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人物众多,栩栩如生。其中“踢鼓子的”是舞蹈的主要角色,其 (一)市民对社火活动的关注程度 动作粗犷豪放.网0劲稳健。“拉花的”是女角。动作飘逸轻盈。 优美自然。此外,还有打棒和尚、算卦先生、疯公子、大脚婆 等。“落毛的”是舞蹈中全场的指挥,全场人员的动作、节奏、 89.3%的人愿意观看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其中24%的 老年人不愿意出门观看,是因为社火活动在正月初一到正 月十五期间举行,天气寒冷担心身体不好,怕出门会感冒。 90%的中年人愿意观看社火表演,但是他们表示这一段时间 家里有客人来往,自己家人也要走访亲戚朋友,所以没有多 少时间观看社火表演,而且34%的中老年人表示现在的社火 阵势的摆布。全要看他手中的拂尘。他头戴红缨凉帽、黑色 虬髯,一看就是领军人物,但不是汉族的打扮,而明显带有 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特点。由此也可见踢鼓秧歌的渊源所 在。踢鼓秧歌的伴奏音乐雄浑刚毅、浩瀚奔放,显示出浓厚 的塞外气势。 跟他们小时候看过的社火是没法比的,少了很多乐趣。但仍 有76%的老人表示如果有时间,他们还是愿意出去凑个热 闹的,他们最喜欢观看的是抬阁、踩高跷和滑稽的跑驴表 2.大头娃娃。大头娃娃舞俗称“大头和尚舞”.最早起源 于傩祭表演,到南宋时已有“上元佳节,装演大头和尚”的记 演。而对于青年人来说,84%的青年人表示现在过年越来越 没意思,至于过年期间的社火表演.他们也不太上心.平时 懒得出去看,最多是在正月十五大汇演的时候.愿意跟朋友 一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的主要表演形式是人戴着各 式各样的头盔饰演着头盔上所呈现出的人物,主要通过人 物的动作表演达到喜剧效果。发展到现代大头娃娃中,与时 起出去凑个热闹。他们最喜欢参与的是转旺火,希望来年 俱进地出现了米老鼠、灰太狼等一些新形象。每到正月十五 表演的时候,人们就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随着锣鼓声秧歌 队漫步在街上,他们可爱诙谐的表演迎来人们的阵阵笑声。 (四)车船轿类活动 工作学习顺利,最喜欢观看的是扭秧歌,用他们的话说:“只 有扭秧歌的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们,比较有看头”。 总之,怀仁市民对一年一度的社火活动关注程度较高. 但其关注动机是被动的.只是认为社火活动可以增加年味、 1.车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 富多彩,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展现平台也越来越大,于是出 现了车队这一形式。车队主要用彩带、彩灯、鲜花等装饰。每 增添喜庆的感觉,是人们闲暇时的调味剂。 (二)怀仁社火的居民参与状况 对于民众的参与情况,70%的巾青年人出于的鼓 励、单位的福利或单位的要求而参与表演。但其所选择的社 火样式是越简单越好.66.7%的女士们都愿意参加秧歌表 演。26.7%的女士和53.3%的男士愿意参与高跷、舞龙灯或大 辆车是一个村、或集团的代表,每到正月十五,五颜六 色的彩车就载着锣鼓队秧歌队,伴随着锣鼓鞭炮声浩浩荡 荡地在大街上,展现农村新面貌,同时为各单位各集体 代言,被戏称为“活动着的广告牌”。 2.旱船。旱船又名“采莲船”,是一种在陆地模拟水中行 船的民间舞蹈。旱船始于我国南方水乡,其历史悠久,早在 唐代就已流行。怀仁“旱船”一般由一名“艄公”在前头划桨 引船,后面的乘船者则配合着“艄公”碎步前进。表演时既要 使船身平稳前进又要增添趣味性,因此,往往会安排一名鼻 子上抹着白粉的小丑,手执蒲扇,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做 出各种引人发笑的动作,令人捧腹。 3.跑驴。跑驴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较广的一种民间社 火形式,相传这一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八仙过海》里“张果 老倒骑毛驴”的故事,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一艺术 形式现仍广泛分布在我国河北、陕西、湖北、山东、山西等地。 怀仁跑驴的主要道具是“驴”,“驴”的制作主要用竹子、彩纸 或布扎成驴的前后两截,然后下面用绿色的布围住即可。表 演时,表演者扮成一对农村新婚夫妇,妻子把驴形道具系在 头娃娃表演.而只有33.3%的人愿意参与一些其他的表演如 跑驴、旱船、抬搁等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 是不会,二是不愿意花时间学,三是就算会也不愿意“出那 个丑”。而剩余的20%的人则表示无所谓。 总之。怀仁社火的居民参与状况堪忧,如果不是 重视支持社火这一艺术形式,那么社火艺术的未来又在何 方呢? 三、怀仁社火节庆活动的文化认同程度 在赵峰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一文中提到:“文化的 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文化认同。所谓认同,指人群内部于理 智上达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意志上达成共同追求,从 而将自己与他者区别开来的方式。”川可见,文化认同是一种 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 觉。怀仁县独特的社火艺术,传达着这一片黄土上生长着的 人民的喜怒哀乐及其价值观。久而久之。在这一地区的人群 内部,形成了理智上的共识、情感上的共鸣,意志上的共同 腰间.上身做骑驴状.下身用颤抖的小步蹭动,模仿驴在回 娘家的路上跑、跳、颠、犟、踢、过沟、爬坡、驴惊、抢救时的动 追求,从而使这一地区的人民自觉地与他者区别开来,形成 对这一地区文化的认同感。这样,怀仁县的社火活动就发挥 了它的文化认同功能。 作和神态,而丈夫在驴侧模仿赶驴的动作并配合妻子做出 夸张的神态。夫妇二人有说有唱有舞,表演生动活泼、诙谐 风趣.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二、怀仁社火节庆活动的民众参与程度 据调查显示:74.7%的人认为怀仁县举办一年一度的社 火活动还是有意义的。86.7%的人认为一年一度的社火节日 为了深入挖掘怀仁社火艺术独有的文化内涵。了解怀 仁社火节庆活动的民众参与程度,进一步做好民间非物质 对怀仁县人民而言比较重要,其中64.6%的人认为重要的原 因是周边地区人民汇聚怀仁可以带动怀仁经济发展;35.4% 的人认为重要的原因是社火活动是旧一年与新一年的交接 点.是大家对旧一年的总结对新一年的祝福与希望。而有 53.3%的人认为社火活动的未来发展前景比(下转第60页) 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 访谈法.对怀仁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展开 了较大规模的调查。调查显示: 一58— 人);lucky dog(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 意时);Loveme。lovemy dog(爱屋及乌);help a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渡过难关),这与汉语里的“痛打落水狗”,继续打击 已经失败的坏人,不使死灰复燃之意南辕北辙。 2.2鱼(ifsh) 时在英国史诗《贝奥武夫》中,主人公因除掉了龙而成为众 人缅怀的英雄。因此,“龙”在西方文化中常代表蛮横的、令人 不悦的事物。 此外。还有许多与文化信息相冲突的动物名称,如猫头 鹰(ow1)长相似猫,又习惯在夜间活动,因此中国人称之为 “夜猫子”,“夜猫子”进宅则被视为凶兆。而其在西方文化中 却被视为智慧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如猫头鹰一般睿 智);海燕(petre1)在高尔基文章中不畏暴雨迎难而上的勇敢 者形象深入人心.而其在西方人眼中却是以惹是生非为乐 的捣蛋鬼形象。 通过英汉动物名称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动物名称不仅仅是对应动物的形象符号代表。当其置 身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还会被赋予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与意向内涵的了解与认知,在跨文 化交际与翻译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语言文化巾 没有绝对的对应,也没有绝对的对立,因此动物名称在东西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仓廪实”、“食而由于”自古 以来就是饱受自然灾害的劳动人民最为朴实美好的心愿。 “鱼”与“余”读音一致,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常被用 作祭祀、点缀,也是每逢喜事餐桌上的必备佳肴。“鱼”在汉 语中往往有殷实富足、自在安乐之意,如“如鱼得水”、“临渊 羡鱼”,孟子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文中就以鱼象征珍贵 的、有价值的事物。同时,鱼肚中“多籽”与“多子”同音,亦有 多子多福之意。相反,在西方文化中,“鱼”则多为贬义:cold fish/ifsh-blooded(冷血的人) shwife(爱骂街的泼妇),由此 可见.“鱼”在西方人眼中往往是冷血与无知的代名词。 2.3.8;_,(dragon) 龙是人类虚构出的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清代 教传教士以撒旦代名词“dragon”翻译了汉语的“龙”,不 方文化中的异同.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重叠与特例,因此, 以上笔者按照东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异同,对动物名称进行 大致分类.必定存在一定的牵强附会之处,这也是笔者将本 但以一神教核心思想东方世界盛行的多神教,而且根 本无视中国历代正史的记载。实际上,东西方文化中的“龙” 文称作漫谈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建芳.论英语动物词的语义与翻译[J].湘潭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27—36. 是异形异性、天差地别的。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将自己视为 “龙的传人”,在炎黄子孙眼中,“龙”是浩瀚苍穹中行云布雨 的使者。从周代到元代,“龙”都是贵族的象征,在明清两朝, “龙”更是升华成了君主的象征、民族的图腾。“画龙点睛”、 “望子成龙”、“卧虎藏龙”、“龙凤呈祥”,“茈”在汉语中往往被 赋予神圣、尊贵、成功、吉祥之意。然而,在西方人眼中,“龙” [2]丁菲菲,徐麟.交际中的文化动物词及翻译策略[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2—14. 是一种凶猛的野兽,是的象征。在《圣经》的《启示录》中, 魔鬼撒旦化身为一条大红龙(the great dragon)带来争战。同 (上接第58页)较好,主要是因为大家认为重视非物 质文化遗产,所以会大力发展。然而,也有46.7%的人认为 社火活动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在于高难度 [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2:122—125. 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在他 们身上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仍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难题。 从大的方面讲,“社火”艺术作为晋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项目。具有很强的地方民俗文化特征,发挥着维系当地 技艺失传,现代歌舞增多,人们更愿意自行娱乐。而当问 及大家能否理解社火中演绎的故事时,则有97。3%的人表 示能够理解。另有92.7%的人为怀仁拥有独特的社火艺术 而骄傲。由此可见,社火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化认同 功能。 人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聚合的功能。人们通过社火形式对本 地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增进了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因此.社火艺术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是目前工作的重中 之重。从小的方面讲,元宵盛会在怀仁仅次于春节的节庆 13。对于和谐怀仁、促进怀仁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非常重 『11李智信.社火溯源.青海民族研究,2008(4). 『2]刘向.列子.中华书局,1979:89. 『3]史琰琰.浅谈山西民间舞蹈踢鼓秧歌的表演特征及 其成因.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 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新生一代的主力军,在多元文化的冲 击下。将这一悠久的民间节庆艺术送到了“死亡”的边界线。 『4]赵峰.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学习时报,2007—3-6. 一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