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转设后学院的发展分析
作者:张西平 范成伟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11期
学院,按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18])中的界定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1]学院进行转设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趋势。研究转设后学院的发展问题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而且可以为其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合理定位是转设后学院的发展之基
学院转设后如果还不能找准定位,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丧失生存发展的空间。转设后学院只有找准办学、学科及培养目标等整体发展定位,培育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科学准确的定位,就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合理定位是转设后学院的发展之基。
转设后学院的定位应该是:培养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定位,一是,学校要以市场供需理论为导向,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选用优势、强势专业,整合优化传统专业;以宽口径的专业为基础,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兼顾专科层次教育,通过设置多种专业方向,建立对就业市场反应灵敏的适应机制。二是,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包括资金筹集能力、生源特点、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等)建立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该突破按学科分块的传统思维,要结合就业市场、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增加技能性课程,保证实验实训时间,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公平是转设后学院的迫切需要
自1999年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型模式在我国江浙等地蓬勃发展起来后,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使之逐步成为一个热点,国家在这一重大变革上也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关注。《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宣布,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法律上明确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平等地位。同时,两个文件对民办高校的土地征用、税收、信贷等方面也制定了一些宏观优惠,明确了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态度。[2]与过去相比,这些无疑是巨大的进步。然而,这些优惠并没有真正落实。
学院成功转设之后,要想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走得更远,公平是转设后学院的迫切需要。只有真正改变“重公轻民”的传统观念,才能在制定时真正做到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公平对待,并真正落实到实处。第一,对民办高等教育应当提供一定比例的办学经费支持;第二,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实行税收以及建设用地的优惠,其目的主要是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了鼓励和扶持学校自身发展,从而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第三,对民办高校的上,应当转变职能,要从直接干预为主转向间接为主,从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 三特色是转设后学院的时代需求
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就开始剧增,到2008年达到20年内的最高点,达到1.24亿人。在2008年至2020年的10年内,高等教育人口规模又将大幅度下降。2020年的学龄人口将降至8200万人[3]。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当供需达不到平衡时,也就意味着高等院校之间因生源减少而引发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的,高等教育将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院转设后还是单纯地、过多地在办学条件上依托申办高校,那是没有出路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的永恒法则是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所以形成特色是转设后的学院的时代之需。办学特色是办学水平的体现,是学校品牌的重要载体。学院在转设后要做到有特色,就要做到:第一,在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学校所处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建设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第二,在设置专业时要考察市场变化,以学生毕业就业率为必要的参考标准,及时掌握市场动向,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第三,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建立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学校可以将职业规划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从个性维度和系统维度两个方面着手。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结合社会的职场信息,来分析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和知识结构,并以此安排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真本事,保证他们“进得来”,“出得去”。 四优化师资是转设后学院的当务之急
这里以对湖北省学院师资队伍的调查情况为例。在湖北省学院的专职教师中,职称结构:教授占9.8%,副教授占21.6%,讲师占33.3%,助教33.3%,教员2%;学历结构: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9.5%,本科为70.5%;年龄结构:中青年教师占56.9%,35-55岁教师占39.2%,56岁以上的教师占3.9%。[4]可见,学院高职称、经验丰富的教师比例小,主要还是依靠母体高校较有资历的老教师和来自校外的兼职的教师,占据多数的往往是较年轻的、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这对学院整体的师资优势造成了一定影响。青年教师大部分是由高校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应届毕业生,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比较缺乏,科研能力薄弱,实验设计、课程设置与对学生进行指导方面的能力也明显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院的教学质量。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决定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学院转设后,夯实教师队伍已经迫在眉睫。要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要将这一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第一,在教师招聘方面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辅之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吸引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来校任教,从源头上保证教师质量。第二,在教学和科研的考核方面,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尺度和方法,合理明确地反映教师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方面的能力,可以把考核结果和评职称挂钩,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允许参加当年职称评定;建立绩效考核的反馈机制,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第三,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生活和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上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和较为优越的薪酬制度,以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工作环境方面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且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尽可能多地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实验条件,鼓励他们多出科研成果,并适当地给予奖励,创造一个积极和活跃的氛围。第四,是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资格老的带年轻的,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培养团队精神。还可以通过开设短期培训、委托培养、奖励科研成果等做法来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对中青年教师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让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五办学质量是转设后学院的持续追求
转设意味着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学院转设后要想真正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提高办学质量,只有通过办学质量赢得口碑树立品牌,学校颁发的文凭才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学校办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现,它是学校向社会或高一级学校提供的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它对学校的发展和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狭义的学校办学质量是指学习效果满足教学大纲规定要求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与职业道德)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广义的办学质量则是指学生的知识技能满足社会某行业要求的程度或适应社会的能力[5],本文所谈是指后者。办学质量的保证依靠的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施、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健全的办学质量监控机制。对此,转设之后学校要确立具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要结合实际确定好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服务方向和管理模式,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多样性和所需人才规格的多元性,规划好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抓好课程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在突出学校特色上下功夫,在教育改革上下功夫,在建设大学文化上下功夫,积极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波.用新的机制办好名校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办学纪实[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2]迟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学院的转设工作[J].建筑工程,2010(3). [3]李玉兰.学院脱离“名牌光环”后怎么办?[N].光明日报,2008-03-12. [4]余爱芹.学院“”研究—以湖北为例[N].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