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东省泰安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泰安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来源:叨叨游戏网
山东省泰安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溶(lóng)解 鲲(kūn)鹏 石蕊(rǔn) 卓(zhuō)有成效 B.烟熏(xūn) 沉淀(dìng) 揽月(lán) 猝(zú)然长逝 C.苍穹(qióng) 遨(áo)游 漩(xuán)涡 不懈(xiè)努力 D.搔(sāo)痒 迄(qǐ)今 淡泊(pó) 千钧(yūn)一发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在镇民眼中,他是个无懒,而孩子们都觉得他是个有趣的伙伴。 B.凡卡瞥瞥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液了一下。

C.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D.鲁滨孙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长,船长喻快地答应代他们回英国去。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B.他低着头,一声不响,恼火地盯着笑着瞻前顾后的同桌。 C.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让我们传看一个颅骨。

D.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河岸,去迎接那两个乘敞篷车归来的孩子。 4.下列短语结构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性格和蔼 灯火辉煌 白云飘飘 扫得干净 B.雄伟壮丽 长江源头 一粒种子 灵魂深处 C.狂风暴雨 光明正大 仔细观察 手舞足蹈 D.舒活筋骨 磨炼意志 积累经验 歌咏春天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班上,作文和写字算是我的“强项”了,然而就是在这两门课上,我也受到过申斥。 B.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C.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外华人振奋不已。

D.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

6.下列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B.山下蓝芽短浸溪,柏间沙路净无泥。(苏轼《浣溪沙》)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D.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填空题

7.根据提示内容写出熟语。

1.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__________ 2.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地回去。——__________

3.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__________ 三、默写题

8.古诗词中有许多含有思乡感情的句子,你知道有哪些?请写出三句。 四、实践题

9.学校新建图书馆。要在图书馆里张贴几条有关读书的宣传标语口号,请你帮学校图书馆拟出两条标语口号。 五、写作题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认识了几位垂钓者,他和其中一位有了以下的对话—— 年轻人:“一整天都待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 钓鱼者:“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

年轻人:“钓鱼时为什么要不停地上下抖动竿子?这多累啊!”

钓鱼者:“只有不停地抖动鱼竿,鱼才会咬钩啊。不累,怎么能钓到鱼呢?” 年轻人:“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

钓鱼者:“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鱼我也很高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年轻人豁然开朗:做一件事情,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成功,也是一种快乐。

要求:①从你的生活中选取与材料主题类似的事例,所见或所闻,写一篇记叙性文章。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六、阅读理解与欣赏

11. (一)

可怜的小女孩儿!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儿,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二)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三)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儿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儿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如果用简练语言分别概括节选三部分文字的所写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美丽没有痛苦;划火柴取暖;面带微笑死去了。 B.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寒冷中取火;冻死在大年夜。 C.大年夜卖火柴;火柴带来梦想;微笑地死去了。

D.大年夜卖火柴穷苦饥饿;火柴带来幻象;“幸福”地走向死亡。

2.在第(二)段文字中小女孩在划火柴中幻觉温暖的大火炉,这是因为( ) A.她过惯在温暖的大火炉旁的生活。 B.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

C.她手里有火柴,可以点燃大火炉。 D.她太饥饿了,渴望得到食物。

3.根据第(二)段文字所写内容,下列4个词语按小女孩心理变化的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惊喜 失望 犹豫 满足 B.失望 犹豫 满足 惊喜 C.满足 犹豫 惊喜 失望 D.犹豫 惊喜 满足 失望

4.第(三)部分中“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儿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两

腮通红”“带着微笑”这样写表明的意思,下列选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女孩是冻死的。

②阳光照在小女孩身上,很温暖。

③小女孩终于离开这个寒冷、饥饿、痛苦的世界,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④小女孩临死的时候是幸福的,并没有感到痛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试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为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文中讲了三个故事,对它们的共同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偶然发生的问题。 B.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C.三个故事都说明“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D.三个故事都是先写研究问题,再写解决问题,最后写发现问题。

2.文中画线的句子说:“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把“?”拉直变成“!”,就找到了真理。下列对这句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的“?”是发现问题,是不断追问的。 B.“!”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C.这个句子把抽象的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D.句中的“?”“!”是为了省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直接说出结论,让读者进行猜想和判断。

3.第三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 B.引用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13.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1.下列概括选文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写了居里夫妇艰辛提炼镭的过程。

B.写居里夫人不为美貌所累,始终进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C.写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朝夕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 D.写居里夫人从美丽走向衰老的过程。

2.文中加粗的“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具体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居里夫人所具有的极为美丽而有淡蓝色的荧光。

B.研究出来的具有美丽而充满淡蓝色的荧光的有价值的东西。

C.0.1克镭具有的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D.化学元素镭所具有的特性,美丽而有蓝色的荧光,表明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3.文中最后一段话:“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对此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直接抒情,这种“变成”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是生命境界的飞跃。 B.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业绩。

C.居里夫人身份的变化也进一步表明科学是无止境的,单靠一人是不起作用的。 D.这段话表明居里夫人对科学的贡献是很大的,朗读要充满激情。

4.文中第一段画线语句“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对此句的表达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引起下文,强调了居里夫人在发现放射性过程中的作用。 B.引起下文,强调了居里夫人是发现放射性的第一人。 C.总结上文,强调了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

D.总结上文,强调了居里夫人在发现放射性过程中的作用。

1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的诗歌体裁,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言绝句 B.五言律诗 C.七言绝句 D.七言律诗

2.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欣闻收复河南河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B.颔联进一步写妻、子与自己的喜不自胜。 C.颈联用拟人的手法,预想春光作伴,送我还乡。 D.尾联写诗人立即动身,顺流而下,回到洛阳。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整首诗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B.诗中所写河南河北,指现在的河北省、河南省。 C.叙事抒情,整首诗毫无半点修饰,情真意切。

D.这首诗用“喜”来写悲伤的事,以喜写悲,借景抒情。

15.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地名)韩性(人名)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窃入学舍 窃:__________ (2)辄默记 辄:__________ (3)琅琅达旦 旦:__________

(4)冕小儿,恬若不见 若: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2)日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3.你认为,王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6. 青花瓷瓶 史雁飞

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蒂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在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着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这样的鬼天气,有谁会来当东西呢?

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

“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那你要做什么?”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哦,孩子,进店说吧。”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

来做什么呢?”

“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哦,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癌,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

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一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弄来的?”老板眼睛盯着男孩。

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哇,这么漂亮的青花瓷瓶。”男孩变得更加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他躲闪着老板的目光,慌忙说:“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

“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黯淡,说,“我爸老早就去世了。”

“那,是你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娘一边仔细翻看着青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不知道。”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背着你妈,来当这个瓷瓶的?”

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看着看着,忽然皱起了眉头,赶紧把瓷瓶递给老板。老板接过来,又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会儿,没吭声,拿着瓷瓶走进柜台,然后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做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没问题。把这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

说着,老板把瓷瓶递给老板娘,老板娘半信半疑地边看边向屋里走去。

老板笑了,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

男孩不解地看着老板。老板说:“哦,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阳光照在雪面上,耀眼刺目。老板眯着眼,看那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男孩再也没来。

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情节内容。

2.通过文中具体的描写内容,分析文中当铺老板的人物形象。

3.文章情节紧凑,构思巧妙;写人描写手法多样。请你任意举出一个例子并进行分析。

4.作为当铺老板肯定不会收藏假品。在文章结尾,假如当铺老板要把“青花瓷瓶”还给那个男孩,他会怎么说?请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出来。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 2.答案:C 解析: 3.答案:B 解析: 4.答案:D 解析: 5.答案:A 解析: 6.答案:B 解析:

二、填空题

7.答案:1.百闻不如一见; 2.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3.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解析:

三、默写题

8.答案: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 王维 解析:

四、实践题

9.答案:读书增长智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解析:

五、写作题

10.答案:略 解析:

六、阅读理解与欣赏

11.答案:1.D; 2.B; 3.D; 4.A 解析:

12.答案:1.D; 2.D; 3.A 解析:

13.答案:1.C; 2.C; 3.C; 4.A 解析:

14.答案:1.D; 2.D; 3.C 解析:

15.答案:1.暗地里,偷偷地; 就; 天亮; 好像; 2.(1)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他。

(2)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3)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他感到惊异,就收(录取)他为弟子。

3.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解析:【参考译文】王冕,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到地里放牛,(他)却偷偷的到私塾去,听学生念书,听过之后,就默默的背诵。黄昏回去的时候,却忘了(带)他的牛(回来)。王冕的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过后(他)还是这样。王冕母亲说:“儿子喜欢读书,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因此离开,去寺院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手执简策映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偶,狰狞凶恶,让人害

怕。王冕是小孩,却平静得好像没看见。安阳韩性听说(这件事),对他感到惊异,就收(录取)他为弟子。学问于是贯通儒学。

16.答案:1.在一个雪天有一个男孩为了给生病的母亲治病,拿出家里保存的青花瓷瓶到当铺换钱,尽管老板发现花瓶是假的,是不值钱的,但出于同情,还是给了男孩钱,以解家庭困难。母亲病好亲自登门致谢。

2.当铺老板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青花瓷瓶是假品,但没有戳穿;他留下男孩的青花瓷瓶,给男孩救命钱,并告诉男孩钱不够还可以再来拿。表明具有同情心,扶危济困。对男孩和自己的妻子耐心而沉着,表明他性情温和。同时做事机敏,善于经营,当铺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3.构思的巧妙表现在:当铺老板娘的急迫与担心和老板的沉着应付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衬托,开始雪下得大而紧,到后来的雪停以及阳光的明媚,反衬情节的曲折;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得恰到好处;男孩的出现,消失与最后的再现,情节跌宕起伏。

4.①这是一个救命的青花瓷瓶,还给你们好好保存。②这个花瓶只是暂时放在我这个地方,现在一切都好了,那就再还给你们吧。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