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前儿童游戏练习题附答案04

学前儿童游戏练习题附答案04

来源:叨叨游戏网
座号 姓名 班别

第七章 学前儿童游戏观察与评析

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概述、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量表

练习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1.5分,共15分)

1.游戏观察发展要点“能否清楚地分辨自我和角色、真和假的区别”对应()游戏

发展提示 A.自我意识 B.社会经验范围 C.行为的主动性 D.社会交往、语言表达

2.游戏观察发展要点“是否按一定规则对材料的形状、颜色有选择地进行构造”对应()游戏发展提示 A.创造性想象力 B.行为的目的性 C.逻辑经验 D.表现力

3.()是指将要观察什么和完成什么的表述,即观察的维度。要求观察者避免遗漏重要部分,过多记录无关现象。 A.观察对象 B.观察目的 C.观察内容

第1页,共11页

D.评价方法

4.在游戏中,是否能在成人提醒下遵守游戏的规则是指()。 A.游戏语言 B.游戏情绪 C.材料运用 D.游戏常规

5.()是不借助仪器,靠教师的自身感官来进行,应用比较简单,但记录难以精确、全面

A.直接观察 B.间接观察 C.参与性观察 D.非参与性观察

6.()是指对观察的内容进行分类并设计成表格的形式,观察者边观察学前儿童的游戏表现,边在相应的栏目对行为出现与否或水平差异作出记录。

A.扫描法 B.表格记录法 C.追踪观察 D.图示记录法

7.()不仅可以显示学前儿童出现或未出现的行为,观察者还可以自己划分学前儿童呈现的游戏行为的等级,并评价这些游戏行为的质量。

A.行为核对表 B.表格记录法 C.轶事记录法 D.等级量表

8.()可通过手机、数码相机、网络摄像头和摄像机等多媒体手段对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进行记录。它不受时间的,同时获得的结果是真实的、原始的,可以很好地补充教师描述性记录的不足。

A.。行为核对表

第 2 页 共 11 页

座号 姓名 班别

B.表格记录法 C.多媒体记录法 D.等级量表

9.()可同时评量两个方向的游戏发展水平,共有十二个游戏分类,同时还界定了除游戏分类外的非游戏行为,包括无所事事、旁观、活动转移和非游戏活动。 A.Parten/Piaget量表 B.Howes的同伴游戏量表

C.Smilansky社会性主主题游戏量表 D.CLASS观察量表

10.在角色游戏区,有一儿童正坐在椅子上,让另一儿童假装替她剪头发,二人并没有语言上的沟通。属于()行为层次水平。 A.简单平行游戏 B.简单社会游戏

C.共同意议互补/互惠游戏 D.彼此注意的平行游戏

得分 评卷人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扫描法 2.定点观察法 3.追踪观察 4.轶事记录法 5.图示记录法

得分 评卷人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观察学前儿童游戏的意义

第3页,共11页

2.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常用方法 3.学前儿童游戏记录常用的方法 4.多元观察视角包括哪几个方面? 5.游戏观察的方式分哪几类?

得分 评卷人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Howes同伴游戏量表的行为层次

2.Smilansky社会性主题角色游戏量表认为高品质的集体角色游戏所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并举例说明?

得分 评卷人

五.案例分析(共1题,每题15分,共15分)

幼儿园大班娃娃家,一个男孩(爸爸)独自在\"家”用橡皮泥搓长条条,娃娃放在一边的小床上,门关着。教师敲门后问:“有人在家吗?”幼儿:“什么人?”(并未放下橡皮泥)教师:“我是你家客人,快开门。”幼儿:“我很忙,你等会儿再来。”教师:“你这个爸爸怎么没礼貌,客人来了不招待吗?”幼儿(无奈,放下手中橡皮泥,过来开门):“请进,你自己喝茶。”教师:“主人要给客人到茶呀!”幼儿(想去搓橡皮泥,又不得已来倒茶,刚想过去)教师:“妈妈不在家,娃娃也没人管。”幼儿:“我不想抱娃娃,我忙呢!”教师:“你一点也不像一个好爸爸。”

问题:1.请你分析一下这位教师的做法?

2.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会怎么做?

第 4 页 共 11 页

座号 姓名 班别

第七章 学前儿童游戏观察与评析

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概述、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量表 练习题

答题纸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5分,共1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2. 3. 4. 5.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

第5页,共11页

2.

3.

4.

5.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第 6 页 共 11 页

座号 姓名 班别 2.

五、案例分析题

第7页,共11页

第七章 学前儿童游戏观察与评析

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概述、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量表 练习题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5分,共15分) 1 A 2 C 3 B 4 D 5 A 6 B 7 D 8 C 9 A 10 C 二、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扫描法也称时段定人法,即观察者对全班儿童平均分配时间,通过环顾四周、全局扫描的方式,面向学前儿童参与活动所选择的所有区域和参与区域活动的所有学前儿童而进行的整体观察。

2.定点观察法即定点不定人观察法,观察者可以固定于某个区域进行蹲守式观察,记录所有进入该地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表现的一种方法。

3.追踪观察也称定人不定点法,指观察者事先确定一两个学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相对集中地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全程观察他们在区域活动中探索、操作与交往等全部行为状况。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确定为观察对象的学前儿童走到哪里观察就追随到哪里。 4.轶事记录法是指用文字简短地描述学前儿童的游戏或游戏中的偶发事件。这些记录可反映学前儿童的游戏水平以及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状况。轶事记录法可以在观察学前儿童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游戏结束之后进行,通过回忆描述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事件。

5.图示记录法是指利用几何的点、线、面、色彩等的描绘,把所研究对象的特征、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及对比情况等方面的资料,绘制成整齐简明的图形,用以说明所研究对象的量与量之间的对比关系的一种方法。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观察学前儿童游戏的意义

(1)对游戏的观察是了解学前儿童的最佳途径 (2)观察是对游戏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 (3)观察是对游戏进行正确评价的保证 (4)观察是制定游戏计划的依据 2.学前儿童游戏观察的常用方法 (1)扫描法 (2)定点观察法

第 8 页 共 11 页

座号 姓名 班别

(3)追踪观察法

3.学前儿童游戏记录常用的方法 (1)表格记录法 (2)轶事记录法 (3)图示记录法 (4)多媒体记录法

4.多元观察视角包括哪几个方面?

游戏空间、游戏材料、主题确定、游戏经验、材料运用、同伴交往、游戏语言、角色扮演、游戏情绪、游戏常规等。 5.游戏观察的方式分哪几类?

按照观察仪器使用分类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按照观察设计的结构性划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按照观察的全面性划分有全面观察和个别观察 按照观察的时间间隔划分有定期观察和追踪观察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Howes同伴游戏量表的行为层次 层次一:简单平行游戏

学前儿童在一起玩相似的活动,彼此没有眼神接触或进一步社会行为。例如,儿童在积木角各自以积木建构自己的模型,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 层次二:彼此注意的平行游戏

学前儿童互相靠近玩类似的活动,彼此有眼神的接触。例如:儿童在积木角玩积木,各自建构自己的模型外,还会有还会看别人的作品,彼此虽没有社会互动,但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这时的儿童常会模仿别人的作品或活动。 层次三:简单社会游戏。

学前儿童间有社会行为的互动。典型的行为包括语言沟通、提供、接受玩物、微笑、身体上的接触及攻击行为等,然而彼此的活动并无相互协调。例如某儿童可能对另一儿童所做的积木建构表示赞美,如“好厉害啊”,或是忽然从别人的积木中拿走一块儿,或是别人的积木而引起别人斥责、攻击,甚至引起小争吵。 层次四:共同意识的互补/互惠游戏/联合游戏

学前儿童从事一些活动,彼此行为有相互关联。例如,有两个儿童彼此互换对方需要的积木,或二人共同用积木建构模型,彼此轮流加添积木,直到完成。

第9页,共11页

层次五:合作性社会假装游戏

合作性社会假装游戏,指的是学前儿童进行的游戏具有一定的社会角色及情节,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儿童彼此有语言沟通。学前儿童可以一起商讨活动主题、分配角色,共同合作扮演一个虚构的故事(社会角色游戏)。例如,几名儿童一起联合建构积木模型,而且彼此有言语沟通,其中儿童甲对儿童乙说:“不要把这块积木放在这儿,它太小了”。或娃娃家里,一位扮演爸爸,一位扮演妈妈,他们一边交谈,一边在帮娃娃(积木假装)洗澡。

2.Smilansky社会性主题角色游戏量表认为高品质的集体角色游戏所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并举例说明?

(1)角色扮演

儿童扮演一些角色,并能使用相应的角色语言以及扮演一些相应角色的行为(如照顾由另一儿童扮演的婴儿)。

(2)想像转换

利用一些事物的典型特征来代表玩具、动作或情境。

1)用玩具来代替其他生活用品,或以语言表示想像的物品(看着空空的手并说:我的杯子里没有水)。 2)用简单的动作来代表真实的动作(如用手上下移动表示在用铁锤钉钉子),或利用语言表达想像的动作(我正在钉钉子)。

3)利用语言来表示想像的情境(我们正在坐飞机出去玩)。 (3)社会互动

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儿童进行游戏,他们对游戏的角色、动作等做直接的互动(如Howes量表中的层次四:共同意识的互补/互惠游戏)。

(4)语言沟通

儿童对相关游戏主题的内容彼此有语言上的交流,这些讯息的沟通包括下面两种: 1)后设沟通的声明(Metaconmunication statements)即无声的言语,被用来组成或建构整个游戏内容的沟通。如下列表现:

象征想像物品的认定(假装这绳子是蛇)。 分配角色(我是爸爸,你是娃娃)。

设计故事情节(我们先去超市买菜,再去楼上玩具部买玩具)。

如有儿童玩的不对(如角色行为不符合),儿童会斥责并纠正他(娃娃不会帮忙摆碗筷)。 2)假装沟通的声明(Pretend Communication statements),符合其所扮演角色的沟通语言。如儿童假扮老师,向其他儿童(扮演学生)说:“你们再调皮,我要像孙老师一样批评你们了!”

(5)持续性

第 10 页 共 11 页

座号 姓名 班别

指一种可以长时间维持的过程或状态。儿童进行有持续性的游戏时,年龄是决定儿童是否有持续力的最大因素。Sylva等人(1980)及Smilansky的研究指出,小、中班的儿童应可持续五分钟的游戏时间,而大班至少可持续是十分钟。此外,自由游戏的时间长短也是一个相关因素,若自由游戏时间短于十五分钟,那上述儿童的持续力就要稍微缩短一些。

五.案例分析(共1题,每题15分,共15分)

参:

(1)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没有充分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意义的情况下,就急于对幼儿的游戏加以干预,影响了幼儿游戏的进程。

(2)对于这种情况,首先应该认真的观察,判断幼儿的行为意义。有计划的观察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确定干预的必要性;其次确定如何参与、介人幼儿的游戏,做出有效的指导。教师在对幼儿游戏进行干预之前,要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幼儿对于当前活动的兴趣,已有的经验或问题。教师只有通过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才能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游戏的材料,选择正确介入游戏的时机。

第11页,共1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