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整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共3篇(1)

【整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共3篇(1)

来源:叨叨游戏网


期末考前模拟(A卷) 六年 语文(部编)试卷(四)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供总复习使用)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6分)

抽噎( )赡养( )机杼( )娴熟( ) ....演绎( )初旬( )暂时( )鸿毛( ) ....娱乐( )收敛( )学弈( )蝈蝈( ) ....二、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盲人 教授 帐篷 寂莫 彻底 B.防御 缘故 空虚 挽回 严峻 C.店铺 骆驼 粉碎 压泊 牺牲 D.机械 事冽 惆怅 凄凉 定律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8分) 1.纤纤擢素手( ) .

A.提拔 B.洗净 C.伸出,抽出 2.任尔东西南北风( ) .

A.任何 B.任凭 C.认为 3.孰为汝多知乎( ) .

A.因为 B.为了 C.同“谓”,说 4.为是其智弗若与( ) .

A.为了 B.原因 C.因为 四、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5分)

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李强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B.我们反对上课打闹逗笑等违法乱纪的行为。 C.注意工作方法,是做好工作的一个关键。 D.我决心具有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的信任。 五、选出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4分)

A.表示引文的省略B.表示同类词句的省略C.表示话还没有说完D.表示声音的延长E.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

1.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

2.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 3.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4.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 六、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他恐惧万分,猜想这一定是附近陆地上的野人留下来的脚印。(改为反问句)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翻译句子) 3.锅子中的声音还在继续。(改写拟人句)

4.音乐老师,你美妙的歌声、迷人的舞姿,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仿写句子)语文老师, 、 , 。数学老师 、 , 。 七、判断对错,对的打“V”,错的打“×”。(4分)

1.藏戏中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面具形状相同,颜色不同。( )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这是一个比喻句。( )

3.《竹石》一诗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4.“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中,“发现”“发明”“创造”“成就”四个词可以互换位置。( ) 八、课内阅读。(15分)

卜算子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写出诗句的意思。(6分)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既写送 ,又送 ,表达了诗人对 的留恋,对 的深情。而“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一句表达了诗人 。(5分) 3.对诗句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交代了送别友人的地点是浙东。 B.词的上片着重描写了送别时的情景。

C.词的下片借惜春表达了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王观对友人美好的祝愿。 D.全词充满奇丽的想象,情景交融。笔调轻松活泼,比喻巧妙别致,语言风趣俏皮。

九、课外阅读。(13分)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shěng xǐng)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

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

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

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chā chà)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2.解释词语。(2分)

家喻户晓: 3.顾炎武听了祖父的话,领悟到有关读书的什么道理?(4分)

4.请你再写一句表达爱国情感的名言。(4分)

十、习作。(30分)

题目:想起这件事,我就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字数不少于400字。

期末考前模拟(A卷) 六年 语文(部编)试卷(三)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供总复习使用)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zhà lán kòng zhì jiè dài zhàn kāi

shòu xíng zhuān tou zhí xíng chǒu zhe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正( ) 华( ) 燕( ) 更( ) 正( ) 华( ) 燕( ) 更( )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6分)

鼎:①古代烹煮食物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②大;③锅;④正当,正在。 1.汉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 .2.进门屋角,生着火堆,一口鼎锅挂在上面。( ) .

3.这次多亏外国银行鼎力相助,要不这项工程现在还上不了马。( ) .4.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8分)

( )( )分文 聚( )会( ) ( )( )不安 司空( )( ) 别无( )( ) ( )( )于事 ( )( )一息 过( )不( ) 1.我抱起( )的小狗,感叹那些人对动物的残忍。 2.丢失了包裹的我,现在真是( ),求助无门。

3.从( )的苹果落地现象中,牛顿竞能发现地球引力。 4.同学们坐在教室里,( )地听老师讲课。 五、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类型的问句。(4分) A.疑问句B.反问句C.设问句

1.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 2.“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 3.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4.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 六、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6分)

1. , ,通则久。 2.书到用时方恨少, 。 3. ,钟山只隔数重山。

4. ,又送君归去。 ,千万和春住。 七、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6分)

( )相传,有一次,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到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的庙堂朝拜。 ( )他吩咐学生拿水注入欹(qī)器进行实验,果然和他说的一样。

( )久而久之,欹器逐渐被一些催人奋进、戒骄戒躁的话语所代替,而且也不只局限于放在座位的右侧了。

( )庙堂里陈列了许多祭器,其中有一种祭器学生不认识,就问孔子。孔子说:“这是款器,是用来盛酒的。当它空腹时,是倾斜的;当倒满酒时,它就会倒下,酒全部流出来。当年齐桓公把它放在座位右侧,来警诫自己不要骄傲自满。” ( )最初的座右铭,是一种叫作欹器的祭器。

( )后来,孔子也请人做了一个欹器置于座位右侧,用来提醒自己要谦逊,不骄傲,不自满。

八、课内阅读。(13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生字。(4分)

诲: 然:

援: 智: 2.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3.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2分)

4.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的道理。(3分) 九、课外阅读。(13 分)

苏格拉底带着他的学生漫游天南海北,增长自己的见识.通过游历,学生们看到了很多自己以往未曾见识到的东西,增广了见闻,现在他们各个都是满腹经纶.一天,苏格拉底他们到了一片旷野,大家在草地坐了下来,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现在你们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而且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马上你们就可以从我这里毕业了,作为你们的最后一次考试,我问你们一个问题。”

苏格拉底问他们:“现在我们坐的是什么地方?” 学生们回答道:“旷野。” 苏格拉底又问:“这里长了什么?” 学生们答曰:“草。”

苏格拉底说:“是的,这里长满了草,那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让你们想办法,你们会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很诧异,因为他们学的是哲学,而这个问题应该是那些农民就可以解决的吧,这个问题实在是大大出于他们的意料,一直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次的考试竟如此简单。

一名学生抢先开口:“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用手拔掉即可。” 另一个学生答道:“用镰刀割掉,那样会省力些。” 第三个学生回答得更为干脆:“用火烧更彻底。”

苏格拉底站了起来,说:“那好,现在你们就按各人自己的方法除一片杂草。我们明年再来这里,看看谁的答案更好。”

一年后,但个学生都来了,在他们除草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不过还是参差不齐的长着一些小草在风中摇摆,而另有一块地方,不是他们除草的区域,那里没有杂草,反而旺盛地长着绿油油的麦苗,在那块区域的正前方摆放着厚厚的一摞书,他们凑上去看,那是他们老师的著作,在这摞书的上面还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其实,我们生活也一样.要除掉你心灵的杂草,就让爱占满你的灵魂。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诧异: 满腹经纶: 2.给这篇文章取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3.三个学生除掉杂草的方法分别是什么?苏格拉底的方法是什么?(4分)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中最后一段话的理解。(3分)

5.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十、习作。(30分)

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才懂得感恩。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令人感动的故事让我们学会感恩。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期末考前模拟(B卷) 六年 语文(部编)试卷(一)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供考前冲刺使用)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一、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5分)

二、看拼音,写词语。(8分)

三、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意思。(8分)

光景:①风光景物;②境况,状况,情景;③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④看样子,表示推测。 1.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 ..

2.看着这美丽的草原光景,我不禁深深陶醉于耳畔飞过的风歌莺语。( ) ..3.今天太闷热了,光景是要下雨了。( ) ..

4.二十年的光景,他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 ) ..四、选词填空。(4分)

维持 保持

1.爸爸起早贪黑地干活,才能勉强( )一家人的生活。 2.老红军战士始终( )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无论……都……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3.詹天佑( )严格要求工作人员,( )时时带头工作在野外。 4.( )修筑京张铁路困难重重,( )詹天佑一点儿也没有失去信心。 五、下列作家及其作品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B.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C.格林兄弟——《骑鹅旅行记》

D.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六、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0分)

1.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 2.谁家又离得开老阳儿呢?( )

3.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 4.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

5.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

七、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5分)

( )我顺着霞光往南望去,看见傲然挺立的高山山壁上,也洒上了一层霞光。 ( )当我再次抬头仰望天空时,竟然有几颗忽隐忽现的小星星在调皮地眨着眼睛了。 ( )我向西边望去,只见天边有一片红霞,霞光照在山顶上,树染红了,望雨亭也染红了。

( )我望着那如绸的霞,听着大院里树叶“沙沙”的响声,已如醉如痴。 ( )我坐在阳台上看书。不知什么时候,太阳公公已悄悄地躲在山后了。 八、课内阅读。(9分)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 妖魔的面具青面猴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窗,以示朴实敦厚。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全靠艺人们用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1.选文主要写了 ,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3分) 2.选文的结构是( )。(2分)

A.总一分 B.总一分一总 C.分一总

3.与“两面三刀”相对应的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是( )。(2分) A.纯洁 B.压抑 C.恐怖 4.面具为什么会在藏戏的发展中得以保留?(2分)

九、课外阅读。(15分)

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上边有蛋,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来,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有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咬下了一半。“别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俩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上边有蛋,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碗?”“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很坚决。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碗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上边有蛋,一碗上边无蛋。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自己碗里也藏卧着荷包蛋。 “不想占人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2分)

做面→ → →总结

2.父亲说“孔融4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的意图是什么?(3分) 3.简要概述儿子说出以下三句话的用意。(3分) (1)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 (2)孔融让梨,我让蛋!

(3)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

4.父亲三次总结性的语言之间有着递进关系,文中能显示这种递进关系的词语依次是 、 、 ,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之情。(2分) 5.作者多次引用“孔融让梨”的典故的作用是( )。(2分) A.告诉人们如何生活,教育人们怎样做人。 B.使故事情节富有变化,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C.揭示人生真理,教育儿子成长。 D.丰富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情趣。 6.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十、习作。(30分)

六年的小学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可曾记得,面对困难,你选择“坚持”了吗?面对失败,你选择“坚强”了吗?面对真情,你选择“珍惜”了吗?……请你以“选择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