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来源:叨叨游戏网
李育红: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李育红 (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石河子832000) 摘要:本文选取了2008年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什 么样的公司特征相联系,结果发现: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规模小、业务较复杂、正经历组织变革、审计委 员会会议次数较多、国有股持股比例高。 关键词:内部控制公司特征审计委员会 一、引言 、、审计署龈监会和联合发布的 内部控制基本规 以下简称 范》) ̄112010 内韶 审订指引》),标 自我评-价。尽管 》(谚酒 豺 l包括l 企业内 滞 胡指弓l》、 内韶 稀 价指引 鲴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 内 滞 暾 曲是 本建成 规范 鼬 邑求E市:公司对内匍 唏蜥166家匕升 l33镓。 劫跳的颁布使E 司开掰莲 新规范要求E市公司T-2o09 ̄1月1日起执行,根据本文统计后发现,颢期范颁布后我国拔露了自我评估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显著增多,由2ooc ̄二、研究设计  内部控制的建设=币I .善,也l为韧贫 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特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契机。 (一)研究假设国外学者自萨班劳砝案实施后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拱露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我国由于在 范)>二 内部控制自我评 价的披露属于自愿披露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的隋况比较笼统和概括,自我评价意识不强,并目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陈 艳,董美霞(2008),杨有红、汪薇(2008)等)。由于有关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数据不足,因此一定程度上了此方面的研究。Carcello,Palnu'ose (1994),Palmrose,Scholz(2004)研究认为公司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因为财务报告和披露问题引起诉论。由于披露—个引起误导的内部控制报告可 能面l脚 公风险,因此作为—个可靠的信号,公司规模越大黼可能披露真实的内部控制报告。因此,以SIZE为公司规模变量,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公司规模与内部控制报告缺陷的披露具有正向关系 个成长性较决的公司可能会赶lj蚣司组织的成长包括内部控制(Ashbaugh—Skaif ̄2006),例如公司发展过快,则需要建立劫韵机制、新的 控制过程新的^员等内部控制系统来适应公司的决速发展。因此,以sGR0w3为公司近3年的平均销售收^增长率作为公司成长变量,提出假设: 假设2:公司成长性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正相关 好的内部控制既需要资金的投入也需要占用管理的时间,因此业绩较差的公司不太可能把时问和资金投入到内部控制的建设上来 (DeFond,Jiambalvo,1991),Kfishnan(2005阅黻示近 现在审计师更换时,业绩亏损的公司与披露内部控制问题的报告正相关。因此以INSOWN3 ̄ 啕利 增长率为公司业绩变量,本文提出假设: 可能发生内部控制问题, 国际化公司而言, ,假设3:公司业绩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负相关 每—个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都与其特殊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公司 业翅盼,在匐 —分区各种不同的因素会影响内韶凇制的充分_执行,如对 假设4:在海外有业务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进而会影响内部 控制的有效性。因此以ISOUTOP(是否在国外有业务)为经营复杂性变量,本文提出假设: 类似地,当公司进行组织变革时,就会有相对较弱的内部控制。例如重组往往导致部门的减少,有经验自q管理^ ̄ 员的离职,总之较为杂乱无 章,而在重组之后需要配置—个新的内部控制系统来适应新的组织结构。其次,重组涉及许多较难的立计估计和调整、人员不充分以及更多的会 计估计,这些镯堙 跬蝎弓的内 制。因此以ISRESTR(是 假设5:年度内重组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重组)为组箩群变量,本文提出假设: 考虑到治理因素,董事会是确保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董事长同时担任总经理(或cE0),则董事会的监督能力会减弱,可台旨会弓I起 内部控制失败。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和评价,因此对内部控制质量矗 鼬嫂的作用。因此以DuA 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ACMTG(审计委员会会会议次数)为审计委员会质量的替代变量,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6: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较大 假设7: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与内部控制缺陷具有负相关关系 —喜事 令公司的股积竺割勾影响—吟公司的代理威:本,且代理成本与公司的管理层持股呈反向关系(Jensen,Meckling1976)。因此,如果内部^持 股比莎 滴,则很有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信息。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公司经改制上市的公司占彳艮大比例,由于国有主体虚位造 ‘内部人控 制’ 噱较严重,经营者很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损害股东的利益。而公司内部^持殴则会使经营者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因此以STATOWN ̄ 示国有股持股比例、INSOWN ̄作者简介: 内部^持殴比冽,本文提出假设: 李育红(1973一),女,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 财佘通讯・综合2010年第12期(下) 假设8:国有股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缺陷具有正相关关系 假设9:公司内部人持股与内部控制缺陷具有负相关关系 在治理机制中具有重要的监督管理层的作用(Shleifer,Vishny198&Coffee1991;Bethel1998;Bhojraj2003)。较 大的机构投资者由于其投资较多有监督管理层行为的激励(Shleifer,Vishny 1997)朋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增大使得管理层更有可能出具高质量的 财务报告。因此,以INsTn为初 黼股比伊 瞧,本文提出f段设: 假设1 O: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大,则公司越有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报告 如果董事会对内部控制作自我评价时发现了内部控制缺陷,很有可能鼽 经理的胜任能力表示不满,往往利用惩罚机制做出更换总经理的 决定。因此本文以CIANGCEO ̄2总经理更换,提出假设: 假设1 1:总经理的更换与内部控制缺陷具有正相关关系 由于行业的不同,使E市公司面}钚同的诉讼风险,因此诉讼风脸较高行业(电子、零售,I1彳亍业)的公司披露内部控湘Ijf艴的可能性较大。由于我 国对七市公司发行颡般鼓 甾 要求比较严格,因此 掰随戈债券的公司内部控制出现缺陷的可能暾J、。上 市公司负债水平趔滴,说明公司财务风 险较大,因此内部控制出现缺陷的百隋 l生铰大。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通常回 菠为严格的法律监督柳制,因此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本 j NDuSTRY、ISsUE、LEVRGJSOUTLIs作 拄搿埘变量。 (二)样本选取经过纡 008年沪市 ≥司的内部控制披露清况后发现,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有33镓E市公司披露了自我评估报告, 其中有166家出具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l57家公司未出具自我评估报告但有对内部控制健立健全睛况进行了披露和总体评价;有345家公司 对内部控制情况未作任何评价。本文选取了2008 ̄沪市披露了内 ;{空制缺陷的4 司为样I本,谚样本中有5家披露了重大缺陷,35家为非关键 性 蝻。同时健 了261家公司为控制样本。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本文变量分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具体J隋况如(表1)所示。由于被解释变量是虚拟变量,所以本 文选择LOcIS11c回归模型:P(ISWEAK=I)=c+13 ̄SIZE+13 lDUAL+p 2ACMTG+p gSOUTOP+B ̄NSTIT+p ̄SGROW3+p 6IGROW3+p 7IN— SOWN+p=STATOWN+p dSRESTR+  ̄oISOUTLIS+p lICHANGCEO +p l2INDUSTRY+p l3LEVRG+p 1,ISSUE。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通过SPSS车 件描述陛统计分析后发现,如(表2) 所示,在公司规模、两职合一、内部人持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国有股持 股、行业差异及负债水平方面两组样本差异不大。内控有缺陷的样本销 售收人增长率、新股或债券的发行平均值低于控制样本的平均值,利润 增长率、更换CEO、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经营业务复杂性、发生组织变 革及在海外上市的平均值高于控制样本。说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与公 司成长性、新股或债券的发行、公司业绩、CEO的更换、审计委员会效率、 公司复杂性、组织变革及海外上市有关,具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根据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公司规模与公司 董事会会议次数、国有股持股比例具有正相关性。公司债务水平与公司 重组丑 主 。发行新股或 公司内部人持股 廷。CEO- ̄董事长 两职合一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正相关。总体上看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 不超过D-4,表明多重共线性并不严重。 C 1 820 1.613 1.637 (o.33o) (o.448) o.255 0.332 o.264 (三)回归分析从 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公司规模与内部控制 f2.847) (2.804) 2.56o 2.893 2.765 o.197 0.214 缺陷的披露具有负相关关系,且在1∞冰平上显著,这与假设I相反,一方 o 108 (o.o88) o.095 0.114 o.1o9 (3.528) (2.987) 3.5l3 面可能因为我国的法律监督环境薄弱,上市公司面If 斥i公的风险较小,另 U.67【J (3.287) (3.051) 3.359 3.o63 3.21o —方面规模大的公司资源较为丰富,有能力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匕加大投 1.… (4.212) (3.848) 3.964 4.226 U.u (0.O10) (0.O17) 0.O00 资力度,完善内部控制。因此 孀内韶纣空制缺陷的可能 J、。公司在国 U.1j6 (0.3l8) (0.317) o.364 外有经营业务的公司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呈正相关关系,且在1 泊勺 0.021 (2.110) (1.895) NSOWN 水平上显著,说明在国外有业务的公司,业务较为复杂,出现内部控制问 (0.197) (0.206) 0.199 ISRJcSTH (14.595) (15.340) 题的可能性莲吏大,因此越有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该绪论支持了假设4b CI{ANG( EO 0.483 0.501 0.476 0.458 (1.494) (1.626) 1.729 1.573 1.455 正在经历重组的公司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正相关,且在l%水平一 f0.6qo) ISSl E 著,说明重组的公司内部控制较弱,在组织机构没置及制度的建立及执行 (1.763) ISoI JTLIS 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较大。该结沦支 rNDUSrrRY o.6o6 1.381 持了假设5。在治理因素中,国有股持股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具有正相 (下转第91页) 87 财佘通讯・综合2010年第12期(下) [5]刘芍佳、孙霖、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经济研究>>2oo3#-第4期。 [6]刘伟、蔡I墨洲:《从证券市场走势看股权分置改革》,衿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1期。 【7]沈艺峰、张俊生:《s 司董事会治理失败若干成因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3期。 [8]申慧慧、黄张凯、吴联生:《股权分置改革的盈余质量效应》, 研究}2oo9- ̄¥8期。 [9]苏卫东、王加胜:《盈余管理与董事会特征—一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06 ̄第6期。 [10] ̄1、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 ̄g12期。 [1 1]王化成、伶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一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会计研究>>2006- ̄-第2期。 [123_e ̄彦、刘军霞:《上市公司境内外会计信息披露击见贝4的拙行偏差》,《经济研究>>2oo3#-第3期。 [133吴晓求:《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体系——兼谈股权分置改革问题》,《中南财经大学 ̄tg32006#-g3期。 [14]夏立军、方秩强:《政存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经济研究>>2oo5#-第5期。 [15]张爱民、常佩佩:《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 ̄(-第2期。 [16]郑金国、刘波、吴成华:《股权分置改革中的盈余管理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oo9- ̄第l1期。 [17]ClaessensK,J.Fan.CorporategovernanceinAsia:Asurvey.InternationalReviewofFinance,200Z [18]LaPortaRafael,AndreiShleiferandVishnyRobertCorporateownershiparoundtheworld.JournalofFinance,199ff [19]Lipton,Martin,l ̄mch,JayW..Amodestproposalforimprovedcorporategovernance.BusinessLawyer,199Z [20]M ̄C.JensetrThemodemindustrilraevolution,exit,andthefailureofinternalcontrolsystems.JournalofFinance,1993. 121 JOliverHart.Corporategovemanc ̄sometheoryandimplications.TheEconomicJournal,1995. [22]ShleiferA.and VishnyIL.Largeshareholdersandcorporatecontro1.JournalofPohticalEconomy,198& [23]ShleiferA.andVishnyR.Asurveyofcorporategovemanc ̄JoumalofFinance,199Z (上接第87页) (编辑虹云) 关关系,目在 水平七显著,说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引致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国有股持殴比例越大,部 门又寸j 甾堂电就越严格,因此国有殿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拱蓝碧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陛较高。该 缺陷的披露呈正向关系,目在渊水平E显著,这与假i殳 7>旧反,这可能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韶 四、结论 吏持了假设8。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与内部控制 质量总l伢 不高,审计委员会会谚 娃墓多, 越有可能发现内部控制问题,也就越容易披露内部控制的缺陷。 本文分析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与公司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公司规模负相关,与公司的复杂陡、正在经历重组,国有 股持股比洌、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正相关。从结论上分析,建立—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大量^力、物力的支持,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规模 较大的公司更有可能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如果公司经营业务较复杂或者正经历重组,这些公司可能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容易出现内控缺陷。 公司治理与内韶;j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些E 司存 造成了较弱的内音隧 制,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存在的管理问题 波严 重,因此国有股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更容易出现内控缺陷。审计委员会作为直接负责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机构,其勤勉度越高越有可能发 现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此外,本文存在如下不足:由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工作,因此,并未考虑太多其它的治 理因素。另夕 很多匕市公司对审计委员会的披露不充分造成—些变量数据不可取,因此对审计委员会的专 陛水平、规模、『生等因素并未纳 ^模型当中。因此有待更深^ 究公司治理机制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汪薇:(2oo6- ̄-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晰究))2o0浒第3期。 【2且VCarcelloandnR.Hermanson.FraudulentFinancialReportin ̄1987—1999AnAnalysisofU&PublicComDanie&Researchcommissioned by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199 【33Ashbaugh—Skaif ̄H。n Collins,and w Kinne ̄The discovery nd areporting fiontenalr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 ̄. Workingpaper,UniversityofWisconsin,TheUniversityofIowa,ndTheUniversiatyofTexasatAusti,2006 ̄n 【4JJensenMCandW HMeckling nle0ry0ft_he6nrrManageria1behavi0 agencyc0stsand0wnershipstnlctureJoumalofFinancialEconomics,1 976 l5]ShleiferA.ndR.aW Vishny Largeshareholdersandcorporatecontro1.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_ 【6]DeFond M.L.and M.Hung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Evidence from worldwide CEO turnover.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4. 17]Krishnan G nda G Visvanatharr Reporting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in the post-Sarbanes-Oxley era:the role of audito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workingpaper,GeorgeMasonUniversity,2005. (编辑虹云) 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