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
作者:兰海雁
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1期
内容摘要: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异常尖锐和阶级矛盾十分激烈的时期。南宋历代帝王和权臣,对内加紧压榨和剥削人民,对外却不惜出家和民族的利益。此时,许多文人墨客用优秀的诗词佳作抒发抗敌报国、战斗不息的思想感情,彰显爱国主义精神,奏响时代的最强音。豪放派著名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便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他高昂、悲壮、雄浑的动人词作,充溢着战斗精神和爱国情怀,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关键词:辛弃疾 爱国词作 精忠报国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在沦陷区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区人民遭受金人的蹂躏,从小立志练武,报效祖国。二十多岁时,他拉起了义军,组织两千余人队伍,加入了由耿京所领导的抗金,图谋恢复失地。他有超常的胆量和豪爽的侠气。曾经于五万敌众之中,活捉叛徒;单骑千里,奔袭斩杀民族败类。耿京被害后,他率领兵士南下投归南宋,向南宋朝廷出谋献策,写了《美芹十论》《九议》,陈述如何收复中原的大计。但他的这些要求和建议,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反而遭到主和派的打击。作为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辛弃疾留下的很多佳作都处处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勇于直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词坛飞将”——辛弃疾的晚年之作。它以其青年时代在耿京部下的军旅生活和战斗生活为背景,抒发作者坚持抗金、被迫退隐后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词题是“赋壮词”,是作者用绝大部分篇幅描写往日军营中紧张而热烈的战斗生活;为抒愤的写作主旨和目的,作者又采用了“卒章显其志”的手法,在结语加以画龙点睛。 词上阕写醉酒时,不忘挑亮灯火,抚摸手中武器,始终想着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睡梦中,还在行辕中运筹帷幄,布置军事任务;在军营中来回巡视,洞察敌情。“八百里分麾下灸”,古代有一种名叫“八百里驳”的牛。这句词意是:将牛做成烤食,犒赏英勇杀敌的将士,体现了辛弃疾身为统帅,与部下兵将融洽相处,甘苦与共。“五十弦”代指军中的各种乐器,军乐曲雄壮、嘹亮,在战场上,号角声宏亮、威武,鼓舞着将士们冲锋陷阵。“沙场秋点兵”,“秋”字用得恰到好处。值“秋高马壮”时,“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词下阕前两句,写战争场面的惨烈、悲壮。战马,像古代名马“的卢”那样强壮、敏捷。战事非常激烈。弓弦剑羽,如霹雳响成一片,人人奋勇杀敌,个个争立战功,打败了入侵中原的金兵敌寇。“了却君王天下事”,是指恢复中原故土大业,完成国家的统一,由此赢得生前与死后的英名。词的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由于南宋朝廷对抗金事业的万般阻扰,抗金将士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叹惜功名未就,头发已白,人已老去,壮志成空。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气纵横,是一曲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的悲壮之歌。词人以中间八句的“梦境”极写理想之境,俨然一幅气势壮阔、奋发昂扬的“沙场点兵临战”图。愈写理想的雄伟、热烈,愈显出借酒浇愁、挑灯看剑的落寞寂寥,愈见出“可怜白发生”的悲慨的深重。一声“可怜”是对当道的有力抨击,也是对自己的处境所流露出的深沉悲哀。
这首词是硝烟弥漫、刀剑丛中的战场的写照,也体现出他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他的词,不是墨汁写成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挥洒而就的。“马革裹尸当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汉水东流》)。辛弃疾在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是以这样的誓言自励的。纵然现实令人悲慨,但理想却岂能轻弃?对于一生力主抗战,以气节自清,以功业自许的弓刀豪侠,面对破碎的河山,倾诉满腔热忱。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及高超的艺术水平,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面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而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他的词如申如诉,既倾吐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又是对当时执政者的申斥。从词作我们能看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深深感悟到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曲笔抒写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辛弃疾词中怀古之作极多。大多数的怀古或用典故之作系借古人之酒以解胸中郁闷。他缅怀上自大禹下至孙权、刘裕等有志大一统的古人榜样,是希冀现实能有这样的英雄来统一国家。
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四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此处是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镇江京口北固亭,会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抒发了他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通过怀想和歌颂三国时期的孙权,鼓舞人们抗金复国的斗志。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举目远望,中原故土在哪里?哪里能看到我们的中原故土?现在眼底只能看到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站在长江之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北固楼上,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何处望神州?”暗指中原已非我所有!开篇突然向天一问,真是声可裂云。
接下来问:“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可知千百年来经历了多少朝代兴盛崛起衰败消亡,有多少英雄志士创造了无数辉煌!但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像滚滚奔流的长江之水,再不复返。“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也指作者无穷的思绪。“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它隐含着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好似那川流不息的长江之水! 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千古江山》)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战斗不息,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作者在此既突出了孙权年少有为、敢于和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又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而他“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作者热情歌颂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懦怯苟安。
辛弃疾为渲染孙权,又问“天下英雄谁敌手?”再自己作答“曹刘。”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曹耳。”作者借用的这句话有着深刻的蕴藉。艳羡孙权,实是南宋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反映。萎靡庸碌的南宋朝廷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现一个像孙权的英雄!“生子当如孙仲谋”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只有经过历史熔炉的锤炼和淬火的雄才,才能写出如此惊天撼地的名句。作者多么希望能像卫青、霍去病那般血洒疆场、成就伟业!此词运用“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沉郁顿挫,是“怀古伤今”的千古绝唱。辛弃疾把洗雪国耻、克复中原、统一祖国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写出了时代的期望与失望、民族的热情和愤慨,表达了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
三.讽喻和抨击南宋苟安局面
辛弃疾对统治者祸国殃民的屈辱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又一重要方面。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贺新郎·细把君诗说》)词人对这种的局面,非常悲愤,这种局面的形成,正是统治集团误国行为的结果。南宋孝宗二年下诏与金议和以来,豪门贵族沉迷在荒淫无耻的生活中,荒废了一切战备,边防战士战死沙场,人民希求恢复的愿望难以实现。锋芒毕露的诗句流动着诗人沸腾的爱国热情。这种悲壮的心曲,在辛弃疾的很多词中也能得到应和: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沾衣。落日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千年调·蔗庵小阁日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辛弃疾在词中一再提到“夷甫”,以东晋王衍之流苟安江南、清谈误国的典实指斥现今手握大权而“低头拱手”、“终老不敢言兵”的大吏。如“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清绝!”(《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水龙吟·甲辰岁寿南涧尚书》) 甚至比喻他们为在阳光里飞舞的灰尘(《南歌子·独坐蔗庵》:“细看斜日隙中尘,始觉人间何处不纷纷。”)。“武媚宫中,韦娘局上,休把兴亡记。布衣百万,看君一笑沉醉。”(《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矛头直指醉生梦死乐不思蜀的“君王”。讽喻了南宋王朝苟安局面,揭露了官内阿谀奉承的庸俗风气,讽刺和鞭笞了投降派的奴颜媚骨。
北宋靖康二年,京都汴京和中原地区沦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而去,即“靖康之难”。从此国家破碎,北宋王朝消亡。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赵构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他是南宋第一位皇帝,建都临安,即今浙江省杭州市。宋高宗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对金朝谄谀乞和,苟且偷安,屈辱立国,面对破碎的美好山河,无意收复。
当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抗金名将,在对金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宋高宗怕收复故土迎回钦宗后,必须逊位。于是下令各路抗金将领班师回朝,断送了抗金的大好形势,他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沉浸在富贵温柔之中。 北伐失败后,辛弃疾受到南宋统治集团里一些流言的中伤,令他遭受重大的刺激,“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老大那堪说》)辛弃疾一生坚持抗金,渴望报国,反对妥协投降,至死不忘“沙场秋点兵!”然而壮志难酬,最终怀抱着那未实现的政治抱负含愤与世长辞。临终时,他还连呼“杀贼!杀贼!杀贼啊!”(《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英雄的词人和其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天动地,为后世景仰和颂扬! 四.结语
爱国抗金是伟大的将领和词人辛弃疾的整个人生世界。他的伟大在于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理想是深深地根置于中华民族富有光荣传统的历史土壤里;在于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反侵略和反投降的伟大斗争中;在于他能以诗词作为斗争的武器和号角,表达广大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料不啼清泪长啼血”,稼轩词是抗金英雄满腔热血的结晶,凝聚着他的沉痛和愤慨,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思索。那气壮山河、永放光辉的爱国主义词作,给后人展示了强大的爱国豪情,感人肺腑、响彻云霄,它将永远激励着世人为正义事业、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吴孟黎.辛弃疾词爱国主义思想浅探[J].天中学刊.1998年S1期. 2.李义文.浅谈辛弃疾词的风格多样性[J].语文学刊.200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