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重庆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同时存在,农业发展一直是市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从重庆实际的发展情况出发提出了重庆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农业技术很难推广;农耕地荒弃的现象日趋严重,粮食产量及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威胁等。根据这些问题和重庆区域现在的实际情况,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发展问题 人口的转移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技术 1、引言
重庆是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城市,国家对其的发展特别重视,希望它可以成为西部发展的典型之一,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市比较关注的问题,其中农业的发展将对解决“三农”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直辖以来,重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都有着前所未有的突破,2009年本市生产总值达到了6530.0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606.80亿元,从1997到2009平均增加达到了3.3%,重庆是一个山地和丘陵较多的城市,农业的发展受到很多的在以前的生产情况下能有这样的增长速度已经很不容易。但是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到重庆农业当前以及未来继续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的不好或者任由其发展恶化下去,最终将会影响到重庆农民的利益,农村的发展以至于整个重庆经济的发展!
2、重庆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重庆市直辖以来在众多统筹城乡的下,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及重庆本身的区域环境依然使农业发展存在着众多潜在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未来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整个重庆的发展。
2.1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减少,青壮年的大量流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支持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少。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业外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的要求,但是长久以来的城乡分割以及迁移的流动,使得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李实,2007),留在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是越来越少。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比例大。按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结合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农村人口的比例在62%,农村人口约八亿。那些偏远的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活水平低,更多的人都为追求好的生活,摆脱农村的穷苦生活而进入到城市。
重庆市的两翼地区就是重庆相对环境较差的地区,重庆市统计,2006年“一圈”和“两翼”人均GDP比值为2.5∶1。同时“两翼”地区农业人口比重在80%左右,城市化进程缓慢,是典型的农村偏远地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为401.35万人占“两翼”地区农村人口总量的35.59%,比重庆农村地区外出务工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比重的数值还要高。并且重庆市开始大范围的进行户籍改革制度,提出很多优惠的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转为城镇人口,预计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从28%上升至60%到70%,这意味着将有近 1000万农村人口将转为市民。重庆市的这一举措促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历来具有能力的人力资本是产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舒尔茨(Schultz) 也提出了向农业提供新的生产要素的思想,而新的要素中就包括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并能对新的生产要素进行熟练运用的人。随着
重庆市经济的发展,现在“两江新区”也正在不断的建设,对重庆市的繁荣预期必将会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来到市内工作,农村的劳动人口将会不断的减少。
2.2农业技术很难推广,农业生产力提高面临困境
重庆地势从南北两面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地质多为“喀斯特地貌”构造,因而溶洞、温泉、峡谷、关隘多。由于重庆是在山里的城市因此也被叫做“山城”,这样的地形并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不能运用机械化的方式进行耕种,很多农村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加上前面的提到的,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多是老人、小孩和妇女,这些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很有限;很多的家庭都是老人带着一群小孩,对种子、农药等的说明书都认不全,又怎么去接受新知识、新技术?重庆比起其他三个直辖市科研机构也较少。因此重庆市农业发展正面临着推广新技术很难的窘境,劳动人口的不断减少,新技术又得不到有效应用,势必会影响重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3农村耕地荒弃的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受到威胁
据相关部门统计,越是贫穷的地方,撂荒的情况就越严重。西部地区粗放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4.5%,抛荒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6%。重庆撂荒情况比较严重,下面以重庆万州区为例,全区有52个乡镇和事处,448个村,总人口172.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3.2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80.57万人。总耕地面积134.03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86.12万亩,农业人均耕地0.70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44.34万人,占从业劳动力的59%;全区2008年耕地撂荒面积5000亩,占耕地面积的0.6%,90%左右撂荒地属于偏远和瘠薄地。流转土地面积13.36万亩,土地流转数量占农村承包耕地的16.08%,涉及76000户农户。导致耕地荒弃最主要的原因有:(1)农业的收入不够高,很多的农民都愿意放弃土地的耕种到城镇去打工。(2)耕地的区域条件也影响着耕地荒弃的数量。很多的高山地区没有办法更好的进行农作物的种植,环境恶劣无人愿意耕种,造成了土地撂荒。加之农田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太少,水利设施不配套,部分水利设施无力修复,导致有些田块难以耕种。(3)人力资本和生产资料的成本越来越大。现在粮食的种子价格、化肥、农药等价格的上涨速度远远高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国家的惠农补贴实质上没有怎么增加农民的收入。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在对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机制的研究中通过计量模型的设定,做回归检验证实了耕地面积与农产品数量是正相关的。根据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农产品供给的减少将会使其价格上涨。2003-2009年,CPI平均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平均上涨6.5%,非食品价格平均上涨3.2%,食品的贡献率超过了70%。重庆现在正在大力推行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让出更多的耕地和宅基地。重庆2009年的耕地面积是223.76万公顷,农业人口2326.92万,农民如果按照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度安排,2020年转户1000万人算,大约1440万亩耕地会以不同形式的让出,如果没有做好交接准备那么大量得土地面临荒弃。3、重庆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应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由于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实行农村支持城市发展,牺牲农业发展维持其他的经济发展的策略。很多的地方也一味地追求政绩,忽视农业的发展。的不重视,也会使农民从意识上觉得农业被轻视,对农业不好的预期就使更多人放弃农耕,大量的青壮年流入到城市或其他地区,这样荒地也会随之增加。因此,要落实各项惠农,不断为农业提供人力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等。提供更多的优惠吸引外来资金投入到农工业
发展中去,不断的落实“大学生村官”制度,让更多有知识的青年到农村去推动农业的发展。全方位的重视农业的发展,保障粮食及农副产品数量的安全,保障全市人民的生活稳定。
3.2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提供更多的农业技术
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一直是人们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传统的农业中,农业产量的增减与农工业人口的增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使农业产量下降【3】。而重庆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较少的人口要保持农业发展不受影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首先,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警示农民哪些作物在此处可以丰收,哪些作物不适合种植。并且定期或不定期的为农民做农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农民以科学的方法增加农业产量。其次,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就必须保障更多的农村人口可以享受到教育,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提高农村文化基础,只有整体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新的农业技术才能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
3.3不断推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重庆农业发展制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本身的地形决定了不能大面积的种植,加上固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使耕地更加零散,不能很好形成规模效应。因此我们要很好的效仿国外的一些农业合作的例子,将众多农户的土地联合起来统一的管理生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采用创新的制度来管理农业的生产。应该组织让懂农业技术,懂管理的人将零散的土地统一起来,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这会大大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农业劳动的生产率和农业效益。现在重庆市已经有一些合作协会例如:跳蹬镇的蔬菜协会、花椒协会等,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现阶段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的管理制度都还不完善,因此效果也并不明显。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还必须重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培养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改进农业发展方式。
4、小结
重庆市农业在直辖以后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或隐患。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民生的改善,关系着整个重庆的发展前景。“大农村”、“大城市”的特点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必须要解决好农业发展问题,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保障全市人民的生活安定。在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也才能更好的农业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梁小民译.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2]周晓明,葛云伦.西部地区农村劳务输出研究[J]. 农村经济,2004(12):953-95
[3]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M]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鲁楠.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 特区经济,2009,(7)
[5]重庆市统计公众信息网http://www.cqtj.gov.cn
[6]重庆公众信息网 http://www.spbhyw.gov.cn/business_view.php?id=398 [7]王仙君,王青.我国农业发展趋势与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 [8]重庆市万州区农情信息中心副主任.重庆市万州区农村土地撂荒情况调查报告www.cqagri.gov.cn [2008-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