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视域下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表现——以中国韩流粉丝为例

网络视域下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表现——以中国韩流粉丝为例

来源:叨叨游戏网
网络视域下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表现 以中国韩流粉丝为例 。梁立维宁湘舒 I摘要】本文研究网络视域下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表现。以中国韩流粉丝为例,分析其在网络中的三种身份表现方式。韩流粉丝在 韩流粉丝粉丝实践群体极化 网mS"建立理想的虚拟身份;韩流粉丝进行“粉丝实践”,参与“文化创造”;在网络话题讨论中呈现“群体极化”。 【关键词】亚文化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越来越多 的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这片虚拟疆界下 表。 最后,韩流粉丝在网络上关注的用 首先,虚拟世界中的人要建立身份, 必须确定一个名字,“个人给自己取一个 法定姓名以外的名字,凭此在网上建立起 一户、发表的内容等,都是构建理想身份的 表现。 的亚文化群体。互联网提供的虚拟空间, 为文化传播、身份建构搭建了新平台。研 究者认为,网络可以被视为一个“亚文化 “关注的朋友”对建构理想身份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身份地位,显 示自己的交际面,韩流粉丝喜欢关注一些 个虚假的、但经久不变的身份” 。韩流 自己喜爱的偶像联系,如“妍同学就是喜 空间”,它是一个亚文化的松散集合体,那 些风格鲜明的亚文化群体在此共享观念, 达成自我身份认同。 本文研究网络视域下亚文化群体的 身份表现。因亚文化包含青年人时尚、音 乐、影视剧和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 以本文选取时下正热的韩流文化,以中国 韩流粉丝为例,研究其在网络中的身份表 现。 一粉丝将微博、QQ、百度等账号中的呢称与 欢金秀贤”,“歪歪的男神李敏镐思密达”。 粉丝在虚拟化身的创建和自我想象的过 有影响力的人物,比如自己喜爱的偶像, 粉丝后援团站长等,并将这些人当成自己 前进的榜样。如Miller所说,“告诉我你联 程中,“这个代号就像真实世界的外貌长 相一样,长期带着这个面具,自然地对这 系的人,我会告诉你是什么样的人”0。 另一方面,韩流粉丝建立的虚拟理想 身份,可以通过个人状态撰写、转发信息 等手段来强化、稳固。这些自行发布或转 发的内容,往往关于偶像行程安排、活动 个网络上的化身产生了认同,这个面具就 成为人们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 其次,除昵称外,粉丝们对网络上的 、构建理想虚拟身份,形成身份认 身份拥有管理权,可以进行个人信息设 置。微博博主可以更换背景、完善用户信 息,QQ用户可以发表图片、更改签名档。 图片、头像的选择是一种形象的例证,“图 内容或单纯表达对偶像的喜爱。韩流粉丝 隐匿了真实身份,以自己打算呈现的面貌 示人,藉此塑造一个与真实世界不同的自 我,尽最大努力实现这种理想形象,以此 获得角色认同的满足。 综上所述,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韩 同 互联网所创造的虚拟空间,为亚文化 群体建构理想身份构供了多种可能。在这 里,他们可以按内心想象建构新身份,藉 此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及相应的人际关 系,借由“个体某些明确的、标识性的自我 片是理想、渴望的意识流,为体验和发展 他们的身份,他们将这些图片作为潜在自 我转换的客体” 。而签名档、个人简介的 流粉丝按各种方式建立理想的身份,固定 特征,以及对自我特性的确认”0,形成身 份认同。 中国韩流粉丝在网络中,主要通过以 下三方面建立理想的虚拟身份,分别为: 创建网络呢称,个人信息设置和内容发 撰写,则是表达观点、陈述价值观的体现。 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是用户理想、渴 且长期地经营这个身份,塑造这个代号的 特性,逐渐产生了对这个虚拟身份的认 同。 二、由共享观念带来的粉丝实践 望的呈现,韩流粉丝选择符合他们自身兴 趣,凸显他们身份定位的图片背景、头像 和个性签名,以建立自我身份特征。 亚文化群体被看成是带有“共享观 耔闻咄-J弓r 2015年第7.-t ̄t 103 NEWS WORLD I传媒e时代 念”的文化群体,韩流粉丝之间的共同情 2、粉丝实践 文本,而是他们所创造或再利用的东西, “促成了网络中的交流和联系,促成超越于 一感,依据他们对偶像的热爱、交流的方式、 “偏好的文化特异性”的宽泛理解。 互联网把分散于各个地方、不同文化 粉丝实践是亚文化群体的重要外在 特征,也是构建集体身份认同的核心实 践,互联网为其主动参与、创造文化资源 般的粉丝群体,促成将‘我们’从‘不是我 们’的人当中分离出来的精心控制” 。通 过这些方式,韩流粉丝把互联网当做文化 参与的一种手段,产生带有自我建构和自 反性色彩的“亚文化”身份认同。 亚文化学者安迪・班尼特认为,对于 场所中的粉丝集中到一起,形成以共同信 仰和共享实践为基础的新场所。那些根深 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策略。韩流粉丝围绕一 种“仪式化的信息分享”,通过这些资源显 示出自己的粉丝身份。 (1)话题推送 蒂固的认同观念,是所有进入这个群体、 进入在线世界以实现关系的基础,而粉丝 观念之间的互动则发生在互联网这个虚 拟空间中。 1、网络群体集合 网络可以被看成是“由共识所形成的 想象中的交往场所”。,韩流粉丝可以创造 互联网的挪用和使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 是一种新的亚文化活动形式。韩流粉丝在 性地进行“文化参与”,主要表现为管理和 推进自己的“关切点”。比如韩流粉丝经常 网络中的粉丝集群,心甘情愿的付出,为 争取关注度而活跃。这些由共享观念带来 的粉丝活动,在互联网这片虚拟空间中得 网络环境下的韩流粉丝身份各异,许 多人根本没见过面,但他们通过对自己所 欣赏的偶像的“归属感”,参与到不同的网 络粉丝群体中,如粉丝QQ群、百度贴吧、 新浪微群等。韩流粉丝在网络上表达对偶 会在微博上刷话题,群体性的推送一个话 题,以显示自身存在感。 在互联网上对话题的参与和讨论,不 单单是一种互动或与兴趣相同的人讨论, 还被粉丝当做确认他们是“业内人士”权 威的方式。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在研 究亚文化时认为,各种亚文化展现自己、 作出行为的方式,涉及对空间的赢取,是 夺取“表达亚文化身份认同所需的空间”, 是对主流权威的反抗。 而网络推送话题,则可以看成对虚拟 到实践,让粉丝们体验和赞美自己的迷 恋,亚文化群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和归属感 被他们主动地构建出来。 三、群体极化 像的热爱、信息推送等行为所产生的意 义,都是依托于在网络中形成的集合群 体。 网络中韩流粉丝的群体互动有自己 的规则。在某个社群内,参与者的特征、价 “群体极化”现象,由美国哲学家凯 斯・桑斯坦提出。他认为群体极化即“团体 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 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 的观点” 。 值取向趋于一致,这使得韩流粉丝站点、 群聊具有排他性,一个人需要具有某一方 韩流粉丝在网络话题讨论中呈现“群 面的“专业知识”才能被群体接纳。这些群 体的集体感受力,是基于他们共同分享的 空间的抢夺。粉丝对于认同感和归属感的 体极化”状态时有发生。从2010的轰动网 络的“69圣战”,到去年在微博掀起热议的 体验,是通过一种主动互相合作的过程而 获得的。个体与他人一起创造话题,表达 自我和他者的观念、热情和共同信仰,一 起从事某种活动,这些活动确认并维持着 观念,以及对个人信仰的象征性捍卫。 许多韩流粉丝都按个人喜好加入不 同网络群体,并且为了“划分边界”给虚拟 “杜海涛下跪权志龙”事件,韩流粉丝在互 联网上表现“活跃”。 在互联网视域下,韩流粉丝受感情因 群体冠以不同称号。如“eXO王道吧”,“粉 公认的标志性意义,即展现自己的独特亚 红少女”。每个群体的独特称号,使粉丝体 文化群体身份。 验到一种接纳感或排外感,及相应的认同 感。 (2)资源再创作 素影响,在网络上发表不理智的言论,掀 起群体性“口水战”。而群体极化的主要原 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互联网作为青年人的一种创造性资 源,最具创造性潜能的是FAN FICTION 者指利用原有的偶像人物、背景设定等元 素进行二次创作的小说,后者是利用既存 影像素材,加以修改、剪接,制作出新的影 片或MV。 首先,网络技术过滤带来信息狭窄, 大量人为信息的流失,造成信息接受者口 小群体封闭化和极端化。 其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群体 极化也是从众效应所致。法国著名心理学 家勒庞有一种观点,即人作为群体中的一 就算韩流粉丝共同崇拜一个偶像或 偶像组合,这其中也分为不同战线。每个 阵营都有自己的好恶,那些与他们有共同 观念或没有共同观念的人,能够严格划区 分出来。 (同人小说)和MAD(二次创作影像)。前 味单一,社会成员之间共同经验减少,使 在这方面,许多音乐类韩流粉丝团都 有共同的担忧。他们钟情于某一偶像组合 中的不同成员,并涉及不同喜好之间的争 斗,如喜爱音乐的“音饭”和单纯喜爱偶像 长相的“颜饭”。他们需要在网络上发声, “以维护并确认自己分支的文化身份,来 对抗那些并不认同他们喜好、文化热情和 趣味的圈外人……这是争取一个‘符号权 利’的潜在斗争舞台” 。 韩流粉丝拥有大量的同人小说写手, 他们发表的文章连载于贴吧、微博等平 台;粉丝自己剪辑的短片、MV等,也上传 员,受无意识的情绪支配,个人受他人行 动影响,极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 最后,群体极化也有深层次的社会原 因,即本文探讨的主题,亚文化群体在网 络上对于自我身份的展示。 于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并被网友转发。 这些内容,不管是文字还是影像,都是围 绕一种“共同信仰”的分享,并且建立在专 业粉丝知识之上进行定位的。 对粉丝群体来说,重要的不是最初的 互联网给亚文化群体提供了更多的 表达空间和渠道,匿名带来的保护感,最 大程度地消解“沉默螺旋”效应。但另一方 1O4 2ol5年第7期 籍闻啦簪 弹幕视频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意义 。陈松松 【摘要】弹幕视频是以核心信源为基础,受众评论为增长信息的一种传播模式。网站最初的受众定位为动漫爱好者,后来随着其 受众群体的扩大,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弹幕视频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形式,凝聚和放大了网络中的吐槽功能,并带有狂欢式的感 官体验和情绪发泄功能。本文通过分析弹幕视频的语言特点,探究其背后的意义。 【关键词】弹幕视频 青年亚文化 网络 “弹幕视频网”是以字幕的形式,直接 新鲜事,通过互相吐槽交流感受,从而达 相对于传统网络视频,弹幕视频具有 在原视频上评论的网站。随着视频的播 到共同的心理认同感。这是弹幕视频的价 较大的语言的开放性,就是碎片化倾向, 放,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文字评论会覆盖 值所在。弹幕语言多为表达情绪的网络语 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评论,进而 在影像上出现,但评论分布并不均匀。在 言,包括数字,颜文字,谐音以及当下具有 产生了大量的草根性的方言俚语和大量 视频播放到“吐槽点”或是“笑点”时,大量 特殊意义的流行语。当视频到达高潮部分 市井语言。且弹幕语言往往是为了引起他 的文字评论会划过屏幕,看起来像飞过的 时,大量的弹幕飘过屏幕,大多为抒发情 人的共鸣而发送的,完全出于吐槽、泄愤 子弹,所以称之为“弹幕视频”。 感的语言,也会瞬间带给其它观众一种 的语言占绝大多数。弹幕语言更倾向于情 网站视频大多为站外资源链接,由上 “狂欢式”的感受,这种体验也是弹幕视频 感宣泄和情感认同。在增加趣味性的同 传者提供。弹幕视频网站仅存储文字评 网站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时,也使受众的深度思考受到。 论。最初弹幕视频以动漫为主,后来应用 一、弹幕视频的语言特点 2、时间节点具有针对性 广泛。受众观看弹幕视频,就像围观某一 1、语言的碎片化与情感表达 “弹幕”评论不同于普通视频网站,在 面,这种偏离正统的做法,对主流社会构 作,创造出诸多富有深意的象征“领域”。 GY&BEHAVIoR。11(5):555-560 成的挑战和破坏,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传 互联网为亚文化群体提供了一种认同感、 ⑧Hodkinson,P.,&Lincoln,S. 承,我们应该正视网络在其中起到的正负 归属感以及对价值观和意义的确认,提供 (2008).Online joumals as virtual bed- 两方面作用。 一个消除世俗压力,从压力中解脱出来的 rooms?:Young people,identity and per— 结语 文化空间。口 sonal space.Young.16(1):34 互联网作为一种中介,韩流粉丝通过 参考文献 ⑥⑧安迪・班尼特:《亚文化之后:对 构建理想虚拟身份、进行以共享观念为基 ①苏宏元:《网络传播学导论》[M].中 于"3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冲国青 础的粉丝实践,以及在网络话题中的群体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3 年出版社.2012:182、180 极化表现,明确地建构和展示他们的“亚 ②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 ⑦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 文化”身份。 生活设计》【M].海南出版社,1998:315-316 【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8 不仅是韩流粉丝,亚文化群体成员的 ③杨桃莲,《微博空间中“理想自我”的 ⑨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 认同感和团体意识,也可以被其主动地构 建构》Ⅱ].《新闻大学》,2013(4):117—122 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 建,这一过程根植于个体在网络中的日常 ④Suler,J.(2008).Image,word,ac— 社,2003:47 经验。他们或者主动建立理想虚拟形象, tion: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a photo——sh (作者:均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 或者通过与自身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协 afing community.CYBERPSYCHOLO- 责编:姚少宝 啦母 2o15年第7期 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