的再创造和造型,作了精辟论述。格雷本(Grabum)从爱基斯摩人的艺术研究发现,艺术商品化和文化涵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研究,格雷本还认为艺术商品化还与购买者有关。所以说,文化商品化的产生,是来自于生产者和购买者双方的需求,缺乏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有商品化的出现。
目前,“真实性”和“商品化”是民族旅游工艺品两个容易引起人类学者、社会学家争论的问题。一方面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而另一方面又要开拓创新,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这两个方面,如果处理的好,即为保护;处理不好,即是破
坏。而著名旅游学家格林伍德(Greenwood)、科恩(Erik Cohen)和格雷本(Grabum)发表了见解。格林伍德认为,滥用地方色彩,并把它当做“引诱”,这会损害传统文化。他甚至说“文化商品化只需几分钟,而几百年的历史却毁于一旦”。而科恩认为,所谓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原始,而是可以转变的。商品化不一定会破坏文化产品的真实性。文化商品会给旅游产品增加新意,可使一个地区的文化通过展示而得到认同,出现新的自我再现。他独特的见解,引起了许多人类旅游学者的兴趣。格雷本也认为“所谓的真实,是一种人的概念。只有当他们到达某个目的地的时候,他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实。其实,真实是不断变化着的,并不真正的存在一某地。”这与科恩的观点不谋而合。
从以上可以分析,文化商品化是一种趋势。文化商品化和文化真实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型,文化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还会给当地文化带来好处。
四、 我国旅游工艺品开发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世界性文化消费热潮的出现和旅游业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世界各国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产业正在复苏,我国工艺品历史悠久、门类丰富、技术精湛,但也面临众多问题。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民族工艺品忽视了原有的传统文化。文化主题模糊,“纯文化”的工艺品很少,而大量的是被称之为“杂交文化”的工艺品,并获得大量的经济回报。这些所谓的“杂交文化”工艺品不错,很“真”,但是有些杂交的不伦不类,丧失原有的民族特色,更为甚者,有些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下,许多游客纷纷购买,回家后才发现许多是劣质产品,才大呼上当,后悔莫及,使旅游地区的形象大大受损。还有,目前的旅游工艺品大都呈现出千层一面的形象,这种盲目模仿不但影响原有生产者的产品市场,也使他们的产品价格下降,而且抄袭者的伪劣、假冒的产品被当做“真品”卖给无识别能力的外来旅游者,从而也造成民族工艺文化的“失真”等。
为什么会呈现这些问题?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分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造成思想上对自己的传统工艺品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外加很多工艺技术的不断失传,以致更加举步维艰。从主观上说,与投资者有关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
对于旅游工艺品的关注太少。最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工艺品生产工艺技术的落后,缺乏创新和技术支持,在开发中侧重模仿和粗加工,造成文化内涵的缺失,外加包装不合理,使得我国民族工艺品“内涵少、品位低、档次低、无特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显然,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开发、利用、发展有着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
继承工艺美术的传统工艺,不断推陈出新,设计新款式,开发新品种,丰富和充实产品文化的内涵,做到工艺精良、包装精美、造型独特、便于携带、利于珍藏,这已是开发旅游产品市场的基本趋势。
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是民族工艺文化复兴、涵化与转型的必然要求。没有传统工艺文化在旅游浪潮下的涵化与转型,就没有旅游工艺品的产生与出现,而民族传统工艺仍将只是满足当地民族居民日常所需的基础上的自然发展,其转型或发展的进程将会异常迟缓或停滞乃至消亡。其次,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是传统工艺文化在全球背景下发展的有效途径。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文化的全球化也日益显露。民族传统文化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得到修正、丰富、完善和进步。民族文化得到恢复与传承,民族文化也因此得到认同与更紧密的团结与自信。
而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旅游工艺品应该怎样开发与创新呢? (一)必须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
民族旅游工艺品是在原有基础上开发和创新出来的,是传统的民族艺术和现代旅游业交融的理想典范。民族旅游工艺品只有其生存之“根”扎于传统传统文化之“土”,才能根生叶茂。
(二)将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艺术的注入到开发设计中,突出地方审美文化特色
文化是民族工艺品的深层次内涵。民族旅游工艺品有无竞争力、能否满足旅游者购物时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关键在于产品是否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因此,其开发与创新,应以地方风格为依托,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应把现代技术与艺术融入其中,从而使民族旅游工艺品与现代旅游者本身的文化达到“认
同”。
(三)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拓展产品的类型和层次,适应新的消费和日常生活
审美所需
旅游者来自各地,其需求的特性决定了工艺品的多样性。新的技术、工艺、设计、材料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产品的类型和层次,更提高了传统工艺品的质量和效益。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不应固守单一的传统或地方形式,应用先进工艺技术,是传统工艺获得新的发展。
(四)开发和保护具有标志性的特色工艺品,并打造成品牌
我国开发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资源是很丰富,但目前拥有知名品牌的地区却很少。要是民族旅游工艺品成为品牌,就必须找出当地最具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工艺品,同时能合理运用营销,从而树立品牌形象。 (五)投资者、和社区居民应相互协调,发挥各自的作用
旅游投资者应拥有长远的眼光,对传统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应在保护中进行;而,在处理投资者和社区居民的矛盾时,应以大局为重,扮演好协调、管理、监督、预防和控制等多重角色;其中,最重要的是社区居民,作为旅游工艺品的主人,应充分认识旅游工艺品的重要性,对旅游工艺品的保护与创新应从自身做起,这是民族旅游工艺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六)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
1、历史与现代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旅游工艺品存在缺乏技术创新和忽略文化的特点。如何处理两者关系,关键在于本民族居民对自己的民族和民族文化要有自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的领悟和热爱。 2、文化涵化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对民族旅游工艺文化进行旅游开发,适应现代旅游的要求,这恰好是增强民族传统工艺文化活力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和创新。所以,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出现的涵化与变迁,我们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以创新的观念去理解,才不会人为的使他们丧失发展的活力和机遇。
3、文化商品化与文化涵化的关系
诚然,文化商品化的确在某些方面破坏了民族文化的真实性,使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成分丧失原有的内涵并赋予新的意义,但是,商品化打破了少数民族落后地区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帮助当地居民认识到民族工艺品的重要性,并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同时商品化还使本来即将濒临失传的技术得以传承,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是民族文化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也可以看出,商品化也许是民族文化工艺品得以传承的最好途径,关键在于这种商品化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真实性,而不是随意的杜撰。
六、 结语
总之,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是民族旅游发展的策略,旅游工艺品文化商品化和真实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虽然民族旅游工艺品不过是中华深厚文化的一部分,但中华民族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民族旅游工艺品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中,文化商品化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必须以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为前提,同时还应切实考虑旅游中的需求和市场规律等市场因素,从而推动民族旅游文化的合理发展。
七、 参考文献
【1】 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
【2】 张晓萍. 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透视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 第05期
【3】 李应军. 基于旅游人类学视野透视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 企业家天地.
2007年 第09期
【4】 李应军. 论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一种旅游人类学的观点. 昆明大
学学报. 2008年 第02期
【5】 廖杨. 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 贵州民族研究. 2005年 第03期 【6】 黄松. 民族文化商品化与旅游工艺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年
第03期
【7】 高恒冠. 文化商品化对旅游工艺品的影响探析——以广西龙胜平安村为例. 陇
东学院学报. 2008年 第06期
【8】 杨瑞洪[等]编著.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