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期末试卷(二)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期末试卷(二)

来源:叨叨游戏网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期末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我国第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即【 】,标志着我国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诞生。

A.厦门幼稚园 B.南京鼓楼幼稚园 C.湖北幼稚园 D.上海幼稚园 2、在幼儿园常见的游戏分类中,【 】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游戏类型,贯穿于幼儿园各个年龄阶段。

A.表演游戏 B.角色游戏 C.积木游戏 D.规则游戏 3、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 】

A.拉察鲁斯 B.格鲁斯 C.席勒和斯宾塞 D.阿普利登 4、弗洛伊德认为,【 】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A.宣泄 B.强迫重复 C.冲动 D.游戏 5、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是【 】

A.顺应超过了同化 B.顺应 C.同化超过了顺应 D.同化

6、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 】提出的。

A.贝特森 B.伯莱因 C.亨特 D.埃利斯 7、儿童玩的玩具或游戏与邻近的儿童相同或相似,但没有要在一起玩的意向,属于【 】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协同游戏 D.合作游戏

8、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是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下列不属于这一观点的是【 】

A.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B.游戏是儿童的性活动

C.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D.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9、【 】生动地把游戏治疗概括为:把受压抑的情绪“玩出来”。

A.纽曼 B. 艾里克森 C.加维 D.克罗伊斯 10、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 】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布鲁纳 D.布卢姆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娃娃游戏

12、恩物

13、亲子游戏

14、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

15、剩余精力说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6、什么是游戏的宣泄说?

17、简述皮亚杰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18、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19、为什么说游戏是伴随着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20、简述游戏的外部可观察行为因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1、试分析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2、试结合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在我国家庭中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0分)

23.冬天到了,幼儿园开展冬季锻炼。有一位大班的老师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于是他把幼儿带到了户外。户外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水泥砖铺成的。他先让幼儿扔沙包,然后问:“怎样才能知道扔得多远?”幼儿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在老师的不断提问和要求下,幼儿举出了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布条等不同方法。老师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了。然而,整个过程对幼儿来说索然无味。 请你说出这个活动的问题何在?如果你是这个教师,你会怎么做?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试题(二)参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 2、B 3、C 4、D 5、C 6、A 7、B 8、C 9、B 10、A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娃娃游戏: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 12、恩物:“恩物”,按福禄培尔的意见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恩物”主要有6种。他的后继者又陆续编制,发展为10种,另有10种作业。有时两者统称为“恩物”,合计20种。

13、亲子游戏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开发孩子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帮助孩子初步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14、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在开始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扮演什么角色),帮助幼儿布置游戏环境;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节;在游戏结束时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15、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席勒(F.Schiller)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H.Spencer)。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

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就越强。儿童除了一般生活活动(吃饭、洗手等)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儿童和高等动物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就产生了游戏。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而低等动物的精力只能用于保存自己,无剩余精力,所以不存在游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6、什么是游戏的宣泄说?

蒙尼格(Menninger)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游戏的宣泄说。他强调了游戏在发泄内在冲动和减轻焦虑的益处,认为游戏的价值就在于能发泄被抑制的侵犯性冲动。蒙尼格认为,在人们身上,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击性驱力,这种驱力在不断地寻求表现。它的直接的表现在哪里被否定,就会在哪里形成病症。人们之所以游戏,正是因为游戏是发泄这种攻击性驱力的合法的、为社会所允许的途径。对于成人来说,体育运动、竞赛是攻击性驱力的最好出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游戏则是翻译攻击性驱力的最好途径。蒙尼格相信,游戏这种非现实性的活动的最重要的价值是它为释放被抑制的攻击性提供了机会。 17、简述皮亚杰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意到儿童的游戏。他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他的主要论点是,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用认知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智力(认知)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不同。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必要的智力(认知)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不是本能。

18、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儿童的主观性、性和创造性活动。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活动。游戏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儿童本身,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或要求。因此,游戏着的儿童,身心总是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与无聊、厌烦、无所事事、顺坐等消极被动的状态有着明显的区别。

(2)游戏是儿童的性活动。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主体地位,决定对活动材料、伙伴、内容的选择,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自己决定玩什么,和谁玩以及怎么玩。从而使周围环境按儿童作为主体所确定的方式与主体构成特定的关系。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在游戏中,儿童拥有考虑手段与目的联结的多种可能性的自由,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玩具与游戏材料,表现与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现个体独特的创造性。 19、为什么说游戏是伴随着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工作性质的严肃性与游戏中的严肃表现是有区别的,关键是不能将伴随着的外部情绪表现与内部情感体验混为一谈。工作性质的严肃性常常给工作的人带来紧张和压力,从而带来消极情绪体验。而游戏中那紧张、认真的严肃表现,是游戏者出于自我需要的满足而自发的,是被愉快的后效所支持的,从而体验的是积极的情绪。因为儿童在游戏中充分地估计了自我的力量,为自已设置着小小的障碍,为自己找来了不确定的因素,同时以一种自信和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为排除这些障碍、减少不确定的因素创造着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严肃的态度里已有了愉快的因素。反之,当工作和学习成为一种满足自我需要的自觉行动时,被迫随的紧张和压力就会减轻,严肃转化为乐趣,也就具有了游戏的体验。

20、简述游戏的外部可观察行为因素。

活动者(即活动主体)的表情、动作、言语、身份以及活动(操作)对象等通常是活动的外显因素。通过对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表情、动作、角色、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的观察,可以认识游戏的外部特征。(1)表情。表情是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皮亚杰就曾经用微笑作为游戏发生的标志,用以区分探究和游戏。(2)动作。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对物体或游戏材料的使用往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使用方式,具有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的特点。(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4)言语。儿童的游戏往往有言语相伴随。注意倾听幼儿的言语,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5)材料。儿童的游戏往往依赖于具体的游戏材料或玩具来进行。儿童年龄越小,对游戏材料的逼真性程度要求越高。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大班幼儿用“玩就是玩玩具”来定义“玩”。

在游戏中儿童的表情、动作、言语以及活动材料等构成了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作为一个整体,告诉我们“这是游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1、试分析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对儿童主体性的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即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从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性和创造性,而不是主观臆断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对以儿童为主体的游戏活动进行过多的和不恰当的干涉。

将游戏的本质概括为主体性的活动,是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看法和认识的再一次深化和提升,是人们在当前对游戏本质进行科学探索的新尝试。它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讨论游戏的属性、价值、结构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前提,并指导着游戏在教育中的实施运用。

22、试结合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在我国家庭中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

根据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家庭中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应包括以下几点:

(1)向家长宣传和说明游戏的重要性,破除“游戏不同于学习”的传统观念。只有当家长认识到游戏的重要性时,他们才会真正重视并参与游戏。

(2)家长应当民主地、平等地对待子女。体罚、溺爱或把孩子当玩具逗玩都是不尊重儿童的表现。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家长才可能在游戏中和孩子结成平等的玩伴关系,才可能尊重儿童的需要与兴趣。游戏中不能由家长单方面说了算,使游戏对孩子来说成为一种被迫行为。

(3)家长在游戏中应培养与鼓励儿童的创造性与性,不要“望子成龙”过切,处处“越俎代疱”,去代替孩子游戏,代替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不要养成孩子离不开大人的依赖态度与习惯。

(4)在开展亲子游戏的同时,鼓励与支持儿童的游戏以及与伙伴的交往与游戏,培养儿童游戏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儿童和伙伴交往以及游戏的兴趣与能力。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3、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包括:第一,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第二,要有趣味性,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案例中,教师能够把扔沙包与学习测量联系起来,发现了扔沙包游戏的教学潜能,应该说有一定的创意,但游戏的教育性不能替代游戏的趣味性,否则就失去了游戏的本意,幼儿自然会觉得“索然无味”。

作为教师应该结合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一定规则意识,喜欢竞赛性的游戏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充分、自由扔沙包过程中逐步感知“扔得多远”,继而向幼儿提出“怎样才能知道扔得多远?”,接着可以利用大班幼儿有较强的“竟赛”心理,为幼儿提供纸、笔等,让幼儿把他们的比赛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就自然产生了“统计”的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是1周或2周)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更换游戏地点的办法,例如把幼儿带到平坦的土地上扔沙包。这时,由于地面上缺少了可以利用的自然测量标准——方砖,幼儿必然会面对如何解决测量工具的新问题,而且,还可能会产生非标准测量工具的不一致或不可比性的问题,这时教师又可以“很自然”地把标准测量工具介绍给幼儿。所以,这个活动以渐进式、生成性方法来组织与指导为好,应当有不断深入的延伸活动,不宜以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来组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