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BOKAOGU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的出殡□
重庆科技学院档案室邹薇
摘要在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俗,既表现为繁复多样的礼仪形式,又具有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围
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丧葬活动,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文章将对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的出殡作详细阐述。
关键词中国古代丧葬出殡
在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大殓以后,要将灵柩停放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安葬,这一过程被称之为“殡”。“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就犹如宾客。停柩的地点一般在正堂的西阶,设孝堂日夜守灵,在三日内殡葬,有的隔旬安葬。有的则殡于宗庙,后世还常常把待葬的棺柩暂寄在佛教寺院中。
一、出殡前
从殡到葬是有一段时隔的,丧家在此期间准备墓穴、筹备葬礼等。间隔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贵贱有别。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和庶民一月。汉制则不同于周礼,葬期大为缩短,如文帝自死至葬仅七月,武帝十八日,明帝十一日,章帝十二日。民间更是长短不一,没有常例,由丧家酌情自定。后世官宦豪富之家为择“风水”好地,有将灵柩停殡数年的。通常情况下,葬期不宜拖延太久,应使亡故的亲人尽早入土为安。由于战乱、灾荒、死于远方他乡、家境贫寒等特殊原因,数年乃至数十年不葬者也是屡见不鲜。元
死者的挽歌。挽歌相传出现于春秋晚期。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在齐、吴艾陵之战中,齐国大将公孙夏为鼓舞士气,表誓死一战之决说,认为《虞殡》就是最早的挽歌。可惜这首挽歌的歌词内容已经不得而知。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挽歌,以汉乐府中《薤露歌》和《蒿里曲》为最早。据崔豹《古今注》的解释,这两首悼亡之歌出自汉初田横门人。田横为历代忠臣的榜样,为人熟知。其为齐国旧贵族,秦末从兄起兵反秦,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不久被汉军所破,投奔彭越。刘邦建汉后,因不愿称臣而自杀。田横死后,“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露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汉武帝时,宫廷乐师李延年为之谱曲,“《薤露》送王公大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呼为挽歌”。从此以后,皇帝和贵族官僚出殡多用挽歌。“汉魏故事,大丧(即天子之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唐代皇帝和品官出殡,送葬的队伍中还配有专门吟唱挽歌的乐工,谓之“挽郎”,具体人数多寡不等:皇帝二百人,一品至三
[1]
宾之也。”“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云:“《虞殡》,送葬歌曲。”后人多从其殡取义于宾,意思是宾客。装载死者的灵柩将离家远行,心,
[2]
。品三十六人,代婺源一带崇尚厚葬,“丧亲,贫则不举,有停其柩累数世不葬者”四品至五品十六人,六品至九品十人。后世悼亡的挽
在封建社会,久殡不葬历来被视为是非礼之举,为社会所不容,联,可能就是由古代的挽歌演变来的。仕宦者要受到惩处。唐开元年间,朔方令郑延祚母卒,殡僧舍不
[3]
天下耸动”。宋代明文规定:未葬其亲者,缙绅不得为官,士人禁止赴
古代功臣出殡,还常常使用仪仗。汉武帝元狩六年(前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送葬的身着铠甲,列成军阵,从首都长安一直排到墓地,绵延百余里,威武浩荡。后世功臣丧葬罕用大军,代之以“鼓吹”,类似于现在的军乐队。明人王琦云:“鼓吹,古之军容。汉、唐之世,非功臣之丧不给,给或不当,史必讥之。”鼓吹特赐功臣,一般人是不得使用的。唐宋以后,鼓吹仪仗普及于民间,平常人家出殡亦可击鼓奏乐,此俗至今犹存。
富贵之家出殡,亲友僚属往往沿途设祭,谓之“道祭”,亦称“路祭”。这种习俗唐代已经很流行。唐人封演云:“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街设祭,张施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兽之属,然大不过方丈,室高不逾数尺,议者犹或非之。丧乱以来,此风大扇,祭盘帐幕高至十尺,用床三四百张,雕镌饰画,穷极技巧,馔具牲牢,复居其外。”清代路祭的形式大致是这样的:死者生前的友朋联合集资购置酒食祭品,在灵柩经过的大街上摆筵设席,推举一名声望较高的长者主祭,灵柩一到,众人皆跪伏迎接,主祭者献祭品于柩前,行一跪三叩之礼,宣读祭文。祭毕,孝子哭谢,灵柩继续前行。“富贵之家,路祭有多至数十起者。”
路祭时还常常表演乐舞百戏,让死者在入土之前尽情地享受人家的欢乐。唐大历年间,太原节度使辛景云出殡,诸道节度使派员祭奠,“刻木为尉迟郑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象,良久乃毕。缞绖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观戏”。精妙绝伦的杂耍使人陶醉,就连重丧在身的孝男孝女们也破涕为笑了。清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葬达二十九年,监察御史颜真卿“劾奏之”,使郑氏兄弟“三十年不齿,117),骠骑将军霍去病薨,朝廷予其丧葬以隆重礼遇,“上悼之,发属举。许多官僚因拖延父母的葬期被贬职或丢掉了乌纱帽。
将灵柩从殡所运往墓地下葬称为“出殡”,亦称“发引”。在出殡送葬的过程中,历代以来有许多习俗,五花八门。明、清京师旧俗,出殡前,丧家要请阴阳先生将死者的生卒年月日、享年几何、殡葬日期写在一张白纸上,灵柩出城时交关验证,类似于活人使用的通行证,俗称“开殃榜”或“写殃书”。“京师人家有丧,无论男女,必请阴阳先生至,令书殃榜,盖为将来尸柩出城时之证也。”出殡的前一天,亲友前来祭奠送葬,延僧诵经,与众孝子守坐在柩旁,彻夜陪伴,俗谓之“伴宿”,亦称“坐夜”。第二天早晨,孝子用新帚扫去棺上的浮土,倾倒在炕席的下面,谓之“扫财”;随后在棺角垫一铜币,谓之“掀棺”;接着行“辞灵礼”,棺柩出堂,孝子手执纸幡前行,诸晚辈与众亲友随之,披麻戴孝,齐声嚎哭。出门后将棺柩放在送葬的灵车上,前置丧盆,焚烧纸钱,上路时孝子将丧盆摔碎。对丧盆有这样的描述:“形如扁缶,底正中有一孔,置砖上,砖糊以纸,作书套形,摔时必使粉碎。”出殡摔盆的习俗时至今日依然流行。
二、出殡途中
出殡途中,送葬者要拉着灵车的绳子(古人称之为“绋”),使灵车缓缓行进。此俗起于周代,《礼记》中有“助葬必执绋”之语。绋绳的根数和执绋的人数依死者身份而定:天子六绋,执绋者千人;诸侯四绋,执绋者五百人;大夫二绋,执绋者三百人。执绋者还要口唱哀悼
75
WENBOKAOGU
以生活规范为例研究中国古代服饰闺训基本要义□
嘉兴学院设计学院刘文
摘要本文在“女教”“、女学”中抽取服饰闺训内容,从具体生活规范进行阐述,通过中国民间流传下来的训诲劝诫类文献,直
接反映了人们当时倡导的道德理想,与官方儒家经典一并真切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感悟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服饰闺训缠足及笄女红掩面
中国传统社会里形成和繁荣起来的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是以一定社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作为教育内涵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这其中的闺训是作为专门以文字与语言、行动训诫女子的教育形式,而服饰闺训指的是跟服饰有关的闺训。我们可以把服饰闺训理解为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泛指衣服与佩饰。以“服装”二字概括,与此同义。服饰与服装实际上都包括衣服(主服、首服、手服、足服、耳衣)、佩饰、化妆、随件四个方面[1]1。服饰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服饰可以分析和剖析民族、区域与时代的特征,它同时渗透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国古代服饰闺训就是人类生活领域中的一个文化现象,它所折射出的精神内涵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中国古代服饰闺训中尤为重视对女性生活规范的制约和教育。具体表现如下所述。
一、童稚缠足,及笄许嫁
1.童稚缠足。缠足作为一种风俗文化现象,绝不可能脱离长期的观念和习惯的形成过程在某个时候突然产生,在历史的年轮中,必然有其孕育萌发的征候。先秦时代,女子受较少,在朴素淳厚的古风熏陶下,女子普遍都以“硕大且俨”为美,天足给女性带来了生活上的方便。两汉以后,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统治得到进一步发展。禁锢女性成为男性加强和巩固权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此时的女性虽不缠足,但人们所欣赏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曹植《洛神赋》)的婀娜步男足和女足虽仍无甚异样,但女子之足十分重视妆饰。《南史·齐东昏侯记》载:南齐东昏侯(公元498年—500年在位)曾命宫女将金箔剪成莲花形状铺于地上,再让潘妃行走于“莲花”之上,一步一姿,千娇百媚,走过的路上似莲花开放,这便是所谓的“步步生莲”了。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强盛的国势、开放的社会使人们意气高昂,具有比较健康的心态,女性也普遍追求的人格、自然的美感。“武德来,妇人著履,规制亦重,又有线靴。开元末,妇人例著线鞋,取代京师富家送葬,路祭者“张筵待之,优童歌舞于丧者之侧,跳竿走马,陈百戏于道”,热闹非凡。康熙年间,扬州一带的财主为了显示富优儿童子,扮演故事。锦绣如云,辉煌映日”。上述奢华之举,使本应悲哀庄重的送葬场面充满了极不和谐的喜庆气氛,有识之士对这种“尤属悖礼”的闹剧嗤之以鼻,耻笑不已。然而,中国自古便有了对生死的另一种理解。“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因为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意为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76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轻妙便于事,侍儿乃著履。”可见唐代妇女对于足、履主要还是从“便于事”的实用观点出发的。但是,崇尚纤弱柔顺的传统女性美的观念在唐代并未完全淡化。唐末文人韩偓《屐子》“:六寸肤圆光致致,白罗绣屧红托里。南朝天子欠风流,却重金莲轻绿齿。”正是经过历代贵族阶级、文人士子的“千呼万唤”,缠足便在五代“始出来”了。从现存的资料看,五代女子缠足还只是宫廷中一些舞女的“时髦”,并未形成社会风俗,再经过宋代这张风情恣肆的温床一番催生,才流行于贵族妇女中,渐而“人人有效,以不为者为耻也”(《南村辍耕录》卷十)。但民间下层女子并不在“相效”之列,起码供驱使的“大脚丫头”到处可见。
缠足的出现适应了礼教钳制女性的需要。当女子的双脚缠成畸形后,行走时不得不颠蹶摇晃,极不方便,这就取消了女子以天足随意出游奔走的能力,更有效地将她们禁锢在闺阁之中,在规定的有限范围内进行严格的控制。当自尊和自信在生理的缺陷中泯灭后,完全控制和占有就成为可能。《女儿经》载:“为甚事,缠了脚,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缠足的出现满足了男性的感官享受,赵令畤在《浣溪沙》中有“稳小弓鞋三寸罗”“、掌中回旋小婆娑”。李渔品评小脚:“其用维何?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抚摩,此用之在夜者也。”《闲情偶记》卷三:“扶及金莲,令人不忍释手,觉倚翠偎红之乐,未有过于此者。”方绚著《香莲品藻》中还根据小脚的形状意识,文人的病态推崇助推了缠足之风。
正是由于以上诸原因,使得放足,即解救缠足妇女的实施缓慢。顺治、康熙年间几禁几弛,无法逆转。太平天国也曾颁布过禁止缠足的法令,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阻力重重。这证明人们的头脑,尤其是大多数坚持缠足的妇女的头脑被封建思想束缚之深。
2.及笄许嫁。中国古代女子的成人仪礼为“笄礼”,或称“加笄质,上有雕刻。行笄礼时要改变幼年时的发式,由原来的“垂髫总角”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而箕踞鼓盆而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红白皆为喜事,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并不需要那么悲伤。
经过种种仪式,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终于将灵柩运到了墓地。众孝子列位嚎啕尽哀,与亲人作最后的告别;助葬者将棺椁和各种随葬
参考文献
[1]《礼记·檀弓上》[2]《元史·于文传传》[3]《旧唐书·颜真卿传》
九个品级。显然,这种审美心理包括了浓重的性态已显然不再是天足之美了。南北朝时期女子越发以艳妆冶容为美,细列出十八种式样、
。笄礼创制于周代。笄就是簪子,作用是插定发髻,一般以象牙为初唐时甚至出现了女子全身仿效男子的装束。《旧唐书·舆服志》载:礼”………………………………………………………………………………………………………………………………………………………
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有,出殡时“巧制幡幢、轿马、伞扇、仆御、侍从,形状如真,充径塞路;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
封闭墓门,起土放坟。至此,出殡仪式告一段落。“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品放入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