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专题0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解析版)

专题0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解析版)

来源:叨叨游戏网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 专题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手法,

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在高考题中往往综合考查,很少单独命题。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4方面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描写 表现手法 听结合、联想、想象等 结构技巧 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等 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正侧结合 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视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设问、反问等 抒情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说明:如果题目中直接问到表达技巧时,考生要从多角度思考。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 步骤一:明技巧 步骤二:释运用 步骤三:析作用

说明:①如题干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②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也可以合并,也可调换顺序。

题型一: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运用表达技巧。 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

①比拟、排比。(明技巧)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析作用)③“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析作用) 【解析】

题型二: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典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注】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 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直接抒情。(明技巧)②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释运用)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析作用) 【解析】

首先要明确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结合诗句确定本诗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诗歌前两句

刻画了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是间接抒情。后两句写出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是直接抒情。 在表现技巧上,这首诗的层次分明,先景而后情,情景交融,使人能够透过前两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景物描写而感受到将士那起伏的胸波,又能令人循着后两句那冲腾着爱国主义热浪的心曲而进一步丰富起将士们威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可谓情景跌宕,互藏其宅,读后令人为之振奋。 二、描写方式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 典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 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 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与人竞赛。③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技巧)②词的上阕从正面描写了歌者的多才多艺,对歌舞技艺的追求以及高亢嘹亮的歌声,又从侧面描写了歌者受人追捧的情景,(释运用)表现了歌者的技艺高超。(析作用) 【解析】

题型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比兴等。 典例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妙在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未绝壮志。(析作用)②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释运用)三层对比,(明技巧)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析作用) 【解析】

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如唐代诗人王建的《江馆》:“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他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描写出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图。“水面细风生”是触觉,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菱歌慢慢声”是听觉,采莲小调婉转柔美,舒缓悠扬。“灯火夜妆明”是视觉,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有盛装女子婉丽的身影。这首宿旅诗,透露出作者欣赏江边夜市的悠闲欣喜的感情。

典例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①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

亭时的今古感慨。②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明技巧)②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释运用)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使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析作用) 【解析】

题型四: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等。 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典例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鲁 港① 柯茂谦②

十年回首付沾襟,断甲沉沙齿齿深。 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 人歌鬼哭都堪史,木落江空正独吟。 遗老萧条渐无语,酒旗飐飐出芦林。

【注】 ①鲁港:地名。1275年,南宋主力与元军在鲁港交战,宋军主帅贾似道听闻前线溃败,未见元军便鸣金收兵,仓皇逃跑。鲁港之败,宋军主力覆没,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②柯茂谦:南宋遗民。 这首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①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明技巧)②从“独吟”到“无语”,此时此地,任何语言都成了多余,诗人眼前只有一片黄茅白苇,几面酒旗在萧瑟的秋风中飘动。(释运用)③景物描写渲染了全诗的悲凉氛围,烘托出诗人孤寂、哀痛之感。(析作用) 【解析】

① 尾联上句直抒胸臆,下句以景结情。

②“遗老萧条渐无语”,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只留下我这个孤独凄凉的亡国遗民。此时此地,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直接写遗老孤臣亡国孤凄的哀痛。

③“酒旗颭颭出芦林”,眼前一片黄茅白苇,只有几面酒旗在萧瑟秋风中飘拂,遗老孤臣的心境也就尽在不言中了。以此景象对贾似道鲁港误国再次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 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 【答案】

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其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水调歌头·台城游 [宋]贺 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流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片进行赏析。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台城游冶”到“吟醉送年华”用生动的史实铺叙六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叔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最后两句与前面的诗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回首”二字,由繁华陡折至败亡,以“却羡”二字,漫画似的勾勒出被隋兵攻破金陵,陈后主走投无路,最后连井中蛙也做不得的悲惨结局,表达了词人对这些群丑的愤怒与鄙弃。 【解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11分)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 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穿的青色章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D.“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的春色,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顺畅,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E.“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E

(2)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解析】

(1)D项,“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E项,应为“暗寓伤春之意,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

(2)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2)题。(11分)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苏 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 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

B.词的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C.词的下片转写夜晚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做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D.词的结尾三句词人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的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的妻子之孤苦、凄冷。

E.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以实衬虚,以实证虚,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魂。

(2)有人说,这首词的构思“有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E

(2)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的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的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 【解析】

(2)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构思的题目,首先明确副题“代人寄远”,便面看是带人写实际结合注释看是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这是关键,然后结合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

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2.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

(2)

(1)

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3)

。把功

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 1.D 2.A

3.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1.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4)

上三更月。正梅

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3.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七、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倚:仗恃,倚靠。②狂:猖狂。③解把:解得,懂得。

1.这是一首咏物诗,“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________。全诗通过写柳条借东风狂乱飞舞的特点,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 【答案】

1.柳絮得势便猖狂的小人

2.手法:拟人 情感:对猖狂小人的厌恶 【解析】

2.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倚得东风势便狂”中的“倚”“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中的“解把”“不知”等词语赋予杨柳以人的特色,把柳树人格化,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同时诗人在诗中对柳树表达了明显的贬抑与嘲讽,这就让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咏柳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①

李白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②。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

(注)①)宋中丞名宋若思,曾为李白主持公道,将李白从监狱释放。②庾公即东晋名士庾亮,曾任武昌太尉。《世说新语》记载,庾亮的属官殷浩等人登上南楼和着音乐吟咏,听到庾亮来了,各位属员想起身避开,庾亮慢悠悠地说:“诸位先生请稍留步,老夫在这方面兴致也不浅。”于是便坐在胡床上与众人吟咏欢笑。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怀古”二字点明诗歌的题材为怀古类诗歌。 B. 首联首句实写南楼清爽的夜色美景,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环境,有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C. 首联次句使用夸张手法,写天下风流人士都聚集到武昌,从中可见一代诗仙独有的人格魅力。 D. 颔联使用典故,借历史上庾亮的风流、潇洒表达自己对宋中丞由衷的赞美之情。 E. 尾联前句写诗人虽能欣赏美景、与友人畅饮,但兴犹未了,流露出失落和伤感的情绪。

2.诗歌颈联“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寺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E

2.第一问:这两句写的是夜登南楼,诗人听见玉笛声声,宛如流水一般优美动听;满地的银霜如从银河中缓缓下降,写出了环境的皎洁与幽美。

第二问:①视听结合。龙笛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属于听觉描写,满地的银霜属于视觉描写,视听结合将形象写得生动可感。②比喻修辞。把悠扬的笛声,比喻成秋日潺潺的流水之声;把飘落的晓霜,比作银河中流淌下的水,比喻贴切生动。 【解析】

2.试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诗歌颈联“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写了什么内容,是考查学生把握诗句内容能力。颈联是诗人夜登南楼所听所见。诗人通过“笛吟”“晓霜”等意象,写自己夜登南楼,听见玉笛声声,宛如流水清婵;满地的银霜如从银河缓缓下降,写出了环境的皎洁与幽美。第二问: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寺点?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能力。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先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颈联“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中“龙笛吟寒水”是从听觉角度写龙笛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属于听觉描写。“天河落晓霜”是从视觉角度写满地的银霜,属于视觉描写。本联还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悠扬的笛声,比喻成秋日潺潺的流水之声;把飘落的晓霜,比作银河中流淌下的水。答题时,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赏析组织答案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