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京剧的文学之美》等教学设计
【课型】略读实践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初步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3读懂《京剧的文学之美》《四大刺绣与它们的发源地》《筷子的前身——箸》三篇文章,感受名画、京剧、刺绣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4进一步激发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文章或知识。
【教学重点】
读懂文章内容,感受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初步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导语:同学们,走进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节课我们还将撷取艺术宝库
1
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来欣赏,那颗明珠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生齐读课题)
1读题释题。“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呢 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名声大,世界闻名。 2自读课文,解决字词。
3通读课文,检查字词,相机理解词语。 词语:汴梁保存撑船摊贩官吏悠闲拽住惊扰 摊贩都城作坊溜达一乘轿子
4初读《清明上河图》,你有了哪些基本的了解
集体交流,梳理:画名、作者、尺寸、内容、画的历史、保存情况
二、图文对照,赏读名画
导语:《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样一幅画,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好吗
1学生自读,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默读课文,图文对照,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幅画能名扬中外勾画出相关语句,等会儿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2集体交流分享,预设如下: 预设一:欣赏众多人物
(1)张择端在这幅画里,都画了哪些人呢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节)
2
(2)三百六十行,都有哪一行的人画在上面了我们动笔画一下。只有七八种人,倒也不是很多。哦,还有许多没写出来,但都画出来了。那么还会有哪些行业的人呢请同学们观察图画,想象着说一说。
(3)指名说。
(4)情景朗读:正如文中所说,光是这些人物,就有五百多个。真是“人物众多”呀。这么多各行各业的人全被张择端画进了清明上河图,他可真——了不起,画技高超,难怪《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了。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5)小结过渡:你看,作者仅仅列举了七个行业人物,加上我们的想象,就能感受画上人物众多,就把这一个意思说清楚、明白了。《清明上河图》能名扬中外不可能仅仅因为人物众多啊!你们还有什么看法
预设二:感受街市热闹,人物形态各异,小而清楚。
(1)生自由说。
(2)小结点拨:张择端不仅画出那么多的人,还画出了这些
人的各种形态,来,我们一起读读。(生读句子)
(3)出示图画,引导情景朗读。
①读完我们来看看,你还看到画上的人在干什么(出示图片,欣赏,说话)
②你看得真仔细,画面这么小,你都看出来了,难怪作者说
3
——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起读。(生齐读)
③是多么的细致、精致啊。谁愿意把这句话再读一读吗(生读)
④如果你身边刚好有一个外国朋友,你会怎么自豪地告诉他(生自豪地读)
⑤哦,清清楚楚,多了不起,谁愿意再读一读(生更自豪地读)
⑥哦,大声地告诉大家。黄豆那么大是多大(生做动作)这么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来,我们一起来自豪地读一读。(生齐读)
(4)小结过渡:那么多形态各异的人,全搬进了画里,的确能名扬中外。张择端的画技真是精湛。不但如此,如果你细细观察,还能读出一个个八百年前的生活小故事呢。请你一边看插图,一边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三:品读传神的细节 (生结合插图读文)
(1)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一生读)
4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再看看插图,你对文中谁的动作描写印象特别深刻(学生自由读,抓住动作交流,指导朗读)
(3)这个场景,真有点像我们生活中差点儿发生的交通事故呢!这些都是一瞬间的事啊,画家也把它搬进了画里,而且画得——那么逼真,那么传神!所以,人们这样赞叹——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生齐读)
(4)看到这里,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三、总结朗读,激发情感
张择端以他出神入化的绘画技术,赋予了《清明上河图》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其实我们写作文和画画是一样的,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清明上河图》全图中的生活小场景,比比皆是,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热闹繁华的场面,难怪课文最后说——(生齐说)甚至后来,有许多专家就是通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来研究北宋时期的许多风俗民情、建筑风格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的特点,这可是《清明上河图》宝贵的历史价值呀。(学生齐读)因为这极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它成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幅画的名字,它叫——清明上河图。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过渡:同学们,正如开课时所说的那样:我们中华名族的传
5
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名画外,在其他领域也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艺术价值。请同学们自由读《京剧的文学之美》《四大刺绣与它们的发源地》《筷子的前身——箸》这三篇文章,依照自学提示,再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学生自读,出示自学提示。
自读三篇文章,看看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作者是怎么写清楚这一点意思的简单完成下列表格或在文中勾画出来。 题目 感受最深的 《京剧的文学之美》 《四大刺绣与它们的发源地》 《筷子的前身——箸》 2小组交流分享。
3集体交流,学生说得合情合理即可,不统一答案。梳理归总预设如下:
京剧的文学之美
京剧是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一门将语言、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雕塑和武打技艺等融会贯通的综合艺术。京剧必将于多门艺术门类中焕发生机、闪耀光芒!
6
怎么写清楚的 积累的词句 作者紧扣京剧的文学美充分体现在剧本的文艺性。举例说明:合辙压韵,整齐有节奏,运用排比等。
四大刺绣与它们的发源地
刺绣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但刺绣与服装的结合却一直在引领时尚,会给服装发展带来一场焕然一新的。
作者写四大刺绣是是按照时代发展来写的。如苏绣:春秋时期到明清时期再到今天的绣品街。
筷子前身——箸
在使用箸的时候,古人有许多讲究。作者大都是举例子来说清楚这个意思的。比如“天圆地方”,小小的方头圆身的箸,两头分别代表着“天”和“地”。手握圆头,代表着人们天长地久、和和美美的愿望。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感受了绘画艺术、国粹京剧艺术、传统刺绣艺术和中国饮食文化中箸文化的一些知识,领略了不同领域的传统文化艺术,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自豪和骄傲。但,我们今天领略的仅仅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还有不少其他传统文化,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我们过几天交流展示。
【板书设计】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7
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人物众多形态各异细节传神 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京剧刺绣箸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