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学习目标 1.掌握四大发明及其深远影响;数学、天文学、农学和医学的重大成就。 2.理解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发明过程。 A.殷商时期,人们把文字契刻在甲骨、陶器上,或镌刻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地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原料。
B.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
C.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适合书写的纤维纸,被时人称为“①________”。 (2)重大意义: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 (1)发明过程。
A.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②________。
B.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③_______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此后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2)对外传播: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 (1)发明过程。
A.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唐初④________著的《丹经》有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
B.⑤________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C.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2)对外传播: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 (1)发明过程。
A.战国时期,我国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⑥________。 B.北宋时,进而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2)对外传播: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
(3)重大意义:在⑦__________中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①蔡侯纸 ②《金刚经》 ③毕昇 ④孙思邈 ⑤唐朝 ⑥司南 ⑦地理大发现
♨温馨提示
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是因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主义集权强大,实行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这些都阻碍了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作用。而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应用提升】
神笛2005
神笛2005
1.古代中国的发明大多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生活体验。下列与发明火药密切相关的活动是( D )
A.耕作 B.采矿 C.铸造 D.炼丹
解析:火药发明是在唐朝中期;但是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从战国到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于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
二、天文学成就
1.天象观测:中国古代的①________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前列。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彗星和哈雷彗星以及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著述: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②________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天体测量。
(1)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③__________,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 000多年。张衡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
(2)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④________,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一行还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3)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⑤________”,比欧洲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
答案:①天象观测 ②《甘石星经》 ③水运浑象仪 ④黄道游仪 ⑤简仪 三、算经与圆周率
1.先秦:春秋时期出现了①__________,发明了②________计算法。 2.东汉:《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算方法,标志着我国古代以③__________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魏晋南北朝:南朝的④________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 000年之久。
4.元代:出现简便高效的珠算法。
答案:①九九乘法口诀 ②筹算 ③解决实际问题 ④祖冲之 【应用提升】
2.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B )
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 ②以算筹为计算工具 ③以珠算为计算工具 ④以十进制记数系统为计算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珠算元代才出现,不属于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古代农书
1.北朝贾思勰的①__________: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2.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②________的改革方面,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详细记载了许多重大发明,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明代徐光启的③__________:全书围绕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并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提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设想。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答案:①《齐民要术》 ②生产工具 ③《农政全书》
神笛2005
神笛2005
♨温馨提示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成就对社会政治、经济的作用
满足了农业生产“授民以时”的需要和王朝统一天下“受命于天”的理论需求,即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加强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服务。
【应用提升】 3.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A )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解析:《农政全书》最早介绍了西方的农学知识,这是《齐民要术》中不曾有的,体现了“首开风气”的特点。
五、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 1.《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①__________的基础。
2.《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编著,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医②________的经典。张仲景也被后人称为“医圣”。
3.华佗:与东汉张仲景同时期的名医,精于方药针炙,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4.《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③________。体现了④________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
答案:①中医学理论 ②临床医学 ③分类法 ④生物进化 ♨温馨提示
中国古代的医学
中国古代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医学理论上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强调身体的整体性;在诊断方法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疗法;在药物学上,主要运用中草药作为药剂,与西医相比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应用提升】
4.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C )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 D.《石氏星表》 解析:《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排除A项;《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排除B项;《石氏星表》成书于唐朝,排除D项;《九章算术》成书于汉代,故选C项。
►课堂导学
导学一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项数 数学 22 天文历 法气象 25 地学 25 化学 9 农学 25 机械 7 水利 7 轻工 8 兵器 8 材料二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它做爆神笛2005
神笛2005
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材料三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科学认识。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是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而英国人哈雷揭示了其中的规律,此星因此被命名为哈雷彗星。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
材料四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问题: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提示:1.特点。
(1)从科技内容上看,应用性强,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从研讨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从科技使用上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4)从科技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药学等方面。 2.贡献。
(1)对中国的影响: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但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对世界文明(西欧)的影响。
①造纸术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印刷术传入欧洲后,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和社会进步。
③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④指南针在欧洲的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总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成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给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影响。
导学二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材料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造纸技术的改革是在宫廷的领导下取得,经皇帝下令推广的。张骞、班超、甘英等探险家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都是由朝廷组织的。标志航海技术水平的郑和远航,完全是由国家领导的。观测研究天文的机构——司天监由高级官吏太史令直接领导。
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提示: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源泉:中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国家长期的统一,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耕经济的繁荣,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5)个人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课堂归纳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与欧洲的影响 四大发明 神笛2005
对中国的影响 对欧洲的影响 神笛2005
造纸术 印刷术 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 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有利于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火药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一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 定作用 火药
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
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时间的掌握。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大画家;吴道子是唐朝的大画家;李贽是明朝末年的思想家;王祯是元朝的农学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项。
答案:C
(2014·北京西城期中)下图是某展览中的“东汉书信纸”展品,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据推测为家书的残片。它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下对该展品的说明和论证,正确的是( )
A.纸最早发明于东汉 B.东汉时已出现印刷 C.当时造纸术已较成熟 D.展品上的字体是草书
解析:关键信息:它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图片是东汉书信纸,但并不说明纸最早发明于东汉,A项排除;图为书信纸,并不是印刷品,B项排除;从题干对东汉书信纸的特点描述,说明当时造纸术已较成熟,C项正确;D项中的字体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C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A.重实用 B.重理论 C.重民众 D.重实验
解析: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与官僚组织有密切联系”“土地丈量、谷仓容积”……说明注重实用。
答案:A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神笛2005
神笛2005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乙都正确 C.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
解析:四大发明使中国自大,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和文化导致中国不重视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没能产生巨大效益。
答案:B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解析:“司南”的发明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纸”的发明时间是在西汉,“火药”的发明时间是在唐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是在北宋。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关注多元史观
用社会史观古代的科技发明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而且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而且还是所有的历史。”这种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应多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多思考这些现象与所学知识的切合点,转换、拓展复习思路,以顺应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
一、选择题 1.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小题目命制不适宜的是( A )
A.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B.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C.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D.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解析:把握题干中的对西方历史的影响,造纸术的外传并没有传承中华文明,故A项小题目命制不适宜,其他B、C、D三项符合命制要求。
2.材料一:考古工作者曾在、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材料二:《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C )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D.两汉时代,纸是唯一的文书用品
解析:材料一反映了造纸术诞生于西汉,材料二反映了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A项对材料的理解是片面的;B项说法错误,蔡伦改进而非发明造纸术,只有C项表述全面。
3.(2014·北京西城期中)《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D )
神笛2005
神笛2005
A.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
D.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解析:实物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排除B项;“缣贵而简重”,因此选择成本更低的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为原料造纸,人们对价格低廉纸的需求推动造纸术的发展,选择D项。
4.(2014·南京一模)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B )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解析:周必大在《玉堂杂记》中记载了活字印刷术,但无法判断之前是否有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故B项错误。
5.南宋《梦梁录》中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材料中“一舟人命所系”的物件直接引发了( A )
A.地理大发现
B.文化发展进程加速 C.欧洲的社会转型 D.欧洲的工业
解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注意“直接引发”。指南针是地理大发现的条件之一,具有直接推动作用,A项正确。
6.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下列成就不能支撑此结论的是( D ) .......
A.指南针用于航海
B.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 C.发明活字印刷术 D.发明雕版印刷术
解析: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与题目时间是宋代不符合,因此不能支撑此结论,选择D项。
7.我国古代在天文地理方面取得的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主要有( C ) ①《石氏星表》
②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
③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④制成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2014·江苏单科)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C )
神笛2005
神笛2005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解析: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故C项正确。
9.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解析:关键信息:中国恐受其累。从康熙晚年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来理解,A项正确。
10.(2014·广东六校联考)古代中国是一个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许多门类的学科与近代西方科学原理相通,不过传统的学科思维模式难以用西方理论进行系统解释,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不太相容。但是在今天的“非典”和“禽流感”中,中国古代文明却日益受到重视,与之相关的代表性著作是( C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甘石星经》
解析:从材料中“非典”和“禽流感”可知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应该是医学的著作。 11.(2014·北京东城期末)《本草纲目》被认为是一部蕴含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著作,主要指它( C )
A.是集我国历代医药学之大成的药典 B.是涉及多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C.采用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 D.是产生广泛影响的世界性书籍
解析:抓住关键词“蕴含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集大成之药典并不能说明这一点,故A项错误;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同样不能体现此关键词,故B项错误;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恰好说明《本草纲目》所蕴含的近代科学方法,故C项正确;产生广泛影响同样不能体现这一关键词,故D项错误。
12.元代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既注意吸收当时最新实践成果又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实验。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B )
A.注重科学理论的探索 B.强调实用技术的研究 C.发挥的主导作用 D.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1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医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B.“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了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C.“医圣”张仲景发明了最早的剂“麻沸散” D.《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 14.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没有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是( D )
神笛2005
神笛2005
A.文化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B.闭关锁国的对外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项数 数学 22 天文历法气象 25 地 学 25 化 学 9 农 学 25 机 械 7 水 利 7 轻 工 8 兵 器 8 材料二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 《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材料三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材料四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科学认识。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是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而英国人哈雷揭示了其中的规律,此星因此被命名为哈雷彗星。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这些领域与中国古代哪一经济活动相关?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特点。 (3)在材料三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答案:(1)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农学等领域。农业经济有关。为农业服务、实用性的特点。原因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特点: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具有很强的经验性。
(3)问题:旧中国的愚昧落后。说明了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没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4)特点:古代科技的技术化倾向严重,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神笛2005
神笛2005
神笛2005
神笛2005
一、知识休系
二、单元主题整合 (一)儒学的发展历程。
时期 春秋 战国 孔子 孟子 荀子 西汉 宋明 程、朱 陆、王 明清 之际 李贽 黄、顾、王 人物 仁、礼、为政以德、鬼神观 仁政;“民本”,性善;人格修养 唯物;性恶;礼法并施 董仲舒 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本心即理;发明本心、致良知 批判程朱理学;男女平等;肯定欲望、本原 批判君主;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主要思想 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三纲五常 (二)儒家思想在古代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原因及启示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学说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原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原因: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主义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①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集权的问题。 ②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集权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原因: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原因: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神笛2005
神笛2005
(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原因:①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②“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③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与探索。
④宋代加强主义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思想活跃;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原因:①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
②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的新思想。
原因:①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另一方面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②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主义集权,统治走向腐化,人民的风起云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
③思想因素:一方面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了人们个性,摧残了人们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④社会因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启示:①任何一种思想要想永葆生机,必须与时俱进。
②任何一种思想要想为全社会所接受,必须获得国家机器的支持。 ③任何一种思想要想生存,必须植根于群众的实践。 (三)儒家思想的精神内容、特点、评价 1.精神内容。
(1)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2)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3)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2.特点。
(1)统一性和延续性:表现在政治上统一、民族的融合与凝聚、文化传统的承袭。 (2)民本主义:基本内容“天人合一”,表现在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 (3)重群体轻个体,追求社会价值。
(4)重人伦轻自然:注重人伦关系和道德原则,轻视探讨自然的奥秘。 3.评价。 (1)积极作用。
①“大一统”思想对巩固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②“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③“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④儒家教育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⑤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⑥“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己安人”、“见利思义”、“见德思义”等道德原则对于人格的健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有着很强
神笛2005
神笛2005
的现实意义,对于规范当前商业活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2)消极作用。
① 儒家思想的糟粕包括封建愚忠、愚孝,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讲究礼教,长幼有序,孔子提出时为的是维护周的统治,它提倡的“三纲五常”已经不再符合时代潮流,对个人的思想有一定禁锢作用,不利于思想的开化。
②传统儒家思想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对女子持贬斥态度,另外其中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程朱理学提倡寡妇不再嫁,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符合如今的婚姻自由,大男子主义等也是其衍生物。
(四)明清时期西方科技领先、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1.西方科技领先原因。
(1)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了人们的思想,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资产阶级浪潮为其提供了政治保障。 (4)工业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2.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经济上: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致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
(2)政治上: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集权对科技的束缚越来越重。
(3)文化上:明清文化进一步强化,八股取士使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清代“”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4)对外上:闭关锁国的推行,是中国科技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5)科技本身: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以“祖传秘方”的形式相传。
总之,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
神笛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