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给孩子布置作业

如何给孩子布置作业

来源:叨叨游戏网
【教学风采】作业可以这样布置

2017-05-22

作业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布置作业的目标不是学生做的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更不是越难越好。布置多了,家长觉得孩子压力大、没时间;布置少了,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下降。难度大了,后进生做不了;简单了,优等生觉得太容易。很多教师都说,自己都不会布置作业了!究竟一份好的作业如何布置?作业量如何控制?作业内容如何设计?我们可以试试这些原则。

布置作业,首先要明确作业是何目的,要清晰明确到每一道作业的目的、作用何在,加强作业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克服盲目和随意。

有些教师搞题海战术,相信题目做多了,知识点就熟了。其实,反复训练不见得就是巩固。

教师布置作业,一般出于以下几种目的:巩固知识点、培养学习习惯、激发探索精神、提升能力或是培养其他方面的品质等。亲爱的老师,您是出于哪个目的呢?所以,布置作业前,一定要想清楚这道作业能对孩子有什么帮助!

近来,教师布置多少作业,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家长见孩子作业少,会担心教师是不是不负责任,孩子的成绩会不会落下;另一方面,即使教师不布置,家长也会自己额外给孩子加料。所以,虽然减负喊得响,但不少教师还是不敢踏出那一步。

着名作家巴金写作中曾提到了他的外孙女,小学五年级,每天作业不少,常常做到晚上九点钟,中间只除去吃一顿晚饭的时间。“我算了算,她一天伏案的时间比我还多。我是作家,却没有想到一个小学生比我写得更勤奋。”

那么,作业多少量合适呢?学生花费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以分钟计算,大概相当于他的年级数乘以10,也就是说,一年级应该是10分钟,二年级应该是20分钟,依此类推。另外,老师基于明确的目的,自己先把要布置的作业做一遍,测试时间、体验难度,再根据班级孩子的情况,基本就知道该布置多少了。

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哈里斯长期致力于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研究。他发现,在14~16岁的中学生中,做家庭作业的学生比不做家庭作业的学生成绩优秀。但是在小学阶段,家庭作业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不明显。

哈里斯教授认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家庭作业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年级学生则要通过家庭作业促进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强化。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走进校园,正是培养习惯的时候,对他们而言,作业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习惯的养成。

因此,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作业,让孩子更多体验、感受,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教材练习,布置作业。

哈里斯教授关于如何布置家庭作业的很多建议已被美国教育行政部门采纳,其中包括:

1.家庭作业一定要有必做部分。对于必做的家庭作业,对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应提供补偿教育机会。

2.家庭作业一定要有选做部分,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也就是说,教师布置作业需要多层次设计。

但是坦白来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可能逐个给学生布置作业,一个班级几十个人,一人布置一份是个不小的工程,另外教师再评阅几十份不同的作业,这样的工作量是非常不现实。

那么怎么做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部分。

其次,再布置一些选作部分的,非必要掌握的拔高点的知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

另外,还有一些家庭作业,可供孩子们闲余时间完成。不需要孩子们去花太多的心思去掌握。甚至有时候,可以理解成一种观察,一个对话,或者是一次奇妙的出行。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有短”,更何况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显然有些不合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作业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布置层次分明(指学生个体层次、知识层次)、结构合理(指题型)、题量适中(指大、小题目数)的同步作业,对学生个体层次和知识层次(“四会”层次)要分析并加以区别,不能搞“一刀切”。教师要通过自己精心设计或选编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一份好的作业,是不需要家长和教师强调,学生都愿意主动完成。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要设计得丰富新颖,趣味性强一点,或是实践性、探索性强一些,让学生参与其中。

作业要有实践性

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能力高。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动口、动手、动脑,才能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形成能力。

如:教师教作文《家乡的变化》,课前可让学生搜集家乡在物质生活、城乡建设、交通信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料,通过体验再指导写作,学生写来言之有物,真情实感,写作水平随之提高。

作业要有探索性

探索未知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学习过程。作业设计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的潜在功能,通过延伸、演变、拓展,让学生在迷惑、好奇的情境中进行探索,使学生从传统模仿习题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教《新型玻璃》一文时,有一位语文教师设计了这样作业:“结合实际生活需要,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明新型玻璃,为人类做出贡献”。教师打破教材

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触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新奇中去探索、去发掘新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作业要有针对性

所有的作业练习布置都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课堂上已经熟练掌握的东西,课后可不布置或少布置,而对学生未熟练掌握的知识,课后应加强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洞察学生思维中的盲区、误区,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通过作业进行巩固矫正。

作业布要有时效性

作业不仅是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而且是对某一阶段内重点知识的巩固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因而它应具有时效性(即教师布置的作业应以强化和巩固当堂或一单元内所授重点、难点知识为主,不宜有过多超前或滞后的知识内容)。若某作业作为课内作业,就不能作为课外练习。这样学生才能明白每次作业训练的主旨,才能完成得轻松、愉快、有成效。

作业要有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所以作业布置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切入学生已有知识,布置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和亲近性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传统的作业评价中,教师包办代替,一把尺子认真衡量,发现错漏之处,“棒”打没商量,学生心理压力大。长此以往,学得不好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没有积极性,越学越差,教师也“恨铁不成钢”。

改变作业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作业批改,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变得自信。

师生共同批改

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作业中的“问题”题目,有目的地选择不同个别或几个学生,共同批改,让学生看一看其他优秀作业,再看一看自己的作业,差别在哪里?待问题弄清楚后,再教会他们批改的方法,让他们批改自己的作业。

学生互改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简单的练习,教师可按“好、中、差”搭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组长带领其他同学一起进行批改,批改完毕后统一交回给老师,再由老师检查核定。

学生自己批改

教师首先对作业进行整体分析,交待批改要求,让学生批改自己的作业。批改后交回教师检查核定。

教师一旦布置了作业,就一定要及时反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哪部分知识不够熟练、哪部分知识已经掌握,也就是说,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让学生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付出之后能有所收获。

另外,批改之后一定要及时讲评。从批改中发现的问题,其实就是学生在知识点掌握中的纰漏,教师一定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学有余温时补充好,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

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从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来说,如果布置作业缺乏人文关怀艺术性,长期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将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僵化学生的思维 , 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受到束缚,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一堵高墙。

所以,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增加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从封闭的作业形式中出来,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天地,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